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卷中的鑑真東渡歷程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的《鑑真和上東徵傳》局部

  唐代風格的鐵質寶塔

  近日,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了名為《忍性》的特展。展出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長達八十三米的畫卷:《鑑真和上東徵傳》,它描述了我國唐朝高僧鑑真東渡的故事。

  在唐代,兩位高僧完成了兩次著名的文化交流之旅,一次是玄奘西行,另一次就是鑑真東渡。巧的是,兩位高僧的艱難旅程,都被他們的傳人繪製成了長卷。只不過這兩幅長卷都不在國內,而是在日本。

  描述玄奘西行的是《玄奘三藏繪卷》,由日本僧人繪製於14世紀;描繪鑑真東渡的《鑑真和上東徵傳》,同樣是在七百多年前,由一位叫忍性的日本高僧請人繪製。

  畫卷長達八十三米

  近日,筆者來到日本的奈良國立博物館,看到了描繪鑑真和尚一生故事的大長卷。這個長卷收藏於唐招提寺,平時是看不到的,這次是因為一個名為《忍性》的特展,才拿出來展示。忍性是一位生活在七百多年前的日本高僧,也是鑑真和尚的傳人,他一生以鑑真為榜樣,為了傳播律宗佛法而努力。到了晚年,忍性請著名畫家六郎兵衛入道蓮行繪製了《鑑真和上東徵傳》,全本共五卷,每卷長15至20米,總長達83米。

  這次《忍性》特展,是《鑑真和上東徵傳》長卷第一次完整展出,相信任何人在看到它的時候,都會被那種撲面而來的壯觀給鎮住。筆者見過很多古代名畫,但沒有見過這麼長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五米多,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六米多,最長的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12米,但八十多米,真是聞所未聞了。奈良國立博物館專門為這個長卷布置了一個大展廳,但是整個展廳全排滿了,畫卷也展不到一半,以至於展覽要分前期後期分別打開。

  日本似乎自古就有畫連環畫的傳統,整個長卷都是各種故事的畫面和文字解說,看起來十分過癮,從鑑真出家到圓寂,他一生經歷的所有事情,全都畫出來了。只是畫家受時代條件所限,畫面的風格都是日本鎌倉時代的,中國人的服飾也是宋朝的,等於是用當時的風土人情繪製的想像中的唐朝樣子,不過文物和藝術價值依然不可低估。

  按照古人的說法,鑑真是一個「律師」,這個律不是法律,而是戒律,佛門的律師就是律宗的法師。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圓寂的時候,告訴弟子們要「以戒為師」,所以佛家很講究戒律,除了不殺生不飲酒等人們熟知的基本戒律之外,還有很多深入複雜的規矩和修行方法,律宗就是專門鑽研戒律的宗派,由於開祖是唐代高僧南山道宣,所以也叫南山律宗。鑑真為了把南山律宗傳到日本,一共六次出海,歷經千辛萬苦才成功,由於鑑真最後沒有回國,所以一路上的傳奇都留在了日本。比如經歷的飛魚海、黃金魚海,還有白魚拽船等故事,都很有意思,最驚險的一個故事是遭遇海上風暴,大船解體,眾多船員罹難,只有鑑真法力高深,乘坐烏蓲(qiū,初生的蘆葦)草平安脫險。

  筆者在鑑真建立的唐招提寺,曾經親眼見過鑑真帶去日本的佛祖舍利。舍利裝在一個唐代的琉璃小瓶裡,據說這個小瓶曾在海難之中落水,是一頭龍首龜從海中將其撈起,重新還給鑑真的,所以現在琉璃瓶的外面是一個由黃金龍頭龜託著的容器。

  重現失傳的唐代古物

  鑑真到達日本之後,獲得了極高的地位,而且傳人眾多。但是鑑真畢竟只是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很多發揚光大的事情,還是要徒子徒孫們去接力完成的。

