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霜間開紫蒂,露下發金英。
但令逢採摘,寧辭獨晚榮。
花和莖連接的部分,叫花蒂;紫蒂和金英,都是在說菊花的花。菊花在秋冬季節時候開花,這個時候已經有霜,有露水。霜間就是露下,開就是發。紫蒂和金英都是指菊花的花。也就是說,前兩句詩是互文的寫法,要合起來解釋。
菊花開花的時候別的植物大都凋謝了,就剩下它獨自開花。榮,也是花的意思。古代區分的很清楚,木本植物開花叫「華」,就是花;草本植物開花,叫「榮」。上面還有一個「英」,英也是花的意思,草本植物只開花不結果的,叫「英」。菊花就是只開花不結果。
因為秋冬季節開花的植物很少,所以歷來文人墨客喜歡並讚賞菊花,誇菊花有傲骨,生命力很頑強等等。由喜歡花到採摘花,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到現在很多人還這樣做。可是人家菊花不願意被採摘,何求美人折,張九齡也替草木這麼說。一來草木生長在山林原野之間,自由自在的,花開花謝自有時候,有沒有人來欣賞它們並不關心;二來,採摘回去之後,就意味著失去自由,失去本真,沒有生命力了,況且能不能得到好的照料還未可知。
古詩詞中凡是寫到「菊花」的,一般都帶有象徵意義。這首詩也是。
20200808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葉子落下來,秋天到了。葉落知秋,說的多是時光匆匆。這首詩不是。之所以「驚」,重點不是因為時間過的太快而驚,是落葉竟然像人、像遊子一樣,對故鄉依依不捨。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首詩主要是寫思鄉。
翻飛未肯下,觀察的很細緻。葉子落下來,它是輕的,不像果實那樣重量大一下子就掉下來。你去看,葉子掉下來的時候就是「翻飛」,飄飄蕩蕩、搖搖晃晃、曲曲折折,這個過程就像「客心」,就像四處奔波的遊子的一樣。
要劃分結構,第一句獨立,後面三句一起。或者我們可以改動一下這首詩:早秋驚落葉,翻飛未肯下。飄零似客心,猶言惜故林。這麼一改(先不要管韻律的事情),「驚」的對象就很明顯,就是為葉子落得很慢而驚,不是為葉子掉了而驚。
20200808
遊人倦蓬轉,鄉思逐雁來。
偏想臨潭菊,芳蕊對誰開。
蓬是一種野草,大致是現在的飛蓬屬 Erigeron植物,如小蓬草、飛蓬這一類。這種植物一是多,全國各地都很常見;二是生命力頑強,環境再惡劣它也能活下來;第三,就是沒有什麼價值,野草視之,很低賤。蓬轉,或者轉蓬或者飄蓬,意思是隨風飄轉的蓬草,是四處飄蕩、居無定所、孤獨無依。
唐代詩人被貶官,或者遭遇戰亂,或者長期旅居他鄉等等,這樣的情況很多,交通不便、命運未卜,所以他們寫到蓬草、飄蓬、轉蓬的情況非常多。我統計過杜甫寫到飄蓬的詩,超過20首。詩人們寫蓬草,寫的都是自己的生命遭際。
大雁在古詩文裡也常見。傳說大雁可以傳信傳情,遊子看到大雁就會想家。我們在古詩文裡讀到大雁,也可以馬上聯繫到思念,思鄉思人都對。鄉思逐雁來,這是詩歌的語言。我們說婉轉,這一句就很婉轉。要拐很多道彎才能解釋這句詩。
第一句說漂泊在外很累了,言外之意是想家了;這種想家的心思,因為看到大雁而更加強烈。「逐雁來」,大雁飛過是一個引子,它把長期積壓在人內心的思鄉之情給激發了出來。三四兩句就落到實處,寫具體的。想家了想什麼呢?想的東西會有很多,沒法一一細說,就說一些典型的。這種寫法也很常見。可寫的東西很多,寫不完,也沒必要全部都寫出來。
菊花很典型。我們一面聯繫詩中的遊子身份,一面聯繫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就能明白詩人寫菊花而不寫其他植物,也暗含深意。
「芳蕊對誰開」,這樣的意思在唐詩裡還能找出不少例子。蘇頲《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可惜東園樹,無人也作花。岑參《山房春事二首 其二》: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等等。畫面感很強。我在很多地方遇到過、回想過這樣的畫面。有一年在雲南普者黑,傍晚的時候,我一個人在路邊拍櫻花,四野寂靜,櫻花悄然開放。那時候我就在那種畫面裡:自己的,也可能是別人的畫裡。
人的韌性很強。什麼是韌性?就是頑強,打不死的小強。再苦再難也要像草木那樣活下去。這是我的發揮,和這首詩關聯不大。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