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2020-12-04 重樓逾陀

龔自珍乃清末改革家,儒家行者,喜硏佛典,在修行上身體力行,其哲思闡發佛家天台宗的觀點,評擊狂禪,對淨土、華嚴等宗也有硏究。他認為佛法利益蒼生之法,若能與世間法相輔而行,必有利社會改造人心。他的世界觀充滿著濟世情懷。他的普度眾生、追求自我的個性十分頑強,從而體現其執著對理想的精神,鍥而不捨,對於一位今文學家兼治佛學並行,以佛家的思維方式企圖提倡經世致用,確實開清末文風之先河,故本文嘗試從龔自珍的學佛事宜,以見其佛學思想之一二。

一、緒論

龔自珍,漢族,字璱人,又字爾玉號定庵,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高祖龔茂城、曾祖龔斌為一介布衣,以品學兼優名聞鄉裡,龔斌更著有《有不能草》詩集面世,祖父輩五兄弟有三人有文名,世稱「東城三龔」。父親龔麗是乾隆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外郎、郎中、軍機處章京、徽州知府、江蘇按察使;母為漢學大師段玉裁之女段馴,也是詩人,著有《綠華詠榭詩草》傳世,可謂書香門第,龔自珍乃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改革先驅者。

二、生平

(一)少年時期

龔自珍少居杭州,六歲隨父母遷北京繩匠胡同等地居住。他自少隨母讀詩、文、經、史,奠定良好的國學基礎。十二歲隨外祖父段玉裁學習說文解字,十七歲能作《水仙華賦》,十四歲硏習古今制度,十六歲致力目錄學,硏習《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十七歲攻金石文字。

(二)考取功名

嘉慶十六年(1811)龔自珍參加鄉試得二十八名次,年方十九。同年與表妹段美貞成親。嘉慶十八年(1813)和嘉慶二十一年(1816)他先後參加兩次鄉試均名落孫山,十分失落。同年得知新婚後一年的妻子因病離世,在雙重打擊下他悲痛欲絕。道光三年(1823)秋,任內閣中書充國史館校對官,會試四度落榜,夜坐難眠,孤憤夜中思索宇宙與人生之情寫下《夜坐》(二首)其二:

「沉沉心事北南東,一睨人材海內空。壯歲始參周史席,髫年惜墮晉賢風。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迴腸盪氣中。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抒發情緒。

嘉慶二十三年(1818),他收拾心情再度應試,終於中舉,興奮莫名,可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道光九年(1829),再度考獲進士,任內閣中書,直至官拜補主客司主事,道光十九年辭官,時四十有八,後突患病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享年五十歲。

(三)學佛因緣

龔自珍的信佛因緣實有跡可尋。社會環境:清康雍幹三代君主信奉佛教,康熙編纂佛經、雍正設藏經館、乾隆出版《大藏經》,在家出家的信徒與日俱增,不乏名士貴族,使他不由自主地對佛教產生了共鳴。家庭背景:龔自珍出生於顯貴之家,雙親尊佛,樂善好施,世代書香,常與名仕從遊,在這樣祥和的家庭氣氛,而居所周圍古剎林立,僧侶往來,耳濡目染下促使他幼信輪迴,為龔自珍提供一個良好的學佛環境。《龔自珍全集》記載:

「居近法源寺,稍長保姆攜之入寺,輒據佛座嬉戲,揮之不去。」

而其中一位名士江沅就成為他的第一位佛學老師。定庵稱江沅為其學佛之第一導師,從他給江沅的信中則可知:

「自珍之學,自見足下而堅進。」

兩人相識若為嘉慶二十四年。他與佛教的因緣在其詩作寫得十分清楚,《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其十四》詩載:

危哉昔幾敗,萬仞墮無垠。不知有憂患,文字樊其身。

豈但戀文字,嗜好維甘辛。出入仙俠間,奇悍無等倫。

漸漸疑百家,中無要道津。縱使精氣留,碌碌為星辰。

聞道幸不遲,多難乃維因。空王開覺路,網盡傷心民。

人到中年,仕途不堪,屢遭貶抑,盡感人心險惡,世事坎坷。唯能自滿者,幸有佛緣,得聞佛法,以慰我心。

三、信仰佛教

(一)發心淨土

龔自珍立志禮佛,發願度生,其《發大心文》已清楚說明:

