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2020-07-18 翰墨書道

我們知道,行書的發展與略晚於楷書,所以行書特別是行楷書法作品的點畫,在用筆上幾乎和楷書嚴謹的法度要求,沒有大的區別。比如捺畫的基本造型,無論變化,其基本核心造型仍然是一波三折。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過程節奏明快,行雲流水。所以我們在臨摹學習行書範字中,在把握捺畫的基本造型時,仍然要保留這個基礎造型。就是有其他變化形狀,其捺畫的的基本屬性是不能變的。只有理解了捺畫這個基本特點,在行書中,對捺畫的表達,無論怎麼變化處理,才能做到形不到意到,這在行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蘭亭序》中的「捺畫」就是如此。外形的變化,其核心的造型規則,仍然保留了捺畫的基本造型特點。無論讀帖或者臨摹,都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臨摹過程中才不至於,丟失了點畫的造型基礎和形質。

【禿尾捺】露鋒入筆,向右下逐漸用力,末端提筆頓收。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禿尾捺即是一種收筆處自然收筆的捺畫,有意到筆不到之意趣,也就是沒有收筆的出鋒動作,筆到收筆之際嘎然而止。這種捺畫多出現在行草書中,一般不會出現於楷書中。需要注意的是當然出鋒之際自然收筆但在筆意上要具備完整的捺畫造型意趣,不能失去基本的捺畫的核心造型。這需要我們具備紮實的楷書基本功,掌握捺畫的基本造型規律。

如「春」字的右捺的收筆位置仍然帶有捺畫的出鋒筆意。從一波三折的基本造型看,明顯收筆出有一折的筆意。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尖尾捺】露鋒入筆向右下逐漸用力,末端提筆平移出鋒。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峻」和「又」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基本造型的出鋒捺畫,收筆處一個略平,一個略上翹。兩個捺畫出鋒位置的上角輪廓線有一段微微鼓起的輪廓,如此處理使得點畫不至於瘦薄而見飽滿之意。收筆出鋒處需要注意的是用筆節奏銜接自然,不能看出是由兩筆寫出。特別是如「又」的捺角,在出鋒前的駐鋒和出鋒運筆要連貫不露兩筆的節奏,力求自然收筆。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長橫捺】逆鋒入筆稍頓向右平行運筆,筆力逐漸加重,末端回鋒收筆。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跡」字的捺畫,平,前段細,後半段有細粗變化,且有上翹意,收筆自然而然,勢盡即止。

「隨」字平捺的收筆做回鋒收筆,和我們常見的捺畫收筆形狀反其道而行之。取圓勢。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短橫捺】承上筆勢向右平行筆,末端回鋒。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短橫捺屬於王羲之獨有的捺法,由于于在整個字形非常唯美,而被古今書法家所模仿,甚至直接背臨,特別是在「之」字中的造型。仍然需要注意,捺的收筆不能如同楷書的短橫,收筆處要有所區別的表達。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寫好行書的點畫不同於楷書,寫楷書可以寫好一畫在寫下一筆,雖然同樣需要連帶上下點畫的縈帶關係,沒有行書更加直接。寫行書需要的不是看一筆寫一筆,而是要看清楚每一點畫的上下有關點畫間的關係,在具體書寫時才能寫好行書的點畫。比如「之」字中的點畫,在書寫之前就需要完整讀帖,不能只考慮捺畫如何如何。關鍵在於胸有成竹,也就是一定要加強臨摹前的讀帖,也是為什麼學習行書一定要有楷書基本功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蘭亭序》十六:點捺、反捺、啟下捺、垂尾捺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蘭亭序】的三個捺畫的寫法。無論學習什麼書法,都不可能離開讀帖,因為要想練好書法,寫好字,讀帖是第一門徑。學習古人說書法經典技法,是通過讀帖認識和理解書法的技法。與古人對話,實際上也是從讀帖開始的。讀帖要看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形狀位置以及表達技法;再就是整體字形和結構;然後才是字或作品的氣韻和神採。
  • 捺如浪奔滾滾雷一一漫談聖教序捺畫筆法
