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2021-02-08 人間與佛教

三、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選自《華雨集第四冊》

(契理契機人間佛教)


   上來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台、賢首二家為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經為佛說,依佛說的先後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時教【1】,『華嚴經』的三照【2】,如作為出現於歷史的先後,那是不符實況的!然天台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3】),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倒是相當接近的,試列表而再為解說:


圖表:


  「佛法」,與天台的藏教,賢首的小教相當。天台稱之為藏教,依經、律、論立名。『法華經』雖說到「小乘三藏」,但藏教不但是聲聞,也有菩薩,佛。菩薩大行,如南傳『小部』中的『本生』;漢譯『十誦律』等,也說到「五百本生」。佛,除經律中釋尊的言行外,南傳『小部』中有『所行藏』,『佛譬喻』;在漢譯中,佛譬喻是編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中的。


 「佛法」既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佛,稱之為「藏教」,應該比「小教」好些。賢首的小教,就是十宗中的前六宗,從犢子部的「我法俱有宗」,到一說部的「諸法但名宗」。在這裡可以看出:

天台的藏教,主要是依三藏說的;

賢首的小教,重於佛教界的事實。

   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小教」與六宗,顯然的不如稱為「藏教」的好!


    天台的「通教」與「別教」,與「初期大乘」及「後期大乘」相當。天台家用一「通」字,我覺得非常好!如般若波羅蜜是三乘共學的。阿羅漢所證,與菩薩的無生忍相當,只是菩薩悲願深切,忍而不證吧了。

    大乘經廣說空義,每以聲聞聖者的自證為例。『般若經』說:聲聞而證入聖位的,不可能再發菩提心了,這是通前(藏教),只剩七番生死,不可能再歷劫修菩薩行。但接著說:「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這是可以發心,應該進向大乘了。


     從思想發展來說:無我我所就是空;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是『阿含經』所說的。部派中說:十方有現在佛;菩薩得決定(無生忍),能隨願往生惡趣;證知滅(不生不滅)諦而一時通達四諦;人間成佛說法是化身:「初期大乘」不是與「佛法」(藏教)無關,而是從「佛法」引發而來的。發揚大乘而含容傳統的三藏教法,正是大乘初興所採取的態度。「初期大乘」多說空義,而空的解說不同,如『涅盤經』以空為佛性,這就是通於「別」「圓」了。

   「通」是「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在印度佛教史上,初期大乘法,是從三乘共法而通向大乘不共法的關鍵。天台所說的「別教」,是不共(二乘的)大乘,菩薩特有的行證。別說大乘不共的惑業苦:在見思惑外,別立無明住地;在有漏業外,別立無漏業;在分段生死外,別立意生身與不可思議變易死,所以天台宗有界內生死、界外生死的安立。


   「初期大乘」說真諦與俗諦,緣起幻有即空性。「後期大乘」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以空為有餘(不了義)說,別說不空──中國所說的「妙有」,天台稱之為中諦,那是別教了。這些,正是「後期大乘(經)佛法」的特色。


     賢首的五教,仰推杜順的五種觀門。第二「生即無生門」,第三「事理圓融門」,大體與天台的「通教」、「別教」相近。五教十宗相對論,始教是一切皆空宗,也與通教相同。但賢首於始教中,立始有──相始教,始空──空始教,這才與天台不合了。


    天台重於經說;智者大師在陳、隋時代,那時的地論師說梨耶是真識,攝論師說梨耶通真妄,都是別教所攝的。

   賢首的時代,玄奘傳出的『成唯識論』(與『地論』、『攝論』本屬一系),對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解說與經義不同,賢首這才把唯識學納入始教,分始教為始有始空


     賢首的終教,是說一乘的,一切眾生有佛性的;而『成唯識論』說有定性二乘,還有無(聖)性的一闡提人,與賢首的終教不同。賢首的終教,多依『起信論』,真如受燻,也就是以真如為依而說明染淨因果;『成唯識論』的染淨因果,約生滅的依他起性說,這又是主要的不同。與終教不同,於是判玄奘的唯識學為「相始教」,還貶抑在「空始教」以前了


    唯識學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說依他、圓成實性的有性;『攝大乘論』立十種殊勝,也就是十事都與聲聞不同;一切唯識(心)所現;二障,二種生死,三身(四身),四智,一切都是大乘不共法門。而且,不但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更說到如來藏為真如異名,心性本淨(即自性清淨心)約心真如說。在佛教思想史上,這無疑是「後期大乘佛法」,比一部分如來藏經,還要遲一些。


    不過,這一系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申明三乘法義,推重『雜阿含』為佛法根本(如『攝事分』),與說一切有系──有部經部有關;以生滅的「虛妄分別識」為染淨所依,不妨說離「佛法」不遠,判屬始教。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這一系(終教)經典的傳出,比無著、世親論要早得多;而「如來藏藏識心」,『寶性論』的「佛界、佛菩提、佛德、佛事業」,真常唯心大乘,恰是在虛妄唯識(心)論發展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如分「別教」為二類,真如不隨緣的,如虛妄唯識論;真如隨緣的,如真常唯心論,似乎比賢首的判虛妄唯識為始教,要來得恰當些!


