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山東農村題材電視劇中的鄉土文化研究

2020-12-19 人民網傳媒

摘 要:自我國電視劇事業進入創作繁榮期以來,湧現大量優秀的電視劇,題材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新時期(2000年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迎來了發展高峰,但是從諸多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東北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因其獨特的影像風格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對於山東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以《老農民》為例從與山東區域鄉土文化密切相關的地域空間、人物形象、禮俗情節來對山東農村題材電視劇的鄉土文化進行解構分析。

關鍵詞:山東地域文化;農村題材電視劇;鄉土文化;《老農民》

中圖分類號:G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07-02

電視劇《老農民》於2014年12月22日開播,首日便闖入CSM50城衛視晚間電視劇收視榜前五名,其後更是在前三名中佔據兩席,並且於2017年2月獲得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老農民》之所以人氣這麼旺盛,與其史詩般的農民故事不無關係,但是深層去思考,其實是能夠引人共鳴的山東農村鄉土情懷。

一、概念界定

1.鄉土文化

首先,鄉土文化是一個地域性概念,即在構成鄉土的這個區域範圍內,存在著「自給自足的群體」並且對用一個「文化類型」共同享有。此地域性概念包含有群體生活範圍的穩定性與區域文化認同性的雙重性質;其次,從縱向空間來看,鄉土文化是與貴族文化相對應的民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我國經過千年農耕文明沉澱下來的,傳統文化中「最基礎」「最純粹」的內容。綜上所述,對於鄉土文化的研究,應該是從地域空間、物態化的文化形象與非物態化的行為、制度、精神等層面的文化形象進行共同研究。

2.農村題材電視劇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界定有多種,其核心內容在於對「農村」的表現,其主要差別在於範圍的大小,例如有的概念側重於對「農村生活」的表現,有的側重於對農村發展帶來變革的表現,有的則強調農村電視劇應該是對「農村經濟發展及其對農民生存狀態和思想變遷予以影像寫照的電視劇」。但是對於農村題材電視劇的鄉土文化研究,就不應該只從一個出發點來進行,而是應該從全面的角度來理解農村題材電視劇,首先應該是對農村生活的表現,在平民化的敘事過程中,加入農民生存狀態思想變遷等動態性的鄉土文化演變。

3.新時期

電視劇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1990年,經歷了一個由恢復到蓬勃發展的過程,並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一致認可,也為各種題材電視劇的產生奠定了受眾基礎。但是真正讓農村題材電視劇迎來發展高峰的,應該是2000年以後,首先是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回歸,其次是「三農問題」的提出讓大眾把目光更多的放到了農村。故本研究主要選取的是2000年之後以表現山東地區農村生活及農民生存、思想狀態變遷為主的電視劇為研究樣本,其主要電視劇包含《老農民》《馬向陽下鄉記》,故選取具有明確時代變遷性質的《老農民》作為研究樣本。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習近平「4·19」講話一周年 發生這些改變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一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總書記4·19講話,看看我國網信事業的新進展、新變化,感受國家的進步、百姓的收穫。【詳細】

獨家:傳媒界全國政協委員知多少  2017年全國兩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北京,共商國是。傳媒界的政協委員都有誰,他們帶來什麼提案,關注哪些話題,人民網傳媒頻道特地予以梳理,以饗讀者。【詳細】

