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如浪奔滾滾雷一一漫談聖教序捺畫筆法

2020-12-12 趙國俊書法詩文

捺如浪奔滾滾雷一一漫談聖教序捺畫筆法

趙國俊

忽然想起一幅對聯:

上聯:若不撇開終是苦;

下聯:各能捺住即成名。

橫批:撇捺人生

「若」字的撇筆,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筆,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撇」「捺」互相彌補,互相支撐,相輔相成,否則就不是一個完整「人」。仔細想想,對聯中奉勸人們「撇」開的是人生的欲望、誘惑、貪念等等,建議人們「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堅守等等。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開,又能「捺」得住。

這幅對聯說盡撇捺。那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聖教序字聖王羲之是如何寫捺的吧。

世人皆知碑文《聖教序》,全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或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大多數人都簡稱為《聖教序》。你可知道因沙門懷仁歷時二十五年為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王羲之書跡,前後共花費千金,可謂一碑千金。所以民間又稱此碑為《千金碑》。後人能有幸見此碑文風採,懷仁功德無量。那我們就從這金貴的"金"字(見下圖,左為原帖摹寫,右為作者臨寫,下同)開始說起,其人字頭之捺順鋒而入向右下行筆,由輕而重,稍作頓筆然後出捺尖。這種寫法最為常見,與撇相對應,是為斜捺。

要說這《聖教序》會流傳千古,除了懷仁和尚,我們還應感激另一個人就是序文作者,太宗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書法,已經到了如痴如醉境界,也因為他的身體力行,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才被推到字聖之尊。唐太宗文功武治已是一代聖君。其治國之餘將全國書協主席的角色發揮的登峰造極,死後竟將一代名帖《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引後人對其人其事,其情其景無限遐想。看這個"遐"字(見下圖),最後之捺,先逆鋒而入向右上再順勢向右下行筆,至末端稍頓出鋒,捺尖圓,其過程一波三折,可謂波浪滾滾而來,是為平捺。

翻閱聖教序,通過每個形態各異,逎勁有力的點畫結體,仿佛看到了王羲之臨池習書的刻苦,看到了他坦胸東床的灑脫,看到了他以鵝換書的性情,看到了他入木三分的書法功底,更看到了會稽蘭亭微醉書寫天下第一行書的快意瀟灑。見字如見人,相會聖教序。看"會"字(見下圖),其人字頭之捺卻不似斜捺一般在捺尾頓筆出捺尖,而是緩慢回鋒收筆,盡含蓄之美。是為回鋒捺。

本文一開始,便說撇捺人生,只因撇捺成人。見識了斜捺之勁利,領略了回鋒捺之含蓄,那還有第三種寫法嗎?我們再去尋找相同的人字頭,看看王羲之這些無與倫比的筆法之妙。"倫"字(見下圖),其人字頭捺畫勁挺直下至末端折筆左下出鉤,迅捷快速,疾如雷奔。是為帶鉤捺。

寫此文時,因新冠疫情而不能返校的兒子正在一旁拿聖教序習字。不成想一場疫情竟促成了多年心願,兒子原總是極不情願練習書法,斷斷續續教了幾次,始終停在楷書初學水平,想我接受家傳愛好書法多年,多次想傳至下一代,總被兒子各種藉口敷衍了事。今年春節至今全國人民宅家抗疫,兒子也終於坐到桌前,全家三口共學聖教序,進步神速,妻子也特意請高人為兒子刻下書法印章。看這場景,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看"味"字(見下文),其捺化為長點,由輕而重,捺尾尖圓,是為長點捺,亦為反捺點。

我這邊三口之家其樂融融,共同探討領略聖教序之美。其實因疫情影響春節前沒能返回老家去與老父老母團圓,而除夕之夜,八句老父在老家突發腦梗,幸得兄嫂侄兒在家,住院月餘,回家靜養。一場大病,使一貫能言巧說的父親困躺床上,行動不能自理,言語不能連貫,身在異鄉不能盡孝,心中缺憾無法言表,與父視頻常不自覺眼含熱淚。就似這探索聖教序筆法,似乎東拉西扯,總覺不能盡意,不能言其之美,缺憾無言。最後看這"缺"字,最後之捺捺尖下垂,似我這缺憾之低頭,更似鷹隼之尾,是為隼尾捺。

撇捺人生,人生多泛泛無名之輩,只要健健康康,守住欲望,安份守己,盡其職責,不成名也罷。酸甜苦辣,誰不是吃盡苦中之苦,才覺甜之不易。人生百年之境遇,就似這,捺如奔浪滾滾雷,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明天如何。此刻惟願有老少家人相陪,親情縈繞心間。有奇文美字可賞,雅趣遐想常伴!

如此才好!

