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的賞石意趣:閒賞奇石,石為知己,重之如寶玉

2020-08-27 才子論史

中國古代社會中寶物奇珍數不勝數,瓷器精品,金銀寶玉,多為世人所愛,而文人雅士之所愛卻與之甚異。古代文人雅士皆有所嗜,有嗜書之人,有嗜茶之人,亦有嗜琴之人。而唐代文人中則多有嗜石者,並促進賞石文化的興盛。書勝在文字,茶勝在香氣,琴勝在音妙,石無文字,亦無香氣音律,卻獨得唐代眾多文人的喜愛。這是由於石所具有的形態和蘊意與唐代文人的興致相契合。

唐代文人賞石有其獨特的風格,由盛唐時期的追求&34;的審美風格,轉變為中晚唐時期文人賞石的審怪之風。其轉變過程離不開唐朝社會的變換,亦隱含唐朝不同時期文人的不同情懷。唐代文人的賞石文化的興盛,亦對宋代及以後的文人賞石有深遠影響。

文人賞石文化的興於唐

古代文人賞石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階層的漱石枕流之風。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文人階層盛行隱居之志。魏晉隱士王楚曾藉以枕流水洗耳,以石漱齒來表達自己的退隱山水的志向。這亦使得隱居生活成為漱石枕流的引申之意。但魏晉時期文人階層的漱石枕流卻是魏晉風流的體現。

高山流水,翠竹奇石,則是魏晉文人的審美傾向。文人階層的魏晉風流掙脫傳統世俗的審美,逐漸呈現出現實個人審美意趣的風氣。奇石流水是最具自然風採之物,與魏晉文人階層的審美格調一致,賞石之風伊始。

隋唐時期,結束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混亂,社會恢復穩定統一。賞石之風在文人階層之中未曾間斷,且在盛唐不斷發展,形成興盛之勢,成為文人表現高逸情懷的重要休閒方式。詩人皆知詩仙李白好酒賦詩,卻不知黃山之石亦是其所愛;白居易將&34;的牛僧儒引為知己,二人賞石的興致風格相似;晚唐李鹹用愛石&34;;女詩人魚玄機亦是&34;,與石為友。

唐代文人賞石,並非簡單的賞玩休閒,更多的是展現文人獨特的審美體驗,從各色奇石中發現普遍的、客觀的美,借石之美表明自己的理想情懷。整體而言,唐代文人賞石的審美風格與文人的獨特情懷緊密相關,而縱觀唐朝賞石文人的情懷,無不深受唐朝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的影響,在盛唐與中晚唐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賞石的審美風格以發生轉變,前後形成兩種風格迥異、差別巨大的審美意象。

唐代文人賞石的審美追求

盛唐之時,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氣象頗為恢弘文人賞石之風傾向於石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形態之美,或靈動俊秀,或巍然屹立,或古拙質樸,或仙姿流動,皆以各色奇石之異態為文人所愛。在社會環境的薰染之下,盛唐文人賞石可謂是氣象萬千,各有奇風。這亦是盛唐文人賞石追求的&34;,即不以世俗社會的審美為束縛,提倡以適合文人自己性情和愛好為美,強調的是所賞之石的自然形態與文人的愛好相一致。

&34;的審美追求,使得盛唐文人賞石深入滲透於文人生活之中,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休閒怡情的重要方式。李白暢遊天下,甚愛黃山之石,便舉杯對其石,賦詩飲酒,自賞黃山之石的仙姿風流。更多文人賞石,常以盆景放置奇石而賞之,或置於床頭,或置於書齋窗前。亦有文人將石置於庭院之中,以成石壁或石屏。無論是野外觀遊,還是室中設盆景,庭中立石壁,皆與文人的日常休息、閒暇觀景、書齋弄墨的生活相融合。文人將所賞之石的美用心陳列出來,以表現自己獨特的賞石審美。

在文人眼裡,太湖石、黃山之石、羅浮石、天竺石等各色奇石皆有其獨特的色澤美、形態美、氣質美,蘊含千姿百態,形態豐富,體勢不一,優雅有致,靜中藏動,寂中帶活,巍然屹立,開合自如,玲瓏精緻而又各有其獨特且多元化的審美體驗。這可以滿足盛唐文人&34;的審美追求。

