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微創手術殺死腫瘤?

2020-12-13 湖南24小時

微創「衛士」

腫瘤微創手術中。

王貴華帶領科室醫生查房。

腫瘤患者也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科室討論治療方案。

朱潔 李建輝 周劍波 唐奕欣

核心提示

隨著臨床醫學的進步,近年來,癌症的治療方式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治療儀器升級、藥物有了更多更好選擇,而且手術也能用更加個性化、精準的「微創」方式了。腫瘤微創手術不僅能讓患者體表創傷極小,而且治療費用和傳統手術相比也便宜很多。當然,每種治療手段都有它的適應症。腫瘤微創手術適合哪些情況?適用哪些病人?這些病人通過微創手術生存情況如何?本期健康周刊走進株洲市二醫院(株洲市腫瘤醫院),邀請專家名醫,為市民介紹有關情況。

株洲市二醫院也是株洲市腫瘤醫院,在腫瘤治療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以前,老百姓總是「談癌色變」,認為得了癌症就是判了「死刑」,但其實隨著醫學的進步,治療儀器的升級,越來越多前沿、有效的新藥、好藥入圍醫保籠子,該院腫瘤科的醫生們感到,癌症的治療早已從很多年前的「無藥可選」、「治療單一」的窘境,發展到現在「多藥可選」、「綜合治療」的新時期。在正式談論腫瘤微創術之前,他們希望健康周刊能把這種變化傳遞給病人及家屬。「希望大家不要失去戰勝腫瘤的信心。」市二醫院腫瘤微創介入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王貴華表示。

據介紹,該院腫瘤介入科主要從事腫瘤微創手術。通過20年的臨床積累,在腫瘤介入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腫瘤治療方案,通過腫瘤血管介入聯合各種微創治療、放化療方法,能使很多患者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讓他們有尊嚴、開心快樂的生活著。

腫瘤介入科:以腫瘤微創介入技術推動腫瘤學科進步

市二醫院是1999年開始在開展介入手術的。那時,這是一項全新的技術,省內鮮有幾家醫院開展。通過探索,該院於2014年正式成立腫瘤介入科。目前,該院腫瘤介入科已擁有床位80張,收治來自省內、甚至內蒙、貴州等地區的患者,診療水平和能力得到了省內外眾多病友和專家學者的認可。

腫瘤介入科能為患者提供哪些治療服務?

王貴華介紹,在開展腫瘤常規化療的基礎上,該科以腫瘤分子靶向治療、腫瘤免疫治療、腫瘤介入治療等精準治療為特色,為患者提供全程、系統、規範的診療。同時,這裡還開展腫瘤血管出血性疾病,如中央型肺癌大咯血、消化道腫瘤出血、肝癌出血,頭頸腫瘤破潰出血等疾病的急診搶救工作,全身各部位動脈瘤及良性腫瘤的栓塞治療術等等。

筆者在該院腫瘤介入科住院病房看到,這裡的醫生和其他醫生相比,沒什麼區別,但當正式手術時,他們需要穿著厚厚的鉛衣以防高危輻射。「一根導絲繫著生命,任輻射侵襲。一腔熱血連著你我,任晝夜顛倒……」這句歌詞說的就是這群穿「盔甲」的勇士。用生命守護生命,他們也因此希望得到更多患者的信任。「腫瘤患者情緒不好,但我們希望你們不要心慌,不要絕望。任何時候請堅信,醫生和病人同在,我們一起『打仗』。」王貴華說。

微創vs腫瘤,有哪些方式?

利用微創手術對抗腫瘤都有哪些方法?又是基於哪些原理?適用於哪些病症?王貴華主任以及科室醫生為本期健康周刊提供了一些病例和資料。

一、動脈栓塞:

把腫瘤「餓」死

腫瘤生長是需要由供血動脈提供營養物質的。動脈栓塞術就是介入醫生,將特製的導管送至腫瘤的供血動脈,然後通過導管注入栓塞物質,把腫瘤的供血動脈完全栓塞住,讓腫瘤沒有營養供應,達到把腫瘤「餓」死目的的微創手術。實際工作中,為了讓效果更好,醫生們常常把化療藥物與栓塞物質混合注入。這樣,在栓塞血管的同時,還能確保不斷釋放化療藥物持續殺死腫瘤細胞。