相關焦點

  • 「崩浪雷奔」!中華書法之美14:字之兩翼之捺畫書寫實戰練習
    「崩浪雷奔」!中華書法之美14:字之兩翼之捺畫書寫實戰練習引言:捺畫:捺如崩浪雷奔。斜捺的具體寫法是,順著撇畫的收筆筆勢落筆,稍橫行即轉向右下行筆,邊行筆邊按筆,由輕而重,至捺腳,重按稍駐,向右方徐徐出鋒。如「人、木、天,本,交,笑,禾,含、效」等字的捺畫。寫法要點:起筆宜輕,且略微向上滑動,然後一邊向右下方行筆,一邊按筆,使筆畫由細均勻加粗,至捺腳處頓筆,轉向右逐漸提筆出鋒。
  • 歐陽詢 九成宮,最全基本筆畫圖文詳解——捺畫
    今天學習歐陽詢 九成宮碑基本筆畫---捺畫。東晉衛鑠的《筆陣圖》中說:「捺」如崩浪雷奔。釋義:捺畫,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歐陽詢書論《八訣》「捺」一被常三過筆。釋義:捺一筆波磔之內,筆鋒的運動要有三次轉換。捺畫是向右下方伸展的筆畫,其形態一波三折,俏麗多姿。
  • 歐陽詢 九成宮,最全基本筆畫圖文詳解——捺畫
    東晉衛鑠的《筆陣圖》中說:「捺」如崩浪雷奔。釋義:捺畫,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  歐陽詢書論《八訣》「捺」一被常三過筆。釋義:捺一筆波磔之內,筆鋒的運動要有三次轉換。  捺畫是向右下方伸展的筆畫,其形態一波三折,俏麗多姿。  捺主要有斜捺、平捺和反捺。  寫捺畫要有起伏變化,起筆部位是第一折,然後按筆下行是第二折,最後捺腳收筆是第三折,寫時注意轉折提按之間的過渡要自然和諧。反捺類似點的加長,也稱斜長點,反捺一般是替代斜捺起到變化的效果。
  • 鋼筆《聖教序》,怎樣看王羲之捺畫的這9種變化?
    1、平捺逆鋒起筆後,向右方緩緩行筆,邊行邊按,出鋒收筆。較長,取平勢,以便承託上部筆畫。王羲之寫的平捺,與平順和緩中見其一波三折之意,見「遵」、「途」、「庭」三字。3、方頭捺捺至盡頭,稍駐筆後折鋒收筆,略呈方形,筆意內含。《聖教序》中多見此種寫法,後人作品卻比較少見。見「合」、「天」、「文」、「迷」四個字。
  • 書法捺的寫法 平捺和斜捺的區別及運用
    今天給大家普及書法中的楷書中捺的寫法及在字中的應用,那今天咱們講兩種最為常用的兩個類型,一個是斜捺,一個是平捺。先看一下斜捺的寫法:斜捺的筆畫示意圖斜捺多用於普通主字,和撇是相呼應,比如來自,人字,等左右撇捺相呼應的要使用斜捺。來看一下斜捺在楷書字中的應用。
  • 《蘭亭序》技法十五:禿尾捺、尖尾捺、長橫捺、短橫捺
    比如捺畫的基本造型,無論變化,其基本核心造型仍然是一波三折。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過程節奏明快,行雲流水。所以我們在臨摹學習行書範字中,在把握捺畫的基本造型時,仍然要保留這個基礎造型。就是有其他變化形狀,其捺畫的的基本屬性是不能變的。只有理解了捺畫這個基本特點,在行書中,對捺畫的表達,無論怎麼變化處理,才能做到形不到意到,這在行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蘭亭序》中的「捺畫」就是如此。
  • 《蘭亭序》十六:點捺、反捺、啟下捺、垂尾捺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蘭亭序】的三個捺畫的寫法。無論學習什麼書法,都不可能離開讀帖,因為要想練好書法,寫好字,讀帖是第一門徑。學習古人說書法經典技法,是通過讀帖認識和理解書法的技法。與古人對話,實際上也是從讀帖開始的。讀帖要看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形狀位置以及表達技法;再就是整體字形和結構;然後才是字或作品的氣韻和神採。
  • 為什麼撇捺要寫舒展?掌握撇捺3個規律
    如不撇開終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寫的「人」。言歸正傳。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和小朋友說的一句話:「撇捺要舒展。」因為很多孩子會把帶有撇捺的字寫成如下這種(見「禾」):那為什麼要寫舒展我們用下圖簡要分析一下:我們具體來看下,撇捺的3個規律:
  • 一個方法,寫好一百個字(09橫與撇捺,撇捺伸展)
    「橫與撇捺,撇捺伸展」是指字中如有撇捺,那麼撇捺作為主筆,要突出撇捺,把撇和捺寫長。字中的橫畫要變短,不能超過撇捺的寬度,否則會造成字中的主筆混亂,影響字的美觀度。左邊是一幅房屋的圖片,屋頂要寬於下面的牆壁,這樣才能遮風避雨。
  • 書法魅力「永字八法」中,撇和捺的歷史書法學問
    今天小編和大家講一講書法魅力「永字八法」中,撇和捺的歷史書法學問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每每看到右軍永字之撇,往往會讓人想起這首李太白對王羲之的詩予。那份瀟灑不俗,盡脫凡塵、沈尹默先生言長撇如人生,當瀟灑出俗,不為名更不屑利,方得一份自得的安逸。或如將撇給古人形容為天涯之月起,顧自我之元之軌跡,長夜清明,不疾不徐。八法中撇為其二,長曰「掠」,短為「啄」。