震旦苦惱眾生某,稽首盡十方三世諸佛前:伏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今得少善力,得生人中,正像雲遐,末法現在,欲報大恩,鬚髮大願,依經論說,行是車船,願是馬楫,有船無楫,難可到也。……世界無盡,佛力無盡,眾生無盡,一世法無盡,我願亦無盡。

他歸心淨土,注重修持,日誦經文。道光四年(1824)與妻出資助印《圓覺經略疏》回向其亡母往生淨土。他的念誦簿記載:

「命終之後,三人相見於蓮邦。道光十一年(1831)更發願念誦〈往生咒〉四十九萬遍以消宿業,「秘密加被,滅我定業,上品上升,生阿彌陀佛常寂光土。」

又為一證。

(二)涉獵各宗

龔自珍勤於研習佛學,對佛教的各個宗派均有興趣,他除淨土宗外,曾涉獵華嚴、禪、法相等宗,後歸於天台宗。他撰寫的佛教文章多達四十九篇,多為考證思辨,並認為宗派之紛爭多出於各宗自身利益的考量,以致損害經典作品。他重申校勘〈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正譯》等翻譯,糾正錯誤之處。他重視理解,深入論證,既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佛教學者,反對不學無術。龔自珍博採諸宗,企圖會通各宗,取長舍短,故能遊學於禪、密、淨土、天台、華嚴等宗。

(三)批評狂禪

他明言,反對輕視經教,倡不立文字之說:故對禪宗的棒喝、參話頭之機鋒不甚贊同,並嚴厲斥責為「蛆蟲僧」,稱這些參禪流派為「狂禪」。龔自珍認為,學佛者須有修持,且應該有師傅的帶領教導,循序漸進,方有裨益,不能光靠口說,必須有學養,即深入經藏。他說:

莊論法語,尚懼不聰,烏有所謂機鋒者乎?名身句身,尚懼不明,烏有所謂參悟者乎?是非有檢束,烏有所謂一千七百則公案乎?通塞視前途,烏有所謂看話頭者乎?慈和暖愛,烏有所謂棒喝者乎?有聞、有思、有修,以言說說其無言說,以思議思議其不思議,必有悉檀焉,烏有一切鑱者乎?傾肝吐鬲而予之,烏有設伏以俟敵者乎?蓋惟恐人之不好問也,烏有來即攔,到即斫者乎?無量人問,當用無量法門悉檀答之,譬如醫門四百四病,四百四藥,診脈處方,臨時區配,烏有以現成語句,囫圇籠罩人者乎?或宗《華嚴經》,或宗《法華經》,或宗《涅槃經》,荊溪贊天台云:「依經帖釋,理富義順。」烏有所謂教外別傳者乎?或難之曰:天台所云云,都在《法華》七卷內耶?應之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作者無之,述者有之,九流之通例如此矣。智者大師即補結集者之略,又正翻譯者之拙,又或囊括大意,或融合眾文,或發揮孤文,或不忽旁沉,或搜剔隙罅,或舉一例諸,微獨禪人而已。支那賢者讀周公、孔父之書,皆如此矣,烏有所謂教外之別傳者乎?如青天白日,欲人之無不見也,烏有所謂祖師向上事,密密不通風者乎?幽探冥討,旁引淆證,尚懼靈文之不富也,烏有撥去語言文字者乎?其書不幸而埋藏,千載無者宜也,其書幸而流布,得道者如麻、如菽、如竹葦又宜也,烏有所謂孤提祖印,密付衣缽者乎?以佛為師,以佛知見為歸,以經論為導,以禪為行,烏有所謂不向如來行處行者乎?

他認為學佛必須硏習經典,言必有依;要成佛,必須以佛為師,讀佛經,重修持。他躬親力行,廣涉經典,從理論到修持,深入研究,才能領悟佛法真諦。他又指出有些人假借禪門之說,不學無術,瞞天過海,企圖渾水摸魚,此等僧人多不勝數,他們毀壞禪門聲譽,這些應予遣責。《支那古德遺書序》記載:

晚唐以還,像法漸謝,則有斥經論用曹溪者,則有祖曹溪並失夫曹溪之解行者,愈降愈濫,愈誕愈易,昧禪之行,冒禪之名,儒流文士,樂其簡便,不識字髡徒,習其狂猾,語錄繁興,夥於小說,工者用廋,拙者用謠,下者雜俳優成之,異乎聞於文佛之所聞,狂師召伶俐市兒,用現成言句授之,勿失腔節,三日,禪師其遍市矣。

