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行書的發展與略晚於楷書,所以行書特別是行楷書法作品的點畫,在用筆上幾乎和楷書嚴謹的法度要求,沒有大的區別。比如捺畫的基本造型,無論變化,其基本核心造型仍然是一波三折。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過程節奏明快,行雲流水。所以我們在臨摹學習行書範字中,在把握捺畫的基本造型時,仍然要保留這個基礎造型。就是有其他變化形狀,其捺畫的的基本屬性是不能變的。只有理解了捺畫這個基本特點,在行書中,對捺畫的表達,無論怎麼變化處理,才能做到形不到意到,這在行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蘭亭序》中的「捺畫」就是如此。外形的變化,其核心的造型規則,仍然保留了捺畫的基本造型特點。無論讀帖或者臨摹,都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臨摹過程中才不至於,丟失了點畫的造型基礎和形質。
【禿尾捺】露鋒入筆,向右下逐漸用力,末端提筆頓收。
禿尾捺即是一種收筆處自然收筆的捺畫,有意到筆不到之意趣,也就是沒有收筆的出鋒動作,筆到收筆之際嘎然而止。這種捺畫多出現在行草書中,一般不會出現於楷書中。需要注意的是當然出鋒之際自然收筆但在筆意上要具備完整的捺畫造型意趣,不能失去基本的捺畫的核心造型。這需要我們具備紮實的楷書基本功,掌握捺畫的基本造型規律。
如「春」字的右捺的收筆位置仍然帶有捺畫的出鋒筆意。從一波三折的基本造型看,明顯收筆出有一折的筆意。
【尖尾捺】露鋒入筆向右下逐漸用力,末端提筆平移出鋒。
「峻」和「又」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基本造型的出鋒捺畫,收筆處一個略平,一個略上翹。兩個捺畫出鋒位置的上角輪廓線有一段微微鼓起的輪廓,如此處理使得點畫不至於瘦薄而見飽滿之意。收筆出鋒處需要注意的是用筆節奏銜接自然,不能看出是由兩筆寫出。特別是如「又」的捺角,在出鋒前的駐鋒和出鋒運筆要連貫不露兩筆的節奏,力求自然收筆。
【長橫捺】逆鋒入筆稍頓向右平行運筆,筆力逐漸加重,末端回鋒收筆。
「跡」字的捺畫,平,前段細,後半段有細粗變化,且有上翹意,收筆自然而然,勢盡即止。
「隨」字平捺的收筆做回鋒收筆,和我們常見的捺畫收筆形狀反其道而行之。取圓勢。
【短橫捺】承上筆勢向右平行筆,末端回鋒。
短橫捺屬於王羲之獨有的捺法,由于于在整個字形非常唯美,而被古今書法家所模仿,甚至直接背臨,特別是在「之」字中的造型。仍然需要注意,捺的收筆不能如同楷書的短橫,收筆處要有所區別的表達。
寫好行書的點畫不同於楷書,寫楷書可以寫好一畫在寫下一筆,雖然同樣需要連帶上下點畫的縈帶關係,沒有行書更加直接。寫行書需要的不是看一筆寫一筆,而是要看清楚每一點畫的上下有關點畫間的關係,在具體書寫時才能寫好行書的點畫。比如「之」字中的點畫,在書寫之前就需要完整讀帖,不能只考慮捺畫如何如何。關鍵在於胸有成竹,也就是一定要加強臨摹前的讀帖,也是為什麼學習行書一定要有楷書基本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