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魅力「永字八法」之淵源,出處,故事,以及點的書法學問
"永字八法"對於沒有學過書法的人而言亦是耳熟能詳的有所而知,其淵源,出處,故事,包括形式技法對於很多學過書法的人而言,卻其實並不知之其祥。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永字八法」的歷史以及點的書法學問。
相傳王羲之天台山隨白雲先生修書練字三年,累睡池邊,夢中得仙翁賜字於掌心,即一個「永」字,從此得悟而書學大進,終成書聖之名。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實際上王羲之將最基礎的筆畫練習歸咎於「永字八法」,由此專攻十五年,並作為家傳之書的基本技法。到了七世孫的智永處,永禪師將其傳授予一代大家的虞世南,然後書法歷史上偉大的理論家張懷瓘將其收之入冊,從此永字八法廣為傳播成為筆畫基礎練習的一門必修之課。
所謂無巧不成書,在天台山悟出筆法技法,人生自然的王羲之,下得天台即創作出中國書法歷史上的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我們形容蘭亭的王書那是「如有神助」,而恰恰其下筆所書的第一個字就是「永」字。在中國不僅是書或畫,是在所有的藝術品中,《蘭亭序》是最具知名度和價值觀的,它的好是如何的好?怎麼樣的好?當然了,絕大部分人是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你所能說出蘭亭的多少,往往取決於你書學的高度。對於一個剛剛開始的學堂,我所呈現的第一幅字帖就是《蘭亭》,對於其諸多因素並不是一兩個小時能夠講完的。深研而入輔之以學,我們就從開始的「永」(永字八法即以此帖首字為範例)字開始,而「永」字之始為點入,這一個點其實我們都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去講去練,這個點是我們點入書門之睛筆也。
古人之書言其「永」點為「側」,即以側取勢,而就這個取勢所呈現的美感是尤其於中國哲學的道理,左點右勢和右點左勢;而這個點的自然之循是什麼,側之以鳥的翻然側飛是形容此字點最多的,而點在書法筆畫中是最多變化的,而基點古書而言亦多以「奔雷」「墜石」而做自然之例出;人之一生當昂首前行,充滿自信,大學者書家沈尹默先生釋此點為人生之「昂首」確切已然,而在此我想說的是「研字之基先從點,昂首自信入書門。」算是對初入書門者的寄語之言吧。一個點的書寫即以之哲學之理、自然之道、人生之行在其中,其實書法是怎樣的修身養性增學識,點即在此。
點的書法學問遠不止上所書,寫法也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作以不同。如為求厚重的空中逆入之勢,然後迅捷的尖鋒入紙,順勢輕出等等。這個技法是隋碑的用筆技法,而這種提筆出鋒往往跟唐法中的頓挫回鋒使有別的,這是我會在教授過程中的不同對比的寫法來作對應,形成一種互補互知。歷史以來,國人對於隋這個短短的朝代都是比較忽略的,而我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所以對於經史同樣有濃厚興趣的我,再研究隋朝歷史,在研究《心成頌》也在研究隋書法。我們現在所看的《蘭亭》實際是唐版,而隋在唐前為唐法而作啟,《蘭亭》為帖故以碑而對。
隋碑中點多以啟下一筆之勢,成連貫筆意,收筆出鋒常常與下筆落筆的方向相呼應,左右點、三點水、四點底、心字底這些寫法,我們可以參看一下圖二的隋《董美人墓誌》,顧盼生姿,生動而不呆滯。自然靈活卻能展現一種富有的姿態,這是隋碑的一個特點,如《董美人墓誌》的「玉」字一點就表現的十分明顯。那麼這樣的寫法,我們不妨看看隋帖,就以智永的《真書千字文》(楷書是唐中後期才出現的)為例吧。
修長的體式,挺拔勁健,收筆出鋒方圓兼有而不刻意所求,隨筆成型而不造作。這裡除了智永承襲先祖右軍之筆法外,還為之後的宋「尚意」提供了素材,這樣點的練習實際上就是由王字永點的千錘百鍊。對於點,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代」,用來做其它筆畫的替代,這個在行草書中是相當普遍的,而隋碑中就已經用有不少範例了。而點除了「代」外,也有著「被代」,我們看看隋碑的點代集圖,比較的一目了然。所以點是變通的,因此古書所云「作點之法,貴於變通」,而點之所習,為字所基,這就是點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