  忍性就是鑑真傳人中的佼佼者,在他學法的時候,日本律宗發展到了一個瓶頸,因為很多重要的經典還在中國,而且律宗在日本也受到了從南宋新傳來的禪宗的威脅。為了保護和弘揚鑑真和尚的法脈,忍性和尚決定西渡中國,入宋求法,雖然最後他自己未能成行,但是他的同門完成了這個壯舉,從南宋把律宗三大經典帶回了日本。忍性在獲得真經之後,也學習鑑真,向日本東部開始了傳法的艱苦旅程,最後獲得了巨大成功。

  日本和尚從宋朝請回的律宗三大部根本經典,都是唐代高僧南山道宣所撰寫的,分別是《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羯磨疏》和《四分律戒本疏》,從這複雜的名字上你就可以知道,這些都是精深而艱澀的東西。精深而艱澀,是一些佛法宗門的特點,鑑真和尚的律宗還有玄奘法師的唯識宗,都是如此,所以這兩個宗派在中國長期都是很衰微的,因為老百姓要的不是精微奧妙的佛法,而是簡單的保佑和祈禱,教義複雜,就不吸引人,於是就沒有香火,要傳承就非常困難。

  可惜的是,鑑真和玄奘的法脈,在中國都失傳了,只有日本還一直留著。如果不是他們在日本的徒子徒孫們的努力,我們或許還能知道高僧們精彩的故事,但是他們一生為之奮鬥的思想財富,就要永遠的消失了。

  在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忍性》特展上,筆者看到了忍性和尚生前珍視無比的寶物:律宗三大部的南宋刊本,這些經書現在都是日本國寶,平時秘不示人,非常難得一見。律宗三大部在中國失傳已久,直到民國初年才被學者重新帶回中國,讓弘一法師(李叔同)重興律宗,所以說,從保留中國文化這個角度來看,日本有獨到的貢獻。

  在《忍性》特展的展品裡,還有好幾件體現唐代古風,但是中國已經不傳的文物。比如,有一個《額田寺伽藍並條理圖》,是公元八世紀由日本官方製作的寺院地圖,畫在一張長1.4米的大麻布上,寺院的建築、田地、地形等清晰可見。這種地圖應該是隋唐時期的標準樣式,但可惜中國一幅也沒有留下來。

  還有一個高1.7米的鐵質寶塔,裡面裝滿了舍利罐子,精美至極。這個寶塔的樣子很怪,上方下圓,相傳是日本高僧空海和尚從唐朝學回去的形制,但是中國完全沒有類似的建築存世。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是有道理的。中國人要研究隋唐的文化,很多時候需要參考日本,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不過,也是一種幸運,畢竟,讓文明傳遞下去,才是對先賢最好的慰藉。

  補白

  鑑真六次東渡

  鑑真(688年-763年),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一說十六歲)於揚州大明寺出家。曾巡遊長安﹑洛陽。回揚州後,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講律藏。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鑑真。

  唐天寶元年(742年),鑑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鑑真先後六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在754年到達日本。古文《鑑真東渡日本》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了東渡的歷程:「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

  每一次東渡都是驚心動魄。742年冬,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準備東渡。不料因為開玩笑,同行的一位弟子誣告鑑真一行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鑑真一行被拘禁,日本僧人被勒令回國,第一次東渡夭折。

  744年1月,鑑真一行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漂至舟山群島一小島,鑑真被救出後轉送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浙江一些寺院皆邀請鑑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巡迴講法之後,鑑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為挽留鑑真,當地僧人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引誘」鑑真去日本。在官府的阻撓下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此後,鑑真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鑑真在大明寺的弟子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748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鑑真再次東行,在東海上,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上岸後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鑑真在海南停留一年後北返,路途中,榮睿病死,鑑真雙目失明,鑑真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753年,日本遣唐使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鑑真同他們一道東渡。鑑真乘船至蘇州黃泗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境內),轉搭遣唐使大船。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成功。

