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至24日,第29屆香港書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設「愛情文學」為年度主題。作為亞洲最大型的書展之一,本屆香港書展吸引了39個國家及地區、共680家參展商參與,規模為歷屆之最。由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師生共同組成的報導團來到書展現場,進行為期七天的報導實踐活動。在書展期間,報導團的同學有幸採訪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8級博士、香港中華書局董事總經理趙東曉先生。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推送這篇報導作品。
第29屆香港書展
2018年7月18日,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拉開帷幕 ,作為680家參展商之一,香港中華書局沒有錯過書展舉辦29年來的任何一屆。中華書局的展位就在一層展廳入口處附近,醒目的紅色標誌十分搶眼, 展區書架前聚集了大量讀者,購書的人排成長龍。
香港書展上的中華書局展區
中華書局1912年成立於上海,創辦伊始就確立了「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宗旨。1927年,中華書局成立香港分局,1988年經重新註冊成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屬下重要成員機構。一百餘年間,中華書局保持著與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相一致的步調,以無數經典出版物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傳統出版如何在維繫原有市場的同時開拓新的市場,香港中華書局做了不少嘗試。香港中華書局董事總經理趙東曉對於出版行業並不悲觀,尤其是當下實體書店的回暖復甦,更使他充滿信心,「實體書店較為注重個體真實的閱讀體驗與文化體驗,而這些都是網絡閱讀所欠缺的。」未來,多元化將成為書店發展的大趨勢,「可以設想當人們走進書店的時候,到處都是屏幕和耳機,既可以聽書也可以看視頻。」
中華書局目前在香港共有10家門店,秉承「支持本地創作,關愛弱勢社群,回饋香港讀者」的宗旨,致力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成為香港文化地圖上的一張書香名片。
對於網絡所帶來的多方面挑戰,趙東曉有著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新的技術在普及過程中,勢必會對傳統造成衝擊,但二者也會慢慢融合。這種融合可能是新的取代舊的,也可能是改變對立的狀態,實現融合與並存。但最終發展到何種程度,是相互取代還是出現第三種形態,目前都無法斷言。」
香港中華書局董事總經理趙東曉先生(右一)接受訪問
趙東曉認為,不同的受眾閱讀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塑了兩地出版行業的不同景象。香港與內地受眾的閱讀習慣各有特色,「內地網絡閱讀環境已經成型。相比之下,香港網絡閱讀環境發展還不夠成熟。」因此,網絡閱讀在內地較為普遍,而紙質閱讀則在香港得到了更好的保留。 「就網絡對傳統出版業的影響而言,內地遭受的衝擊更大,香港也不能避免,但沒有內地那麼明顯。」
此外,趙東曉還認為,香港與內地的文化氛圍有所不同。「香港既受到嶺南文化的影響,也在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之處。」 為了契合香港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社會文化心理,中華書局推出了主題更加多元的書籍。在展區最醒目的位置並列擺放著兩個展臺,一邊展出的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的「中華經典文庫新視野」系列圖書,另一邊展出的是記錄香港交通、建築、方言等本土文化的書籍,兩個展臺相映成趣,吸引了大量讀者駐足翻閱。
「香港書展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書展」,來自內地、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趙東曉對香港書展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眼中的香港書展更像是一場「文化嘉年華」,向廣大市民開放的香港書展,實現了出版商和市場的直接對接。
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書展參展商670家,入場人數近100,人均書展消費額在812港元左右。香港書展不僅僅是一項圖書展銷活動,更是一場全民性的文化盛事。
書展讀者
趙東曉對香港書展的喜愛主要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在書展上能夠跟讀者面對面地親密接觸,沒有隔著一層,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讓出版人觸動的事情。二是看到書展上的老老少少,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傳承,比如說一個老人家帶著兒孫來逛書展,這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過程,或者說這本身就是文化。」
在被問到如何引導自己孩子閱讀的問題時,趙東曉回答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從小養成紙質閱讀的習慣,他認為養成紙質書閱讀習慣的孩子,接受其他閱讀形式是比較自然的。而在網絡閱讀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未必能沉浸到紙質閱讀的氛圍中。「北歐國家技術發達,但那裡並不存在網絡閱讀會取代紙質閱讀的擔憂。這兩種閱讀帶給人的體驗和感受是不同的,網絡更多是提供閱讀便捷,但就紙質書本身,更多的閱讀體驗是一種享受,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享受。」
採訪 / 姜晶琨 劉澤溪
文 / 姜晶琨
圖 / 劉澤溪
編輯 / 姜晶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