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由於佛經是古漢語譯文,所以後世隨著語言的變化,尤其是新文化運簡化漢字後,古文和古漢語慢慢不能被大眾所容易理解,講經法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把佛經用合適的語言講解清楚,那麼,用今天的思維學識來看,古人的講經方法還有沒有可取之處?
正文: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講經說法有什麼誤區?
妙色蓮花接觸佛法以來,隨著不斷的深入,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佛經原文過於深奧難解,甚至讀起來都成問題。名相概念之多,非常的浩瀚。雖然現代人的學歷水平是歷史上最好的,但對於古文和古漢語的教育,卻不是最好的時代。怎麼方便講解類似天書的佛經,讓大眾能一聽就明了,確實是一個問題。
作為佛法的傳播者和講經的法師來說,歷代都有高僧大德改革創新,時至今日,對佛法的講解上,我們依然需要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眾生的根基,方便佛法的傳播。把一件簡單的事弄複雜,並不見得高明!把複雜的事弄簡單,反而是智慧的體現。
在講解佛經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賢首宗的十門開啟,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七番共解」,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
賢首宗的十門開啟:是從十種角度對整部佛經的要義分別論述。
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七番共解:這是智者大師所創立的釋經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經典的要義分成五大方面:1、釋經名。2、辯經體。3、明經宗。4、論經用。5、叛教相。
這五個方面,後三個都是智者大師首創,尤其重要。明經宗是要講清此經所屬宗派。論經用是要說明此經有什麼作用,能幫助修學人解決什麼問題,成就什麼果位。判教相是分析此經的教派。(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通別圓正是智者大師提出的分別。
這是先提綱要領地申述明白。然後每一個大的方面又分成七個小的方面:1、標章。2、引證。3、生起。4、開合。5、料簡。6、觀心。7、會疑。尤其後兩個最為重要。觀心是要看此經與心的契合程度,能有多大的道交感應。會疑是自然有生疑的地方,疑似因為不究竟,否則合乎自性本能,不會生疑,那就要繼續探討。
那麼每一個小的方面,又分為「四義消文,四悉檀義」來做詳細的解釋。
比如說四消文義,對於每一句經文乃至一個名相概念,要從四種不同的角度來分述:1、因緣。即從發起的因緣來看,這個法是怎麼產生的?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2、約教。即從教育的法門方法,名相概念次第上來解釋。3、本跡。即從「本」和「跡」來分析。4、觀心。所謂觀心,每一部經,每一句經,每一個名相概念都是我們的心。
這裡尤其本跡最為重要:比如佛是本,弟子是跡。佛在第一次成佛所傳的法為本,那麼乘願到娑婆世界示現所傳的法叫跡。佛傳法為本,弟子集結成佛經為跡。
那麼四悉檀義呢?「悉」帶有普遍之義,「檀」帶有供養之義,就是講一句經能夠產生四種效益。1、世界悉檀,大家都能得到好處。2、為人悉檀,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3、對治悉檀,能夠對治我們什麼弊端。4、第一義悉檀,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會是什麼樣。
智者大師被稱為阿彌陀佛重來,並不是沒有道理。講經細緻和全面到他這個程度,而且心胸和肚量如此之大,能縱覽全局,站在一個相當高的角度去看佛所說的經典,這確實值得人讚嘆!大師當年講一個「妙」字,就講了90天,會中大德高僧雲集,還沒有聽夠,可見知識的淵博,到了什麼程度!
以上我們籠統的介紹了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大家可以看到,這樣的解釋和講法,雖然能明辨細微,可是過於複雜。對於做佛法研究的人來說,他越聽越開解,越佩服。可是對於普通人或者剛入門的人來說,會搞得你頭昏腦脹,理不清頭緒。
如果按照祖師大德的這種教學方法,講完一部《法華經》少說也要兩年的時間。現在的人急功近利,這種教學方法根本沒有辦法實現。所以佛法也要與時俱進。可是我們一定要記牢智者大師講經總結的一句話:
讀經,每一句經會相歸性,讀經是修行;講經,每一句經會相歸性,講經是修行;聽經,每一句經會相歸性,聽經是修行。從「心法」上修是真修!
許多人都認為聽經是口頭禪,是只解不行,沒有實修實證。他不懂得讀經,聽經,講經是最根本的修行。《楞嚴經》是講修心,而不是講修行。修行是方便引導,對中下根基而言是一種安慰法。因為我們凡夫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都是認為動手動腳才是真幹實幹,往往忽略了智慧的作用,或者不信智慧可以成就。
總結:既然讀經,講經,聽經都是最根本的修行。像聞思修,聞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從讀講聽開始學佛之路。那麼如同上文所說,古漢語和古文並不能適應現代人的情況,我們自然應該把佛經講的更加通俗易懂,來讓修學佛法的人,更好的領受佛法的妙用,更好的理解佛法的含義。
很多人現在有幾個誤區:一是認為越古越好,這是厚古薄今,明顯不適合時代發展,二是認為經不能亂講,或者一字不動。那麼鳩摩羅什如果這樣,佛經怎麼從梵文變成古漢語?這是義譯的偉大,直譯的話很多經翻譯不了怎麼辦?三,是什麼人可以講經?有人認為要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哪當世誰是八地菩薩?沒有怎麼辦?都不吭聲嗎?那佛經最後真的只剩下一句阿彌陀佛了,別的什麼話也不敢講了!
妙色蓮花追尋至臻佛理,依據《法華經》講義來寫文章,裡面也有自己的觀點。至於對錯,都是相對而言,我們的目的,還是讓更多的人對佛法感興趣,結緣,入門。不究竟的地方,同修們可以來探討!
釋迦牟尼佛的哲學教育,於同時代的老子,孔子相比,有什麼不同?
圓人前七種方便是怎麼回事?佛法中人天聲聞緣覺藏教別教指什麼?
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修行理論為何歷來有很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