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曄/文
到附近商業綜合體剛開業的影院觀看國慶獻禮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人很多,臨近時間的場次都已爆滿,只能看一小時之後的。我們隨意逛著,看著,我家老公感慨說:變化真是大,想想六年前我們剛搬來時,這一片連路燈都沒裝好,如今已經這麼繁華。我連連點頭稱是,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日新月異真是易如反掌。
影片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任總導演,由圍繞同一主題的五個故事單元,講述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電影以喜劇色彩為主,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感悟國家的飛速發展,最終奪得國慶檔票房冠軍。
在網友的評論中,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排名第一,以個人喜好來說,我最喜歡的也是這個單元。正如網友所評價的,這是最像電影的一個故事,徐崢用蒙太奇的手法,交叉剪輯出兩段不同的時光,成功塑造了一個身處他鄉心繫家鄉的支教教師形象,也反映了家鄉翻天覆地的新變化。讓人意外的是,範偉能夠將這樣一個人物演繹得如此生動、感人,那些觀眾熟悉的標誌性肢體動作和表情,被範偉賦予了特定人物的靈魂,便帶出了笑中含淚的效果,加上張譯、陶虹等眾多綠葉烘託,小演員也是情緒到位,整個單元幾乎沒有短板,順利完成了這篇「命題作文」。
寧浩的《北京好人》作為開篇,承接一年前的《你好,北京》而來,葛優繼續當他的張北京,頭上還是那頂奧運會紀念帽,這次他多了一個家鄉來的表舅——素人演員張佔義。葛優的表演依舊真實自帶笑點,飆高音時唱到破音,和表舅合體抽血……不過,那種老北京人不動聲色的幽默,甚至「後腦勺都有戲」,才更像我們熟悉的「葛大爺」,誇張的表演,不是他最擅長的。
鄧超、俞白眉《回鄉之路》單元,網友大多批評說故事生硬,導演水平低,我倒覺得這故事其實講得不錯,先抑後仰的手法,也是刻畫人物時慣常用的。沈騰、馬麗主演的《神筆馬亮》單元喜劇效果最佳,也更像一個小品,扶貧的主題很好,構思也不錯,但看下來卻總讓人感覺為什麼每次都是尬笑?比如為了表現沈騰參與扶貧的決心,不惜拉低女性角色形象,讓馬麗成為沒有覺悟的「母老虎」;再比如,字幕顯示一年後,馬麗卻還挺著大肚子……陳思誠的《天上掉下個UFO》是全篇中最弱的單元,滿場尷尬、無聊,我甚至看到旁邊的美女在埋頭翻手機。今年夏天我去過貴州,那麼美麗的山水,找不到一個好的「點」來講故事?朋友的貴州學生畢業後返回家鄉,現在和幾個朋友一起助力縣裡的大數據平臺建設,倒是應了《回鄉之路》中嶽紅飾演的鄉村教師說的話:考出去,學會本事,讓家鄉變個樣。
對五個單元各有褒貶,但他們表現的主題卻都是明確的——小人物的大情懷,讓我們的家鄉,還有我們身處的他鄉,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