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何新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見習分析師 時曉飛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一、熱點事件概述
綜合今日輿情數據,今日輿情熱度最高的事件是「越南反華暴動事件後續」,熱度最高的單條網絡新聞是新浪新聞:「教育學會會長:2017年英語將退出統一高考」。截至今日13時,「英語退出高考」相關話題位居今日輿情熱點排行第二位,已有累計超過300萬網友參與討論和超過25萬條網民評論。
今日輿情熱點:英語退出高考
據《京華時報》微博5月18日報導,針對有媒體對自己言論的「斷章取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18日表示,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次考試是改革方向,但這並不等於英語退出高考。一些省份在進行相關改革探索,但國家方案尚未公布,一切要以相關部門正式公布為準。
據《錢江晚報》5月18日報導,5月17日,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來杭州,參加杭州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九屆亞洲比較教育學會年會。會上,他對錢江晚報記者確認,全國執行高考新方案,不會在2016年,而是2017年。語文、數學在新高考裡,份量加重,這是兩門必考科目。而英語,不再參加統一高考。
另據「新華視點」微博5月18日報導,針對「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實施,英語退出統考」的傳聞,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今天表示,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調研基礎上,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改革方案,先試點後推廣,以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確定後會及時發布,方便考生和家長了解。
二、相關輿情走勢分析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觀察,5月8日起,一條「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英語正式退出」的帖子在網上廣泛傳播。隨後的5月10日,北京市教委對此回應稱此帖為不實消息。當天相關話題的網絡新聞超過400篇,相關微博超過9萬條。隨後相關話題在網絡上的輿情熱度仍然延續不斷。
5月18日,有媒體報導,中國教育學會前會長顧明遠17日在杭州參加第九屆亞洲比較教育學會年會時透露,英語將不再和以前一樣,集中在6月7、8日統一高考,而是由社會機構組織考試,學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績和大學英語四六級一樣分等級,全國都如此。而高考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此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經各大網站轉載發酵後,傳播至公眾眼前的信息已變為「2017年英語退出統一高考」。該說法被各大網站轉載,並大都以「2017年英語退出統一高考」為題。當天相關輿情熱度呈現爆發性升溫態勢。當天的相關網絡新聞已經超過了1000篇,相關微博則超過了14萬條。
截止到今日(5月19日)15時,此話題的單日相關網絡新聞超過1900篇,相關微博已超過6.6萬條,數據顯示,此話題輿情熱度仍處於持續升溫狀態。
三、網民觀點
支持英語退出高考
王若文(加拿大華裔中/英雙語兒童文學作家):英語早就應當退出高考!中國人不能永遠是被鞭子抽著才肯進步的民族。學英文不應當是為應試,學英文是一個生活選擇。會中文,你了解了東半球,會英文,你能了解西半球。當你擁有了全球的時候,你的人生路才有更多選擇。有選擇你才把握到人生的主動權!
網友「狙殺叼絲男」:取消英語,現在的小孩學英語比學自家語言還厲害,自己本國的語言都忘了,徵服一個國家首先徵服他們的語言,個人覺得!英語在中國真的沒必要看的那麼重!
@中國深度評論:對於大量學生來說,學英語不是為了掌握這門語言文字,而是為了應付考試;對許多老師來講,教這門課程也更多是為了應對高考。在應試化思維主導下,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手段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出現嚴重偏差,最終導致普遍的"高分低能"現象。
反對英語退出高考
江海客(知名網絡安全專家,安天實驗室首席技術架構設計師):當我不得不藉助在線翻譯來閱讀技術文檔,甚至不得不依靠同事們把長篇文獻翻譯給我看時,我痛悔自己當初的憤青和愚蠢。高考,請留下英語。
網友「黃木魚530」:英語不應該退出,可以降低難度。想想,我們學那麼多科目,到了最後難道不是英語在生活中起最大作用嗎?你說你學個積分、什麼能量守恆、對普通生活有個啥作用?
網民「神霄使」:一場居心叵測的教改,亞洲各較發達國家高考都沒有取消外語的!
