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為什麼把佛法搞複雜?

2021-01-08 妙色蓮花

導讀:由於佛經是古漢語譯文,所以後世隨著語言的變化,尤其是新文化運簡化漢字後,古文和古漢語慢慢不能被大眾所容易理解,講經法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把佛經用合適的語言講解清楚,那麼,用今天的思維學識來看,古人的講經方法還有沒有可取之處?

釋迦牟尼佛

正文: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講經說法有什麼誤區?

妙色蓮花接觸佛法以來,隨著不斷的深入,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佛經原文過於深奧難解,甚至讀起來都成問題。名相概念之多,非常的浩瀚。雖然現代人的學歷水平是歷史上最好的,但對於古文和古漢語的教育,卻不是最好的時代。怎麼方便講解類似天書的佛經,讓大眾能一聽就明了,確實是一個問題。

作為佛法的傳播者和講經的法師來說,歷代都有高僧大德改革創新,時至今日,對佛法的講解上,我們依然需要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眾生的根基,方便佛法的傳播。把一件簡單的事弄複雜,並不見得高明!把複雜的事弄簡單,反而是智慧的體現。

妙色蓮花

在講解佛經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賢首宗的十門開啟,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七番共解」,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

賢首宗的十門開啟:是從十種角度對整部佛經的要義分別論述。

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七番共解:這是智者大師所創立的釋經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經典的要義分成五大方面:1、釋經名。2、辯經體。3、明經宗。4、論經用。5、叛教相。

這五個方面,後三個都是智者大師首創,尤其重要。明經宗是要講清此經所屬宗派。論經用是要說明此經有什麼作用,能幫助修學人解決什麼問題,成就什麼果位。判教相是分析此經的教派。(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通別圓正是智者大師提出的分別。

這是先提綱要領地申述明白。然後每一個大的方面又分成七個小的方面:1、標章。2、引證。3、生起。4、開合。5、料簡。6、觀心。7、會疑。尤其後兩個最為重要。觀心是要看此經與心的契合程度,能有多大的道交感應。會疑是自然有生疑的地方,疑似因為不究竟,否則合乎自性本能,不會生疑,那就要繼續探討。

那麼每一個小的方面,又分為「四義消文,四悉檀義」來做詳細的解釋。

比如說四消文義,對於每一句經文乃至一個名相概念,要從四種不同的角度來分述:1、因緣。即從發起的因緣來看,這個法是怎麼產生的?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2、約教。即從教育的法門方法,名相概念次第上來解釋。3、本跡。即從「本」和「跡」來分析。4、觀心。所謂觀心,每一部經,每一句經,每一個名相概念都是我們的心。

這裡尤其本跡最為重要:比如佛是本,弟子是跡。佛在第一次成佛所傳的法為本,那麼乘願到娑婆世界示現所傳的法叫跡。佛傳法為本,弟子集結成佛經為跡。

那麼四悉檀義呢?「悉」帶有普遍之義,「檀」帶有供養之義,就是講一句經能夠產生四種效益。1、世界悉檀,大家都能得到好處。2、為人悉檀,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3、對治悉檀,能夠對治我們什麼弊端。4、第一義悉檀,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會是什麼樣。

智者大師被稱為阿彌陀佛重來,並不是沒有道理。講經細緻和全面到他這個程度,而且心胸和肚量如此之大,能縱覽全局,站在一個相當高的角度去看佛所說的經典,這確實值得人讚嘆!大師當年講一個「妙」字,就講了90天,會中大德高僧雲集,還沒有聽夠,可見知識的淵博,到了什麼程度!

以上我們籠統的介紹了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大家可以看到,這樣的解釋和講法,雖然能明辨細微,可是過於複雜。對於做佛法研究的人來說,他越聽越開解,越佩服。可是對於普通人或者剛入門的人來說,會搞得你頭昏腦脹,理不清頭緒。

佛法講善巧方便

如果按照祖師大德的這種教學方法,講完一部《法華經》少說也要兩年的時間。現在的人急功近利,這種教學方法根本沒有辦法實現。所以佛法也要與時俱進。可是我們一定要記牢智者大師講經總結的一句話:

讀經,每一句經會相歸性,讀經是修行;講經,每一句經會相歸性,講經是修行;聽經,每一句經會相歸性,聽經是修行。從「心法」上修是真修!

