「文人畫」的9個境界

2021-02-08 中國畫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27G歷代經典書法套裝,4100幅西方大師經典油畫,高清極品,一次看個夠!

「文人畫」的9個境界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虛幻之境

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真是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嗎?哲學家和藝術家對此是抱懷疑態度的。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氣場,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是虛幻的事實,是人類根據已經得知的知識做出的一種判斷。只有充分地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性」,才有 可能了解世界的實體性。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畫外之境

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拙醜之境

美與醜,巧與拙,是誰界定的?是人為界定的,是人所認定的。中國文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對美的質疑、對巧的質疑,對拙的追求、對醜的追求,一直是中國傳統美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或者說技巧的痕跡過露, 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寂寞之境

中國文人所走的道路,註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寂寞的。藝術上的寂寞,指的是空靈悠遠、靜穆幽深的境界。惲南田說:「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他推崇倪雲林的畫,認為倪雲林的畫「真寂寞之境,再著一點便俗。」倪雲林營造的,是一個寂寞的藝術世界。有人評論說倪雲 林的寂寞之境已經到了「水不流,花不開」的境界,展現在他筆下的是一個近乎不動聲色的寂寞世界。寂寞到極致,讓人感覺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達的,是超越塵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蕭散之境

蕭散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概念。蕭散,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閒 散舒適。也形容蕭條、悽涼。如《西京雜記》:「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唐張九齡詩:「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宋曾鞏詩:「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當作瀟灑自然解。而作為美學概念的「蕭散」,指的是精神上無拘無束,氛圍上蕭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 蕭散著稱的詩人有陶淵明、孟浩然、王維、韋應物等;以蕭散著稱的書法家有鍾繇、褚遂良、楊凝式、宋四家等;以蕭散著稱的畫家有倪雲林、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荒寒之境

與蕭散之境相似的還有荒寒之境。荒,與蕭散相似,寒則體現了一種冷逸、清寒之美。中國畫多寒林圖、寒松圖、寒江圖,多雪景、硬石、枯樹、寒鴉、野鶴,主要是為了表現蕭疏寧靜、空靈幽遠的意蘊。唐代王維、張璪善畫寒林圖,開創了用水墨表現寂寥荒寒境界的先河,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善畫野林古寺、幽人逸士,進一步開拓了荒寒的畫境。李成把荒寒和平遠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荒寒的美感。不獨山水,在梅蘭竹菊等文 人畫常用題材中,荒寒之境也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這與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是相通的,與空、虛、寂、靜的禪的境界是相通的。

淡雅之境

雲清風淡,是文人心儀的境界。魏晉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將淡雅發展為審美的主流。這與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關係,也與文人畫的發展密切相關,文人畫的主要美學追求,是「淡而無味,含義雋永」。《宣和畫譜》卷十二墨竹緒論云:「繪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黃鉛粉則失之,是豈知畫之貴乎有筆, 不在夫丹青朱黃鉛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於形似而獨得於象外者,往往不出於畫史而多出於詞人墨卿之所作。」這段話很清楚地講明了畫工畫和文人畫的一個重要區別。文人畫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揮掃」。而畫工為了形似,只能在丹青朱黃鉛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簡約之境

筆簡意濃,筆簡韻長,是文人作畫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宋朝的文人畫家們,對簡約的追求更是具有強烈的主動性。「多求簡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畫的核心。《宣和畫譜》評論關仝:「蓋仝之所畫,其脫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我覺得,筆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簡單地說,要先 做加法,再做減法;先做乘法,再做除法,能夠認識、掌握繁複的東西,只不過把能省略的儘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數筆,足以抵得過滿紙筆墨,甚至比滿紙筆墨的容量更大,因為有許多含義盡在不言中、盡在畫面外。

心靈之境

中國畫從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兩宋開始,畫家又開始由神似, 向追求「靈性」轉變。所謂「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畫出本然之「性」。畫家和世界的關係,不是站在世界的對岸來看待世界、欣賞世界、描繪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與自己的生命密切相關。由此產生心靈的感悟,產生對世界的獨特體驗,便是心靈的境界、生命的境界。畫家 所寫,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在瞬間生命體驗中有所「發現」。心靈之境,是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畫」的境界還可列舉不少,從上述數例,已經可以領略其大概。