  • 橫、豎、撇、捺的寫法
    短豎有時要傾斜使用,如"口"字。如何來正確理解"橫平豎直"?在楷書當中,橫平的"平"指的不是水平,而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略帶傾斜度的一種平穩,因為一旦把橫寫的完全水平了,我們看上去倒會覺得它有些向右下方傾去的感覺;而豎直的"直"指的也不是絕對的那種僵直,而是直中見曲、曲中有直的一種相對垂直。
  • 基礎筆畫書寫|平捺
    原創:私塾書法 更正說明:上一篇基礎筆畫|正捺第2張圖片中的「走」字為錯誤例字,「走」字最後一筆應為平捺,抱歉!基礎筆畫|平捺可以看成是基礎筆畫|正捺的平鋪,有一波三折之說,盡顯曲線之美,中間有兩個拐點,還要平滑順暢,所以難度也更大一些。
  • 「趣解聖教序,經典真是美」單字解析第七講「軍王羲之書」
    "趣解聖教序,經典真是美"一一單字解析第七講"軍王羲之書《聖教序》單字講解已進行了六講,對序文開篇詞"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前24字進行了解析趣評,今天解析最後五個字"軍王羲之書"作為最後一講。
  • 一個簡單的「捺」,被米芾寫盡變化!
    《蘭亭序》中,王羲之的二十一個「之」字各個不同,沒想到從北宋書法家米芾的書法中捺也多種多樣。而關於捺的幾種寫法也給各位書友總結好了,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學書必知:捺的用法詳解
    因為捺是一個開放的筆畫,很多情況下是末筆,楷書無論是讓右也好,讓下也好,都是讓的靠後的部件,所以當一個字中末筆是捺,而又有一筆非末筆的捺,兩個開放的捺如果都任其放開,難免有主次難分的弊端,所以,通常改其中一個捺為長點,就是反捺。在一篇作品中,如果相鄰的幾個字連續出現了捺,就形成了捺的排比,這時候,也把其中的一個字中的捺改為反捺。另外,有的字在下部是個捺筆,很難放開,也把這樣的捺改為反捺。
  • 大班語言教案:撇和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語言教案:撇和捺   活動目地:   1認識漢字筆畫「撇」和「捺」,了解撇和捺的書寫筆順、規則。
  • 九成宮單字精析:養,說說反捺怎麼寫以及和正捺的那些事兒
    一段習字,一份感悟,一種生活期待你的關注反捺,也稱為「捺點」。虛筆入,一邊向後下方行筆,一邊加大力度,行至末端向右下方提筆收鋒。其實就是將右點的書寫過程拉長了,入筆、收筆均一致。說到「反捺」,不得不說一個問題:當一個字裡有兩個捺筆的時候(比如:養,炎,從,達…),須出現一個捺腳,出現兩個會顯得筆畫雷同,字形拖沓(大致處理為:一個寫作長捺、一個寫作點;或一個正捺、一個反捺)。這和隸書中的「燕不雙飛」說的是一個意思,前人將隸書中橫畫的挑腳,比喻為燕尾,一字之中宜出現一次,避免雷同。
  • 「正捺反捺」筆畫技巧,掌握寫法還不夠,字體運用很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正捺和反捺怎麼寫。正捺,一般分為斜捺和平捺兩種。斜捺起筆要輕,尖入筆,然後行筆過程有輕到重,有細到粗,捺腳處輕輕提筆水平向右出尖,這個出尖的長度不宜過大。平捺基本寫法和斜捺相同,要注意的起筆處不要翹起來,可以水平向右行筆一小段,同樣,收筆處一定要收得住。反捺同樣是尖入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露鋒起筆,行筆過程由輕到重,向下略帶弧度,行筆一定要穩,線條要平滑,不要出現斷節的情況,收筆處不要出太明顯的尖。
  • 硬筆書法入門:捺的練習
    在所有的基本筆畫中,捺畫最具表現力,一字之中往往它是主筆,寫的好的話會讓整個字神採煥發、韻味無窮。當然了,捺畫也是基本筆畫中相對比較難寫的筆畫,難點在於要寫出一波三折之勢。所謂一波三折,是指寫捺畫不能平鋪直敘,要像波浪那樣有曲折的變化。故尤其應注重用筆的輕重緩急。
  • 怎樣寫好書法中的三種「捺」畫?
    「捺」是書法中常見的筆畫,楷書中的「捺」包括「直捺」「平捺」「尖頭捺」(尖頭平腳,斜插而出。多在字腳,平斜穩健)「反捺」等。常見的捺畫有三種——「斜捺」「平捺」和「反捺」。其中「斜捺」用得最普遍。「永字八法」中出現的捺畫就是「斜捺」,它承隸書的波磔而來,有解散小篆屈曲裹束,使字體向外開放之效,要寫得剛勁、利落、有刀劈之勢。捺畫在字體演變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隸書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一波三折、飄逸美觀的捺畫。西漢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簡,以及居延簡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像條毛茸茸松鼠尾巴似的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