40多歲的杜女士就是這種微創手術的收益者。幾年前,她被省內某醫院確證為肝癌晚期,因為腫瘤巨大,達11釐米,已無法實施傳統切除手術轉至市二醫院保守治療。綜合病情,該院對她實施了4次動脈栓塞術,此後腫瘤縮至4釐米。杜女士贏得了微創消融手術的機會。經過綜合治療,杜女士病情控制良好,已帶瘤生存6年。

二、灌注化療:

靶向藥物精準殺瘤

傳統的全身化療是對付腫瘤的常用辦法,但是,傳統化療所帶來的副反應讓患者痛苦不堪。有沒有什麼方法既可以對付腫瘤,又能讓患者不那麼痛苦呢?灌注化療術就是可同時滿足這兩種要求的微創手術。介入醫生將一根很細的特製導管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插到腫瘤的供血動脈,再通過導管直接往腫瘤裡注入化療藥物。這種特別適合於局限生長的腫瘤。

70歲的劉奶奶確診為左肺鱗癌,並失去手術及放療機會。由於體質較弱,她及家人拒絕了全身化療,多次接受了左肺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由於腫瘤局部接受的化療藥物濃度較傳統化療高,加強了化療藥物殺滅腫瘤細胞或抑制其生長的作用,但劉奶奶其它正常部位接受到的化療藥物又非常少,全身藥物毒副反應大大降低,既提高了治療效果,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劉奶奶已帶瘤生存3年以上。

三、消融微創:

「燙」死腫瘤、「凍」死腫瘤

消融微創手術又分熱消融和冷消融。腫瘤細胞不耐高溫,也害怕低溫。40℃以上腫瘤細胞會發生變性,60℃以上逐漸壞死,零下100℃以下則會被凍死。

熱消融包括微波消融和射頻消融等。微波消融是介入醫生把微波消融針通過皮膚插入腫瘤內,在微波電磁場的作用下,腫瘤組織內的水分子、蛋白質分子等極性分子產生極高速振動,造成分子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在短時間內產生高溫,從而導致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也就是把腫瘤細胞「燙死」。和微波消融類似,射頻消融是介入醫生把消融針插入腫瘤內後,產生的射頻,經電極針定點發射到實體腫瘤中心,使腫瘤帶電,在高頻交流電作用下,腫瘤內的離子往返高頻震動,從而摩擦產熱,使腫瘤局部發熱,腫瘤細胞脫水,細胞內蛋白變性,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這是將腫瘤細胞「燒死」另一種方法。

這類手術創傷小、且花費低,非常適合年齡大、體質弱的患者。但實施也有條件,比如腫瘤要比較小。以上文提到的杜女士為例,她的腫瘤縮小至4釐米後,介入醫生把兩根消融針插入腫瘤後才能確保療效。對此,王貴華的解釋是,通常而言,消融要求腫瘤在3釐米以內,而杜女士的情況,適合需要兩根針的治療,才能確保療效。

目前,市二醫院常採用的冷消融術主要是氬氦刀冷凍消融。

和前面兩種「燙死腫瘤」不同,這種方法是把腫瘤「凍死」。介入醫生把冷凍消融針插入腫瘤內,可以讓腫瘤內溫度迅速降低到零下140 ℃,再迅速上升至零上20 ℃-40 ℃,通過這種溫度梯度的變化可以導致腫瘤細胞蛋白質變性壞死,讓腫瘤細胞活活「凍死」。和熱消融不同的是,這種微創手術也可以用於治療大一些的腫瘤。據悉,該院曾同時使用8根針,冷死更大的腫瘤。

四、放射性粒子:

均勻植入粒子,持續射殺腫瘤

射線對腫瘤具有殺傷作用,沒有射線殺不死的腫瘤,尤其是對射線敏感的腫瘤。放射性粒子手術非常適合晚期前列腺腫瘤以及出現多處轉移、全身化療效果不佳的腫瘤。

這種微創手術是,介入醫生把具有放射作用的碘125粒子直接均勻的植入到腫瘤內部,讓射線持續殺傷摧毀腫瘤。在最大限度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的同時,又能達到殺死腫瘤的目的。

76歲的陳爺爺早些年被確證前列腺腫瘤。由於年紀大、家庭負擔重,他不願意手術,也不願意吃藥、打針維持。只接受一次放射粒子微創手術,他的病情就獲得了控制。目前,陳爺爺已經81歲,身體情況很不錯。

55歲的肖某肺癌轉移至肝臟、胸膜。這種情況已無法手術,同時全身化療後收效甚微。介入醫生將放射性粒子植入他全身的3個地方,腫瘤被快速控制,目前,肖某正在接受下一步治療。

