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禮敬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禮敬

  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要從基礎研究扎實做起,充分利用文獻、文物資料,加強田野調查,對傳統文化多一點兒「同情之理解」,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調,更為理性地探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深入闡發文化精髓」列為這項工程的一項重點任務。加強中華文化的研究闡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構建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

  《意見》提出:「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建設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資料庫。實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定製度,加強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檔制度。」我們看到,其中的一些工作已經率先展開。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全面開展﹔2012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啟動﹔2016年5月,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落戶河北承德……種類豐富、數量龐大的文獻與文物,既是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証,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文化資源普查、文獻戰略儲備庫建設、國家古籍保護工程等系列工作,可以摸清文化資源的家底,準確掌握文化資源的狀況,保障文化安全,為加強中華文化的研究闡釋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在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華兒女繁衍生息,養成了獨具特色的價值標準、生活習慣與精神氣質。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議釋文》中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在變動不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貫之的特質,但也並非一成不變。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到魏晉玄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的乾嘉學派,從殷墟甲骨到戰國竹簡,從敦煌遺書到《永樂大典》,數千年來,不僅王朝在更替,舉凡飲食器物、風俗禮儀、學術思想,乃至語言文字都在發生著變革。

  在古今變革、中外交織中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從基礎研究扎實做起,充分利用文獻、文物資料,加強田野調查,對傳統文化多一點兒「同情之理解」,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調,更為理性地探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在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也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的表達形式,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禮敬。(杜羽)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湧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詳細】

相關焦點

  • 董新明帶隊赴濟南日報調研「中央廚房」融媒體中心建設
    人民網濟南3月8日電 為進一步推進山東消防全媒體中心建設,3月5日,董新明副總隊長率領總隊後勤裝備處、新聞宣傳處一行7人,專程赴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融媒體中心進行調研,共同交流探討工作經驗。 人民網山東頻道總編輯崔永剛,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馬利,濟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馬凱陪同調研。
  • 《長江日報》建軍90周年報道:從一座城的故事講起
    《長江日報》在刊發好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頒授「八一勛章」等新華社報道的同時,還以城市為切入點推出了有分量、有影響力的活動與報道,增強了建軍90周年這一全國性重大主題報道的貼近性,也提高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
  • 【丁鼎:禮——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這說明「禮」確實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特質,所以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或表徵就是「禮」。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古代文化就是「禮」的文化,中國古代政治就是「禮」的政治,中國古代歷史就是禮的歷史。在中國古代,「禮」的發達程度,「禮」在整個民族精神和社會政治中的作用,都有著獨特的、極其重大的文化意義。
  • 李志清︰他用傳統水墨徵服日本漫畫
    早在2007年,李志清憑歷史漫畫《孫子兵法》奪得被稱為「漫畫界諾貝爾獎」的日本首屆國際漫畫獎最優秀大獎,成為憑借中國傳統水墨畫徵服日本漫畫的第一人。李志清的插畫緣何受到大師金庸的青睞?他如何成為金庸和古龍的御用插畫家?李志清的水墨畫與大家熟悉的俠義有哪些內在聯系?李志清接受了本報專訪。
  • 光明日報:士不可以不弘毅
    重溫傳統的智慧,可以使當下的思想更典雅深邃,也可以讓我們關注未來的目光更透徹。從今天起,《光明論壇》欄目開闢「溫故」子欄目,約請專家學者不定期刊發對古語的重溫和新釋,以收「闡舊邦以輔新命」之意。本期我們刊發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先生,對近期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青聯和全國學聯賀信中提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所作之「溫故」,以饗讀者。
  • 紅包大戰硝煙再起 傳統年味PK指間狂歡
    原標題:紅包大戰硝煙再起 傳統年味PK指間狂歡   2018年春節近在眼前,支付寶、淘寶、QQ、今日頭條和蘇寧易購等陸續推出集五福、走運紅包、「發財中國年」紅包和膨脹紅包等,春節紅包大戰硝煙再起。   網際網路企業為何如此熱衷於紅包大戰?紅包大戰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才能成為春節紅包的高級玩家?
  • 傳統文化從我們自己「做」起—臺南極樂寺餐後開示(第十一集)
    傳統文化從我們自己「做」起——臺南極樂寺餐後開示(第十一集)從各地反映過來的漢學,對漢學有濃厚的興趣,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對中國要有信心,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信心,知道傳統文化所說的是正確的、是對的,沒有錯誤。孝親尊師是根,是兩個根。不孝父母、不尊重老師,那個學問道德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孝道,每年祭祖;每年祭孔,師道。這個文化在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外國沒有。所以神選擇什麼?就選擇這個。你孝親尊師,特別在這個年代做榜樣、做表率,自然有祖宗加持你,眾神保佑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証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 《杜子春》開展第三輪演出 時尚手法講述傳統故事
    原標題:《杜子春》開展第三輪演出 時尚手法講述傳統故事   《杜子春》開展第三輪演出 時尚手法講述傳統故事   黑色喜劇《杜子春》近日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開始了第三輪的演出。
  • 南京改革傳統語文教學 嘗試"先認字再學拼音"
    記者了解到,崔先生女兒所在的拉薩路小學今年對語文教學進行了改革,一年級新生從每課「認一認」中的漢字教起,一共5課80個漢字,同時穿插漢字筆畫教學,教完80個漢字後,再讓學生學拼音。 該校一位語文老師說,傳統的一年級語文教學都是以學拼音為主、認字為輔,然而先學拼音比較枯燥,剛進校門的孩子上來就學,壓力會比較大,容易有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