    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開,又能「捺」得住。這幅對聯說盡撇捺。那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聖教序字聖王羲之是如何寫捺的吧。世人皆知碑文《聖教序》,全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或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大多數人都簡稱為《聖教序》。
  • 橫、豎、撇、捺的寫法
    一、橫的寫法橫有長橫和短橫兩種,短橫又包括左尖橫和右尖橫。寫橫的時候要從左下方向右上方略帶傾斜度。寫長橫和左尖橫要由輕入筆,兩橫的起筆可微頓或不頓。右尖橫起筆略頓,收筆出尖兒。二、豎的寫法豎有垂露豎、懸針豎和短豎三種。垂露豎起筆要輕頓,然後由輕入重寫到最後。整體看上去,垂露豎向右是略帶彎曲度的。
  • 「正捺反捺」筆畫技巧,掌握寫法還不夠,字體運用很重要
    我們在練字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問題:當寫某個字的時候,到底是用垂露豎還是懸針豎,是用長橫還是短橫,到底是用正捺還是反捺?許多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正捺還是反捺。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正捺和反捺怎麼寫。正捺,一般分為斜捺和平捺兩種。
  • 捺畫詳解:五種收筆技法盡現「波磔」之美
    收筆有各種各樣的收法,大家知道大致有三種:斷尾是用挫筆的結果;圓尾可以用頓筆寫出來;尖尾使用揭筆。一捺的收筆,基本上也是如此。因為尖鋒不到尾,離開紙面可以加一個衄鋒回搶。挫筆收尾並不罕見。王羲之《蘭亭序》用挫筆收尾相當多。好像這個「舍」字一樣,就是一個例子。
  • 捺畫詳解——「波磔」之筆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他的創作之一,就是把長筆畫變成「波勢」。注意,我這裡只講行筆中線,沒有包括起筆和收筆。「波勢」通常用來寫最長的一橫或者一捺。你看,後來真書、行書中寫一捺,還是使用波勢。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你可以看到這一捺的中線,就是一個波浪形。
  • 當遇到同撇、同捺的字時,要做到:字無二捺、撇有變化
    在同一篇作品裡出現相同的字,應該有所變化,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出現了21個「之」字,每個「之」字的形態都不相同。而在同一個字裡出現相同筆畫時,也要有所變化,以增強單字的藝術美感。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的「述」和「昔」字。「述」的「術」的捺劃變為點劃,以便和下面走之的捺劃有所區別。
  • 隸書中的「波」,怎樣發展出了「斜捺」?
    橫豎撇捺是書法四大線條。最早的撇捺,多是是直線,這在早期的隸書中仍可以見到。如是新莽時期《萊子候刻石》中的「人、支、使、建」字中的捺筆都是直線捺。東漢明帝時期《開通褒斜道刻石》中的大部分捺也很直。那麼,「捺」是怎樣由「直線捺」逐漸演變成「波形捺」的呢?就現存石刻而言,公元66年《開通褒斜道刻石》中,開始產生部分弧線的捺。如「以」字的捺,用了弧線。就字體而言,這與隸書的出現有關。秦代篆字多圓轉的線條,隸字則把圓轉的線條變為直線,待到「八分隸」的出現,撇捺開始變為波狀。
  • 一個方法,寫好一百個字(09橫與撇捺,撇捺伸展)
    右邊的「全」,字中的撇和捺就像房頂的兩側,覆蓋住下面的「王」,要把下面的橫畫寫短一些。第一個字「全」,撇和捺要伸展出去,寫長一些,打開寬度。撇捺像房子的屋頂,覆蓋住下面的「王」,「王」的橫畫寫短,寬度不能超過撇捺。第二個字「會」,撇和捺要伸展出去,寫長一些,打開寬度。
  • 大神經驗分享:當遇到同撇、同捺的字時,要做到:字無二捺、撇有變化
    在同一篇作品裡出現相同的字,應該有所變化,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出現了21個「之」字,每個「之」字的形態都不相同。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的「述」和「昔」字。「述」的「術」的捺劃變為點劃,以便和下面走之的捺劃有所區別。「昔」的上面兩橫有明顯的變化,一個是輕入筆的短橫,一個是略粗的長橫。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的寫法,有何異同?
    點畫似一短橫,尖起尖收,略向右下傾斜,收鋒起筆處的左下方;橫畫尖起,與上筆末尾呼應,頓筆較重,筆勢左低右高,符合王字主要特徵;橫畫末尾絞轉換鋒寫撇,至末尾再絞轉換鋒寫捺;捺畫一波三折,呈外拓之勢與前三筆的構成對比,捺尾及點、橫起筆處的尖鋒與橫撇及撇捺轉折處的圓筆絞轉構成對比。第二個「之」字在第二行的「會於山陰之蘭亭」。
  • 王羲之《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的寫法,有何異同?