  754年,鑑真在日本東大寺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餘位僧人受戒。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探訪鑑真東渡登陸地
    1200年多年前,一位唐代高僧歷盡千辛萬苦,東渡扶桑,弘佛法、傳文化、播友誼--他就是在中日友好史上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鑑真大師。與鑑真相關連,我們會很容易想起揚州,想起大明寺,也會想起日本的奈良,想起唐招提寺。但如果問起鑑真東渡日本是從哪裡登陸上岸的,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 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在日本首演成功
    新華社東京12月21日電(記者華義)為了紀念鑑真東渡這一中日交流史上的千古佳話,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20日在東京奧查德劇場成功舉行首演。歌劇歌頌鑑真慈悲普度的悲憫情懷、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
  • 佛教故事:鑑真東渡
    而讓人訝異的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鼻祖竟是來自中國的鑑真和尚。那麼,鑑真和尚為什麼要赴日本弘法呢?其中有什麼故事?鑑真,盛唐時期佛學大師,律宗南山宗傳人。我們知道,慧能大師一花開五葉,那個時代名僧眾多,又講究師承。鑑真和尚若不赴日,只不過是群星中不起眼的一道光芒。
  • 鑑真東渡弘法
    唐鑑真大和尚東渡日本傳法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徐福之後,東渡日本的中國人中,最有名的當屬唐朝的鑑真大和尚了。鑑真:(688—763)中國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俗姓淳于,廣陵陽江人(即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唐朝的揚州在當時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寺廟林立,僧徒信眾繁多。鑑真就出生於一個篤信佛教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揚州大雲寺燒香禮佛。
  • 遲重瑞演繹《鑑真東渡》
    《鑑真東渡》劇照  因為在電視劇《西遊記》中飾唐僧而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遲重瑞,在息影18年後重返螢屏,在電視劇《鑑真東渡》中扮演鑑真,這也是國內首部真正詮釋佛教僧侶生活的影視劇。  鑑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他歷經艱險渡海到日本傳播佛法,他把中國的佛教、雕塑、醫藥、建築、飲食等傳播到了日本,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電視劇《鑑真東渡》描寫的就是唐代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揚佛法的故事。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這也是後人站在中國立場上對籤真詬病的地方,如果站在印度人的立場上,唐玄奘也不見得招人待見,所以對鑑真東渡就不能帶太多個人成見,否則鑑真東渡日本就變成肥了日本虧了大唐的蝕本生意!鑑真為什麼要六次涉險東渡日本?
  • 歌劇《鑑真東渡》拍電影了!
    歌劇《鑑真東渡》由省委宣傳部組織指導、省演藝集團創排,講述了唐代高僧鑑真大師應日本國僧人邀請,先後六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的故事。讓專業觀眾稱頌的是,在這部中國原創的歌劇中,人們聽到了很多富有中國特色的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及合唱段落。「這部歌劇充分證明,我們用國際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創新是成功的。
  • 陶生侃大唐16-鑑真東渡
    (動畫片《鑑真大和尚》中表現的鑑真傳法的場景)742年,榮睿、普照來到揚州,找到鑑真。鑑真問弟子們有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去日本傳法。弟子們全都沉默不語。鑑真生氣地說:「為了弘揚佛法,命又算什麼!你們不肯去,那就我去!」弟子們被鑑真的勇氣所感動,當場就有21個人表示願意一起去。
  • 歷史小故事:鑑真東渡的故事
    鑑真剛要再次詢問,有個弟子站起來說:「大唐與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鑑真卻說:「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們不去,我去!」那時鑑真已經五十五歲,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毅然決心東渡傳法。弟子們感動了,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一同到日本傳法。鑑真決定東渡後,立即著手準備船隻、乾糧等。第二年春天,鑑真率領弟子發船東渡。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於是,鑑真不顧弟子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普度眾生之路。接連五次失敗的東渡之旅唐代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航海技術還相當欠缺。鑑真的東渡東瀛之路並不順暢雖然說鑑真東渡日本共有六次,但是真正成功抵達日本島的卻只有最後的一次。
