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病例回顧】
首例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
近日,我院胸外科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指導下成功施行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
王阿姨發現前縱隔佔位多年,當地醫生考慮良性病變,建議定期隨訪。但今年複查後發現較前明顯增大。王阿姨女兒通過網絡查詢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是縱隔腫瘤方面的知名專家,並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擔任胸外科學科帶頭人,王阿姨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丁建勇教授的專家門診。經診治,診斷考慮胸腺瘤,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腫瘤。
術前檢查——CT
入院後,夏宏偉主任醫師和丁彥光副主任醫師積極完善術前相關檢查,王阿姨因合併多年的哮喘,肺功能較差。經呼吸科會診積極改善肺功能,1周後王阿姨肺功能較前有明顯改善。夏宏偉主任團隊組織開展術前討論,麻醉科評估圍手術期風險,最後與麻醉科協商後決定改用無插管技術,行喉罩結合全身麻醉,王阿姨的手術很快被排上日程。手術當日,在麻醉醫師的嚴密監護下,丁教授採用劍突下微創手術成功切除胸腺腫瘤,術中順利,術後安返胸外科病房,3天後,王阿姨康復出院。術後病理提示:B2型胸腺瘤,I期,不用放化療,通過手術達到治癒目的,只需定期隨訪。「術後不到一個月,我就可以幫助女兒料理家務,就像得了一次感冒,沒想到這麼快就康復了。」王阿姨開心地說。
收到錦旗,是認可,更是一份信任
胸腺瘤知識介紹
胸腺腫瘤是胸部實體腫瘤中相對罕見的一個類型。在中國,胸腺腫瘤的發病率約為3.93/100萬人,這大致為肺癌發病率的1/100、食管癌發病率的1/25。現已證實,即使A型胸腺瘤也可存在遠處轉移,並且A型胸腺瘤完全切除後出現復發也時有報導。因此,「惡性」或「良性」胸腺瘤的區分不再適用,相關的術語也已不再適宜。建議採納國際胸腺腫瘤協作組織提出的「胸腺惡性腫瘤」這一術語。同時,該病屬於一種惰性腫瘤;在許多胸腺瘤患者中,即便疾病進展後,患者的生存期仍較長。目前手術仍為胸腺腫瘤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專家介紹
丁建勇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縱隔腫瘤專家委員會常委,海峽兩岸醫藥教育協會胸外科分會專委會青年組常委,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協會胸外科分會專委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癌專家委員會等委員。擅長早期肺癌,包括肺部結節GGO的微創外科治療,擅長胸腺瘤、重症肌無力的外科治療;改良的劍突下全胸腺切除術(丁氏手術,為國內外首創);巨大胸腺腫瘤的外科手術切除,大血管重建;3D重建指導下的單孔肺段手術,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療(包括新輔助治療後),手汗症的微創治療、結直腸癌肺轉移的外科治療,微創食管癌手術等。
夏宏偉
主任醫師 胸外科副主任
2019年青浦區衛健委人才學科帶頭人,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癌專家委員會委員,省級醫學會胸外科委員。1997年南京醫科大學畢業,2007年在吉林大學取得碩士學位,201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熟悉胸外科常見疾病及疑難病症的處理,擅長胸外科常見疾病肺癌、食管腫瘤、縱膈腫瘤、手汗症等腔鏡手術,尤其擅長肺部結節規範化治療。曾主持省級科研兩項,發表論文20餘篇。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上午、下午
丁彥光
副主任醫師 胸外科副主任
上海市醫師協會會員,胸部創傷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青浦區第三屆醫苑新星。長期從事胸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擅長肺部結節,肺部腫瘤,縱隔腫瘤的微創手術治療,在上海市青浦地區率先開展單孔胸腔鏡技術治療自發性氣胸,並在食管腫瘤、重症胸外傷的診治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主持和參與上海市衛計委、青浦區科委及青浦區衛計委等課題七項,在SCI、中華等學術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專家門診時間: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相關閱讀
醫生帶你看病例,科學認識肺結節
胸外科醫師眼中的《慶餘年》
「肺結節」=「肺癌」?
原標題:《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