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2020-12-14 人民日報

近些年,《平凡的世界》《馬向陽下鄉記》《老農民》《青戀》等農村題材電視劇,獲得了較高的口碑和收視率。但總體來看,當下農村電視劇的創作生產偏少。據廣電總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年生產完成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314部、13470集,其中當代農村題材14部、415集,分別佔比4.46%和3.08%。

回顧中國電視劇誕生60年、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螢屏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它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觀眾的審美訴求,留下了眾多精品力作。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一大批直面農村改革環境、反映農民精神生活的作品,其中以「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以及《外來妹》《女人不是月亮》等劇為代表,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同時獲得了飛天獎、大眾電視金鷹獎等多個獎項,書寫了中國電視劇的經典篇章。進入新世紀,借著「三農」政策的春風,一批觸及時代發展熱點,書寫農民創業打拼歷程的優秀電視劇脫穎而出,包括《劉老根》《希望的田野》《當家的女人》《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等與時代同行的農村題材電視劇。

分析近年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狀況,其中有城市化進程中受眾口味和消費市場變化的客觀原因,電視劇自身創作的問題也不容諱言。在城鄉文化一體化的現實背景中,時尚化、都市化背景的現實故事對當下觀眾更具吸引力,都市劇成為電視劇市場的主流產品。另一方面,當下農村電視劇創作也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創作思路狹隘,故事不接地氣,人物形象過於高大全;另一方面很多編劇缺乏農村生活經驗,劇情缺乏鄉土溫度,缺少時代氣息,講述的鄉村故事既不打動人也不能說服人。

與電影不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觀看電視劇仍然是受眾最多、最為普及的大眾娛樂方式。這一群眾基礎決定了農村劇具有巨大的收視潛質。當下社會對農村的關注度日益走高,從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到「返鄉體」文章的火爆,以及瀰漫在文化界的「鄉愁」氛圍,說明城市化進程並沒有隔斷中國人的鄉村情懷,變革中的鄉村故事亟待文藝工作者去發現去講述。換句話說,不是觀眾不愛看農村劇,而是能夠滿足當代觀眾需求的優秀農村劇太少。

當然,有良好的收視潛質不代表容易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當下農村劇創作尤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題材現實化。目前主管部門大力倡導、也最受觀眾歡迎的是現實主義農村題材,做到對現實問題不迴避、不虛化,既呈現發展困境,又探究改變之道,而不是一味地迴避矛盾。二是農民主體化。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只有農民自身在思想上得到啟蒙,承擔起建設農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農村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變。電視劇只有塑造出這樣的農民主體形象,才能真正起到啟蒙農民、引發社會關注的作用。三是文化地域化。當下農村電視劇創作模式化嚴重,「東北風」的農家大院和一口「東北腔」的小品演員成為農村電視劇的標配,而展示其他地域農村文化的電視劇鮮見蹤影。要徹底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深挖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多呈現本地域風俗,讓多元化的農村風情也成為劇情的一部分,唯其如此,農村劇才能顯得真實而鮮活,生動而活潑。四是理念現代化。觀照農村生活、塑造人物形象需要灌注現代思維,而不是遵循陳舊觀念塑造臉譜化的人物形象,設計不近人情的劇情。五是運作市場化。要充分挖掘農村題材劇所具有的市場商機,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努力挖掘農村題材的市場商機、優化市場運作方案、拓展市場接受度、提升傳播效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創造了大好機會。新的現實語境,督促農村題材電視劇加快升級換代。新的鄉土故事,變革時代的複雜性,孕育具有生命質感和心靈溫度的時代影像。進一步挖掘思想資源,將鄉村文化和歷史傳承對接起來,強化現實性和時代特色,深入鄉村體驗生活,擺脫閉門造車的想像式表達,在敘事類型、藝術風格、營銷宣傳等全方位進行探索和創新……只有這樣,農村題材電視劇才能實現主題宣傳、藝術呈現和商業效應的「三贏」,留下兼具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的裡程碑式作品。