盛唐文人賞石的風氣亦影響社會各階層的休閒審美方式,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貴族,亦有不少熱衷於賞石之人,但與文人相比,宮廷貴族的賞石更偏重於觀賞性,而非追求石的自然形態與自身審美意象的結合。李唐皇室成員的重大活動慶典中,奇石盆景是整體環境的襯託之物,以彰顯皇家的華麗氣象。諸如現今可見的閻立本的《職貢圖》所描繪的萬國來朝的盛唐氣象中,畫卷中的奇石是用來彰顯唐朝的大國之盛;唐懿德太子墓室壁畫中,隨從侍女手捧奇石盆景,藉以表現主人的身份地位。

文人賞石所追求的是奇石之本質特色與自身情懷愛好的相適合,並無其他世俗的審美風氣,更為純粹自然。與盛唐時期文人賞石的崇尚石的自然之美與&34;之追求相比,中晚唐時期文人的賞石風格發生轉變,形成迥異的賞石審美之風。

唐代文人賞石的審怪之風

中唐以來,至晚唐時期,盛唐時期的恢弘盛世一去不復返,社會形態發生轉變,這亦影響到文人的賞石之風。中唐以來,文人的生活態度不再是盛唐之士的致力於建功立業,轉變為崇尚恬淡閒適的隱居避世的生活態度,其熱衷於寄情山水,吟風弄月,彰顯個性的閒適自由生活。於是,中晚唐文人賞石開始關注&34;與&34;,似乎藉此展現文人的自我個性,形成賞石的審怪之風。

審怪的文人賞石,&34;得自然,並非假以人工製作,蘊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怪狀嶙峋。中晚唐不再沿襲盛唐追求形態美與&34;的賞石審美,而是注重賞石的醜怪形態,造型紋理越是怪異醜陋,打破此前傳統標準的審美,就越受文人的喜愛與讚美。可以說,中晚唐的文人賞石以怪異為審美標準,而非此前以自然形態之美為標準。

太湖石是審怪之風中最受文人喜愛的賞石,尤其是詩人白居易,甚愛太湖石。這與太湖石形態奇特多端而往往不加雕琢的獨特美感有直接關係,太湖石的&34;&34;&34;&34;就是其美感的靈魂所在

白居易曾以詩讚美太湖石:&34;。

白居易眼中的太湖石之美,在於紋理錯落,磷狀隱起,體態崔嵬多姿,在新雨古苔的點綴下,仿若潛藏鬼怪,積蓄雷雨。

中晚唐文人賞石文化圈中普遍存在的審怪之風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風尚,追求的是自然美領域的醜怪,主要是物理外在形態與表象之醜,並非藝術領域之醜,而是將外形之&34;轉變為藝術審美之&34;,不可抹殺或貶低,不論醜怪,或是優美,皆是屬於美學範疇,並無等級優劣之分,其亦是唐代文人賞石審美經驗的不斷發展與新生命。與盛唐時期文人賞石的追求自然美感一樣,中晚唐的審怪之風亦具有文人的獨特情懷,其前後風格轉變與文人情懷有直接聯繫。

唐代賞石風格與文人情懷

唐代文人所賞之石並非無情之物,它們與文人的心靈情感相同,是文人情思的重要寄託。片石雖卑微,在唐代文人看來,卻是可以互通感應,相遇相知,值得惺惺相惜的&34;。文人賞石,秉持&34;的思想,以自己的情懷,開啟所賞之石的生命活力。

盛唐文人賞石的&34;追求,強調的就是石的形態美感與文人情懷的和諧統一。李白在觀賞黃山之石的時候,其美感來源於石的仙姿風流與李白嚮往的仙遊恣意的生活相一致,互為表現,給觀賞者帶來石若&34;的情感體驗。中唐以後,賞石風格轉變,亦是文人情懷轉變的表現。

中晚唐時局混亂,政治動蕩,文人多以隱逸情懷為主,提倡隱居避世,與道家主張的&34;&34;等人生境界相符合。而注重自然形態的醜怪的審怪賞石風格,正是中晚唐文人的避世無為的情懷寄託。何以為&34;?石的外表形態之醜異為&34;,中晚唐文人的遠離世俗,寄情山水,彰顯個性追求為&34;,二者之怪心意相通,石雖無聲,卻是文人的真摯知己。

唐代文人獨特的賞石審美是其不同社會時期不同情懷的追求體現,這對唐以後的賞石文化有深遠影響,尤其是中晚唐的審怪的賞石之風。

唐代賞石文化之遺風

唐代文人賞石的&34;追求與審怪之風,深刻地影響宋元及以後的賞石文化。特別是中晚唐的審怪之風對宋元以來的審美風尚以及審美情趣的變遷產生巨大影響。宋元以來,眾多文人受審怪的賞石之風的薰染,亦將&34;的藝術審美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諸如蘇軾、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藝術家的審美情趣中皆可探尋到中晚唐以&34;為審美意象的印跡。

