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語是一種修行, 無言是一種境界
「止語」,是一種佛教修行法門,又叫「閉口禪」,修行之人通過止語定心,增長智慧。
-
無言,是一種境界
無言,是一種境界 無言是一種境界 好辯是一種執著 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
-
止語,是一種修行
止語,並非只是語言的止息,而是內心的無念無妄。學會止語,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行。80年代的某個風雪天,一輛長途客車上,一位解放軍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背部是車廂的內層。外面冰天雪地,寒風肆虐,車行駛途中,上來的乘客無論老少婦孺,他都面無表情地坐在那裡沒有起身讓座。人們紛紛指責他,他卻一言不發。後來,車臨近終點的前一站,他下車了。
-
「止語」有什麼好處?修行從止語開始!
想要積攢功德,從止語開始!「止語」佛教用語,指的是清淨身口意三業。俗話叫「閉口禪」是一種修行很高的境界!止語分為兩「心止」和「口止」簡單來說,心中清淨,不生妄念。對「止語」而言很多人會理解成「不說話,當啞巴」!但這只是字面的意思,真正的止語可比我們所知道的高深很多哦!換種方式來說,就好比你做錯了,但別人說了你,當時你是沉默的,但你的心中切並不會沉默,而是胡思亂想!真正懂得止語的人,遇到是非,反思自己,承認自己有錯。一行禪師說:靜默來自於你的內心,而非外面的世界。
-
佛說:學會止語,意義非凡!
無言是一種境界,好辯是一種執著,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想想看,爭辯會有什麼結果?爭不過別人,只會徒增煩惱,即便爭贏了又如何?止語,就是要杜絕所有世俗往來,斷絕一切凡心雜念,以求更大地精進。
-
不爭,是一種無言的境界,亦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做人,亦要像雪花一般,不爭一時的勇猛,而是學會沉澱自己,有的時候,寂靜比喧鬧更有力量,無言比有聲更有境界。浪沙濤天,只見瞬間的浩瀚。細水長流,可見永恆的安寧。欲問冬何安,唯有不爭春。不留戀百花的繁盛,方可活出梅花的一枝獨秀。不執於初春的旖旎,才能安於深冬的純白素簡。
-
因為愛,所以能生大無畏,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是一種境界
仁是孝悌的本體;而孝悌是仁的發用,是仁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踐行仁德(行仁)這種行為是仁的普遍的、廣泛的大用,需要從孝悌開始做起。所以朱熹說:「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令,都有美好的意思,美好的言辭與臉色,這只不過是花言巧語,背後卻不知有何居心。
-
「閉口禪」能清淨身口意三業,是一種很高境界的修行,你會嗎?
到處宣揚別人的過失,談論毫無意義的是非,完全是一種無稽之談。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索達吉堪布要想改變行為,就要學會閉嘴。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裡叮嚀我們:「希言,希言(少說話)。」
-
寧少說多做,別總是出錯,寡言是修行,止語是境界!
話衝出口,說者無心,也許聽者有意,一句話可能惹來麻煩,一句話可能壞了感情,寧少說多做,別總是出錯,寡言是修行,止語是境界!
-
笑,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境界
修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需要從內而外的改變,有些則需要從外而內的改變。 就像一盞油燈,要點亮它需要一個打火機,打火機就是一個外緣。同樣,外在的表情對內心也很有影響,彼此有緊密的聯繫。 「笑」這個表情,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蘊含著很深的道理。
-
凡心問禪: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佛教中的「十萬個為什麼」第6期: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文/凡心問禪修行之中,我們為什麼要少語或止語?其中不管是修行之人,還是普通平常之人都應少語,或止語!自古有句話為「禍從口出從」。現在社會因一點點的口角從而引發各種「流血事件」是為稀鬆平常了,這也是為什麼說不管修行之人還是普通人都應少說話或止語。在修行之中止語或少語,其實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這並非是小禪瞎說。修行即要修正我們的行為,也要去培一切「善業」。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分為幾個好處。
-
止語丨學做人前,請先學會「閉嘴」
當我們踏入佛門聖地之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地方都標註有「止語」的標誌,在佛教中,止語又被稱為「閉口禪」或「禁語」,其屬於佛教用語。「止語」二字雖簡單,卻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境界。對於學佛之人,其最初皈依佛門之時,師傅最先教授其的就是「止語」。即:禁止自己說話,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減少自己的罪業。
-
止語丨學做人前,請先學會「閉嘴」!