相關焦點

  • 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令不少觀眾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農村三部曲」。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贏得市場,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矛盾困境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熱播,又促發了更大的創作和投資熱情,更多已經投拍和即將投拍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將投向市場,形成了像以前的一窩蜂投拍歷史劇、武打劇的狀況,原來曾經被冷落的農村題材電視劇迎來了一個創作、投拍和播映的高峰。 電視劇作品更多地關注現實、關注基層的百姓生活、把目光投向廣大的農村生活,這是一種好的創作傾向,應該值得肯定。
  • 新時期山東農村題材電視劇中的鄉土文化研究
    摘 要:自我國電視劇事業進入創作繁榮期以來,湧現大量優秀的電視劇,題材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新時期(2000年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迎來了發展高峰,但是從諸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東北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因其獨特的影像風格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對於山東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研究少之又少。
  • 軍事題材電視劇:欣欣向榮 期待更多精品
    作為我軍文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滿足部隊建設的需要,在上世紀80年代取得了較快發展。《敵營十八年》《我是海燕》等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軍事題材電視劇,為後來的軍事題材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借鑑和參考。《緊急起飛》《高山下的花環》《強行起飛》等軍事題材電視劇獲得了當時每年舉辦一屆的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 文藝觀察:農村題材呼喚更多「良心劇」
    原標題:農村題材呼喚更多「良心劇」(文藝觀察) 放眼影視劇創作的整體環境,近幾年,包括都市、青春、情感、軍事等在內的影視題材,不斷強化各自的類型特色,鞏固自身優勢,也給農村題材帶來了壓力與挑戰。與其他類型的影視劇相比,農村題材創作在新形勢下如何升級換代、創新發展,如何在發揮觀眾基礎好、取材廣泛的既有優勢的同時,加強現實針對性,拓展藝術視野,吸引並培育更多元的觀眾群,出精品,出力作,已經成為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 優秀農村題材電視劇:最佳男主角獎(131013)
    >>>>>更多三農資訊    新農村電視藝術節一直追求與觀眾更近,與農民朋友更近。於是,觀眾們在優秀農村題材電視劇頒獎典禮上看到,主持人畢銘鑫來到山東萊蕪、北京郊區,他走到田間地頭和鄉間村裡,與耕作的年輕人、灶臺邊的大娘、聽戲的大爺一同開啟頒獎典禮的一個個精彩時刻,「農民導演」韓克和他劇組的「主演」、「編劇」、「攝影師」一同揭曉「金牛獎」各個獎項。
  • 河北省農村題材電視劇《當家的男人》擔起社會責任
    河北省農村題材電視劇《當家的男人》擔起社會責任《當家的男人》劇照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實習生呂娟 記者劉萍)由河北省著名劇作家周喜俊創作的25集農村題材電視連續劇《當家的男人》目前正在承德豐寧緊張拍攝,預計年底與觀眾見面。
  • 國產動畫如何「叫好又叫座」?廣電總局宣傳司:「四端」發力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馬黎在開幕式上表示,動畫作為廣受大眾喜愛的文藝類型、深受文化市場青睞的文化產業、文明傳播交流的重要載體,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成熟的市場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動畫人如何創造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動畫長片,成為動畫業發展的關鍵。
  • 全國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研討會發言摘登
    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上始終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注農村和農民成為廣大中國作家的自覺追求,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湧現出一批又一批高揚民族精神、催人奮進、極富藝術感染力的反映廣大農村社會變革與中國農民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
  • 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叫好又叫座」的啟示
