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如浪奔滾滾雷一一漫談聖教序捺畫筆法
趙國俊
忽然想起一幅對聯:
上聯:若不撇開終是苦;
下聯:各能捺住即成名。
橫批:撇捺人生
「若」字的撇筆,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筆,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撇」「捺」互相彌補,互相支撐,相輔相成,否則就不是一個完整「人」。仔細想想,對聯中奉勸人們「撇」開的是人生的欲望、誘惑、貪念等等,建議人們「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堅守等等。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開,又能「捺」得住。
這幅對聯說盡撇捺。那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聖教序字聖王羲之是如何寫捺的吧。
世人皆知碑文《聖教序》,全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或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大多數人都簡稱為《聖教序》。你可知道因沙門懷仁歷時二十五年為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王羲之書跡,前後共花費千金,可謂一碑千金。所以民間又稱此碑為《千金碑》。後人能有幸見此碑文風採,懷仁功德無量。那我們就從這金貴的"金"字(見下圖,左為原帖摹寫,右為作者臨寫,下同)開始說起,其人字頭之捺順鋒而入向右下行筆,由輕而重,稍作頓筆然後出捺尖。這種寫法最為常見,與撇相對應,是為斜捺。
要說這《聖教序》會流傳千古,除了懷仁和尚,我們還應感激另一個人就是序文作者,太宗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書法,已經到了如痴如醉境界,也因為他的身體力行,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才被推到字聖之尊。唐太宗文功武治已是一代聖君。其治國之餘將全國書協主席的角色發揮的登峰造極,死後竟將一代名帖《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引後人對其人其事,其情其景無限遐想。看這個"遐"字(見下圖),最後之捺,先逆鋒而入向右上再順勢向右下行筆,至末端稍頓出鋒,捺尖圓,其過程一波三折,可謂波浪滾滾而來,是為平捺。
翻閱聖教序,通過每個形態各異,逎勁有力的點畫結體,仿佛看到了王羲之臨池習書的刻苦,看到了他坦胸東床的灑脫,看到了他以鵝換書的性情,看到了他入木三分的書法功底,更看到了會稽蘭亭微醉書寫天下第一行書的快意瀟灑。見字如見人,相會聖教序。看"會"字(見下圖),其人字頭之捺卻不似斜捺一般在捺尾頓筆出捺尖,而是緩慢回鋒收筆,盡含蓄之美。是為回鋒捺。
本文一開始,便說撇捺人生,只因撇捺成人。見識了斜捺之勁利,領略了回鋒捺之含蓄,那還有第三種寫法嗎?我們再去尋找相同的人字頭,看看王羲之這些無與倫比的筆法之妙。"倫"字(見下圖),其人字頭捺畫勁挺直下至末端折筆左下出鉤,迅捷快速,疾如雷奔。是為帶鉤捺。
寫此文時,因新冠疫情而不能返校的兒子正在一旁拿聖教序習字。不成想一場疫情竟促成了多年心願,兒子原總是極不情願練習書法,斷斷續續教了幾次,始終停在楷書初學水平,想我接受家傳愛好書法多年,多次想傳至下一代,總被兒子各種藉口敷衍了事。今年春節至今全國人民宅家抗疫,兒子也終於坐到桌前,全家三口共學聖教序,進步神速,妻子也特意請高人為兒子刻下書法印章。看這場景,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看"味"字(見下文),其捺化為長點,由輕而重,捺尾尖圓,是為長點捺,亦為反捺點。
我這邊三口之家其樂融融,共同探討領略聖教序之美。其實因疫情影響春節前沒能返回老家去與老父老母團圓,而除夕之夜,八句老父在老家突發腦梗,幸得兄嫂侄兒在家,住院月餘,回家靜養。一場大病,使一貫能言巧說的父親困躺床上,行動不能自理,言語不能連貫,身在異鄉不能盡孝,心中缺憾無法言表,與父視頻常不自覺眼含熱淚。就似這探索聖教序筆法,似乎東拉西扯,總覺不能盡意,不能言其之美,缺憾無言。最後看這"缺"字,最後之捺捺尖下垂,似我這缺憾之低頭,更似鷹隼之尾,是為隼尾捺。
撇捺人生,人生多泛泛無名之輩,只要健健康康,守住欲望,安份守己,盡其職責,不成名也罷。酸甜苦辣,誰不是吃盡苦中之苦,才覺甜之不易。人生百年之境遇,就似這,捺如奔浪滾滾雷,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明天如何。此刻惟願有老少家人相陪,親情縈繞心間。有奇文美字可賞,雅趣遐想常伴!
如此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