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總編稱黃河口的色彩之美令人折服

2020-12-14 東營網

  為了製作《中國國家地理》海岸帶專輯,9月上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帶隊來到我市,對我市海岸、河口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許炯心也隨隊來到我市,在乘坐直升機飛行至黃河三角洲上空時,許炯心不停拍照,他說,儘管研究黃河已經許多年,也曾多次來到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但乘坐直升機看到這種黃藍交匯的美景仍感到萬分震撼,「第一次鳥瞰黃河,這樣的場面太吸引人了。」

  圖為單之薔與許炯心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走訪調查。

  10月19日,記者收到了北京寄來的加厚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海岸帶專輯。據了解,為籌備這期雜誌,雜誌社已準備幾個月之久,為第一時間呈獻給讀者,雜誌社四個印刷廠加急進行了印刷,並最終將封面定為黃河口渾黃的河水與藍綠色海水交匯的場景。

  「黃與綠,是陸地與大海碰撞的象徵,色彩上引人注目,因此最終我們選定了這張在東營拍攝的照片作為本期雜誌的封面。」單之薔告訴記者。為了籌備海岸帶專輯,單之薔率團隊從東營出發一路向南,長江口、錢塘江口、甌江口、閩江口、珠江口、北崙河口……一路拍攝下來,累積了大量美麗的圖片,因此最初在選定封面的時候十分犯難,最後經過一致協商,外加微博網友的熱情投票,《中國國家地理》海岸帶專輯封面確定。封面照片的綠色渾然天成,當黃河水遇上清澈的渤海水,密度越相近就越容易互相擴散,反之,則會在接觸面形成一個狹窄的過渡帶,因此封面照片拍攝的入海口黃綠分明、束狹如線。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每年都會把10月刊定為加厚版專輯,在加厚版專輯中會有一個主題,圍繞主題進行系列報導。在定下今年10月刊的主題後,單之薔率隊來到東營,除了走訪入海口外,團隊還在東營考察了風土人情、海鮮等元素。

  據介紹,幾年前單之薔就曾到過東營,那時黃河三角洲留給他的印象是景色相對單一,如今再次來到黃河入海口,他印象最深的是黃河口的色彩之美。他說,這種色彩之美是東營所獨有的一種美。

  因此,在雜誌中,單之薔對黃河三角洲滿溢讚美之詞。據他介紹,從未想到黃河入海口如此壯美,甚至有許多神奇的場面:從黃河的河水中,能分出一片檸檬一樣的淺黃色水域,與黃土一樣的深黃色水域區分開來,二者之間形成了一道分界線,水面上有藍、深黃、淺黃三種顏色,它們界限分明,向著遠方延展開去……

  「為了更好地了解東營的海岸帶,我們不僅走訪了東營的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與多處海岸,還觀看了攝影展,同時,我們還攜帶了《中國河口海岸研究與實踐》、《河流地貌學概論》等專業類書籍,對黃河入海口、黃河三角洲、河口的淤積進行了詳細了解。」單之薔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葉青超曾說過,黃河三角洲像極了「一顆西蘭花」,即不同時期的亞三角洲重疊組合,每一個層次的亞三角洲向海域推進,每一個亞三角洲再創造小三角洲,最終一次又一次循環,構成了黃河三角洲的發育模式。

  另據了解,在書中,單之薔還介紹了黃河的造地等內容,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內容十分豐富生動。

(記者 閆雯雯)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東營日報社所有,東營網擁有東營日報社所屬《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電子信息網絡發布、出售與轉載權利。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東營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來源: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東營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及時聯繫我們處理。

