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2021-01-14 騰訊網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孝道|祭祀|姓氏|宗祠

無言是一種境界

好辯是一種執著

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

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

想想看,爭辯會有什麼結果?

爭不過別人,只會徒增煩惱

即便爭贏了又如何?

如果你能聽見對方內心的聲音

他又何嘗真正認可你的觀點?

我們熱衷於爭論是非長短

是因為我們的二元知見

這些知見來自「我執」

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標準

如是的實相真理,不是爭辯而得

而是默然觀照,本來現前

所以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言語道斷,以心印心,當下相契

一切語言本是戲論

執相而求,謬以千裡

所以「無諍三昧,最為第一」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學會無諍 才能安住內心的平靜

懂得沉默 才能體悟空性的智慧

所謂止語 並非只是語言的止息

而是內心的無念無住

回歸更深的醒覺與自由

在沉默與獨處中 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不爭不辯,無語無言

是非對錯,過眼雲煙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止語是一種修行

無言是一種境界

此心如如,默然歡喜

— — 常與人分享,也是一種快樂 — —

天師林客服號

諮詢請添加

本文資料和圖片部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敬請及時聯繫管理員刪除,以保障版權方權利。

相關焦點

  • 止語是一種修行, 無言是一種境界
    「止語」,是一種佛教修行法門,又叫「閉口禪」,修行之人通過止語定心,增長智慧。
  • 無言,是一種境界
    無言,是一種境界 無言是一種境界 好辯是一種執著 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
  • 止語,是一種修行
    止語,並非只是語言的止息,而是內心的無念無妄。學會止語,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行。80年代的某個風雪天,一輛長途客車上,一位解放軍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背部是車廂的內層。外面冰天雪地,寒風肆虐,車行駛途中,上來的乘客無論老少婦孺,他都面無表情地坐在那裡沒有起身讓座。人們紛紛指責他,他卻一言不發。後來,車臨近終點的前一站,他下車了。
  • 「止語」有什麼好處?修行從止語開始!
    想要積攢功德,從止語開始!「止語」佛教用語,指的是清淨身口意三業。俗話叫「閉口禪」是一種修行很高的境界!止語分為兩「心止」和「口止」簡單來說,心中清淨,不生妄念。對「止語」而言很多人會理解成「不說話,當啞巴」!但這只是字面的意思,真正的止語可比我們所知道的高深很多哦!換種方式來說,就好比你做錯了,但別人說了你,當時你是沉默的,但你的心中切並不會沉默,而是胡思亂想!真正懂得止語的人,遇到是非,反思自己,承認自己有錯。一行禪師說:靜默來自於你的內心,而非外面的世界。
  • 佛說:學會止語,意義非凡!
    無言是一種境界,好辯是一種執著,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想想看,爭辯會有什麼結果?爭不過別人,只會徒增煩惱,即便爭贏了又如何?止語,就是要杜絕所有世俗往來,斷絕一切凡心雜念,以求更大地精進。
  • 不爭,是一種無言的境界,亦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做人,亦要像雪花一般,不爭一時的勇猛,而是學會沉澱自己,有的時候,寂靜比喧鬧更有力量,無言比有聲更有境界。浪沙濤天,只見瞬間的浩瀚。細水長流,可見永恆的安寧。欲問冬何安,唯有不爭春。不留戀百花的繁盛,方可活出梅花的一枝獨秀。不執於初春的旖旎,才能安於深冬的純白素簡。
  • 因為愛,所以能生大無畏,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是一種境界
    仁是孝悌的本體;而孝悌是仁的發用,是仁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踐行仁德(行仁)這種行為是仁的普遍的、廣泛的大用,需要從孝悌開始做起。所以朱熹說:「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令,都有美好的意思,美好的言辭與臉色,這只不過是花言巧語,背後卻不知有何居心。
  • 「閉口禪」能清淨身口意三業,是一種很高境界的修行,你會嗎?
    到處宣揚別人的過失,談論毫無意義的是非,完全是一種無稽之談。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索達吉堪布要想改變行為,就要學會閉嘴。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裡叮嚀我們:「希言,希言(少說話)。」
  • 寧少說多做,別總是出錯,寡言是修行,止語是境界!
    話衝出口,說者無心,也許聽者有意,一句話可能惹來麻煩,一句話可能壞了感情,寧少說多做,別總是出錯,寡言是修行,止語是境界!
  • 笑,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境界
    修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需要從內而外的改變,有些則需要從外而內的改變。 就像一盞油燈,要點亮它需要一個打火機,打火機就是一個外緣。同樣,外在的表情對內心也很有影響,彼此有緊密的聯繫。 「笑」這個表情,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蘊含著很深的道理。
