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
毛公鼎
深圳晚報訊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身為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豐、最精的博物館之一,臺北故宮向來就是各方人士心馳神往之地。9月,臺北故宮被「搬」到南京,當月20日起,在古色古香的晨光1865凡德藝術街區,翠玉白菜、毛公鼎等鎮館之寶將一一呈現。
說起臺北故宮的館藏,不少人首先會想起翠玉白菜,它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身價號稱過億。其由清代匠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上面還攀爬著兩隻紅色的蟈蟈兒。
據推測,翠玉白菜很可能是光緒帝瑾妃的嫁妝。而在民間傳說中,翠玉白菜還與清末的宮闈紛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秘聞或大事件糾結在一起,被傳得神乎其神。
臺北故宮所藏書畫之精向來得到普遍稱頌。1948年開始的從大陸向臺灣的文物遷移中,僅從北京故宮就運走了5424件書畫作品,如今這個數字已增加到6068件。
在9月的數字展上,歷代書畫一網打盡。《唐宮宮樂圖》本來描述的是後宮女眷12人環案適坐,或品茗,或行酒令。而數幅字展卻將其變成了一組狂想曲,只要你踩下腳下不同的地板,就可以看到唐代的宮廷仕女「玩起了穿越」。她們時而沉浸在巴黎街頭的浪漫香頌裡,悠閒地喝著下午茶;時而又裝扮成紐約百老匯裡的各類角色,準備粉墨登場……
宮廷畫師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共含16幅圖畫,現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數字展上,觀展市民可以用聲音喚醒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感受春天鳥語花香的盛況,體驗一把畫龍點睛的魔力。
藏量達6056件的青銅器堪稱臺北故宮「最老」的寶貝。儀禮重器毛公鼎以長銘文著稱於世,也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隨著大陸赴臺遊的升溫,其名聲已享譽業界。屆時,在數字展上,觀眾進入毛公鼎互動裝置內,經過觸碰,毛公鼎就會翻轉正腹內銘文。手指觸碰,銘文就可以變為我們熟悉的現代文字,觀眾可以選擇觀看中國文字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