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 中國不敗而敗!

2020-12-16 回味古今

清朝末年,外國列強不斷侵略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與各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法戰爭,此次戰爭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統治者腐敗無能,各國列強都伺機瓜分中國。法國先將手伸向了與中國相鄰的越南,並強迫越南籤訂《順化條約》,使越南淪為其殖民地。法國企圖以越南為跳板侵略中國。

  法軍第一個目標為山西。1883年12月14日,法軍依靠優勢裝備攻打山西,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初戰不利。16日,法軍佔領山西。1884年2月,法國統帥米樂派兵1.6萬攻打北寧。由於北寧駐軍將領昏庸無能,士兵毫無鬥志。3月12日,北寧失守;19日,太原淪陷;4月12日,法軍攻入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壓力脅迫越南和中國,與越南訂立保護條約。清廷得知前線戰敗後,改革軍機處,派李鴻章與法國談判。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籤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

  6月23日,法軍突然襲擊諒山附近北黎駐越清軍,並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傷亡慘重。法國以此為藉口擴大戰爭,勒索清政府。清廷派人和談未果。法國趁和談之際,繼續挑起戰爭,將艦隊開往開進福州和基隆。8月5日,法國艦隊炮轟基隆,強行上岸。駐臺灣大臣劉銘傳率軍抵抗,使法軍不得已退回海上。隨後,法國不斷提出無理要求,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關係破裂。23日,法國艦隊猛攻中國船艦。中國水師倉促迎戰,遭到重創。法艦又擊毀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大肆破壞從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

  8月26日,清廷下令陸路軍隊迅速出擊,沿海各地戒嚴。10月初,法國戰艦進犯臺灣基隆和淡水。由於兵力不足,劉銘傳只好堅守淡水。法軍從基隆登陸攻打淡水,被擊退。法軍無法深入遂對臺灣海面進行封鎖。1885年初,法軍多次從基隆攻打臺北。法國艦隊又不斷騷擾浙江鎮海,阻擊支援福建的艦隊。3月底,法軍攻佔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法軍統帥孤拔座艦被集中,他本人受傷而死。

  1884年2月,法國攻打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逃。法軍攻佔鎮南關(今友誼關),焚關退回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馮子材趕赴鎮南整頓軍務。3月23日,法軍全面攻打鎮南關。馮子材率眾抵抗,擊退法軍。清軍乘勝追擊攻破文淵﹑諒山。

  在與法軍作戰同時,清廷也在與法國議和。1885年4月4日,清政府與法國籤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雙方退兵。1885年5月13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籤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

  

  清末時期,帝國主義列強都窺視越南和中國。他們將越南作為侵略中國的一個跳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法國開始使用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六省。接著法軍轉向越南北部,企圖以紅河為通道侵入中國雲南。1873年11月,法國派兵攻陷河內及附近地區。越南向駐紮在中越邊境上的劉永福求援。同年12月,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大敗法軍,擊斃法軍統領安鄴。1874年3月15日,越南被迫籤訂《越法和平同盟條約》,清政府拒絕承認。

  1882年3月,法國二次入侵越南北部。第二年3月,攻佔了煤礦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出於形勢考慮,只在滇桂兩省加強邊防。5月19日,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擊斃法國將領李維業等人。為此,法國部署全面侵越戰爭。8月,法軍一面派兵攻打黑旗軍,一面派軍艦直逼順化。8月25日,法國以武力強迫越南籤訂《順化條約》,使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至此,法國開始全力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衝突的危機逐漸逼近。中法戰爭中為什麼說「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膽小怕事,與法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們稱此次事件「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中清政府一再妥協,但由於前線軍民浴血奮戰,至於使中法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戰爭史上唯一一次沒有割地賠款的戰爭。