他批評禪宗末流以附庸風雅之名大搞語錄、公案等,欺世盜名,或以「機鋒」、「棒喝」、「看話頭」..........,令一些不識字的僧徒,冒禪之法,或用晦澀之語,令人大惑不解入於五裡霧中,龔自珍對禪宗這末流之僧徒,十分厭惡。

龔自珍只反對禪宗的狂禪,但對初祖至六祖之禪脈是肯定的。《最錄禪源諸詮》記載:

達摩、天台、賢首,同是菩薩;華嚴、法華,同是圓教。起禪教分別想,於教中又起教相分別想,於達摩及天台及賢首生軒輊想,於華嚴、於法華生軒輊想,皆是也,皆非也,皆不必,皆不暇。

龔自珍尤對六祖推崇備至,他認為《壇經》樸實、雅馴、上乘,肯定達摩祖師開唯心之宗。他以六祖和天台祖師相提並論,並認為兩者之法是一致的。他寫道:

「予以天台裔人而奉事六祖,為二像一龕供奉之。我實不見天台、曹溪二家纖毫之異。」

龔自珍中會試後發願「願誦大藏」四十九萬卷,以滅其業,此時他年屆四十二歲。他希望藉助外力加持,消除妄想,淨化心靈。詩曰:

「洗盡狂名消盡想」、「我欲收狂漸向禪」

在在證明他身體力行。此外,龔自珍認為修習佛法與創作詩歌互有矛盾,時常警惕自己勿作詩壞禪,唯屢不能戒,《又懺心》詩曰:

佛言劫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經濟文章磨白晝,幽光狂慧復中宵。

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

心藥心靈總心病,寓言決欲就燈燒。

詩人觸及現實人生,情感盡現,不由自主,破戒做詩。

(四)反對神學

龔自珍對於宣揚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的人,深惡痛絕,他說:

「自珍最惡京房之《易》,劉向之《洪範九酬》,以為班氏《五行志》不作可也。」

他認為,人事吉兇禍福若能推算乃無稽之事,若遇到明主則必降其誣謗的大罪。依「天人感應」而發展的「推步術」,即預測自然現象及社會興衰的方術十分荒謬。龔自珍言:

「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聖人所造。」

他解釋說:

「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變造毛羽肖翹,我理造文字言語,我氣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

所謂的「自我」,實際上只是指「心」的精神活動或力量。

龔自珍對天人感應論、讖緯神學、災異附會等問神卜鬼之術雖然十分反感,但是自己卻相信神不滅論,顧儒者曰:

「神不滅,佛之言也,吾儒不然,此身存即存,此身滅即滅。」

他認為佛儒的神不滅論是相通的,並找緊這點支持自己的信念。

(五)習法華經

龔自珍佛的學思想和《法華經》有密的關係,他曾企圖以《法華經》綜合佛教教義,甚至重新刪定《法華經》。他理解《法華經》後作了科判,並認為《法華經》應分為二部,後來讀天台智者的《法華文句》,不約而同,智者果然亦分為二部分,他對自己增加了不少的自信,〈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記載:

吾初讀《法華》白文,審是二分,及見智者《文句》,果判二分。大喜曰:凡夫知見,乃與大師暗合。又讀七周,乃言:智者〈文句〉,大綱舉矣,條別未盡也。吾大意符智者,別出科判。自〈序品〉至〈學無學品〉訖為一會,以〈安樂行〉為流通;自〈見寶塔品〉以至妙莊嚴王品〉為一會,以〈法師功德品〉及〈囑累品〉為流通。

龔自珍以《正法華》、《添品法華》品為證,認為置於最後的〈囑累品〉,才是最正確的,〈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第十四問謂:

依晉、隋兩譯,以正秦譯,不亦可乎?此一端可正全經之顛倒竄亂,非阿難原文矣。又此品佛明言多寶佛塔,遷可如故,法會遂散,而下品〈藥王品〉中,多寶佛贊宿王華何哉?〈普門品〉中觀世音以一分瓔珞供多寶佛塔又何哉?其倒置不屑辯矣。