讓腫瘤患者有尊嚴地活著

儘管近年來腫瘤治療能力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依然有部分晚期腫瘤患者,失去了積極抗腫瘤治療的機會,王貴華表示,他們還希望通過微創手術來解決腫瘤引起的各種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

在臨床中,他們碰到過腫瘤壓迫或侵犯人體自然管道而引起堵塞症狀,比如堵住食管吃不了飯,堵住腸子拉不出大便等等。這時,介入醫生通過放管子或支架疏通堵塞部位,讓患者能夠吃得下,拉得出,不會活活被餓死或憋死。

65歲肺鱗癌患者陳伯,縱膈淋巴結腫大擠壓食道導致無法進食,該科為其放置食道支架後,患者恢復飲食並帶瘤生存;76歲黃爺爺胰腺癌,未行手術,膽道梗阻導致重度黃疸。醫生經皮穿刺放置肝內膽道置管,將淤積膽汁排出體外,症狀大為好轉。

總而言之,王貴華主任希望廣大市民了解到,隨著醫學的發展,腫瘤不應該再是「絕症」的代名詞。「我們認為,腫瘤是個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只要通過規範、對症的管理,就能抑制或控制它所導致的那些讓人苦不堪言的併發症。萬一被確證是腫瘤患者,一要有信心,二要找規範合格的醫院治療,三要規範管理控制好病情,學會和腫瘤和平共處。」他最後表示。

相關連結

市二醫院腫瘤介入科

現有醫生8人,護士20人,其中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6人,年出院人次3000多人次,年腫瘤微創介入手術超過1000餘臺。

科室特色:

1.以全身腫瘤的血管介入治療為特色,聯合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碘125粒子植入,腫瘤微波和射頻消融治療等精準治療。