網友「未央歌-LMY」:失敗的是教育方法,矛頭卻滑稽的指向了學科本身。
英語學習仍然很重要
網友「SomeThere 」:英語事實上已經成為國際通行的語言了,無論是從個人發展,還是國家層面去提升自己的國際化水平,現在的英語教育都應當是強化而不是弱化。一切溝通和交流,都是要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上,英語是一門課,更多的是一門生活技能,乃至生存技能,豈可廢除。
網友「夏天Meet-Summer」:以前高中總想著不考不學英語多好,現在大學終於深切地懂得英語太重要,英語起步更重要,就算退出高考也不能鬆懈了對英語的學習!中國人不學英語就像閉關鎖國差不多。
網友「nana_ho」:多學一門語言絕對不是壞事,無論是文理科,多看外國文獻都有幫助。有人說沒必要全民學英語,我想問我們什麼時候有全民英語過。就在亞洲,我們的平均英語水平都墊底了。
英語退出高考加劇教育不公平
網友「張潤物」:退出高考讓英語由全民教育變成了精英教育,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限制了青年獲取知識的途徑,禁錮了新青年的國際視野,是國民教育的退步。必將被歷史唾棄。
Michelle鍾曉慧(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生):英語退出高考,第一感覺是會加劇城市內部以及城鄉之間在教育進一步貧富分化。隨著英語不再作為必考科目,偏遠山區和窮家庭的孩子會得到更少的英語教育機會,但是這不影響那些富裕家庭孩子學習英語的情況。
網友「北小熊winner」:一旦改為社會化考試,教育公平問題也會更加嚴重。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得起高收費的培訓班,教育產業化高速發展的惡果。
培訓機構的春天來了
網友「DE-flying」:雅思託福考費集體飆升,培訓機構老師薪金暴漲,孩子們免於應試教育的牢籠,卻在時代大潮的推動下做更實際也更苦逼的實踐工作。
網友「假如我是真的6666」:英語退出統一高考,而是採用社會等級考,多次考試的方式,有些機構賺錢就賺美啦。
希望數學退出高考
冷笑話精選:大學畢業找工作就知道英語多重要了,要取消也應該取消數學呀,想起數學就一把辛酸淚。。。
網友「旭紅叫lucky」:我從小學到現在高中數學的分數就沒有超過50。而且大多數全是20左右。萬惡的數學啊,請退出高考吧,算數學完會數數能買菜就行唄,什麼函數微積分的,生活根本用不上不說,還阻礙了我們考試的分數。
網友「二霜ing」:搞笑了,那英語好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不公平啊,明顯的,我倒是希望數學呢,高考41分的人默默路過!
高考模式還需進行深度改革
網友「Jane-簡」:高考算是僅存的還算公平的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了,不要再改成拼爹呀!!!
網友「我的小小幸福7」:退與不退都是我們教育方式的悲哀。我們的教育總是以削短學生拔尖學科為代價,去耗費幾倍的精力補習差的學科。任何學科的退出,對於教育我們依然做不到公平的培養每個學生的特長。
網友「薛諾520」:不覺得綜合教育的時間太長嗎?中國想培養全才,浪費了太多人的人生!小學確認天賦,初中專科教育,高中專科深教育,高考專科分數達70%錄取,其他所有科目總分數達30%就可。初中到高考其間可視個人具體情況調換專科。這個過程已經用了19年,大多數人滿26歲,不學精沒有特長怎麼在社會上站穩!
其他高考改革意見建議
網民「水兒的睡蓮」: 建議特殊學校招收英語特長生,英語必須要學,否則,無法和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接軌,但不是人人必學,有興趣的孩子可以發揮特長。
網友「木蘭1445」:英語作為參考分。建議把歷史納入。現在一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歷史,自己不懂或不了解自己的歷史那可不行啊。地理就別說了。中國人不學好自己的文化,那不是忘了自己是誰了。
網友「陽光心情」:是否誤讀並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公布正式的改革方案前多聽聽考生的意見、社會的意見。別在匆忙之中,弄出一套「三不像」的方案。
四、媒體評論
英語考試改革是個大膽的嘗試
《環球時報》評論《莫對一石多鳥的英語考改潑冷水》認為,英語考試改革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事項,它的成功對於激勵教育界、增進全社會對改革的信心都將產生寬大的鼓舞面。該評論指出,中國的英語教學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這項改革勢必帶來改體系的調整,包括觸及一些利益,因此有一些反對聲是正常的事情。這項改革是國家的一項宏觀教育調整,對其利弊的評價也應站到全社會的利益高處,往全局看,往遠處看。高考作為中國相對最公平的教育選拔機制,其「一考定終生」的弊端也遭到長期詬病。在保持其公平性的同時適當分散高考的「人生決戰」特徵是一種總體上得人心的改革方向。英語考試改革是這個方向上的大膽嘗試。拿英語高考開刀同時針對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多個問題。社會應當對這一改革給予支持和鼓勵。
高考「弱化英語」是難得的進步
《長沙晚報》評論認為,英語極有可能會在2017年退出全國統一高考。在經過高考改革後的「新高考」,英語的重要性被大大弱化了。而高考必將發揮其教育「指揮棒」的作用,為持續幾十年的「英語熱」降溫。今後中小學生還是要學習英語,但是英語在學習中所佔的地位和分量將大大降低。不管是從教育規律上來看,還是從滿足公眾期待、回應百姓呼聲來看,這都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進步。這麼多年來,我們在英語學習上走了太多的彎路,背後就是學生學習時間和國家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現在是該到了好好糾正錯誤,走回正途的時候了。
弱化高考英語並未否定英語的重要性