相關焦點

  • 中法戰爭真的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沒那麼簡單
    不少人想到中法戰爭時,都會不由自主想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然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還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將中國西南門戶打開。這麼想確實有一定道理,畢竟在籤訂條約之前,馮子材剛剛鎮南關大捷。但是,這裡面的故事其實也沒有那麼的簡單,這究竟為何呢?
  •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是一場「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戰爭?
    原標題:為什麼說中法戰爭是一場「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戰爭? 文/嶽忠豪 中國近代以來,與列強紛爭乃至戰爭時有發生,而中法戰爭則爭議極大。不同於以往清朝與列強戰爭中的完敗局面,中法戰爭是在清朝保有某種軍事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求和,這一結果被史學家稱為「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或說中國「軍事勝利,外交失敗」,並因此而廣受詬病。那麼清朝具體是出於何種考慮而執意言和,中法戰爭又造成了何種影響呢?
  • 1883年中法戰爭 為什麼說法國不勝而勝 吾國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30年前的中法戰爭,讓法國徹底實現了對越南的「殖民權」,也讓清廷開始了現代化的防務和軍政並著手籌建北洋水師。 當時,越南被迫和法國籤訂條約,但清王朝的影響依舊存在,為了徹底掌控越南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於是,在1883年12月14日,法國對紅河三角洲山西的清廷駐軍發動了進攻。
  • 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清法戰爭的結局該如何解讀?
    1885年6月9日,伴隨著《中法新約》的籤訂,宣告清法戰爭正式結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認越南以法國為宗主國。但由於這份合約的籤訂時機太過於特殊,恰好正是「鎮南關大捷」之後,而合約的本質又屬於喪權辱國。所以也就導致當時的民間普遍流傳著一種「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的模稜兩可的結論。若是從字面意思上來解讀的話,就是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法國贏了,但是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性目的,算上損失的話還是等同於輸了;而清政府雖然表面上輸了,但是損失實則也沒那麼大,甚至還有可能是贏了。
  • 很多人說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然而清朝末年,也並不是一場勝仗都沒有打過,可這場仗明明勝利了,卻依然籤訂了條約,那就是著名的「中法戰爭」,也叫「清法戰爭」。初中時期的歷史書上是這樣描述中法戰爭的結果的:「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為什麼這麼說呢?
  • 劉銘傳臨危受命,抗擊法軍十個月,晚清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就在清政府任命劉銘傳的同一天,法國政府也宣布建立了中國海域艦隊。中法兩國調兵遣將,大戰一觸即發。而雙方較量的主戰場,就在臺灣。劉銘傳,1836年9月7日出生,安徽合肥人,26歲加入清軍。兩年後,官至直隸提督晉爵。然而,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劉銘傳大失所望。於是,他辭官歸鄉,寄情山水。這一切都讓他的老上司李鴻章看在眼裡。
  • 「法軍不勝而勝,吾軍不敗而敗」?這場戰役究竟還有怎樣的細節?
    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中國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 《中法新約》籤約130周年︱中法戰爭果真是「不敗而敗」?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公使巴特納在天津正式籤訂《中法新約》,結束了中法戰爭。在鎮南關大捷的背景下,清廷仍然在條約裡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遂使「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之說不脛而走,流傳百年。但是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 中法戰爭之惑:清軍反敗為勝,為什麼還要與法國議和?
    脫開時代背景光看結果,很容易得出中法之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樣的結論。 不過,歷史是有局限性的,勝勢之下清軍為何不繼續進兵;法國茹費理內閣已垮臺,為何還要和談。這些都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才能更清楚。
