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境界

2020-12-04 騰訊網

如果我們常常愛發脾氣,這該怎麼解決呢?

對於一位佛教徒來說,多念誦觀音心咒和「噶瑪巴千諾」等咒語,一定會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心。

從無始以來直至今世,我們從小到大,從早到晚,從未管控過自己的脾氣,一直任由它發展。所以,有的人即使在沒發脾氣的時候,眼神也是兇巴巴的,這說明脾氣一直潛伏在他心裡,遇到因緣就會爆發。而脾氣好的人,我們一看他的眼神就能判斷出來。

我們之所以控制不住壞脾氣,就是因為我們從來不對它進行管控,也不知道它的危害,所以由少集多、由小變大,最後完全無法控制,既傷害他人也給自己帶來麻煩。

就像開車一樣,司機隨時都要準備剎車,遇到狀況才能及時停車,避免危險。如果只管一味踩油門,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車子一定會失控,嚴重的會造成車毀人亡。

同理,如果我們平常不注意觀察自己的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如何變化的,也根本不去控制小脾氣,等到大脾氣爆發、情緒失控時才發現,那就後悔莫及、駟馬難追了。

要改掉壞脾氣,有一個好方法——經常訓練自己微笑。如果開始時笑不出來,也要強迫自己假笑。

這個方法很有效果。笑習慣了,假笑就能變成真笑,脾氣自然就能變好。

我有一位老年弟子,從小脾氣就很大,所以我給她布置的功課就是「微笑」。

每次見到她,我都會問:功課做得怎麼樣啊,笑了沒有?

半年以後,她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再像從前那樣,眉毛鼻子總是擰在一起了,臉上的五官舒展了許多,也經常面帶笑容了。

為什麼「笑」能有效地改善內心、改掉壞脾氣呢?

修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需要從內而外的改變,有些則需要從外而內的改變。

就像一盞油燈,要點亮它需要一個打火機,打火機就是一個外緣。同樣,外在的表情對內心也很有影響,彼此有緊密的聯繫。

「笑」這個表情,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蘊含著很深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很多微細的「氣」和「脈」,肉眼看不到,儀器也檢測不到,但客觀地存在著。氣脈之間彼此都有聯繫。

比如說,心臟和面部的鼻子、嘴、眼睛等,都有氣脈相連接。氣在不同的脈裡流動,如果氣脈不暢通,身心就會出問題。

我們打坐的時候,身體要求保持正直,就是為了讓脈處於正確的位置,讓氣能夠流通。氣有不同的屬性,分屬於「地、水、火、風、空」五大,不同的屬性有不同的功用。

比如說,屬於水大的氣是主下降的,通常在腹部以下運行;屬於火大的氣是主上升的;屬於風大的氣則運行周身,無處不在。有些氣是幫助我們消化的,有些氣是掌管眼睛開合的,等等。身體的疾病大多都是由於氣脈出了問題。

如果脈的位置不正常,氣就不流通,進而會影響到身心,也會影響到情緒。情緒是心的一種作用。如果我們發脾氣,事實上是在傷害自己,因為這時候我們的氣脈是亂的。

因此,我們要經常微笑。笑的時候,臉部很多微小的脈都會打開,氣就可以順暢流動,連接到心中的脈和氣也會順暢,情緒就會平穩,心情就會變得愉悅。

另外,聲音與氣脈也很有關係,當我們笑的時候,哈哈笑的聲音也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氣脈。

金剛乘講究「氣、脈、明點」的修持。所謂「氣脈明點」,不是指我們肉眼能看到的血管、神經等。修鍊氣脈明點有助於成佛——「脈」可以幫我們成就化身佛,「氣」可以幫我們成就報身佛,「明點」幫我們成就法身佛。

氣脈明點的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就是佛性,也就是我們自心的本質。換句話說,心的本質顯現在三個方面,就是氣、脈、明點。

明白了這些深層道理,就能明白「笑」對於消除壞脾氣的重要性。即便是假笑,雖然心還沒有改變,但至少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脈和氣也就會隨之改變。