    賢首立「頓教」,只是重視唐代大興的禪宗,為禪宗留一地位。

    天台與賢首,都是以「圓教」為最深妙的。天台重『法華』與『涅盤經』,賢首重『華嚴經』。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上,『法華經』的成立,應該是「初期大乘佛法」的後期;天台宗的圓義,也與『般若』空義有關,當然是通過了涅盤常住與佛性,也接受了『華嚴』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思想。


  『華嚴經』有「後期大乘佛法」的成分;賢首宗從(『華嚴』的)地論師發展而來,所以思想是重於唯心的。臺、賢所共同的,是「如來為本」。『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論法是一乘,論人是如來,開跡顯本,表示佛的「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華嚴經』顯示毘盧遮那的果德,說釋迦牟尼與悉達多,是毘盧遮那佛的異名。釋迦與毘盧遮那相即,『法華』與『華嚴』,還是不離釋迦而說毘盧遮那的。


    圓滿佛果的理想與信仰,本於大眾部系所說: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壽命無量。圓滿的佛果觀,在「大乘佛法」中,表顯於『法華』及『華嚴經』中。圓滿佛德的信仰與理想,與「秘密大乘佛法」──「如來為本之天佛一如」,有一致的理趣。雖然天台與賢首,接觸到的「秘密大乘佛法」,還只是「事續」,而意境上卻有相當的共同性。


    竺道生說「闡提有佛性」;臺、賢都闡揚「如來為本」的圓義,可說中國古德的卓越智慧,能遠見佛法思想發展必然到來的境地!唐玄宗時,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傳來的秘密法門,從流傳於日本而可知的,「東密」是以賢首宗的圓義,「臺密」是以天台宗的圓義來闡述的。不過臺、賢重於法義的理密(圓),與「秘密大乘」的重於事密,還有些距離,可見中國佛教到底還是以「大乘佛法」為主流的。賢首宗成立遲一些,最高的「事事無礙」,為元代西番僧(喇嘛)的「無上瑜伽」所引用。


    我分「大乘佛法」為三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與太虛大師所判的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三宗的次第相同。其實,在唐圭峰宗密的教判中,已有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總攝終,頓,圓)的安立;永明延壽是稱為相宗,空宗,性宗的。這可見,在「大乘佛法」發展中的三系說,也與古德所說相通。次第的前後差異,是由於圭峰等是依賢首宗說的;真正差別的,那是抉擇取捨不同了。三系的次第差異如下:


圖表




【注釋】


【1】隋代智顗亦有五時之說。所立五時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佛光大詞典》

【2】【三照】(譬喻)臺依華嚴經所立,喻顯彼宗所立之五時教者。一、高山,日出先照高山,以喻佛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化頓大之菩薩。二、幽谷,日光次照幽谷,以喻於鹿苑說小乘經化聲聞緣覺。三、平地,日光次照平地,以喻說方等經乃至涅槃經,化一般大乘漸入之機。而照平地之日光分食時,禺中,正中三者,配之於方等般若之三時,使與涅槃經所說五味之喻無異。但彼五時相生之次第明了,而五時教一體之義未為顯然,故以此日光之喻,闡明如來教法同一味之義。然觀本經之文。譬有四照。合法有五。六十華嚴經三十五寶王如來性起品曰:「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邊智慧光明,先照普賢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然而以臺家解此文,法華之信解品有密遣二人,為聲聞緣覺之二人,視二乘為同一之機。然則此經文亦分緣覺與聲聞為二照,而其意為同一照之分際。因之定為三照,依後結文立三照之名。蓋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即高山幽谷平地之三照也。此文觀八十華嚴經所謂「大山幽谷普照無私。」其意益明。止觀一曰:「華嚴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漸也,高山頓也。」釋籤一曰:「別行義疏記云:彼經豫敘一代始終,故立譬云: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今家以義開平地為三,對於涅槃五味。」說詳四教儀集註上,同半字談一。《丁福保大辭典》

【3】【十宗】:乃華嚴宗對佛教教義之分類批判。通常與五教合稱五教十宗;五教系自教上分類,十宗則自理上分類。依華嚴五教章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所載,十宗即:

