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作者馬伯庸,親王的文筆還是很樸實的,可以形容是無聲處聽驚雷是也,一直都是用平白的話語在敘事,從開頭杜弼收集情報開始,逐漸引出了魏國盜竊弩機製作圖的案件來。
三國時代的間諜戰爭,見證情報大師諸葛亮的暗面鋒芒,三國時代秘密情報戰線上的生死角逐,這是無聲的戰爭!
作者對情節著力的描寫給作品帶來一種詭異的真實感,細節部分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些反映冷戰時期在歐洲的間諜活動。故事一開始很抓人,讓人看得欲罷不能,這種感覺,看麥家的《解密》是也曾有過!
這本書裡的一些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會陌生,比如諸葛亮、魏延、李嚴;這段歷史雖已過千年,卻仍鮮活:諸葛亮出師北伐,但講述故事的卻是地地道道的現代視角——間諜戰。雖然孫武子十三篇裡就有反間、間諜,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馬親王寫的三國版的無間道。
故事不必多說,但看完之後突然覺得很冷,這種冷森森的感覺似乎很久沒經歷過了呢。上次,哦,上次是看完銀英。魏、蜀、吳三國,誰都說誰是正義,誰又都不能說誰最正確。在這說不上真正正義的幾十年裡,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的棋子,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甘心或不甘心地利用、被利用。主人公荀詡幾次的努力,都在最後關頭功敗垂成。第一次看時,我惋惜;再看時,我嘆息。
荀詡很累,但他的對手就不累嗎?他是一個出色的反間諜人員,也在刀光血影中知道了誰是打入蜀國內部的「燭龍」,可知道了又能怎樣?當他明白了自己已是不自覺地受人擺布後,還會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嗎?當然,他所遭受的一切都是為了「興復漢室」,為了蜀國內部的平衡作出了一些必要的犧牲,為了讓自己的百姓能免受刀兵之苦,但在那個環境下,他的努力只能讓興復的夢想更真切些,讓這平衡更微妙些,讓這苦楚延續的時間更長些罷了。剛開始時,忍不住心向蜀漢,但這是一場說不上誰是誰非的戰爭,這是一場三方英傑各出奇招的較量,所以,最後儘管荀詡完成了使命,但仍不覺得這是一本HAPPY ENDING的書。
這本書我覺得有些銀英的影子,親王大人寫這本書時多少受了些銀英的影響吧。荀詡受評議的過程多麼像楊威利受審,而這個荀詡又多麼像我們著名的紅茶元帥啊。雖然沒有他愛睡午覺的習慣,雖然沒有他的刻薄毒舌,雖然要比他精明幹練得多,但兩人身上都有著相似的幽默細胞呢。荀詡在接受間諜培訓的時候,曾在身上掛個牌子「我是間諜」,結果被職方司請了進去;卻不想後來成了職方司的從事,他要命的幽默感給這個專門得罪自己人的嚴肅刻板的部門帶來了一些新鮮有趣的東西,也給自己招來多少麻煩。當作者筆調鬆弛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起楊的伊謝爾倫艦隊,如果沒有楊的獨特個性,他的土豆田裡怎麼會容納波布蘭、先寇布、卡介倫、姆來這些性格迥異的人物,又怎會有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呢?
風起隴西,這風從千年吹來;隴西的歷史已成往事,但隴西的故事仍在今天的作品中延續。
風起心頭,這風冷冷的,或許真實永遠就是這麼冷酷吧,但我們更願意看到些虛假的溫暖,需要有人用刀冷冷地劃開真相的外衣,比如田中,比如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