相關焦點

  • 創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世象)
    據廣電總局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年生產完成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314部、13470集,其中當代農村題材14部、415集,分別佔比4.46%和3.08%。回顧中國電視劇誕生60年、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螢屏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它們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觀眾的審美訴求,留下了眾多精品力作。
  •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矛盾困境
    當前,隨著涉案劇、清宮劇的逐漸減少,以及觀眾對歷史劇、武打劇熱情的減退,為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域特徵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但縱觀當前農村題材的電視劇,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的矛盾困境。
  • 楊曉林:新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鄉土敘事與精神力量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之年,回顧新中國70年來的農村題材電影,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成為題中之義。新中國農村電影史是一部鄉土中國人際關係的變遷史,也是一部鄉村數代人的生存奮鬥史,更是一部現代文明深入鄉土中國肌體的演變史。「鄉土敘事」是中國電影人面對農村題材時的必然選擇,不但充溢著一代代藝術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也賡續著中國文人士大夫「兼濟天下」的文化傳統。
  • 優秀農村題材電視劇:最佳男主角獎(131013)
    >>>>>更多三農資訊    新農村電視藝術節一直追求與觀眾更近「能在田野中就不到舞臺上。我們就是要顛覆傳統頒獎典禮、節慶的盛大模式,讓藝術節回歸鄉土。」於是,觀眾們在優秀農村題材電視劇頒獎典禮上看到,主持人畢銘鑫來到山東萊蕪、北京郊區,他走到田間地頭和鄉間村裡,與耕作的年輕人、灶臺邊的大娘、聽戲的大爺一同開啟頒獎典禮的一個個精彩時刻,「農民導演」韓克和他劇組的「主演」、「編劇」、「攝影師」一同揭曉「金牛獎」各個獎項。
  • 文學中的鄉土中國
    從魯迅最早提出鄉土文學概念開始,鄉土中所凝結的傳統文化給了中國作家們養分,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一個豐富廣袤的鄉土中國。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那本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代表作《鄉土中國》中,費孝通開篇就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一生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他的這句話是說傳統中國社會雖然有很多階層,但都是從鄉村社會分離出去的,在行為方式、社會習慣方面還帶有很多鄉土社會的痕跡,所以要研究「中國性」,就不得不從根基出發,研究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土壤——鄉土社會。
  • 鼓勵「鄉土網絡小說」發展 用網絡文學振興中國鄉村 助力新農村建設
    考察近年來網文IP的影視、動漫改編案例,不難發現,農村題材、鄉土概念的網絡文學與其龐大的用戶群,與這二十年來風起雲湧的鄉村變革是不匹配的。 當我們把視域放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這一更大的範圍來考察鄉土文學、農村題材小說作品,可以發現,鄉土文學與農村題材小說曾經創造過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輝煌。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公告 | 在鄉土中理解中國
    費先生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為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參考。但歷經新中國建立及改革開放,中國鄉土社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重新了解與把握。有鑑於此,孔學堂特推出「鄉土中國」專題系列講座,從「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去認識和理解當下的中國社會。本周,將由長期從事華南農村社會變遷研究的吳重慶教授為您開啟「在鄉土中理解中國」的孔學堂之旅。
  • 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主要作品概觀
    新世紀以來,隨著政策之手與市場之手開始共同發力,以2002年《劉老根》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黃金時段的熱播為標誌,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進入持續繁榮階段。本文擬從所描寫人物類型這一維度,對主要作品試加梳理如下: 一、與時俱進的新型農民 新世紀以來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風貌,塑造了全新的農民形象。代表作品有《劉老根》、《風過泉溝子》、《喜耕田的故事》、《小彭大戲》、《鄉村愛情》、《龍抬頭》、《上門女婿》、《八百裡洞庭我的家》、《郎對花 姐對花》等。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吳重慶教授談「鄉土中國」:在鄉土中理解...
    「鄉土中國」系列講座第二場就傳統中國而言,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熟人社會」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1989年拍攝的政論片《河殤》中,將中國的文明定性為「黃色文明」,即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把它與西方開放的、具有活力的「藍色」文明區別開來。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