(一)我法俱有宗,此宗主張主觀之我與客觀之事物俱為實有而存在。說善惡報應教義之人天乘,及小乘中之犢子部等屬此。

(二)法有我無宗,此宗主張客觀之事物遍三世而實有、法體恆有,但並無主觀之我。小乘之說一切有部等屬此。

(三)法無去來宗,此宗主張一切法現在有實體,而在過去、未來則無實體。大眾部等屬此。

(四)現通假實宗,此宗不獨說過去、未來無體,即對現在法亦主張有假有實。萬有分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此中五蘊法有實體,但十二處、十八界是所依、所緣,屬積聚法,是假有不實。說假部、成實論等主張此說。

(五)俗妄真實宗,此宗主張世俗之萬法盡屬虛妄,唯有說出世間真諦之佛教真理為實在。說出世部等屬此。

(六)諸法但名宗,此宗主張世、出世間、有漏無漏之一切事物,但有名無實體。一說部等屬此。以上六宗屬於小乘,同時第六宗通於大乘初教之始教。

(七)一切皆空宗,此即般若經等之大乘始教所說,主張一切萬法悉皆為真空。而此真空非迷妄心所能想像之空,乃無分別之本來即空。指般若經等。

(八)真德不空宗,萬法終歸一真如,故此宗稱煩惱所覆蓋之真如為如來藏,而主張如來藏有真實之德,故真體不空,且具無數清淨之性質。五教中之終教屬此。即楞伽經等。

(九)相想俱絕宗,真理乃是客觀之對象與主觀之心共泯,絕相對待之不可說、不可思議。五教中之頓教,例如維摩經默不二之說即屬此。

(十)圓明具德宗,主張萬法一一悉具足一切功德,所有現象互不相礙,具有重重無盡之關係。華嚴之別教一乘即屬此。 

    上述十宗與五教判教學說密切關聯,收釋一代聖教,理無不盡,其中一至六為小乘教,七為大乘始教,八為大乘終教,九為頓教,十為圓教,故稱十宗收教。另據澄觀之華嚴玄談卷八所載,(七)為三性空有宗,係為主張三性、三無性之相始教;(八)為真空絕相宗,相當於前述之相想俱絕宗;(九)為空有無礙宗,相當於真德不空宗;(十)為圓融具德宗,相當於圓明具德宗。並且,對於法藏之以性相融會(承認本體與現象間融合一致)為主,澄觀則表示性相決判(主張本體與現象有所區別)。又於法相宗之八宗教判,(一)至(六)與十宗之前六宗相同,(七)勝義皆空宗,乃般若經、三論之說;(八)應理圓實宗,乃深密、法華、華嚴等諸經,或世親、無著之說。[法華玄贊卷一(窺基)](參閱『五教十宗』1146)《佛光大辭典》