笑的時間久了,氣脈就打開了,心也就隨之改善了。長時間不笑,臉上的脈就會萎縮,與之連接的內在的氣脈也會收縮,最終影響我們的情緒。

總之,希望大家經常笑一笑,先由外而內地假笑。漸漸地,就會變成由內而外的真笑。這時,壞脾氣就會無影無蹤了,慈悲和智慧就能逐漸展現。

所以,笑,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境界。

相關焦點

  • 糊塗不是傻氣,也不是愚昧,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難得糊塗,學會閉一個眼睛看事物,有些事不必爭的那麼明白,笑看人生,糊塗之人,少煩惱、少憂愁,活得簡單、快樂、幸福!遇事不指責,多一份寬容和開闊,看破不說破,就是為自己添一份福報。02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小事糊塗而大事睿智,為人低調而洞若觀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剛。既然人生實苦,不如難得糊塗。
  • 「放下」,是一種修養功夫,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但其實,在佛家看來,「放下」不僅是碰到事情時才需要放下,它應該是每個修學佛法的人必須做到的修養功夫,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人生境界。還有一則關於「放下」的公案故事,也很有意思:說是有兩個僧人,同住在一個廟裡修行多年。一天,他們外出辦事,走到一條河邊,那裡沒有橋也沒有渡船,只能涉水過河。這時來了一個少婦,也想過河,但不敢下水。於是便求和尚馱她過河。其中一個和尚二話不說,背起少婦,就淌過了河去。看得另一個和尚目瞪口呆。
  • 佛曰不可說,適時的沉默,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沉默不是不說話,也不是無法可說,沉默是一種人生境界,更是一種修養。佛家有言,不可說,道家講三緘其口,儒家也常說沉默是金,所以沉默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人生中少不了沉默,沉默是必須的。沉默是一種對世事的洞察,是一種胸襟,更是智慧當你沉默的時候,是你內心最安靜的時候,是獨處的快樂。安靜的時候,你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聲,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剔除那些沒有意義的雜念。
  • 謙卑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
    1.別自視清高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謙卑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擺正自己的位置,權力是一時的,金錢是身外的,身體是自己的,做人是長久的。
  • 止語是一種修行, 無言是一種境界
    「止語」,是一種佛教修行法門,又叫「閉口禪」,修行之人通過止語定心,增長智慧。
  • 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孝道|祭祀|姓氏|宗祠 無言是一種境界 好辯是一種執著 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 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
  • 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修養的方法
    他的視野和思維是在大宇宙、大空間、大時空中來觀察和思考;他的境界和胸懷,是特對個人命運、成敗、禍福的認識,同時對人類社會的思考聯繫在一起。 在這一章中,更加明顯地體現了這些,一是它對自然萬物「歸根」,「復命」規律的歸納,大氣磅礴,數語寥寥中縱橫時空,二是實驗室對人的行為選擇之間的邏輯推演,高屋建瓴,大度通達;尤其是對「容」、「公」、「全」的論述,即使使用現代社會的政治理論和管理理論來衡量,也是極具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 書法,是一種修養!
    書法,是一種修養! ——每天在這裡,發現藝術生活的美好—— ◆◆ ◆ 書法,是一種修養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糊塗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修養
    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學問,這是大徹大悟的哲學,凡事都沒必要去較真,世間真的東西很少,任何一個圈子都存在著規則和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通融圓滑,溜須拍馬,媚上捧場,糊塗之處,才能如魚得水。
  • 笑看花開是一種心情,靜看花落也是一種境界
    一個好的心情,是一種素養,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不抱怨,不委屈,笑看花開是一種心情,靜看花落也是一種境界。生命中有無盡的歡樂和悲傷,只是人與人不同罷了。有相聚,就有離別;有驚喜,就有缺憾。寧可祝願,也不抱怨。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與之計較。人生這場盛大的宴席,真正讓人刻苦銘心的,不是吃到的多鮮美,而是圍繞在心頭的味道。
  • 謙卑,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生的修行
