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魅力「永字八法」中,撇和捺的歷史書法學問
據傳東晉王義之學書, 專攻永字訣, 可通一切字。此法受到當時及後世的推崇,被視為教條。永字八法圖, 常見附在字帖書本裡, 教誨學生攬住它。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強調,學習書法先從「永」字開始,先學習「永字八法」。今天小編和大家講一講書法魅力「永字八法」中,撇和捺的歷史書法學問
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每每看到右軍永字之撇,往往會讓人想起這首李太白對王羲之的詩予。那份瀟灑不俗,盡脫凡塵、沈尹默先生言長撇如人生,當瀟灑出俗,不為名更不屑利,方得一份自得的安逸。或如將撇給古人形容為天涯之月起,顧自我之元之軌跡,長夜清明,不疾不徐。八法中撇為其二,長曰「掠」,短為「啄」。種類多以長、短,豎、平、蘭葉等等之分。
撇是動態之自然物化之比擬,長為雁掠長空,短似小鳥啄食。體態輕盈,起筆露鋒,入紙而頓後筆鋒做調,呈蓄勢待發,一筆而貫,力送末端。長撇的中段需要較長時間的中鋒力感,所因中鋒而使筆毫力聚而產生力感,而避扁薄。短撇要疾下急収,以輕捷健勁為勝,避無力而綿軟。撇是比較容易體現書者風格不同的筆畫,而其最顯著的特徵在於斜度的變化和出鋒的走向。如碑之經典《張猛龍碑》收筆頓筆後出鋒,如此顯得渾厚勁健,特別符碑用之適,北魏之書多用此法。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則撇無論長短,皆以直挺無弧而力,彰顯出「柳骨」特有之風姿。
歐陽詢的唐楷帶鉤之撇,使字硬朗險絕,其實往往與《蘇慈墓誌》有異曲同工之妙。褚遂良的撇畫輕盈柔美,其秀逸之特徵特別是在《雁塔聖教序》中盡展無疑。智永的回鋒撇則起到筆斷意連的作用,觀其《真書千字文》。鋪紙研墨,上下其筆,一揮而就的洋洋灑灑,是多少人的羨慕。而那份被寓為長撇般瀟灑的背後,是多少點點滴滴,日日夜夜如短撇般的專注,不提起筆的人是不會有那種刻骨銘心的感覺。然而同樣,那份寫一筆好字的歡欣,也是發自於內心,只有自我的感覺。撇之長短,瀟灑專注,那種看似不經意的獲取卻是刻意而為的專注,書法如此,人生亦如此。
捺在字中常常與撇相配合形成平衡作用,八法稱「磔」。磔,辜也。本義為古代祭祀時分裂牲畜肢體。《廣雅》所釋:磔,張也。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古人言此有一波三過筆之法,捺這一波表現出來的折是要通過圓滑處理的,起筆、行筆、收筆的三段式行筆過程。在形態上的捺有縱橫兩種,斜捺與反捺屬於縱勢,平捺屬於橫勢。捺的功能在字中修飾意味是比較重的,也是特別能體現碑帖之分和書家特色。《龍藏寺碑》捺的收筆皆以重按,帶有濃重的隸意;《董美人墓誌》捺畫採用大弧度,來表現她的妍美特質;智永的《真書千字文》捺的瘦長舒展,這是行書流暢的筆感;而「二王」所書中常有回鋒捺的出現,是為了起到筆意連貫,字形飽滿的作用;在捺的書寫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挫筆的現象,或是書家有意無意,或是紙筆的客觀因素而造成,而也因此顏真卿卻將此發展成自己的一種風格特徵。
清·包世臣所論「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也;後人或尚蘭葉之勢,波盡處猶嫋娜再三,斯可笑矣。」而沈尹默先生亦言「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課」。而今看來,哪之三折如一波流水,似如文化,恍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