相關焦點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天台宗論02期:天台宗:天台宗的核心判教思想編輯:提挈所問經何謂菩薩能持禁戒?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是先有原始佛教,接著是部派佛教,然後大乘佛教興起,跟著分為空宗和有宗二個大乘派系,最後便是密教的蓬勃,之後佛教在印度便式微了。在每一個時期中分別產生不同的佛教經典,反映當時佛教的思想發展。
  • 佛教思想千年發展源流之判教
    佛教思想千年發展源流之判教天佑在佛教的發生地——印度,由於特殊的人文環境,其思想與宗教界始終呈現出「因人興派」(具有時代性、神話性)的特點;譬如數論派自在黑、佛教釋迦牟尼、耆那教大雄、印度教商羯羅等。這就是「判教(判別教相)系統」出現的初衷。(完成判教其實並不容易:首先要面對歷史傳承中的一切教法,通達、掌握——不能「指鹿為馬」、以偏概全;並在其中找出思想流變的規律與脈絡——探查發展邏輯並予總結,由此完成論述——以成立自宗。)印度佛教祖師由於身處其中,所提出的判教思想相對較尊重於客觀發展規律;例如「三時判教說」。
  • 判教與佛教的中國化
    佛教判教始於印度,如《維摩詰經》中有「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說法,《涅槃經》中有半滿二字、牛乳五味的說法,都具有強烈的判教意味。 關鍵詞:判教;佛教經典;中國化 作者簡介:   判教,又稱教相判釋、教相、教判等。
  • 太虛判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韓煥忠
    這次判教也發生在中國文化的轉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中國文化實現了由傳統的儒、道、佛三教並立共存,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向文、史、哲、經、法、社等近現代學科分類體系的轉化,這個時期也是中國社會由古典帝制走向現代共和的一個關鍵時期,佛教也逐漸實現由了古代宗教向近現代宗教的轉變。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依著般若經而逐漸開出幾個重要的法門:以淨土經典為主的信仰門、以華嚴經典為主的實踐門、以法華經為主的慈悲門,及以般若系經典為主的智慧門等等。大乘經典陸續集出,從不同的途徑傳到中國,透過高僧大德們的翻譯,再經過了幾百年的消化與研究與分類,中國佛教由形成學派而致發展了不同的宗派,同時也對印度傳來的佛教經典教進行了整理與判別。
  • 佛教與印度傳統思想之異同(直擊根本,破除迷信)!
    佛陀創立佛教受印度傳統思想影響至大,然佛教於印度諸教派中終成為異流三派之一,試就此為文將佛教思想與印度傳統思想之主要異同處排比申述。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左右,印度正是處於政治上的黑暗時代,婆羅門貴族的專橫,四階級制度的嚴分,使人民生活幾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統治階級高枕無憂,被統治者則淪為賤民奴隸,萬劫不復。
  • 法舫法師:從印度佛教史看唯識學(一)
    雖然部派佛教時期分為二十部,也還是「飲水思源」、「萬法歸一」,沒有「大、小、一、三」 等的高低的分劃與批判。所以這許多的分判,全是大乘學者有意的作為。用「乘」——大乘、小乘、一乘、三乘等,來譬喻佛教,並批判佛教思想,算是印度佛教史上最初的判教法,次有六宗八宗之判,後來就更多了。佛法到了中國,判教的學風來得更盛行。
  • 藏傳佛教覺囊派判教思想發展述評——何杰峰
    判教又作教相判釋,略作判教、教判或教攝,它是面對佛教內部的不同思想、學派、以及大量經典的出現,而將其從內容、形式、形成時間及經典的深淺程度所作的一個價值評價。在藏傳佛教中,隨著各教派對顯密思想認識的加深,以及修行實踐的需要,他們都用判教的方法來構建各自教派的教法思想體系,體現了判教在各教派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
  • 《大乘佛教思想論》貴州大學出版社
    《大乘佛教思想論》作者為日本學者木村泰賢,被日本佛教學者譽為研究印度哲學的權威,精通梵語。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最錄禪源諸詮》記載:達摩、天台、賢首,同是菩薩;華嚴、法華,同是圓教。起禪教分別想,於教中又起教相分別想,於達摩及天台及賢首生軒輊想,於華嚴、於法華生軒輊想,皆是也,皆非也,皆不必,皆不暇。龔自珍尤對六祖推崇備至,他認為《壇經》樸實、雅馴、上乘,肯定達摩祖師開唯心之宗。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出版
    全書從原始佛教論述到密教後期,也能注意到歷史發展之承先啟後的特質,讓讀者在展讀過後,可以對印度佛教的發展與流變有一通盤、均勻而不偏倚的理解。此外,在論述主題方面,教義、教團、經論文獻、歷史人物等,作者也都能適當地詮釋或批評。質言之,作者在通史體裁的運用上,可以說掌握得頗為得心應手。 研究印度佛教史的人還要面對的另一重要問題是歷史分期。
  • 佛教知識--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八大宗派概述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唯實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華嚴宗又名賢首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大宗:性、相、臺、賢、禪、淨、律、密。
  • 中國佛教史略(一)
    七、「新佛教之成長」,有關牛頭禪部分,間與史實不合。今不加改編,其詳可讀印順近著『中國禪宗史』。印順附記。     一 緒言  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之佛教,流行於中國民間。源本於印度,故印度佛教思潮之演化,與中國佛教有密切之影響。流行於中國,故中國民族之動態,與中國佛教有相互之關涉。必合所源承之佛教、所流行之中國以觀之,庶足以見中國佛教之真。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
  • 《印度佛教思想史》閱讀筆記(一三)
    筆者真的是十分讚嘆印順法師的甚深智慧,能夠從印度佛教如此雜亂無章的歷史中發現規律,實在是不容易啊!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印順法師關於大乘時代聲聞學派的論述。一 原始佛教的發展世尊生活的時代,是原始佛教時代。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各主要宗派如三論、天台、唯識、賢首,以至禪宗,都有對本經的註疏。禪宗的五祖很重視本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於聽五祖講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
  • 印度的「六師外道」影響深刻,有時候勢力甚至超過婆羅門
    末伽瞿舍梨提倡偶然論、宿命論,主張人不管向上或墮落都無因也無緣;其教團稱為「阿耆毗伽」,佛典譯為「邪命外道」,本意為「遵守嚴格的生活規則者」,是苦行主義者。阿育王碑文和《實利論》等也提到這個教團和佛教、耆那教同為後世有力的教團之一。據傳瞿舍梨曾和耆那教領袖大雄在一起修行,似乎是一位想藉由苦行得到解脫的修行者。3.
  • 空海「十住心」的判教論---楊曾文
    空海的判教論在他創立的日本真言宗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現主要依據《辨顯密二教論》和《十住心論》、《密藏寶鑰》對空海的判教論略作介紹。一、中國的「判教」和空海的判教論日本佛教移植於中國,中國佛教宗派的判教做法也傳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