在唐代興盛的文人賞石文化的推動下,宋代的賞石文化達到全盛之勢。宋代&34;的治國思想,使得文人士大夫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與唐代文人相比,宋代文人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文房雅玩之中,這是成就賞石文化發展全盛的重要社會契機。

宋代文人賞石的喜好在朝野上下迅速風靡,追求完美主義與精緻作風,既欣賞奇、美之佳石,也收藏怪、醜之頑石,無論是太湖石的瘦漏透皺,還是雨花石的溫潤瑩澈,皆融入文人的審美視野。可以說是對唐代盛世時期與中後期賞石風格的集合發展,並在此基礎上根據宋代士大夫的文人精神,不斷創新發展。

唐代文人以石來寄情達意的&34;追求則在元代得到全新發展。元朝統治者為蒙古族,實行的各種增值文化政策使得文人遭受重創,失落的文人紛紛隱逸山水,寄情林下,在他們創作的文人畫作之中,石的意象蘊含其高逸的情懷與避世的人生態度。如《古木竹石圖》、《枯枝竹石圖》、《蘭石圖》、《秀石疏林圖》等,皆是水墨竹石的藝術典範。

明朝時期,文人賞石文化則不再沿襲唐以來的強調文人精神的適意高雅,無論賞石的自然美感,還是怪異之美,皆逐漸世俗生活化,多是成為園林藝術的重要裝飾。這與明朝以來江浙園林藝術廣泛普及,賞石成為園林藝術裝飾的重要組成有關。

文人賞石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元明時期,唐以後的賞石文化皆可見唐代文人賞石風尚的影子。至當代,社會中賞石文化亦未曾中斷,在景觀藝術圈層,亦有眾多賞石愛好人士,並受歷代各朝賞石風尚的影響,有不同的風格流派,而唐代文人賞石審美風尚亦仍為今人所崇尚。

結語

中國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可謂是琳琅滿目,而唐以來,賞石成為文人重要的休閒方式,賞石亦是文人審美經驗與情懷感想的表現。唐代文人賞石文化受盛唐到中晚唐的社會形態轉變的影響,出現了迥異的風格變化。

盛唐時期,文人賞石以自然形態之美與&34;的審美追求為主。中晚唐則是獨特的以自然的&34;為審美風尚,這種獨特的審怪風尚對宋元以來的文人藝術審美有深遠影響,無論是元代的文人畫作,還是明清的園林奇石裝飾藝術,皆有唐代文人賞石的審怪風尚的遺風。

