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製作《中國國家地理》海岸帶專輯,9月上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帶隊來到我市,對我市海岸、河口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許炯心也隨隊來到我市,在乘坐直升機飛行至黃河三角洲上空時,許炯心不停拍照,他說,儘管研究黃河已經許多年,也曾多次來到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但乘坐直升機看到這種黃藍交匯的美景仍感到萬分震撼,「第一次鳥瞰黃河,這樣的場面太吸引人了。」
圖為單之薔與許炯心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走訪調查。
10月19日,記者收到了北京寄來的加厚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海岸帶專輯。據了解,為籌備這期雜誌,雜誌社已準備幾個月之久,為第一時間呈獻給讀者,雜誌社四個印刷廠加急進行了印刷,並最終將封面定為黃河口渾黃的河水與藍綠色海水交匯的場景。
「黃與綠,是陸地與大海碰撞的象徵,色彩上引人注目,因此最終我們選定了這張在東營拍攝的照片作為本期雜誌的封面。」單之薔告訴記者。為了籌備海岸帶專輯,單之薔率團隊從東營出發一路向南,長江口、錢塘江口、甌江口、閩江口、珠江口、北崙河口……一路拍攝下來,累積了大量美麗的圖片,因此最初在選定封面的時候十分犯難,最後經過一致協商,外加微博網友的熱情投票,《中國國家地理》海岸帶專輯封面確定。封面照片的綠色渾然天成,當黃河水遇上清澈的渤海水,密度越相近就越容易互相擴散,反之,則會在接觸面形成一個狹窄的過渡帶,因此封面照片拍攝的入海口黃綠分明、束狹如線。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每年都會把10月刊定為加厚版專輯,在加厚版專輯中會有一個主題,圍繞主題進行系列報導。在定下今年10月刊的主題後,單之薔率隊來到東營,除了走訪入海口外,團隊還在東營考察了風土人情、海鮮等元素。
據介紹,幾年前單之薔就曾到過東營,那時黃河三角洲留給他的印象是景色相對單一,如今再次來到黃河入海口,他印象最深的是黃河口的色彩之美。他說,這種色彩之美是東營所獨有的一種美。
因此,在雜誌中,單之薔對黃河三角洲滿溢讚美之詞。據他介紹,從未想到黃河入海口如此壯美,甚至有許多神奇的場面:從黃河的河水中,能分出一片檸檬一樣的淺黃色水域,與黃土一樣的深黃色水域區分開來,二者之間形成了一道分界線,水面上有藍、深黃、淺黃三種顏色,它們界限分明,向著遠方延展開去……
「為了更好地了解東營的海岸帶,我們不僅走訪了東營的黃河口生態旅遊區與多處海岸,還觀看了攝影展,同時,我們還攜帶了《中國河口海岸研究與實踐》、《河流地貌學概論》等專業類書籍,對黃河入海口、黃河三角洲、河口的淤積進行了詳細了解。」單之薔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葉青超曾說過,黃河三角洲像極了「一顆西蘭花」,即不同時期的亞三角洲重疊組合,每一個層次的亞三角洲向海域推進,每一個亞三角洲再創造小三角洲,最終一次又一次循環,構成了黃河三角洲的發育模式。
另據了解,在書中,單之薔還介紹了黃河的造地等內容,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內容十分豐富生動。
(記者 閆雯雯)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東營日報社所有,東營網擁有東營日報社所屬《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電子信息網絡發布、出售與轉載權利。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東營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來源: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東營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及時聯繫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