  • 凡心問禪: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佛教中的「十萬個為什麼」第6期: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文/凡心問禪修行之中,我們為什麼要少語或止語?其中不管是修行之人,還是普通平常之人都應少語,或止語!自古有句話為「禍從口出從」。現在社會因一點點的口角從而引發各種「流血事件」是為稀鬆平常了,這也是為什麼說不管修行之人還是普通人都應少說話或止語。在修行之中止語或少語,其實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這並非是小禪瞎說。修行即要修正我們的行為,也要去培一切「善業」。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分為幾個好處。
  • 止語丨學做人前,請先學會「閉嘴」
    當我們踏入佛門聖地之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地方都標註有「止語」的標誌,在佛教中,止語又被稱為「閉口禪」或「禁語」,其屬於佛教用語。「止語」二字雖簡單,卻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境界。對於學佛之人,其最初皈依佛門之時,師傅最先教授其的就是「止語」。即:禁止自己說話,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減少自己的罪業。
  • 止語丨學做人前,請先學會「閉嘴」!
    當我們踏入佛門聖地之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地方都標註有「止語」的標誌,在佛教中,止語又被稱為「閉口禪」或「禁語」,其屬於佛教用語。「止語」二字雖簡單,卻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境界。對於學佛之人,其最初皈依佛門之時,師傅最先教授其的就是「止語」。即:禁止自己說話,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減少自己的罪業。普通人從幼時牙牙學語開始,幾年時間就學會講話,但是,即使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其都未必學會閉嘴。對於學佛之人來說,能夠看透而不說透、能夠明白而不點開,這是一種極高的智慧。
  • 怪不得佛門讓「止語」,原來能得這麼多的福報!
    對於學佛人來說,能夠看透而不說透;能夠明白而不點開,這也是一種智慧。就像是佛陀「不可說、不可說」,我們佛弟子也以「止語」的方式,修煉自己的定力、智慧。以慈悲發心,常講軟語、愛語,自然會遠離禍害,六時吉祥。果能如此,你也能如諸佛菩薩般辯才無礙,成為眾人樂於親近的善知識。
  • 為什麼要少語止語,清心寡欲?
    止語是一種智慧凡夫喜歡雜心閒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貪嗔痴慢疑的煩惱習氣太重,總是要你通過自己的話語說出來,製造你的業障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會珍惜光明,把精力用在修行上。而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給他人帶來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之中不知不覺就會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摩擦演變成大摩擦,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而自己往往還不知道。
  • 規矩,是一種修行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得體,做事留有餘地,讓人感到親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卻又並不疏遠,達到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境界。規矩,是一種教養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都是生活小細節,說是規矩,卻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 佛教為什麼提倡止語,一則故事告訴大家原因
    後來機緣巧合,接觸到了佛法,知道了「止語」二字,才開始有意識地去改善自己。01什麼叫「止語」「止語」佛教用語,指的是清淨身口意三業。俗話叫「閉口禪」是一種修行很高的境界!言多必失很多人看到「止語」二字,總以為就是當「啞巴」,什麼都不說。
  • 畫畫是一種修行,忘我靜心
    畫畫是一種修行,忘我靜心。道家曰:山醫命相卜,琴棋書畫拳。原來,繪畫在道家看來也是一種修行方式。我國自古大戶人家的子女,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見,我們有這樣的優良傳統,並非一朝一夕。繪畫為什麼會對修行有幫助呢?道家修行的一個要求就是,靜心。然而,心靜是很不容易的,佛說,每個剎那,都會有十萬八千個念頭生滅。
  • 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人生
      豐子愷說:人活一世,有三重境界,一是物質,二是精神,三是靈魂。人活著,精神就是他的內核,而境界則是隨之而生的意象,人生則是精神和境界共同塑造的結果。不同的精神,呈現出不同的境界,也驅動著人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 「止語」是最難的修行?無論是出世間還是入世間,都要管住嘴
    有人覺得自己與佛有緣,於是便入了修行的行道,但是修行也是非常艱苦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善於言談的,如果讓這種人去修行,他連半天都堅持不下來,能堅持半天也是難以忍受的,那麼這種人就應該多加練習,並且有帶提升,可以通過修行來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與脾氣,讓自己說的每一個字都有價值,有些不必要的話就應該放棄,但是有些人天生就不是那麼浮躁,亦可以通過修行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讓自己的精神上更加豐富,更加聰慧,多加思考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