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的不敗而敗,究竟是誰的陰謀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在1883-1885年間的中法戰爭,是清政府在歷史上少有的對西方反侵略中獲勝的戰爭。

但是這場戰爭明明是清朝獲得了勝利,但為何仍然籤訂了不平等的條約?要弄懂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下面這三個問題入手:越南早早在1882年便向清政府求援,為何清政府卻遲遲不肯馳援?左宗棠三次上諫請戰不成,為何卻讓一介文官張之洞成了作戰主帥?李鴻章為何極力主和,他和慈禧究竟在害怕什麼?又在密謀著什麼?

1.越南告急

1882年春,法軍一支600人的部隊不宣而戰,在3艘戰艦的支援下攻佔了河內。但這並不是法國一時興起的入侵,而是一場籌備了很久的侵略宏圖。法國為了開闢新的資本貿易市場,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籌謀對越南的侵略戰爭,在1858-1874年間,為了抓緊控制越南的中部和南部,連續發動了兩次侵略戰爭,而有意思的是,第二次越法戰爭,越南聯合中國農民起義軍黑旗軍在河內痛擊了侵略者,擊斃法國侵略軍頭目安鄴。眼看勝局已定,反擊有望,軟弱無能的越南王室害怕法軍的報復,而自己的宗主國清政府又對這次戰事充耳不聞,便匆忙的籤訂了不平等的合約。

這次越法戰爭,越南的不敗而敗,不僅僅成了第三次越南戰爭的導火索,消息傳回清政府,也開始引起以左宗棠為代表的老一代主戰派的警惕,開始向光緒帝請奏派兵。而主和派的李鴻章聞訊,也立馬上奏慈禧尋求應對之策。

註:左為李鴻章,右為左宗棠

1882年4月,左宗棠在朝堂上據理力爭,論點很鮮明,「若不派兵,今日之安南,明日之大清!」而年輕氣盛的光緒帝很快便答應了下來,但這卻觸碰到了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的利益,李鴻章認為,如今當務之急是「攘外安內」,而法國素為大清「交好之邦」,此時開戰,有傷和氣,於是覲見慈禧,慈禧作為晚清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根深蒂固的保守派,自然主張「以和為貴」,於是攔下了光緒的馳援。但迫於壓力的李鴻章,也不得不在1882年12月同法國駐華公使寶海在天津談判籤訂了《李寶協議》,其中一條擬定:如中國將軍隊(宗主國對附屬國的常駐軍)撤出越南,法國就不侵佔越南的土地和不貶削越南國王的權力,對李鴻章而言,這便是對朝廷和越南的交代了,而對法國而言,這不過是緩兵之計,不僅讓清朝撤了駐紮的軍隊,還給日後更大的侵略戰爭鋪好了道路。

但這一紙協議,也僅僅只給越南和清朝帶來了四個多月的安寧罷了。

在1883年5月,法國單方面撤回協議,第三次向越南出兵,眼看著法軍就要侵入越南首都,越南國王狼狽應戰,不敵,只能再次向作為宗主國的清朝求援。清政府聞訊,立刻派李鴻章以光緒的名義去越南幫助主持籤訂合約,也就是有名的將越南轉手送給了法國的條約——《順化條約》,條約變相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合法佔領權。但法國「吞越伐清」之心已昭,定不會輕易放棄。

至此,中法戰爭已迫在眉睫。

越南戰場,清政府的不作為甚至是反作為,不僅讓侵略者打開了清朝西南的門戶,給了法軍喘息的機會,還成了日後爆發中法戰爭的導火索。

2.「戰」與「和」的較量

1883年底,法軍突然對廣西發動進攻,清朝朝堂之上一片譁然,不知所措。而左宗棠主動請纓出戰,誓要將侵略者阻擋於邊疆,而這時的李鴻章,明明深知戰事不可避免,卻依舊寄希望於談判,李鴻章藉助太后的倚靠,一方面寄希望於國際輿論給法國製造壓力,一方面竭力地謀求和談的途徑,終於在1884年5月,李鴻章直接繞過光緒帝,與法國籤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這個條約的本質是為了鞏固法國在越南的獲得權益,同時讓清政府後撤防軍。

可惜的是,這次的和談,法國的目的只是為了安定越南的內亂,同時擴充軍備而已,不到一個月,法國便又捲土重來。

李鴻章的求和,並未換來他們希望的和平,而是讓法軍更加變本加厲,以此謀求在清朝獲得更多的利益。

此時,朝廷之上,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較量已慢慢升級為光緒帝與慈禧之間的較量,而此時的慈禧,終於也明白了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慈禧一黨卻並不希望光緒帝在這場戰爭中獲得聲望,所以斷不能讓支持光緒帝的左宗棠出戰。而正是這樣,一介地方文官張之洞,便被推上了戰場。

而即使張之洞已被推上戰場,成為了戰爭主帥,而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較量卻並未結束。

諒山一戰中,潘鼎新受李鴻章委託「戰勝不追,戰敗而退」意思很直接,也就是「佛系迎戰」而李鴻章在這場戰役中,這樣的行為比比皆是,而左宗棠也馳援臺灣,雖然受到李鴻章的處處刁難,仍配合著張之洞守住了臺灣。