    2020年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如期進行,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為「鄉土中國」專題系列講座帶來首講——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來自省內外高校師生和市民近100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 | 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鄉土中國」專題(一)
    2020年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明倫堂明德廳如期進行,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做客孔學堂,為「鄉土中國」專題系列講座帶來首講——鄉土中國及其變遷: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一,來自省內外高校師生和市民近100人現場聆聽了講座
  • 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 | 吳重慶教授談「鄉土中國」:在鄉土中理解中國之二
    事實上,這種簡單粗暴的文化定性是有失公允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來都是開放與包容並存,中國的傳統社會也是非常市場化的,著名學者施堅雅就曾以成都平原為例,研究了中國的市場,他認為中國可以劃分為幾個較大的「市場」體系,如長江上遊市場、嶺南市場、華北市場等,在這些市場中,產生了各類人與物的交匯,對經濟、文化等產生了巨大影響。
  • 跨世紀鄉土小說創作藝術的演變
    從上世紀20年代的啟蒙鄉土文學到30年代的左翼鄉土文學,40年代及之後的反映土改、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農村題材小說,到新時期的新啟蒙鄉土文學,以及新世紀鄉土小說,近90年的流變發展,其腳步一直沒有停止。    在鄉土小說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段的鄉土文學就承載的內容和格調而言各具特色。
  • 【聚焦】優秀農村題材劇年終大盤點,九臺本土40集電視劇《鮮花盛開...
    該劇結合新時期農村發展現狀,講述了第一書記下鄉後如何建強基層黨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的故事。2020年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節點,農村的秀美風光、經濟建設、人際關係等都值得文藝創作者抒寫,農村題材劇具有廣袤的創作空間,迎來了創作升溫期。今年以來,圍繞農村建設發展為主題的劇集接連開拍。
  • 陝西西安:鄉土文化「新」在哪裡
    近年來,陝西省西安市重視傳承地域鄉土文化,精準提煉向善向上基因,不斷注入新時代內涵,充分發揮價值引領功能,讓鄉村文明煥發出時代新風尚。  舊鄉約發出新號召  北宋時期,藍田的四呂兄弟制定了一部成文的鄉規民約《呂氏鄉約》,教化民眾樹立正氣扶貧濟困。
  • 長篇小說《陌上》:鄉土敘事和現實題材的新範本
    《陌上》研討會在京舉行 超俠 攝中新網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 高凱)從生活細部切入,以同情的理解的悲憫的眼光,打量鄉村,書寫鄉村,將現實題材以審美的方式融入文學,作家付秀瑩的長篇小說《陌上》一經推出便贏得文學界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是鄉土敘事和現實題材的新範本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研究」評審會舉行
    6月9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研究」中期評審會暨當代鄉賢文化與鄉土文學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舉行。本網記者王廣祿/攝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現代鄉賢文化是鄉村文化建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計。
  • 盤點十大「山西題材」電視劇
    盤點十大「山西題材」電視劇山西省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眾多,而電視劇,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文化形式。下面的盤點,就是十大「山西題材」的電視劇,來一睹為快吧!《北魏馮太后》以南北朝時期為背景《北魏馮太后》是由吳倩蓮、張鐵林、李光潔、沈傲君、臧金生、王慶祥、張頌文、王冰、沈保平聯袂主演的歷史電視劇。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即現在的山西大同。該劇主要講述的就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罪臣之女馮淑儀,由宮中婢女最後成長為後宮太后的傳奇一生的故事。
  • 黑巖小說網助力中國新農村建設 鼓勵農民創作鄉土小說
    很難把這樣的關鍵詞和網絡小說聯繫起來,但是在黑巖閱讀網的鄉土小說作品中的確可以見到這類情節的描寫。來自黑巖小說網的鼓勵和扶持,基於「大網絡文學與小鄉土故事」的思路,黑巖小說網搭臺,鼓勵、支持、引導農民作者以主體身份參與網絡文學創作。
  • 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化的道德價值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看,農村社會價值觀是習俗與傳統的體現,是基於地緣與親緣而形成的,這就容易導致農民世界觀的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村落共同體是其生活的全部空間。相反,城市則是文明、理性、平等的象徵,是個性社會的體現,是現代化的基礎。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民流動到城市與工廠,在這種現代性的社會組織中能夠改變其保守性與封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