    為歷史紀實 為民族鑄魂(光影視界)——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叫好又叫座」的啟示核心閱讀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以宏闊的視角再現了70年前抗美援朝波瀾壯闊的歷史,深情謳歌為保家衛國英勇獻身的中華兒女,有力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導演想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找到王朔一篇小說,成就了經典
    而電視劇卻未見起色,時任北京藝術中心副主任鄭曉龍非常著急,所以,他把作家王朔,編輯馬未都,編劇李曉明召集起來,還有鋼廠工人趙寶剛和美工馮小剛。經過幾人的共同努力,於是就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不曾想一經播出此劇引起全國轟動,達到萬人空巷爭先看《渴望》盛況。
  • 2007年度電視劇創作緊扣時代脈搏 貼近群眾生活
    在由中宣部文藝局、廣電總局、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於25日聯合舉行的「2007年度優秀電視劇創作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專家、學者一致作出上述評價。    大家認為,國產電視劇已經成為中國百姓文化生活的一大亮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標誌。
  • 類型多元內容優質 今年"春節檔"電影叫好又叫座
    原標題:今年「春節檔」電影叫好又叫座(光影視界) 在中國電影需要從產業發展的黃金階段邁向創作的黃金階段之時,如何提升品質,差異化滿足不同受眾觀影需求,如何進一步調動觀影熱情、滿足受眾審美期待,今年「春節檔」的創作與市場反響,可提供一種借鑑。   類型多元共生,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外化為藝術情境   今年「春節檔」的影片在創作表達中有三點值得關注。
  • 創新藝術表達 法治題材電視劇創作大有可為
    相對於其他類型作品,法治劇的政治性、程序性、專業性要求較高,創作難度相對更大。法治劇首先是藝術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不是對現實機械的複寫和拷貝。近年來,電視劇工作者敏銳把握時代脈搏,植根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實際,創作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法治題材作品。
  • 叫好又叫座的一戰史譯作
    這種修改,對李德·哈特的意義在於,在那時,書寫一部一戰的真相史已無困難,各國政府檔案已經公開,日記與回憶錄也陸續公之於世,參與過重要會商的人仍然健在,因而較以前有更多機會可以檢視相關材料。說這書是目前最經典的一戰戰爭史,也不為過,儘管此書出版至今已七十多年,仍有許多細節,無人超越。他從戰爭緣起談到大戰經過,以及各方戰略戰術的運用。
  • 深度|SaaS 如何叫好又叫座?(羅旭閉門會)
    而「如何才能讓 SaaS 叫好又叫座」呢?我們邀請紛享銷客創始人羅旭擔任引導嘉賓,與8位 SaaS 行業的創始人一起就此話題深度探討了三個半小時,試圖從中尋找答案。圖:討論小組合影01 SaaS 行業的叫好不叫座羅旭:對於中國的企業服務,一直以來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就是做企業服務的群體是誰。顯而易見,最早做企業服務的是百度。
  • 聚焦電視劇創作:以人為本 時代呼籲優秀女性題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1日訊(記者 魏金金)近年來,電視劇漸從以往的客廳文化變成全空間的大眾文化,伴隨觀劇群體日趨年輕化,以及國家對電視劇節目製作權的放開,電視劇競爭越來越國際化。2017年的中國電視劇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質量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
  • 重大題材成電視劇春交會熱門話題
    1、村題材劇和重大歷史題材劇將迎來爆發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位於交易會官網首頁醒目位置的「脫貧攻堅主題重點電視劇片單」展區,集中展示了35部農村題材劇。由靳東、李乃文主演的講述大槐樹村第一書記孫光明帶領村民致富的《溫暖的味道》,講述三位青年共產黨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領村民創業共同建設美麗鄉村的《最美的鄉村》赫然在列。
  • 2015國產電視劇大趨勢
    據悉,在《女不強大天不容》的創作中,編劇六六作了大量專業化的準備,其中為了創作而採訪的人數近4000人。該劇的演員則深入記者一線,進行了長時間的「體驗生活」。未來,隨著國內電視劇創作水平的提高,多行業題材的延展將是大方向。
  • 何以叫好又叫座:大支坪激活民族文化傳承生命力觀察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由於多種原因造成其「傳承難」的現狀。記者在巴東縣大支坪鎮採訪時發現,一條頗有特色、效果明顯的民族文化傳承之路已現雛形。該鎮以民間藝術表演團為依託,建設巴東縣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示範基地。全鎮基本上形成「農村經濟發展——促進文化需求——推動文化傳承——加快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