鎮南關戰役

這場戰爭的主戰場主要在兩廣一帶,其中不乏很多李鴻章的嫡系,他們都受到了李鴻章「退避」的密函,雖然最後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李鴻章畏戰主和的心思卻從未改變。1885年5月就在張之洞決定乘勝追擊之時,卻受到了來自朝廷的急電,要求撤軍。為何明明勝利在望卻止步不前呢?這便和李鴻章為何在戰爭中極力避免戰爭的原因了,因為他一直在和法國私下談判,商討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和平,而法軍的戰敗,也給這場談判奠定了談判基礎。

中法秘密談判

也就是說,李鴻章根本沒有想過這場戰爭會獲得勝利,而這一年來的戰爭,都是李鴻章與法國的一場秘密博弈,李鴻章早早便做好了戰敗談判的準備,卻未曾告知前線,讓前線在戰場搏殺,自己坐享漁翁之利。而無數死傷的戰士,都不過是棋桌上的棋子罷了。

但這次談判籤訂的《中法條約》由於李鴻章早早便起草,做好了戰敗的準備,並且給法國代表過目,導致條約內容沒有給清朝帶來任何利益,甚至還承認了法國吞併越南,讓中國西南門戶大開。加深了清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這便是所謂的「不敗而敗」。而李鴻章,也因為這次戰爭,背負上了「賣國」的罵名。

參考資料:

《李鴻章與《中法和約》》《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是一場「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戰爭?
    原標題:為什麼說中法戰爭是一場「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戰爭? 文/嶽忠豪 中國近代以來,與列強紛爭乃至戰爭時有發生,而中法戰爭則爭議極大。不同於以往清朝與列強戰爭中的完敗局面,中法戰爭是在清朝保有某種軍事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求和,這一結果被史學家稱為「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或說中國「軍事勝利,外交失敗」,並因此而廣受詬病。那麼清朝具體是出於何種考慮而執意言和,中法戰爭又造成了何種影響呢?
  • 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 中國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此次戰爭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統治者腐敗無能,各國列強都伺機瓜分中國。法國先將手伸向了與中國相鄰的越南,並強迫越南籤訂《順化條約》,使越南淪為其殖民地。法國企圖以越南為跳板侵略中國。  法軍第一個目標為山西。1883年12月14日,法軍依靠優勢裝備攻打山西,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初戰不利。16日,法軍佔領山西。1884年2月,法國統帥米樂派兵1.6萬攻打北寧。
  • 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何又被稱為是「不敗而敗」的戰爭?
    由於阮朝是清朝的藩屬國,法國在安南的入侵也為日後的中法戰爭埋下種子。 那麼中法戰爭對清朝而言是不敗而敗嗎? 至今,很多人認為中法戰爭清朝本來是勝利的,但卻因清廷的無能而自討欺辱,雖為戰勝國,但卻所籤訂的《中法新約》卻把清朝置於一個戰敗者的身份。那麼事實是這樣嗎?答案並不是。 一般而言,認為中法戰爭清朝不敗而敗的通常有這樣一個論點,便是中法戰爭後期的鎮南關大捷導致的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崩潰進而讓法國無再戰之力。
  • 中法戰爭真的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沒那麼簡單
    不少人想到中法戰爭時,都會不由自主想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然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還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將中國西南門戶打開。這麼想確實有一定道理,畢竟在籤訂條約之前,馮子材剛剛鎮南關大捷。但是,這裡面的故事其實也沒有那麼的簡單,這究竟為何呢?
  • 很多人說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然而清朝末年,也並不是一場勝仗都沒有打過,可這場仗明明勝利了,卻依然籤訂了條約,那就是著名的「中法戰爭」,也叫「清法戰爭」。初中時期的歷史書上是這樣描述中法戰爭的結果的:「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為什麼這麼說呢?
  • 1883年中法戰爭 為什麼說法國不勝而勝 吾國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 明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清朝為何在中法戰爭還是不敗而敗?
    文:史愛紅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近代中國多次遭受戰爭的洗禮,但幾乎是每戰必敗,而爆發於1884年的中法戰爭卻顯得有所不同。眾所周知,一場揚眉吐氣的鎮南關大捷一掃前期清軍在戰場上的衰頹之勢,可大捷的後續卻不是乘勝追擊,而是籤約、停戰,最終《中法新約》於1885年6月9日出爐。
  • 《中法新約》籤約130周年︱中法戰爭果真是「不敗而敗」?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公使巴特納在天津正式籤訂《中法新約》,結束了中法戰爭。在鎮南關大捷的背景下,清廷仍然在條約裡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遂使「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之說不脛而走,流傳百年。但是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 「法軍不勝而勝,吾軍不敗而敗」?這場戰役究竟還有怎樣的細節?
    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中國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 張之洞在中法戰爭中的努力,因清朝「不敗而敗」而付諸流水
    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而掀起了一場中法戰爭,此役清軍在與法國軍隊的交戰過程中表現英勇,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卻因為清政府的軟弱,最終中法戰爭成了清朝「不敗而敗」之戰。中法戰爭中張之洞作為兩廣總督,在備戰、作戰等方面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下面簡要敘述之。
  • 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清法戰爭的結局該如何解讀?
    1885年6月9日,伴隨著《中法新約》的籤訂,宣告清法戰爭正式結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認越南以法國為宗主國。但由於這份合約的籤訂時機太過於特殊,恰好正是「鎮南關大捷」之後,而合約的本質又屬於喪權辱國。所以也就導致當時的民間普遍流傳著一種「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的模稜兩可的結論。若是從字面意思上來解讀的話,就是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法國贏了,但是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性目的,算上損失的話還是等同於輸了;而清政府雖然表面上輸了,但是損失實則也沒那麼大,甚至還有可能是贏了。
  •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30年前的中法戰爭,讓法國徹底實現了對越南的「殖民權」,也讓清廷開始了現代化的防務和軍政並著手籌建北洋水師。 當時,越南被迫和法國籤訂條約,但清王朝的影響依舊存在,為了徹底掌控越南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於是,在1883年12月14日,法國對紅河三角洲山西的清廷駐軍發動了進攻。
  • 一場不敗而敗的戰爭,滿清贏了戰爭卻輸了外交,使得西南門戶洞開
    自鴉片戰爭以來,滿清在對西方列強的戰爭中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每戰必輸,逢戰必賠。然而凡事沒有絕對。在光緒九年,滿清與法國的一場戰爭中在軍事上滿清贏得了勝利。但是,滿清政府卻無視前線將士用命換來的勝利,在外交上軟弱可欺,明明是勝利卻籤訂了不平等的條約。
  • 中法戰爭結局:中國真的不敗而敗?法國真的不勝而勝?
    01今天不扯淡,直接說中法戰爭大結局。有名將孤拔的指揮,加上法軍準備充足,第二次基隆之戰,劉銘傳親自上前線督戰也不頂事了。激戰半天,法軍拿下了基隆,劉銘傳退往臺北。更要命的是,潘鼎新一敗再敗,威望一落千丈,已經沒人買帳了!
  • 影視劇中名字帶有「敗」字的高手,東方不敗、獨孤求敗都打不贏他
    說到名字中帶有敗字的絕世高手,想必很多網友會跟我一樣,第一想到的就是金庸武俠劇中的人物獨孤求敗與東方不敗,至於第三位名字中帶有敗字的高手究竟是誰,下面我會說哈,先說說獨孤求敗與東方不敗。獨孤求敗是金庸小說中最為神秘的人物,沒有出過場,都是由他人口述,在螢屏上,雖然能偶爾見到有關獨孤求敗的影視劇,但也不多,獨孤求敗一生但求一敗,沒有敗績,因此取名為求敗。
  • 中法戰爭之惑:清軍反敗為勝,為什麼還要與法國議和?
    脫開時代背景光看結果,很容易得出中法之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樣的結論。 不過,歷史是有局限性的,勝勢之下清軍為何不繼續進兵;法國茹費理內閣已垮臺,為何還要和談。這些都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才能更清楚。
  • 金庸武俠,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和風清揚孰強孰弱
    ,可惜在最後一戰中東方不敗對付他們四人聯手依舊遊刃有餘,原著中四人未能碰的他丁點衣衫,而四人卻都受了針刺,可見其武功之高。 風清揚成名絕技獨孤九劍,本為華山派劍宗,後華山派劍宗氣宗兩派互毆,因陰謀導致未能參與,結果劍宗一敗塗地
  • 東方不敗當世第一,令狐衝敗在他手中,只因這二個重要原因
    而且裡面的人物都十分的有性格,尤其是東方不敗這一個角色,他在我們讀者心中的地位不亞於郭靖和楊過等人。今天我們聊的主題就是為什麼令狐衝這個主角打不贏東方不敗呢?要數笑傲江湖之中,真正的英雄人物還是東方不敗,雖然在黑木崖一戰他是敗了,但卻是敗得十分的光榮。說他是被令狐衝等三大高手給打敗,倒不如說他是為情所傷。
  • 金庸筆下最厲害的人是誰?掃地僧還是東方不敗,敗者輸在一個弱點
    金庸筆下最厲害的人是誰?掃地僧還是東方不敗,敗者輸在一個弱點金庸先生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也創作了很多的出名的人物,在金庸先生筆下,這些書中的人物也成了大家都喜歡討論的日常。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有很多的人物讓人難以忘記,比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虛竹和段譽,還有《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和郭靖。這足以說明金庸先生在創作人物時的用心和武俠小說對人們的影響。但是隨著金庸先生的小說的上市,更多的人都想給這麼多的人物排一下名。都想知道到底是誰更厲害。很多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每個人都自己心中的排名。
  • 任我行把《葵花寶典》傳給東方不敗,是他的陰謀嗎?
    任我行為什麼會把威力無窮的《葵花寶典》傳給東方不敗,任盈盈和父親探討過這個問題。後來任盈盈告訴令狐衝,第一,當時任我行已經在練習「吸星大法」,心無旁騖,所以自己用不上《葵花寶典》了;第二,任我行也不知道《葵花寶典》有這樣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