相關焦點

  • 賞石文化,作為石友我們到底賞的是什麼?
    歷來的文人雅士,則寄澄懷於拳石之中,把石質的堅硬,與氣節的堅定不移相提並論。他們與天為徒,妙師造化,觀象得意,格物盡理。巨型靈璧石,別墅假山石材,靈璧增輝石業館藏我國古代文人賞石,以奇石為美的獨特美學觀:注重石的質地,石與人的共性,人石因緣等人文內涵之美
  • 文人與賞石
    文章來源:《一畫》文人與賞石丁酉年 總第八卷 作者:胡建君古代文人與賞石,餘以為石不能言最可人,所以奇石很早就納入了人們的視野。逮至唐代,賞石蔚然成風,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當屬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鑑賞之專業人士,日本見村松勇所著的《中國庭園》,讚譽他是真正開闢中國庭園的祖師。白居易深愛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其存世詩文有多首詠太湖石的詩句。他在《草堂集》中寫道:「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
  • 鑑賞|畫家筆下的園林賞石:以石入畫的傳統起源何時?
    鑑賞|畫家筆下的園林賞石:以石入畫的傳統起源何時?唐代的白居易寫有《太湖石記》,記錄了他的好友牛僧孺嗜石成癖,收藏了許多奇石,對待石頭「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還給石頭們排定了座次,分為甲乙丙丁四品,每品又有上中下三等,把品定出的每一塊石頭的品級鐫刻在石陰處。到了宋代,賞石之風更盛,在藝術領域從不落後的宋徽宗再次成為頭號玩家,舉全國之力辦起「花石綱」。
  • 畫家筆下的園林賞石:以石入畫的傳統起源何時?
    唐代的白居易寫有《太湖石記》,記錄了他的好友牛僧孺嗜石成癖,收藏了許多奇石,對待石頭「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還給石頭們排定了座次,分為甲乙丙丁四品,每品又有上中下三等,把品定出的每一塊石頭的品級鐫刻在石陰處。到了宋代,賞石之風更盛,在藝術領域從不落後的宋徽宗再次成為頭號玩家,舉全國之力辦起「花石綱」。
  • 你收藏的石頭算得上是奇石嗎?來看看傳統的賞石標準
    奇石欣賞除了它自身的特點以外,在審美趣味上和詩畫是相通的。以下就傳統賞石標準作一介紹。1。文人愛石,就因為它能寄寓心靈情趣,給人移情於物、以物表情的愉悅。一塊奇石,若能使觀賞者情與景生,啟悟心靈,產生聯想,從石中體悟到悠遠脫俗的意蘊,那就是一塊美石。因此,情景交融產生的意境美是奇石美的最高原則。由於景觀石、抽象石較適宜文人抒寫情靈,遂成奇石欣賞中的傳統題材。2。
  • 詩意的中華賞石藝術
    狀若金斧頭的奇石奇石,自古就被不少文人雅士譽為「大自然立體的畫、無言的詩、神秘的圖騰、無字的天書。」中華民族是最早把賞石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民族。什麼是「賞石藝術」呢?就是人在賞石活動中,通過人石互動,給奇石命名並藝術安置的藝術行為,簡而言之就是用文化和藝術的視角進行賞石活動。在古代,觀賞石稱奇石、雅石、供石,西方學者稱之為「文人石」。日本稱觀賞石為「水石」,韓國稱「壽石」等。一、中華賞石的歷史飄灑著詩意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就是美石的泛稱。
  • 奇石賞析——談賞石
    無賞則靈秀散,賞則脫俗成雅。喧張幽微,聚文成奇。賞石始於浩然而終融教化之大旨也。石無文化屬附,不彰天道。天道者,人道也。天道先而人道後,無人道而不解天道。無天道而人道無所諦悟耳。以奇雅為依據,發幽思可矣。石性清冽甘醇,清胸中濁氣而神情暢舒,通達至境,天人可合一。其語宏博之極,賞石可為階梯,意為攀登之勇。忘我時,不知石為何物也。人融石翠之內,石調文化之中矣。
  • 從一枚黃河文字奇石說賞石,究竟是一石多賞好,還是一石一賞好?
    黃河奇石文字石>近日小聚,由於興趣相投,朋友們又聊起有關奇石欣賞的話題來,不由得、不由得就又聊起了這枚精美的黃河文字奇石來,有關一石多賞好還是一石一賞好的爭論再一次成為了我們的話題,但和以往一樣無果而終。
  • 徐文強:奇石、賞石、名石
    具有觀賞和賞玩價值的天然原石稱為奇石。奇石的生存環境很廣,大概分為:山石、水石、風成石、礦產石等等,但無論哪種生存環境形成的奇石石種,按其展示的形式,大致可分為:造型石、景觀石、象形石、抽象石、圖案石等。
  • 以石雕石,有何意趣?為什麼奇形怪狀的太湖石也能作為玉雕題材?
    要說太湖石是石,玉也是一種石,以石雕石,有什麼意趣?這還要從中國傳統的賞石藝術和園林藝術說起。從石器時代,人們為了獲取工具而打磨石頭開始,歷經億萬次實踐,對於石頭最佳的外觀形式,已經初步萌生美的雛形。當代玉雕作品 | 徐雲棟《碧玉太湖石筆架》秦漢時期,早期園林藝術萌芽,賞石文化更是在其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有了一個盡情展示自己風採的舞臺。人們置石造景、寄情物外,將賞石發展為一項高雅的藝術活動,無數文人墨客熱衷於收藏各地奇石。
  • 文人與石:米芾提出四大賞石原則 蘇軾用糖餅換石頭