該評論指出,弱化高考英語並不是否定英語的重要性,只是我們以前在英語教育的模式上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必須堅決糾正。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一種人類交流的工具,最重要的作用是應用,而我們以前的英語教育和學習,卻只是為了考試,結果就是全民學英語,但真正能夠使用英語的人卻少之又少。隨著高考英語的弱化,以後英語的學習者將以喜歡英語、也會用到英語的社會群體為主,而對於其他的人,則就減少了花費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這才是英語高考改革的初衷。
英語退出高考不一定帶來減負效果
中國網評論認為,英語退出高考不一定帶來減負效果。該評論指出,英語退出統一高考之後,語文數學是必考的,這兩門學科壓力會加大。這勢必增加學生的負擔,考的科目少了,難題增加了,學生的壓力就更大了,這對於學生來說未必就是好事。英語退出統一高考的目的是減輕學生負擔從而倒逼英語教學改革,這顯然不是靠英語退出統一高考就能夠達到的。應該說,英語進行社會化考試是走對了路子,但英語考試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降低難度,如果大部分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過關,那他們不必在英語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難度不降,學生經過多次考試也太容易拿到最高等級,即便是不再統一高考,負擔仍然很重,畢竟英語成績仍然作為大學錄取的重要條件之一。
「英語退出高考」是媒體誤讀
@央視新聞:【教育學會會長:「英語退出高考」乃媒體誤讀】針對「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實施,英語退出統考」的傳聞,教育學會會長今日稱,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次考試是改革方向,但這並不等於英語退出高考。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今天也表示,教育部正制定改革方案,確定後會及時發布。
@南方都市報:【高考尚未對英語說Goodbye】自17日開始,有關「英語2017年退出高考」的報導成為關注熱點。教育部發言人續梅18日稱,教育部仍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顧明遠本人亦稱「被媒體誤讀」。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則,方案會及時公布,方便考生和家長及時了解。
五、英語社會化考試引各方關注
根據教育部網站此前披露,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於今年上半年出臺;配套實施意見先行試點,2017年正式推廣實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其中,高考改革將探索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此前接受南都採訪時曾表示,「一年多考」的模式之所以選擇英語著手,是由於目前英語考試的技術水平最為成熟。目前,在中國所實施的英語社會化考試類型繁多,包括託福、雅思、GRE等。這些測試為國際通行,測試能力較為成熟。這也為高考中的英語考試改革奠定了技術基礎。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接受記者採訪時提醒,目前英語採取的是統一考試,即教育行政部門命題。而實行社會化考試後將由專業考試機構進行命題。屆時,試卷的安全性如何保障?誰來保障?教育行政部門都需要與其進行有效銜接。
教育部命題資深專家、華南師大教授張敏強也指出,英語實行一年多考仍面臨各種技術問題。「命題難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參數是否可比?如果上半年容易,下半年難如何權衡?」對社會化機構組織考試的問題,張敏強認為也需觀望。
國家課標專家組張連仲教授從專業高度和教育高度上闡述了英語改革的初衷和意義。他認為基礎教育的改革是系統工程,要有全局觀,要超越英語學科本身看英語在整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意義。各級決策需要科學、理性、有利長遠。要防止以功利色彩明顯簡單的加、減法,處理多維度、多層次的教育問題。思維的混亂會引起社會認知的混亂和巨大的社會資源的浪費。而從英語學科內部而言,目前應該建構專業團隊,加緊研究為進一步體現課程改革精神,體現「回歸英語本質功能」的中、高考測試系統設計。
六、輿情點評: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觀察,近年來,網絡上圍繞高考改革的爭論一直不斷,而高考改革中有關英語的存廢之爭也由來已久,2013年3月1日,教育部發布的2013年教育改革意見就有關於「研究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辦法」的內容。這意味著今後的高考英語考試可能一年考幾次,以最高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曾公開表示,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一言論在當時引發了一場關於「英語熱」的大討論。
2014年5月份以來,相關話題輿情熱度再次升溫。5月8日起,一條「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英語正式退出」的帖子在網上廣泛傳播。5月10日,北京市教委對此回應稱此帖為不實消息。隨後相關話題在網絡上的輿情熱度仍然延續不斷。自5月17日開始,有關「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稱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實施,英語將退出統考」的報導讓「英語退出高考」話題又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熱點。18日有媒體報導,參加杭州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九屆亞洲比較教育學會年會的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在會上對記者確認,全國執行高考新方案,不會在2016年,而是2017年。語文、數學在新高考裡份量加重,這是兩門必考科目。