相關焦點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在此畫中,畫家在技法上採用梁楷簡筆畫法,描寫詩人席地而坐,古松為屏,溪水三面縈繞,緩緩流去,似聞水流之聲。詩人凝視遠方,深思冥想,面對殘秋的肅殺,展卷命筆,以入情景交融境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
  • 中國文人畫的境界
    中國傳統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所謂的境界是指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格調。達到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到的精神高度。
  • 別急著說你畫的是文人畫,先來看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看看,謝靈運出門光捯飭衣服的就有七個隨從,雖然有些奢侈,但將其精神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洛神賦圖》中,曹植後面也跟著三個捯飭衣服的隨從。細看中國歷代文人畫,有此意者不在少數。心靈之境,是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文人畫」的境界還可列舉不少,從上述數例,已經可以領略其大概。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你看到了幾層?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 靈魂拷問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你看到了幾層?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
    在此畫中,畫家在技法上採用梁楷簡筆畫法,描寫詩人席地而坐,古松為屏,溪水三面縈繞,緩緩流去,似聞水流之聲。詩人凝視遠方,深思冥想,面對殘秋的肅殺,展卷命筆,以入情景交融境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
  • 文人畫,不止是畫
    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畫新境界。
  • 「新文人畫」辯義,到底何為新文人畫?
    故其表現,常為冷逸、高傲乃至孤傲而不合於流俗,或憤世嫉俗,而其人格之高尚則為世人所公認,其精神境界之雅靜安詳,亦非俗人可比,又絕非人生失意才故作矯情之狀以求驚世駭俗。為什麼要推崇文人畫?因為繪畫是發於性靈的,是思想的、活動的,而不是器械的、單純的。有思想的文人不僅僅是社會的柱石,心中更有高曠清淨的境界,繪畫是他們表達胸中境界理想的上佳方式,是發揮其性靈與思想的主要手段之一。
  • 從「文人畫」到「文人壺」
    繪畫本來是狀物寫真,後來加入了題字與詩句,籍以豐富畫面,提高境界。這種書畫結合的風氣越發強烈,逐漸形成了風行一時影響後世的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文人畫與一般的畫家畫、院體畫、禪畫等都不同。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字雲林)就說過&34;。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而文人畫雖法自然,卻不機械地搬移自然,乃是以道家的「內我而外物」的自然觀去觀察自然,即以人的精神情懷作為內在的主宰,藉助外物而加以運用,使之徹幽察微,從而形成文人畫的精神境界。 既然文人畫以佛家的明心見性和道家的內我外物為自己哲學上的旨歸,它就必然地「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元?黃公望《論山水樹石》)了。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文人.畫.心
    文人畫的寫意筆法就如同寫詩一樣,它們都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來表現物象,文人畫講究「筆墨情趣」,物象是次要的,「筆墨」本身才是目的與載體。文人畫重表現而非再現,是「印象」與表現的結合,體現了對描繪物象高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煉。文人畫承傳禪宗對自性的大徹大悟,即「自性即彌陀」這一全新的主題關係。以發見自性與靈魂探究而根本徹悟。
  • 「文·文人·文人畫——陳履生畫展」即將啟幕
    >由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煙臺美術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承辦的「文·文人·文人畫——陳履生畫展」將於9月9日-9月27日在煙臺美術博物館展出。陳履生不僅是一位匠心獨運的文人畫家,也是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攝影家、策展人,是一位具有多元身份的藝術踐行者。他豐富的個人經歷使其形成了對中西方美術的獨到見解,在繪畫上形成了不拘一格的「陳氏風格」,在審美風格上達到了莊子所說「通道為一」的境界,並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蘊含的文化氣息被人們熟知和喜愛。
  • 「文·文人·文人畫——陳履生畫展」即將啟幕
    ·文人畫——陳履生畫展」將於9月9日-9月27日在煙臺美術博物館展出。他豐富的個人經歷使其形成了對中西方美術的獨到見解,在繪畫上形成了不拘一格的「陳氏風格」,在審美風格上達到了莊子所說「通道為一」的境界,並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蘊含的文化氣息被人們熟知和喜愛。
  • 談士人、文人與士人畫、文人畫
    王弼玄學的以無為本、本末不二與佛學的「空有不二」中道哲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極大地開發了士人們的智慧;儒家的心性論與佛家的佛性論互為結合,以亞聖維摩詰為榜樣,以菩薩行高尚心志為理想,使「風度」與「清談」風潮,顯出了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從而推動了以表現人性與人格高尚精神的純文藝的大發展,創造了空前絕後的文論、詩論、書論與畫論,文人田園詩、山水詩,文人書法、繪畫的開創與勃興,為文化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 傳統文人畫的人文價值
    文人畫認為,繪畫作為表現人的靈性之術(接近於今人所說的「藝術」),必須要反映生命的真實,故外在形象的真實被文人畫排除出「真」(生命真實)的範圍。生命真實是通過中國藝術的獨特追求——「境界」來實現的。境界,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稱為「顯現生命真實的世界」。境界不是風格,它是人在當下妙悟中所創造的一個價值世界,其中包含他們獨特的生命感覺和人生智慧。
  • 文人畫是中國畫的特色,學問是文人畫的核心!
    關於他「痴絕」的故事很多,如他認為他失去的畫是「登仙」而去。在晉代還有個坦腹東床的王羲之,在宋代則有拜石的米顛、號稱梁瘋子的梁楷,在元代則有山水畫家黃大痴、具有潔癖的「倪迂」「懶瓚」(倪瓚),在明代則有患了瘋顛病的徐文長等人。
  • 文人畫的文化品質
    說起文人畫,首先分明文人與畫的性質,以人論畫還是就畫論人,而人與畫並論所顯示的文人畫或文人畫家則較為客觀。至於文人畫就是始於魏晉的模糊概念,直至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始有闡明,千百年來文人畫已成為中國特殊的文化現象,形成一支連綿不斷的文脈。
  • 探討當代文人畫中的文人精神
    當代文人畫的出現,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內核上與傳統相通、相連。縱觀文人畫的發展歷程,詩書畫印結合的形式一路沿革,筆墨技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內蘊其中的文人精神卻一脈相承,不曾間斷。文人精神關乎文人畫的性質,是文人畫內在的本質。文人精神是中國傳統哲學影響下的產物。
  • 王學仲:文人畫是中國畫的核心,學問是文人畫的特色丨私享
    既然文人畫以佛家的明心見性和道家的內我外物為自己哲學上的旨歸,它就必然地「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元?黃公望《論山水樹石》)了。南宋 梁楷 太白行吟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文人畫看似雅拙而失去真實,而實為排除甜俗而內含哲理。以至「以文人之畫而使文人觀之,尚有所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