  • 中法戰爭的不敗而敗,究竟是誰的陰謀
    法國為了開闢新的資本貿易市場,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籌謀對越南的侵略戰爭,在1858-1874年間,為了抓緊控制越南的中部和南部,連續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而有意思的是,第二次越法戰爭,越南聯合中國農民起義軍黑旗軍在河內痛擊了侵略者,擊斃法國侵略軍頭目安鄴。眼看勝局已定,反擊有望,軟弱無能的越南王室害怕法軍的報復,而自己的宗主國清政府又對這次戰事充耳不聞,便匆忙的籤訂了不平等的合約。
  • 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何又被稱為是「不敗而敗」的戰爭?
    1858年法國殖民軍佔據阮朝(今越南)的峴港,1859年又佔據邊和、定祥、嘉定。至1867年基本控制了阮朝在南圻的地盤。由於阮朝是清朝的藩屬國,法國在安南的入侵也為日後的中法戰爭埋下種子。
  • 明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清朝為何在中法戰爭還是不敗而敗?
    文:史愛紅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近代中國多次遭受戰爭的洗禮,但幾乎是每戰必敗,而爆發於1884年的中法戰爭卻顯得有所不同。眾所周知,一場揚眉吐氣的鎮南關大捷一掃前期清軍在戰場上的衰頹之勢,可大捷的後續卻不是乘勝追擊,而是籤約、停戰,最終《中法新約》於1885年6月9日出爐。
  • 中法戰爭結局:中國真的不敗而敗?法國真的不勝而勝?
    不得已,法國只得再下猛藥。2月26日,巴黎又來了命令:稻米禁運——任何國家的船隻都不允許在中國沿海載運稻米。中國缺糧食嗎?當然不缺。為什麼禁運稻米呢?還是為了逼迫清廷屈服。更要命的是,潘鼎新一敗再敗,威望一落千丈,已經沒人買帳了!
  • 張之洞在中法戰爭中的努力,因清朝「不敗而敗」而付諸流水
    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而掀起了一場中法戰爭,此役清軍在與法國軍隊的交戰過程中表現英勇,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卻因為清政府的軟弱,最終中法戰爭成了清朝「不敗而敗」之戰。中法戰爭中張之洞作為兩廣總督,在備戰、作戰等方面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下面簡要敘述之。
  • 一場不敗而敗的戰爭,滿清贏了戰爭卻輸了外交,使得西南門戶洞開
    自鴉片戰爭以來,滿清在對西方列強的戰爭中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每戰必輸,逢戰必賠。然而凡事沒有絕對。在光緒九年,滿清與法國的一場戰爭中在軍事上滿清贏得了勝利。但是,滿清政府卻無視前線將士用命換來的勝利,在外交上軟弱可欺,明明是勝利卻籤訂了不平等的條約。
  • 記者大鵬亞冠日記:天津不勝而勝 日本不敗而敗
    所以筆者認為,本場比賽天津權健不勝而勝,柏太陽神不敗而敗。開場前,我和剛才偶遇的球迷劉鑫慶聊天,我作為記者,對在日本的中國球迷很好奇,因為難得來一次,所以跟他在看臺上聊了很多。從2013年到今年,他們踢了很多比賽,也看了很多有關中國俱樂部到日本的比賽,2013年的亞冠和中國是蜜月期,那時候廣州恆大曾經主客場在半決賽累計8:1總比分淘汰柏太陽神。這些外部因素,也極大的刺激了在日華人的足球熱情。劉鑫慶組織的兄弟連足球隊成立之初的口號是「積極交流,快樂足球,共享互助,健身交友。」
  • 不勝而勝,不敗而敗,被晚清政府拖累的鎮南關大捷
    該年,法國軍隊大舉進攻越南順化,以武力脅迫越南訂立法安《順化條約》,意欲侵吞中國國土,使越南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轉而歸入法國,美曰其名為「保護國」,實則是想將越南建立為法國殖民地。▲越南國名來源於清代嘉慶皇帝,在中國歷史上,越南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後越南獨立建國,歷代均為中國藩屬。兵禍和條約之下,越南處境堪危。
  • 在戰爭混亂的背景下,阿英為中國近代反侵略文學做了哪些貢獻?
    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對中國來說,是一場頗為屈辱的戰役。阿英在《中法戰爭文學集》中時時流露出其憤慨之情。中法戰爭有關中法戰爭的純文學作品數量並 不是太多,很多都是參加戰爭的將士所寫的奏疏、檄文等公文,尤以彭玉麟、李永福、 王韜等人的居多。
  • 2021年西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社科院中國史考研真題匯總
    ①西南大學 678中國通史名詞解釋:顧頡剛 層累的造成古史說清議與黨錮八旗制度輪船招商局上海租約章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答題:簡述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唐宋史學成就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南京國民政府改訂新約運動評價20世紀初中國社會階級發生的變化抗美援朝的過程和意義論述題:《歷史研究》2019年上的文章《碎片與整體 -歷史體系的構成》 結合文章某一個觀點,談一談碎片和整體的關係重農抑商政策在中國古代的變化,評價中法戰爭的結果清政府不敗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