相關焦點

  • 淄博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淄博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齊風韶樂,海岱都會,《中國國家地理
  • 《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該雜誌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刊物,其主要內容...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 山東東營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榮譽稱號
    山東東營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榮譽稱號2013-11-05 09:1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由東營市黃河口大閘蟹協會選送的「黃河口」牌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榮譽稱號。&nbsp&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東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黃河口大閘蟹產業,制定出臺了《關於扶持黃河口大閘蟹產業發展的意見》,連續舉辦了近30次各類推介會和新聞發布會。
  • 塵封多年的史教之書!揭秘東營黃河口千年鹽文化
    中國夢·黃河情|塵封多年的史教之書!揭秘東營黃河口千年鹽文化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4日訊「熬波煮海令全刪,赤日灘夫不放閒。今夕方池成雪海,明朝平地起冰山。」東營黃河口一帶瀕臨渤海,自古興魚鹽之利。
  • 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雙喜臨門」
    近日,世界田聯正式公布2019年世界馬拉松賽事排名,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名列前茅。同時,「2020中國馬拉松風雲會」舉行線上發布會,發布了「2019年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TOP100賽事,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榜上有名。
  • 市網評作品一等獎|黃河入海厚積薄發 渤海之珠大美東營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世界之巔的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越溝壑縱橫、飛沙走石的黃土高原,洶湧澎湃,不折不撓,一往無前,酣暢淋漓的到達東營,顯得那樣的如釋重負和釋懷,形成了中國一望無際、最廣闊、最美麗的黃河入海口,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年輕最壯觀的黃河三角洲生態
  • 伊河、洛河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最新一期《中國國家地理》上。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由中國科學院主管,是國內極具權威性的人文地理類雜誌。此次推出的特刊以「黃河·黃土」為主題,主要講述黃河流域及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風貌、歷史文化。  《洛陽晚報》記者看到,洛陽在本期雜誌中多次出現,伊河、洛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被著重介紹。
  • 黃河口大米成東營「綠色名片」
    黃河口的土地裡能長出這麼好的水稻,確實出人預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批引進試種水稻的墾利農戶不會想到,原本靠它填飽肚子的糧食作物,會走出「家門」,以「黃河口大米」的地理標誌產品享譽全國,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成長為一張凝聚著黃河口地域特色的城市綠色名片。
  • 中國攝影家協會領導到東營黃河口攝影大展參觀遊覽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孔祥茹 東營報導10月17日上午,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柳軍一行人到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參加「黃河入海,我們回家--2020黃河口(東營)攝影大展」的開幕儀式,開幕式開始前,鄭更生一行人參觀了此次攝影大展的主會場——黃河口生態旅遊區。
  • 《中國國家地理》:傳播地理科學之美
    總編李栓科講述自己從科考人轉變為媒體人的故事李栓科認為,《中國國家地理》應該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疑點背後的科學話題,拋棄傳統科普居高臨下的姿態。1994年獲中國「第二屆優秀青年科學獎」。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至今。■雜誌檔案《中國國家地理》一本傳播地理科學前沿最新成就和觀念的優秀刊物,其前身為1950年創刊的《地理知識》,1998年改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 中國夢·黃河情|塵封多年的史教之書!揭秘東營黃河口千年鹽文化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4日訊 「熬波煮海令全刪,赤日灘夫不放閒。今夕方池成雪海,明朝平地起冰山。」東營黃河口一帶瀕臨渤海,自古興魚鹽之利。明清時期,鹽業大有發展,詩句便是清代張銓所作《水門竹枝詞》,生動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鹽業盛景。
  • 「2020「黃河口(東營)服務節「 暨八省酒店聯誼會年會召開
    本次會議由山東省東營市旅遊協會旅遊餐飲分會攜手蘇魯豫皖冀晉黑贛八省酒店聯誼會共同舉辦,以進一步交流經驗,增進友誼,凝聚文化力量,共商發展之計。本次服務節是東營地區首屆旅遊服務文化節,以後每年都會舉辦類似的活動,明年還將建立黃河流域酒店聯盟,共同打造東營美食之都。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將在北大演講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將在北大演講 他踏遍地球三極,長期從事極地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及環境演變研究,他領軍的雜誌創造了出版界的奇蹟。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走進黃河口,他說——「黃河入海處,必有大...
    這個在地圖上距離東營210多公裡的縣級市,是莫言成名作《紅高粱》中「高密東北鄉」的背景地,如今也因為莫言和他的作品聲名鵲起。最近幾個月,莫言一直生活在高密,新書《晚熟的人》7月31日剛剛出版面世,他正好借這次東營之行「出來走走看看」——他簡單透露,上一次來東營還是1988年,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區,當時東營剛剛建市幾年。時隔30多年,這裡的城市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 被雪山照片「美到了」!中國國家地理總編點讚:只有成都!
    這一天的成都雪山,也得到《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的點讚。當天深夜,他通過微博洋洋灑灑寫了500多字,稱讚成都貢獻了一個世界級的雪山城市的最佳形象。或許你意識不到,在成都「開窗見雪山」的時間在逐漸增多。
  • ...文學獎得主莫言走進黃河口,他說——「黃河入海處,必有大文章」
    這個在地圖上距離東營210多公裡的縣級市,是莫言成名作《紅高粱》中「高密東北鄉」的背景地,如今也因為莫言和他的作品聲名鵲起。最近幾個月,莫言一直生活在高密,新書《晚熟的人》7月31日剛剛出版面世,他正好借這次東營之行「出來走走看看」——他簡單透露,上一次來東營還是1988年,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區,當時東營剛剛建市幾年。時隔30多年,這裡的城市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走進黃河口,他說——「黃河入海處,必有大文章」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正在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保護萬裡黃河最後一站的生態之美。東方白鸛更是在今年六月首次在東營「安家產子」,由「候鳥」變「留鳥」,東營生態之美讓「挑剔」的鳥兒與人類和諧共生。2020年1月,保護區被授予「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榮譽稱號。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冥婚照」?「老謠」又起
    6月22日,名為「臺南阿呆仔」的網友發微博質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2年6月刊封面使用一張普通的臺灣人結婚照說成『冥婚』」。對此,《中國國家地理》文創官方微博「丘山志」發布長微博否認「冥婚」這一說法。
  • 推薦| 曾登上國家地理的畢節,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
    推薦 | 曾登上國家地理的畢節,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一個美得像天堂的地方徵服了太多人的心畢節曾登上《中國國家地理》專門出版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畢節專刊》數量達 30000 冊,有 24000 冊隨 2018 年 6 月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在全國發行《中國國家地理
  • 淄博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全書共160頁
    齊風韶樂,海岱都會,《中國國家地理·淄博增刊》近日正式出版發行。  該期雜誌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既有淄博特色自然風光的寫真,又有淄博厚重人文歷史的描繪,是藉助中國國家地理品牌平臺,走進淄博、了解淄博、樂遊淄博的時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