    影視劇中,古代文人的書房,除了文房四寶,几案上總有一方奇石;欣賞古畫,也總是能看到一些冷硬清瘦的竹石圖;古詩詞中,也常常有詠石的詩句,「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小小一方石頭,竟能讓這麼多文人愛不釋手,原因何在?文人與石頭又有哪些奇妙的故事呢?
  • 看古人的「宅」藝術 從宋代文人賞石說起
    如果說唐代之前是以戎馬天下的「武功」彪炳史冊,那麼宋代便是以崇文抑武的「文治」安邦治世。北宋文人相對安逸,又基於崇雅的觀念,強調文才、學問、道德,宋代美學在崇尚理性的同時,又追求閒適,貼近生活,所謂「玩物適情」,便是追求藝術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藝術化。宋代美學一改唐代美學天資縱逸的開拓張揚與高歌進取,從自然、人生的開掘,轉而進入日常生活與內心情致的體會,轉向對一花一葉、一沙一石的關注。
  • 奇石收藏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知道就落伍了
    有識之士甚至稱:「收藏奇石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奇石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這些都為收藏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實際上,奇石並非沒有時尚,更非不能時尚,而是過去人們沒有注意到奇石的時尚,沒有感覺到賞石的風流。
  • 古老的賞石奇石品種如今依然是收藏的主力軍
    奇石是賞石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對於賞石文化的延續和傳承,奇石不僅僅具備著賞石文化特點的「瘦、漏、透、皺」還有以其獨特的天然奇景和獨一無二的特點吸引著無數玩家!那麼古老的奇石又有哪些呢?古老賞石奇石—靈璧石靈璧石可以說是賞石奇石的開山之作,靈璧石以其黝黑的膚色和孔武有力的造型被世人所鍾愛,被人們譽為石中「武將」,擺在門口家中有鎮宅安家的作用!靈璧石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備受玩家追捧如今的價值也比較穩定!
  • 頑石風流:宋元明三朝的文人賞石雅事
    宋朝人賞石已經大、中、小型都兼具了,米芾拜為石兄的顯然是大石頭,而東坡拿零食與小孩子換的則大部分都是小石頭,無論是大還是小,都被宋人悉數接納和喜愛。清人韓錫胙《滑凝集》中記載,趙孟頫與王冕首先發現了產於浙江的青田燈光凍石可以用來刻印,從此文人們就以刀為筆,自己刻印,盡顯文人筆意情趣。元代的另一個賞石成就,便是建造了一座享譽天下的怪石園林,也就是現今蘇州的獅子林。
  • 增陵賞石|別有意趣組合石:三人伸頭尋覓,幼僧攏手疾走
    別有意趣組合石▓ 王增陵組合石,是近十年來,在賞石界興起的一種新玩法。傳統的玩法,只玩孤石,只玩原石;一石一景,一石一品。不帶拼接,不帶組合。一千多年玩下來,形成傳統,也變成了框框。組合石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的框框,給賞石界送來了一陣清風。拼接的人物活靈活現,組合的場景別有意趣。反應敏捷的上海賞石界,最早颳起組合風,他們舉辦的小品組合石展,讓全國的玩石者,眼睛為之一亮:原來,石頭還可以這樣玩啊!我收藏的第一個組合石《獨釣碧臺》,就是11年前,在上海滬太路奇石城得的。
  • 賞石,是苦趣更是清趣
    餘以為:賞石既是一種苦趣,更是一種清趣,堪為真正的最樂之事。賞石之苦趣在於覓石之艱辛、淘石之疲累、洗石之繁瑣、養石之精細、讀石之冥思以及品石之苦想。賞石之清趣在於知音難覓、知己難尋之孤寂,在於思接千載、神遊八荒之逍遙,在於回歸自然、超乎自然之俊逸,在於超脫喧囂、擺脫束縛之自由。
  • 留園景石欣賞|淺析中華賞石精神文化特質(下篇)
    「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君子也,吾將以為師;以性沉靜,不隨波逐流,然扣之溫潤純粹,良士也,吾樂以為友」!將石作為人的品德美和精神美的象徵。中唐白居易「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白居易《太湖石記》),「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
  • 奇石欣賞:天然奇石來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美石需要有人來觀賞
    奇石欣賞 奇石欣賞 奇石欣賞 賞石重在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靜室裡,木架上,奇石,古樸清素。不賞,美已在;不品,韻自來。
  • 「石不能言|石非石」:賞石精品首次集結上海藝博會
    觀賞石因收藏者的審美需求而被發現、選擇,並賦予了獨特的人文內涵、精神品格與氣韻風骨。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崇尚「清奇頑拙」的石韻,欣賞「瘦、皺、漏、透」的石形,奇石的天然之形、自然之性,恰是古代文人內心中山嶽情結的精神寄託。 觀賞石誕生於自然界之中,歷經歲月的自然風化、水濁、磨礪被「雕琢」成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