2.全身各部位腫瘤穿刺活檢,各部位積液引流灌注(胸腹盆腔、心包、膽管、腦脊液等)。

3.各種臟器自發性或外傷大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產後大出血的介入治療。

4.頭頸部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診治,食管、膽管、腸管等支架植入。

5.肝臟、卵巢、腎臟等膿腫、囊腫,子宮肌瘤等介入栓塞治療。

6.PICC置管術、股動脈靜脈、鎖骨下靜脈、頸靜脈置管、輸液港植入及取出術等。

【來源:株洲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西南地區首例內鏡微創切除脊髓腫瘤手術在西南醫院完成
    ,家住重慶市江津區42歲的男性患者劉暢(化名)開始嘗試下地行走,他是西南地區首例內鏡下接受脊髓腫瘤微創切除的患者,而同一病房用傳統手術方法切除脊髓腫瘤的患者,還在臥床休息,需要更長時間恢復。  「傳統的脊髓腫瘤切除手術切口較大,為了顯露腫瘤還需要切除部分正常脊柱骨質。」該手術主刀醫生、西南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吳南教授表示,神經外科聯合骨科進行的脊髓腫瘤微創切除手術,手術創傷小、恢復時間更短,所需費用更少。而且脊柱骨質類似人體的「承重牆」,少切除正常骨質更能提高患者術後生活質量。
  • 方文濤教授:中國胸腺腫瘤微創手術比例遠超歐美為哪般?
    在本次會議中,「醫學界」特別採訪了上海市胸科醫院的方文濤教授,請他梳理了本次胸部疾病國際論壇胸外分會主要探討的內容、微創胸腺腫瘤切除術的發展現狀及胸部腫瘤微創手術的淋巴結清掃。  1. 您在這次會議中的講座主題是「微創胸腺腫瘤切除術:胸腔鏡手術的境界」,能請您圍繞這個大概談談嗎?
  • 患癌8年微創手術10次 68歲老人的腫瘤竟然全部消失了
    據其主治醫生潘乃群主任醫師介紹,崔先生8年間共進行了10次抗癌手術,但幸運的是「上周的檢查結果顯示他肝臟上的結節都因做了微波消融微創手術消失了。」崔先生10次手術中有8次接受了「微波消融術」治療。「微波消融術的好處是局部治療,創傷小,破壞肝臟的正常組織少,手術幾乎不改變肝臟的體積大小,因此有利用保持肝功能良好;並且疼痛輕,病人恢復快。」
  • 湖南省腫瘤醫院多科室聯合微創手術為患者「減負」
    人民網長沙11月24日電 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二科聯合胸外二科為一位巨大胸骨後甲狀腺腫患者成功實施聯合微創手術治療,順利切除巨大腫物。據悉,該腫塊幾近柚子大小,重達3斤。她隨即來到湖南省腫瘤醫院,經該院頭頸外二科副主任田皞檢查後考慮為:頸胸部巨大甲狀腺腫,腫塊從頸根部向下延伸至胸骨後約18釐米,胸骨後腫塊橫徑最大約13釐米,上縱隔大靜脈明顯受壓,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術前,田皞邀請了麻醉科教授文益雲、胸外二科教授吳劼等進行MDT會診討論,考慮到胸骨後腫瘤大,位置深,難以拉至頸部切除。最終決定頭頸科、胸外科聯合為肖女士進行手術。
  •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近日,我院胸外科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指導下成功施行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夏宏偉主任團隊組織開展術前討論,麻醉科評估圍手術期風險,最後與麻醉科協商後決定改用無插管技術,行喉罩結合全身麻醉,王阿姨的手術很快被排上日程。手術當日,在麻醉醫師的嚴密監護下,丁教授採用劍突下微創手術成功切除胸腺腫瘤,術中順利,術後安返胸外科病房,3天後,王阿姨康復出院。術後病理提示:B2型胸腺瘤,I期,不用放化療,通過手術達到治癒目的,只需定期隨訪。
  • 利用內窺鏡做眼科微創手術
    以前傳統手術無法到達的部位,內窺鏡手術皆可到達。而且,再也無需開顱破相,不會留下瘢痕。」荊文濤解釋說。  洪先生放心了,同意手術。  「周三下午住院,周四上午進手術室,不到半個小時,手術就做完了,周五上午,我爸就不流淚了,當天就出院了。」洪先生的兒子說。  「做完手術3個月了,我再也不用天天『裝哭』了。我都沒想到,流了13年的眼淚,荊主任一天就給我根治了。
  • 瑞金醫術(二)| 消化道腫瘤的微創治療
    01消化道腫瘤的微創治療瑞金醫術從發病率居高不下的胃癌、結直腸癌,到「癌中之王」胰腺癌,再到肝癌、膽囊癌等等,它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消化道腫瘤一直以來,外科手術都是治療消化道腫瘤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早在1989年,瑞金醫院派往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鄭民華,成為了第一個掌握腹腔鏡技術的中國人。回國後他懷抱「微創使病人恢復更好、更快」的善念,身體力行,矢志推廣外科術式革命,制定微創手術各項標準和指南,引領了中國微創外科的發展。
  • 照樣切除腫瘤——冷凍消融手術
    冷凍消融設備外觀   在我國開展最晚的腫瘤微創技術就是冷凍消融治療,雖然它的術後恢復效果更好,但是因為其較高的技術要求和設備使用難度,限制了大部分醫院選擇將其應用在腫瘤切除上
  • 鹹陽市中心醫院胸腔鏡微創手術學習班彰顯技術自信
    通過LED大屏、電腦或者手機,上千名胸心外科相關專業醫務人員利用現場、網絡等方式觀看了這兩臺微創手術的全過程。手術畫面清晰,手術操作流暢,解剖顯示精準,不僅展現了胸腔鏡手術微創、精準的特徵,更彰顯了鹹陽市中心醫院對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技術自信。