    謙卑是一種智慧。君子,貴乎謙卑,就是一種自我的尊重。貌似懦弱,實則強大。凡事多看優點,少看缺點。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輪迴的四季,都有自己精彩的展現,也有自己缺憾的一面。謙卑更是一種境界。謙卑的最高境界,就像是水的品性一樣,至善至柔、滋潤萬物、容納萬物卻不爭名利。柔軟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
  • 一種詩意人生 一種高遠境界
    透過鏡頭營造的含蓄、雋永氛圍,我們看到葉嘉瑩坎坷卻充滿詩意的人生,也感受到那一種高遠的境界。如葉嘉瑩所說,「中國的古典詩歌,可以喚起人們一種善於感發、富於聯想、更富於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這種於困苦之中不敗精神的品德,也正是她所提倡的「弱德」。
  • 靜心佛語:寬容是一種境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養出一份寬容
    生活,很多時候,就是一種體諒,一種理解。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汙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 人生是一種沉澱,沉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境界
    只有當我們有了足夠的沉澱,練就了足夠的抵禦風雨的本領,我們才能在任何時候都笑對人生,我們才可能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沉澱,是一種閱歷的凝聚,是一種深厚的底蘊。伴隨沉澱的有汗水與努力、幸福與快樂、真情與苦楚、付出與給予,還有……所有這些,沉澱將一點不落地還給每一個人,慢慢滲透至你的身體,從你的氣質中展現出來。
  • 自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能力
    自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能力,一種可貴的自我限制行為。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也就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自己要戰勝自己,證明自己是一個真正自我約束的人,就要學會自控。
  • 抄寫佛經是否也是一種修行?
    抄經,可以說是各種靜心法門之中較為簡易和接地氣的一種方式了。在歷史的傳承中,作為文化積澱,成為人們長時間堅持的行為習慣。「有什麼用?」一直是現代人做事的癥結,人們習慣性問有無和得失,將自己束縛其中。修行是什麼?修行其實就是無用之用,在不經意間,不留痕跡地影響自己與周圍的環境,是為大用。那抄經有什麼用呢?一、可以修身養性;修行成就道業,需從修身做起。我們抄經,端身正坐,即是修身養性的第一步。
  • 安靜,是一種生命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01靜,是一種禪,生活的禪。曾經有人帶了兩幅名為《寧靜》的畫,請禪師指點。其中一幅畫的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面如鏡,群山倒映,藍天白雲點綴其間。靜心,不是遠離紅塵,而是於靈魂深處修籬種菊,在心中尋求淡泊寧靜的人生境界,悄然積蓄生命的力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從從容容,高朋滿座時坦然處之,曲終人散時風輕雲淡。正所謂:閉門即是深山,靜心即是修行。
  • 字畫收藏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修養
    《隆乾文物鑑賞》字畫收藏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修養!字畫收藏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智慧字畫收藏是一個充滿樂趣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投資活動,更是對個人眼力、智力、魄力的一種考驗。古董收藏或購買的過程,也是自己性格、學識、能力、品德等各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
  • 人生,慢下來,是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慢下來,是智慧,更是一種境界。誰的人生成長過程,不經歷迷茫,不經歷痛苦,沒有危機感?言語坦緩的人,往往給人一種沉穩的印象,更能贏得信任,說話慢的人,邏輯自然清晰,表達會更清楚,別人也會更樂意聽你說話。有話慢慢說,也是一種修養。一個有修養的人,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所有,有話會慢慢說,有理懂得慢慢講!人生過一天少一天,急不得,慢慢來。
  • 玩沉香玩的不僅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修養
    沉香有時玩的不僅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意修養, 玩香一種興趣首先,沉香為什麼能讓眾多的人對其產生極大的興趣玩香對於香友來說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事,它也是一種興趣愛好。玩香是一種習慣性的興趣,也是一種最長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