當我們踏入佛門聖地之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地方都標註有「止語」的標誌,在佛教中,止語又被稱為「閉口禪」或「禁語」,其屬於佛教用語。「止語」二字雖簡單,卻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境界。對於學佛之人,其最初皈依佛門之時,師傅最先教授其的就是「止語」。即:禁止自己說話,為減少口業,消罪免災,減少自己的罪業。普通人從幼時牙牙學語開始,幾年時間就學會講話,但是,即使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其都未必學會閉嘴。對於學佛之人來說,能夠看透而不說透、能夠明白而不點開,這是一種極高的智慧。
-
怪不得佛門讓「止語」,原來能得這麼多的福報!
對於學佛人來說,能夠看透而不說透;能夠明白而不點開,這也是一種智慧。就像是佛陀「不可說、不可說」,我們佛弟子也以「止語」的方式,修煉自己的定力、智慧。以慈悲發心,常講軟語、愛語,自然會遠離禍害,六時吉祥。果能如此,你也能如諸佛菩薩般辯才無礙,成為眾人樂於親近的善知識。
-
為什麼要少語止語,清心寡欲?
止語是一種智慧凡夫喜歡雜心閒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貪嗔痴慢疑的煩惱習氣太重,總是要你通過自己的話語說出來,製造你的業障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會珍惜光明,把精力用在修行上。而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給他人帶來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之中不知不覺就會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摩擦演變成大摩擦,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而自己往往還不知道。
-
規矩,是一種修行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得體,做事留有餘地,讓人感到親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卻又並不疏遠,達到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境界。規矩,是一種教養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都是生活小細節,說是規矩,卻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
佛教為什麼提倡止語,一則故事告訴大家原因
後來機緣巧合,接觸到了佛法,知道了「止語」二字,才開始有意識地去改善自己。01什麼叫「止語」「止語」佛教用語,指的是清淨身口意三業。俗話叫「閉口禪」是一種修行很高的境界!言多必失很多人看到「止語」二字,總以為就是當「啞巴」,什麼都不說。
-
畫畫是一種修行,忘我靜心
畫畫是一種修行,忘我靜心。道家曰:山醫命相卜,琴棋書畫拳。原來,繪畫在道家看來也是一種修行方式。我國自古大戶人家的子女,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見,我們有這樣的優良傳統,並非一朝一夕。繪畫為什麼會對修行有幫助呢?道家修行的一個要求就是,靜心。然而,心靜是很不容易的,佛說,每個剎那,都會有十萬八千個念頭生滅。
-
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人生
豐子愷說:人活一世,有三重境界,一是物質,二是精神,三是靈魂。人活著,精神就是他的內核,而境界則是隨之而生的意象,人生則是精神和境界共同塑造的結果。不同的精神,呈現出不同的境界,也驅動著人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
「止語」是最難的修行?無論是出世間還是入世間,都要管住嘴
有人覺得自己與佛有緣,於是便入了修行的行道,但是修行也是非常艱苦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善於言談的,如果讓這種人去修行,他連半天都堅持不下來,能堅持半天也是難以忍受的,那麼這種人就應該多加練習,並且有帶提升,可以通過修行來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與脾氣,讓自己說的每一個字都有價值,有些不必要的話就應該放棄,但是有些人天生就不是那麼浮躁,亦可以通過修行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讓自己的精神上更加豐富,更加聰慧,多加思考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