  • 精準導向解難題——走進市二醫院腫瘤微創介入科
    株洲新聞網12月6日訊(通訊員 李建輝 周劍波)株洲市二醫院作為株洲市腫瘤醫院,承擔著株洲市防癌抗癌的重任,守護著株洲百姓的健康。那麼這裡腫瘤治療有什麼特色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株洲市二醫院特色專科——腫瘤微創介入科。
  • 上海中山醫院完成世界首例應用達文西機器人微創手術
    該例聯合手術的成功,標誌著中山醫院外科的微創技術水平和結直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同時實施腸、肝、肺3處病灶微創切除術   同時實施腸、肝、肺3處病灶的機器人微創切除術,在避免了患者等待的恐懼和3次手術打擊的同時,減少了因僅切除原發灶後,肝肺轉移灶迅速增大的風險。
  • 泰國醫生評價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冷凍技術很神奇
    日前,來自泰國普吉的醫生一行到訪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參觀考察評價。對復大醫院開展的微創介入治療技術讚嘆不已。尤其是冷凍消融手術,不僅能消融腫瘤,還能起到鎮痛作用。這讓泰國醫生郭文裕讚嘆評價:「很神奇!」
  • 第六屆太行·國際消化道腫瘤微創高峰論壇召開
    5月25日,第六屆太行·國際消化道腫瘤微創高峰論壇在長醫附屬和平醫院學術交流中心六樓會議室正式拉開帷幕。他們希望,通過舉辦本屆消化道腫瘤微創高峰論壇,大家能夠共同探討和交流消化道腫瘤領域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新進展、新知識、新理念,相互學習、團結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全力推動消化道腫瘤診治專業的快速、高效發展。蘇向前教授、大幸宏幸教授、于振濤教授在開幕式上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 專家齊聚哈醫大腫瘤醫院切磋胸腔鏡微創肺葉切除術
    原標題:專家齊聚哈醫大腫瘤醫院切磋胸腔鏡微創肺葉切除術   人民網哈爾濱5月13日電(方圓、通訊員劉銳)為促進我國電視胸腔鏡技術的發展,規範胸外科內鏡臨床診療行為,提升我國胸外科醫師的內鏡診療水平,近期,哈醫大腫瘤醫院胸外科第六期胸腔鏡微創肺葉切除手術高級研修班隆重召開。
  • 瓊粵專家同期獻技 提升海南胃癌微創手術水準
    李國新教授(左一)實施手術11月28日,廣州南方醫院和海南省腫瘤醫院的胃腸專家,同期進行腹腔鏡胃癌微創手術高清直播。來自海南各縣市醫院的胃腸外科醫生齊聚大屏幕前,觀摩學習。當天,兩臺腹腔鏡胃癌微創根治手術同期展現在大屏幕上。兩臺手術分別由李國新教授團隊和軍隊津貼專家、海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海南知名胃腸外科專家餘書勇教授、塗瑞沙主任團隊完成。現場通過與手術室專家實時連麥,對手術步驟、規範、操作要領一一講解。腔鏡手術進展非常順利,淋巴結清掃徹底,術中幾乎沒有出血。
  • 腎臟暗藏直徑6.5釐米腫瘤,醫生挑戰手術禁區「拆彈」
    多學科協作,聯合肝膽外科、麻醉科、手術中心、醫學影像科等職能科室,無錫市二院泌尿外科進行全市首例完全腹腔鏡下腎癌伴腔靜脈III級癌栓切除手術,患者轉危為安。該手術是泌尿外科腎臟腫瘤領域最具有挑戰性的手術,尤其是III、IV級癌栓,具有手術風險高,技術難度大,圍手術期死亡率高等特點,可稱之為「腎癌手術中的皇冠」。
  • 男子罹患三處腸癌,嶽陽醫院胃腸外科微創手術「一刀解決」
    前不久,嶽陽醫院胃腸外科團隊成功為一位同時罹患三處大腸惡性腫瘤的患者順利實施現代針刺麻醉雙鏡聯合微創手術。
  • 骨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更多患者在市人民醫院獲益
    為縮短病人住院時間,推行微創技術和快速康復「這位老太太能夠在短短半年內接受4次手術,除了她堅強樂觀的品質,還得益於先進的微創醫療技術和快速康復理念的推行。」他介紹,快速康復理念,是指在擇期手術的病人中,聯合運用包括硬膜外或局部麻醉,微創手術、優化的疼痛控制和積極的術後康復手段,比如督促病人早期攝入腸道內營養,和早期進行下床活動等等多模式的醫療方法,控制手術應激反應,減少術後病人器官功能的障礙,加速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等。
  • 上海腫瘤專家,上海腫瘤專家排名
    自身因素:當然,我們仍然需要學生知道腫瘤的治療研究方法有哪些的,這樣一個我們才能做正確的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手術手術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對於癌前病變和早期惡性腫瘤,手術治療也是直接的方法。腫瘤的外科治療目前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對於早期腫瘤,小腫瘤,無轉移或單發轉移,手術切除是批准的治療方法。
  • 省中醫微創骨科成功開展腰椎惡性腫瘤完整切除手術
    近日,山東省中醫院微創骨科成功開展一例腰椎惡性腫瘤完整切除病例,填補了該院脊柱外科的技術空白。患者,男,24歲,腰背部疼痛兩個月,雙下肢疼痛麻木一個月,腹痛兩周。否認慢性疾病。2012年行右脛骨腫瘤瘤段切除+異體骨重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