許多人都認為聽經是口頭禪,是只解不行,沒有實修實證。他不懂得讀經,聽經,講經是最根本的修行。《楞嚴經》是講修心,而不是講修行。修行是方便引導,對中下根基而言是一種安慰法。因為我們凡夫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都是認為動手動腳才是真幹實幹,往往忽略了智慧的作用,或者不信智慧可以成就。

總結:既然讀經,講經,聽經都是最根本的修行。像聞思修,聞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從讀講聽開始學佛之路。那麼如同上文所說,古漢語和古文並不能適應現代人的情況,我們自然應該把佛經講的更加通俗易懂,來讓修學佛法的人,更好的領受佛法的妙用,更好的理解佛法的含義。

心澄明則天地在

很多人現在有幾個誤區:一是認為越古越好,這是厚古薄今,明顯不適合時代發展,二是認為經不能亂講,或者一字不動。那麼鳩摩羅什如果這樣,佛經怎麼從梵文變成古漢語?這是義譯的偉大,直譯的話很多經翻譯不了怎麼辦?三,是什麼人可以講經?有人認為要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哪當世誰是八地菩薩?沒有怎麼辦?都不吭聲嗎?那佛經最後真的只剩下一句阿彌陀佛了,別的什麼話也不敢講了!

妙色蓮花追尋至臻佛理,依據《法華經》講義來寫文章,裡面也有自己的觀點。至於對錯,都是相對而言,我們的目的,還是讓更多的人對佛法感興趣,結緣,入門。不究竟的地方,同修們可以來探討!

釋迦牟尼佛的哲學教育,於同時代的老子,孔子相比,有什麼不同?

圓人前七種方便是怎麼回事?佛法中人天聲聞緣覺藏教別教指什麼?

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修行理論為何歷來有很多爭議?

