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禮敬
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要從基礎研究扎實做起,充分利用文獻、文物資料,加強田野調查,對傳統文化多一點兒「同情之理解」,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調,更為理性地探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深入闡發文化精髓」列為這項工程的一項重點任務。加強中華文化的研究闡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的構建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
《意見》提出:「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建設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資料庫。實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定製度,加強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檔制度。」我們看到,其中的一些工作已經率先展開。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全面開展﹔2012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啟動﹔2016年5月,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落戶河北承德……種類豐富、數量龐大的文獻與文物,既是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証,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文化資源普查、文獻戰略儲備庫建設、國家古籍保護工程等系列工作,可以摸清文化資源的家底,準確掌握文化資源的狀況,保障文化安全,為加強中華文化的研究闡釋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在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華兒女繁衍生息,養成了獨具特色的價值標準、生活習慣與精神氣質。元人王元亮在《唐律疏議釋文》中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在變動不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既保持了一以貫之的特質,但也並非一成不變。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到魏晉玄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的乾嘉學派,從殷墟甲骨到戰國竹簡,從敦煌遺書到《永樂大典》,數千年來,不僅王朝在更替,舉凡飲食器物、風俗禮儀、學術思想,乃至語言文字都在發生著變革。
在古今變革、中外交織中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從基礎研究扎實做起,充分利用文獻、文物資料,加強田野調查,對傳統文化多一點兒「同情之理解」,跳出模糊不清、大而化之的老調,更為理性地探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在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也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的表達形式,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禮敬。(杜羽)
(責編:湯詩瑤、陳苑)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湧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