而英語不再參加統一高考。儘管顧明遠稱「英語退出高考」是媒體誤讀,但這個消息經各類媒體好和網絡轉載發酵後,傳播至公眾眼前的信息已成為「2017年英語退出統一高考」並引發各方高度關注和熱議。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觀察,網絡上大部分網民支持高考英語改革。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在騰訊微博上的一個關於「英語將退出統一高考」網絡調查顯示(數據截止到5月19日15時),有超過70%的網民支持這一改革,眾多網民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提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意見和建議。與此同時,不支持這一改革的網民也超過四分之一。另一方面,英語社會化考試問題也受到眾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們的強烈關注。一些專家對這一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質疑。
網民們對此話題的討論非常熱烈。支持這一改革方案的網民認為,對於大量學生來說,學英語不是為了掌握這門語言,而是為了應付考試;對許多老師來講,教這門課程也更多是為了應對高考。在應試化思維主導下,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手段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出現嚴重偏差,最終導致普遍的"高分低能"現象。因此,讓「英語退出高考」理所當然。有評論指出,弱化高考英語並不是否定英語的重要性,只是我們以前在英語教育的模式上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必須堅決糾正。拿英語高考開刀同時針對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多個問題,英語考試改革一種大膽的嘗試。社會應當對這一改革給予支持和鼓勵。
而反對這一方案的網友則認為,現行英語教育應該改革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應是英語學科本身。英語退出統一高考未必就是最佳。作為一個國際文化溝通交流的工具,中國人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有目共睹毋庸置疑。退出高考會讓英語由全民教育變成了精英教育,讓更多相關的英語培訓機構受益。而那些偏遠山區和窮家庭的孩子獲得英語教育的機會更少,這會加劇城市內部以及城鄉之間教育領域的進一步貧富分化,是國民教育的退步。而且有評論指出,英語退出高考不一定帶來減負效果。英語退出統一高考之後,語文數學是必考的,這兩門學科壓力會加大。這勢必增加學生的負擔,考的科目少了,難題增加了,學生的壓力就更大了,這對於學生來說未必就是好事。英語可以參加統一高考,在分值上可以降低一些,也可以採取等級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此指出,科目改革一定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出路,錄取制度改革才是核心和靈魂。不改革錄取制度,只增減科目,調整科目所佔分值仍然無法攻克應試教育的弊端。
隨後有媒體有媒體總結了此話題引發的八大疑問:
疑問一:能否轉變「啞巴英語」現狀?
疑問二:一年多考是減負還是增負?
疑問三:是否會削弱英語的地位?
疑問四:一線外語教師會否被分流或者下崗?
疑問五:能否強化母語主導地位?
疑問六:能否促進教育公平?
疑問七:外語培訓熱會否降溫?
疑問八:能否銜接大學英語教育?
據媒體報導,針對「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實施,英語退出統考」的傳聞,顧明遠本人稱「被媒體誤讀」。5月18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特別是高考改革事關千萬學子和廣大群眾切身利益,十分重要、十分複雜、十分敏感。目前,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方案確定後會及時發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方便考生和家長了解。
2013年3月13日,人民網輿情頻道《今日輿情解讀:學英語不應異化為考試工具》一文指出,「學英語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之說未免有言重之嫌。而當英語學習在某種程度上異化成國人的考試工具和晉身的階梯時,它又何時才能成為我們與世界平等互動的交流和認識媒介?如何讓外語學習真正成為我們豐富心靈、汲取世界精華、開發自身潛力的途徑,如何將這一思想體現在英語教育的理念和制度設計中才是相關主管部門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科技的普及和各類國際交往的愈來愈頻繁,全世界人民需要用一種共通的語言進行交流,學習英語這一世界性語言的必要性便在於此。一個日益走向開放的中國面臨的問題更多應著眼於如何學英語,而不是學不學英語的問題。拿所謂的「英語無用論」和「語言民族主義情緒」說事顯然失之偏頗。類似當年「不學ABC,照當中國人」的「外語無用論」的觀點更是把問題推到了另一個極端。中國人學習、運用英語與中國文化自強並不矛盾。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在學好漢語的同時學習更多的外語,更好地融入這個越來越小的「地球村」。
而沸沸揚揚的相關輿情也提示相關主管部門:教育改革萬眾期待,而其中的中高考改革更是重中之重。高考英語改革方案是未來一系列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組成部分,而需要改革的也不僅僅是高考英語。類似高考英語改革這樣的關係到全國學子的學業和前途的重大議題備受各界輿論關注和期待也是理所當然,相關主管部門在改革方案出臺前無疑還需要發揚民主,更多傾聽來自各方的意見建議,尤其是來自網絡上的聲音。而在更多的信息公開和官民互動上,我們期待相關主管部門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