相關焦點

  • 天台宗概述
    智者出山後所宣講的《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三大部的理論思想,主要是在天台山修持的過程中形成的。智者大師一生為兩朝奉為國師,備受帝五官民乃至僧侶界之尊崇,其人格之偉大,學行之精深皆為世人所共仰,亦為我等效法之楷模也。 智者大師的著作有「三大部」、「五小部」之稱。三大部即《法華玄義》二十卷、《法華文句》二十卷、《摩訶止觀》二十卷。此三部皆為智者大師口述,其弟子章安灌頂記錄成書的。
  • 《妙法蓮華經》‖ 智者大師之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是由天台宗第四代祖師,天台宗判教體系的實際創立者,智者大師所立,智者大師為了解釋清楚佛經內的甚深意理,從五個角度分別為大眾宣說,所以又叫做五重玄談、五玄、五章等,自大師後,天台宗法師解經皆以此為例。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智者大師自陳太建七年(575)從金陵(南京)入天台山開宗立派,《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天台三大部」的思想體系均在天台山孕育而成。其中《法華文句》十卷,系智者大師在陳禎明元年(587)於金陵光宅寺講說,由弟子章安灌頂筆記。《法華玄義》十卷,系智者大師於隋開皇十三年 (593)在荊州玉泉寺講說,灌頂筆錄。
  • 《高僧傳》(15-3)創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及天台宗玄義
    先開五重玄義(出《法華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一)釋名:是一乘妙法,即眾生本性,雖在無名煩惱之中,而不為所染。如蓮花之處於汙泥之中,而體常淨,所以為名。此經由開權門(權教)以顯實門(實教),進而廢權教立實教,再進而會諸教入於一乘實教。就像蓮之有華(花),有含容開(花)落(葉)之義。華(花)有之蓮,有隱現成實(果實)之義。
  • 佛法楞嚴|十門釋經
    比如解釋經題的天台「五重玄義」,解釋經典的華嚴「十門釋經」,都是很好的範例。此《楞嚴經》的講解即是按照「十門釋經」的思路展開,主要參考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在《楞嚴經》教理研究方面所達到的成就是當時佛教界所公認的,從而有「楞嚴座主」、「海內獨步」等美譽。
  • 軸心時代後的中國佛教賢首宗
    又稱華嚴宗,28歲以後,開始廣事講說,參加譯經,著述100餘卷,正式創立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多偏於教理的發揮、解說;禪宗、密宗、淨土宗、律宗,偏於行持,重在講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廣繁。在歷史上又將禪宗稱為宗下、宗通,將經教稱為教下、說通。現將各宗派分別介紹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識宗。
  • 潘桂明:天台宗的圓融哲學
    (資料圖)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天台宗圓融哲學的基本內容,認為它在認識論方面是宗教神秘主義。第二部分探討了這種哲學產生的社會背景,指出它的建立是中國佛學根據中國社會實際需要而在思想理論上對印度佛學的創新,其宗旨在於調和現實的階級矛盾。第三部分著重強調性具善惡說是天台圓融哲學使佛學適應中國封建倫理觀念的嘗試。
  • 天台藏和大藏經中的天台宗著作目錄
    ,紀念日之際,謹介紹天台宗著作目錄如下:  天台藏目錄>天台藏系列(湛然寺印行)書目(共39本):《金光明經(玄義· 拾遺記·文句·記) 》  《教觀網宗(釋義記·科釋) 》  《維摩經玄疏》  《觀經疏·妙宗鈔》  《觀音玄義記》  《〈四念處〉〈小止觀〉》  《〈天台九祖傳〉〈傳佛心印記注〉》  《國清百錄》  《楞嚴玄義》  《大乘止觀釋要》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  《教乘法數》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1-3冊)  《觀音義疏記》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
  • 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 佛教大乘八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大乘八宗,其中慧恩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親),多偏於教理的發揮、解說;禪宗、密宗、淨土親、律宗,偏於行持,重在講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廣繁。在歷史上又將禪宗稱為宗下、宗通,將經教稱為教下、說通。八個宗派重點思想是講:佛法是淨化心靈的,要修心。
  •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
    天台宗、法華經與彌勒菩薩天佑在漢傳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是我國最先實現本土化的成熟宗派。(與禪宗、華嚴宗一樣,全都清醒地意識到隨適當地主流文化的必要性;開放、圓融之態度,令在地化工程成功實現,被視為最具漢傳佛教特色的三大宗派。)其廣具眾長:不僅主依《妙法蓮華經》,更以《智度》作指南、《涅槃》為扶疏、《般若》為觀法;智者以此為基,著《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之三大部,成為一宗的綱領性著作。
  • 天台宗緣何成為漢地佛教首個宗派
    智顗少時家境殷實,衣食無憂,受母親徐氏影響,智顗七歲便好往寺廟,僧眾教授一遍經書,他竟能背誦如流。公元554年,西魏軍隊攻破梁朝帝都江陵,智顗被迫逃亡,不久,父母雙雙殞命。歷經國破家亡之痛後,智顗於十八歲時,投果願寺法緒出家。智顗頗具佛性,出家未久,讀遍諸經,通曉其義。廿三歲時,他入光州大蘇山,拜高僧慧思為師。師徒倆人一見如故,智顗在慧思處研習佛法,長達七年之久。
  • 牛延鋒:佛教天台宗與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關於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佛法思想的解釋,歷來有多種說法。但在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之後,多說中國佛教徒認為那時已是五惡、五痛、五燒的末法時期。當時智顗的老師慧思大師就具有強烈的末法觀念。他說:「彼佛世尊,滅度之後,正法想法,皆已過去,遺法住也,末法之中。是時世惡,五濁竟興,人命短促,不滿百歲,行十惡業,共相殺害。」而他自己就生在「末法八十二年」這樣的濁惡之世。
  • 賴永海:性具與性起 ——天台、華嚴二宗佛性思想比較研究
    元代虎谿沙門懷則在《天台傳佛心印記》中有一段論述天台佛性思想的話,對於我們理解天台宗的佛性思想的特質很有幫助,現摘錄於下: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雲性起,縱有說雲圓家以性具為宗者,只知性具善,不知性具惡;雖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鳥空有言無旨,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 宋史:「山家」與「山外」之爭,天台宗內部為此論爭了80年
    宋代佛教宗派很多,最有影響的是禪宗和天台宗,此外尚有淨土宗、律宗、賢首宗和慈恩宗。禪宗:禪宗又稱佛心宗,它是以參研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其宗旨。禪宗在宋代主要有五家七宗。曹洞宗為禪宗五家之一。入宋後此派的代表人物有警玄、義青、道楷子淳、正覺等名僧。從北宋中期以後曹洞宗開始呈現隆盛之勢。玄門宗亦為禪宗五家之一。玄門宗產生於唐末五代,極盛於北宋,衰微於南宋。
  • 佛法十大宗派,你知道幾個?第八宗是聽到最多但並不是最興盛的
    是漢傳佛教中的小乘佛法之一,在所有的小乘佛法中,也以《俱舍論》為經典,為根本。想要學大乘佛法,必將先學小乘佛法,而《俱舍論》是必學之一,所有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不要小瞧了小乘佛法。俱舍宗在隋唐時期興盛,之後便逐漸衰落。
  • 佛法平等無二 依修行方法不同分這10宗
    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了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
  •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然天台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3】),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倒是相當接近的,試列表而再為解說:圖表:在這裡可以看出:天台的藏教,主要是依三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於佛教界的事實。   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小教」與六宗,顯然的不如稱為「藏教」的好!    天台的「通教」與「別教」,與「初期大乘」及「後期大乘」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