    點畫似一短橫,尖起尖收,略向右下傾斜,收鋒起筆處的左下方;橫畫尖起,與上筆末尾呼應,頓筆較重,筆勢左低右高,符合王字主要特徵;橫畫末尾絞轉換鋒寫撇,至末尾再絞轉換鋒寫捺;捺畫一波三折,呈外拓之勢與前三筆的內擫構成對比,捺尾及點、橫起筆處的尖鋒與橫撇及撇捺轉折處的圓筆絞轉構成對比。
  • 書法中的撇畫和捺畫,你知道幾種寫法?
    練習書法,無論是哪一種書體,都離不開撇畫和捺畫。它們是組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種類。撇畫一般可分為豎撇、直撇、弧撇、 回鋒撇和短撇等幾種。捺畫可分為斜捺、平捺和反捺等三種。學習書法如果能寫好這些筆畫,才算基本掌握了筆畫中撇和捺的特點。
  • 毛筆初學者如何寫好捺筆?
    捺筆有3種寫法,分別是斜捺、平捺、反捺。在書法中,捺筆收尾往往要粗重,這種寫法稱為磔。俗稱「雁尾」,好像大雁的尾巴。捺筆一般藏鋒起筆,是反向入紙,繞一個圈把尖鋒的痕跡抹掉。轉圈順時針、反時針都可以。一、斜捺斜捺多和撇相呼應,比如「人」、「基」、「天」等字。首先尖峰起筆,跟水平線成45度方往右下行筆,邊行筆邊按筆,落筆要由輕到重,一按一提,向斜下方逐漸按壓。最後頓筆,右前頓筆,這一步要直接出尖。
  • 書法捺的寫法 平捺和斜捺的區別及運用
    今天給大家普及書法中的楷書中捺的寫法及在字中的應用,那今天咱們講兩種最為常用的兩個類型,一個是斜捺,一個是平捺。>斜捺多用於普通主字,和撇是相呼應,比如來自,人字,等左右撇捺相呼應的要使用斜捺。運筆:尖峰起筆,毛筆的筆鋒的尖,行筆過程中斜下方逐漸按壓,最後平帶,完成 ,其實撇捺各種筆畫 角度上區分也是比較容易記住的。
  • 一個簡單的「捺」,被米芾寫盡變化!
    《蘭亭序》中,王羲之的二十一個「之」字各個不同,沒想到從北宋書法家米芾的書法中捺也多種多樣。而關於捺的幾種寫法也給各位書友總結好了,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楷書橫豎撇捺基礎筆畫,橫豎的寫法決定了撇捺舒展,快來學習下吧
    之前我們講過楷書中一個橫畫和一個撇話長短關係,今天我們給大家說同一個字內,楷書中橫豎的寫法,決定了撇捺的寫法,這是因為還是字的結構來決定的,對於獨體字,豎作為主筆字的時候,一般撇捺都是比較舒展的,對於有一些比如橫豎作為上下偏旁中的一部分,那麼撇捺一般用點來代替的。
  • 一個方法,寫好一百個字(10若無撇捺,橫做老大)
    橫做老大」是指: 字中沒有撇捺,那麼選擇其中的一個橫畫作主筆,寫成長橫。下面的長橫是主筆,寫長一些。第二個字「百」,第一筆橫畫寫成長橫,是主筆。其他筆畫收緊,寫短一些。同時注意橫筆等距,方向一致。第三個字「首」,第三筆橫畫是主筆,寫成長橫,其他筆畫收緊,寫短一些。同時注意橫筆等距,方向一致。第一個字「早」,上面寫成扇形,上寬下窄。
  • 蠶頭燕尾是趙佶評價顏真卿書法的捺畫
    作者:皎皎白駒駒 店鋪:堯舜禹古典書畫社來源:孔網app動態 隸書的「蠶頭yan尾」應該是「燕」,因有人說燕子尾巴是開叉的,所以應該是大雁的尾巴,所以改成了「蠶頭雁尾」。下面是求證過程。首先,蠶頭燕尾是趙佶評價顏真卿書法的捺畫
  • 撇和捺組合與撇和撇組合有哪些筆勢?
    啄是短撇,只要一個動作罨,這些以前都講過了。我現在講撇的組合,不管一撇長還是短都可以。1.1兩撇:向背勢兩個撇連寫,直排也好,橫排也好,都稱之為向背勢。所謂向背,指手心的方向,寫這兩個撇時,手心交替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