  • 《鑑真東渡》再譜中日友好佳話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一部全方位反映1300年前唐朝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明的16集電視連續劇《鑑真東渡》,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與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共同投資拍攝完成,12月26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明朝羅碩《物原》言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但是如今未見於西漢古籍。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東漢晚期(2世紀左右)的漢墓。經過專家對墓中畫像石的實地考察和研究,認為畫像石反映的是生產豆腐的場面,而不是釀酒或作醬、醋場面。目前,多數學者認同豆腐始於漢朝說。
  • 鑑真和尚為何執意要東渡日本?
    文|了包鑑真是唐朝名僧,歷時十二年,遭遇五次失敗、雙目失明,仍堅持東渡。那麼鑑真為何如此堅持要東渡日本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探討鑑真東渡原因之前,有必要對鑑真東渡前的經歷做一介紹。鑑真是揚州人,14歲時隨父遊至揚州大雲寺,見佛像心中有感,自願出家。公元705年鑑真從南山律宗(指佛教宗派)大師——道岸受菩薩戒(指佛教戒律),兩年後,他從揚州出發到洛陽和長安求學,次年,在長安實際寺從恆景大師受具足戒(亦指佛教戒律)。
  • 歌劇《鑑真東渡》何以感動日本
    原標題:何以感動日本 用音樂詮釋鑑真心路引發共鳴 歌劇《鑑真東渡》何以讓日本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個問題,創作前就一直徘徊在導演刑時苗的腦中。為此,他特意拜訪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教授:鑑真對日本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教授只回答了兩個字:恩人。
  • 「鑑真東渡」:一座歷史豐碑(圖)
    鑑真和空海,是在中日交流史上作出過卓越貢獻的兩個人,中日兩國也是「水隔一衣帶,誼似萬年青」,鑑真東渡,帶去了建築、醫藥、豆製品等技藝,而空海也從中國帶去了茶葉等,可以說,沒有鑑真和空海,就沒有現在的日本。  鑑真東渡疑似廟宇遺址發現  鑑真東渡的故事,在中日有很多版本,也有一些異同,比如有兩次東渡的經歷,各方記載就有所不同。
  • 電視劇《鑑真東渡》踩點普陀桃花島
    佛教在線8月5日訊 日前,中央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導演林大慶專程到普陀桃花島,就拍攝歷史巨片《鑑真東渡》,實地察看拍攝外景,洽談合作事宜。唐朝時,鑑真應日本高僧和日本朝廷的邀請,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6次東渡到日本,在日本奈良東大寺建築成壇,傳授戒法,並被日本朝廷封為「傳燈大法師」。鑑真東渡,為增進中日兩國的友誼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究竟帶走了什麼,為什麼會讓後人詬病呢?
    鑑真東渡這件事,我們基本都耳熟能詳,教科書上寫的明明白白:佛教律宗大師鑑真,為了弘揚佛法,百折不回曆盡艱辛東渡日本,成就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曠古盛事。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就會發現很多教科書以外的東西:日本方面邀請鑑真,並非單純為了傳法,而更多的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鑑真東渡日本,帶走了中國的頂級國寶,王羲之父子的數件書法真跡從此流失海外;鑑真東渡後,
  • 鑑真像東渡日本:新鑑真像東渡啟程 千秋法緣中日相續
    ,在揚州舉辦茶道、花道、書畫攝影展以及新老鑑真像會面儀式;5月12日在文峰寺舉行新鑑真像迎請、開光、恭送法會以及啟航儀式,5月14日,鑑真像將護送至上海港,登上「新鑑真號」東渡日本,抵達日本後,將在奈良唐招提寺舉行新老鑑真像會面儀式。
  • 《鑑真東渡》中日交流的歷史佳話(圖)
    《鑑真東渡》劇照  劇情簡介:江淮大德高僧鑑真應徐州開元寺住持之邀建塔弘法,恰逢徐州大旱,鑑真當機立斷先打井後修佛塔以解百姓燃眉之急。唐開元二十一年,日本遣唐使多治比廣成受命來華訪問,隨行的留學僧榮睿、普照、玄朗等同時也肩負禮請大德高僧赴日整頓佛儀的重任。
  • 《鑑真東渡》震撼美國觀眾,中國「詠嘆調」引發世界共鳴
    揚州大明寺的仁如法師端坐在舞臺一側的蓮花座之上,在通靈莊嚴的誦讀聲中,身穿中國古代服飾的演員相繼登場,一幅大氣恢弘的中國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氣勢磅礴的歌聲、充滿禪意的舞蹈、東方氣息的舞臺布景……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美輪美奐、高潮迭起,讓現場的觀眾凝神靜氣、陶醉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