鳩摩羅什於西元405年譯出《法華經》,龔自珍認為《法華經》應分為二會才符合作者原意。龔自珍將《法華經》判為二會,刪除《法華經》中之七品,移動〈見寶塔〉、〈提婆達多〉、〈囑累品〉等三品,〈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記載:

〈方便品〉說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說我但一乘,尚無有二,何況有三?此正說之說。以下乃譬喻說:一、火宅喻,二、藥草喻,三、化城喻。且說法,且授記,《法華》第一會畢矣。

龔自珍認為《法華經》的原貌,是以〈方便品〉為核心,以種種譬喻、授記為其內容。而《法華經》經漫長歲月,不斷產生層壘效應,這部經典經時間沉積,產生非常複雜的問題。龔自珍的科判呈現出時代的新詮釋,並企圖以《法華經》來融攝其他的宗派,足見龔自珍對《法華經》有深厚的體會。

(六)晚歸天台

龔自珍人生的最後八年專注硏習天台宗,有「天台裔人」之稱。《闡告子》記載:「清龔自珍《〈闡告子〉附記》:

「予年二十七,著此篇。越十五年,年四十二矣,始讀天台宗書,喜少作之暗合乎道,乃削剔蕪蔓存之。」

文中的刪削枝蔓,意指對以前所學未入佛學心臟,要重新檢視,並認為天台宗的思想才能滿足及付合他的性向,表現出對天台學的無限熱情,從此開啟他的思辯之心路歷程,《已亥雜詩》記載:

歷劫如何報佛恩,塵塵文字以為門。

遙知法會靈山在,八部天龍禮我言。

佛書入震旦以後,校讎者稀,乃為龍藏考證七卷;又以《妙法蓮華經》為北涼宮中所亂,乃重定目次,分本跡二部,刪七品,存廿一品,丁酉春勒成,表明自己才能,下定決心致力研究佛學。

對唯識、華嚴等宗興趣甚濃,特別是唯識宗,曾以崇敬的心錄《八識規矩頌》,盛讚慈恩宗如天上之日月。

龔自珍晚年深入研究天台宗,對天台義理

「一念三千」、「一心三觀」

之體驗為「心學」,只要觀心內照、心境澄明,自然自性清淨,此心是深層的審美意蘊,是指人們那顆

「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

此心體驗了人間關懷之心。

一心三觀是一個直覺三個層面,天台宗的三諦圓融境界,龔自珍對三觀的修煉不辭勞苦,時刻不忘。他主張修心、觀心去領悟中道。他以這種思維方式去重構天台宗的思想,圓融實相的中道思想。故他說:「南嶽不興,則龍祖之論息,文師之名滅,抑南嶽不作,則天台孰闢之?」他對智顗的作品《法華經》、《天台玄義》讚嘆不已,自己更為《法華經》作科判,重定《法華》文義。

又龔自珍把人的主觀精神作為世界的本源,他受天台的虛無觀念影響,人的主觀精神造成的世界是靠個人的心力,《法性即佛性論》記載:

「豎曰三世,橫曰十方。十方、三世,所見微塵非他,知見而已矣。」、「如是之相,既無有相,無相之相,強名實相;此實相者,一尚詎得,那有十方、三世、森羅分別之微塵耶?故但名佛性,不名法性。」

他吸收天台宗世界生成論,企圖以人的主體改造社會。

四、諸家點評

梁啓超: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於有功焉,光緒年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

又梁啓超評其:

「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僅引其緒而止。」

于慧:

「龔自珍以儒士為表徵,個性鮮明,具有超越時代性、歷史性。」

郭金鴻:

「他肯定人性具有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視人性為不變的本性。」

齊文榜:

「龔自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勤硏經典,小心求證,其思想具有佛教救國意識。」

林虎:

「他的思維連繫佛學方式進行。」

陳必歡:

「龔自珍從學佛原因,以致他的佛學思想都影響著他的詩歌創作。」

孫憲儀:

「學佛只作為通向經世致用的手段。」

魏源:

「龔自珍仕途不得志而寄情佛學,他滿腔熱血追求聖道,不厭世,而特顯其異端性格。」

梁啓超: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有其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

韋伯:

「明顯地是作為一種知識份子階層的救世教義而出現的。」

日人稻葉君山:

「公羊學派公然為佛弟子以硏究佛教者,實最近八十年以內所起之現象,常州學派之龔自珍著《龍藏考證》等書公羊家之採佛說,或亦力求捷徑歟?」

有說:

「言夫常州學的精神,則必以龔自珍為眉目。」

易宗蘷:

「晚歲學佛,平居無事,非訪妓,即訪僧,遇達官貴人,輒加以白眼。」

魏源:

「晚尤好西方之書。」

郭朋:

「對於佛學,他並沒有形成系統的思想,而且他對於佛學的見解,也還不能說是深刻的。無寧說,對於佛學,他是信多於學。」

朱一新:

「定庵才氣,一時無兩,好為深湛之思。有時為彼教語,亦非真有得於彼教,聊以佐其藻飾而已。刻深峭厲,既關性情,蕩檢踰閑,亦傷名教,學之頗多流弊。」

五、總結

龔自珍作為晚清儒家知識份子,卻不避嫌,公然援佛入儒,「雖多出身儒門兼濟天下的入世情懷。」認為佛教的自利利他的偉大精神是濟世良方,能與世間並行,有助社會的改革。

他先涉淨土等宗,晚歸天台,曾南下嘉興拜天台高僧藕益大師,對天台哲思深有體會,從他說「天台如日出」之句及其詩句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忽然擱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

則可知矣。龔自珍一生政途不順,信佛修持,追求聖道不遺餘力,其救世之心顯易而見,體現其異端情懷,豐富他的精神境界、學術思想及詩歌領域。他高舉佛教異端旗幟與佛教結合不解之緣。龔自珍之經世致用理想嘗試利用佛學去推動,最終成為他自己的儒佛合一的意識形態。龔自珍對佛教信仰十分熱誠,他曾嘗試融禪、淨、華嚴、密、天台等宗於一體,卻未成功。

龔自珍吸取佛教的養分,並借其批判禮教、評說天下、反天命、尊自我,以求心身精神之大樂。他忍受著痛苦和煩惱,佛學讓他得到慰藉,更為他開闢了哲思的空間,脫離儒學的枷鎖,成為晚清思想改革的一名新力軍。他的詩作:

「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

正是他的寫照。在哲思上,他闡發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一家之談。

相關焦點

  •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初期大乘」說真諦與俗諦,緣起幻有即空性。「後期大乘」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以空為有餘(不了義)說,別說不空──中國所說的「妙有」,天台稱之為中諦,那是別教了。這些,正是「後期大乘(經)佛法」的特色。     賢首的五教,仰推杜順的五種觀門。第二「生即無生門」,第三「事理圓融門」,大體與天台的「通教」、「別教」相近。
  • 詳述「佛家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五)
    詳述「佛家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五)我們於上文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反覆論證「佛家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其目的不在對其思想有預設的褒揚或貶抑,亦非在論斷其價值的高下,而在顯示其真相,辨析其真偽,(真理的探求與價值的評定究屬兩種不同的範疇
  • 兩位信仰佛教的清代思想家:龔自珍、魏源,推動了近代佛學的復興
    在古代清朝時期,居士佛教有很大發展,而自清中期至清晚期,很多思想家都研究了解佛學,從佛學中汲取思想的營養。除了晚清時期的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等人,還有比他們更早一些的,曾經相當於是這些晚思想家他們思想上的引路人的龔自珍和魏源。他們二人都是傑出的政治家和進步思想家,他們都傾心佛說,有相當高的佛學修養。
  • 佛學概論(5)—— 中道思想
    釋迦牟尼在世時,印度思想圍繞著宇宙萬物何以成立、人生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脫等問題,當時有婆羅門思潮的「梵我合一」之說和沙門思潮的「六十二見」等。但在釋迦看來,它們都不足以窮盡宇宙之奧、解說生死之迷。所以他說:「世有兩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愛欲,說欲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跡,舍此二邊,便得中道」(《五分律》卷一五)。
  •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楊鬱文
    關鍵詞:佛法、佛教、人本、人間佛教、人本的佛法     一、序言   印順導師在〈遊心法海六十年〉第四章「對佛法之基本信念」,明白地說出:   古代傳下來的佛法,我的基本見解,在寫《印度之佛教》時,已大致確定,曾明白表示於《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自序」。
  • 中國佛學心性和諧思想要論——陳紅兵
    中國佛學和諧思想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它以心性和諧思想為核心,是從心性和諧出發,關注社會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本文主要論述中國佛學的心性和諧思想。中國佛學繼承了印度佛教以心的解脫和心性和諧為核心的價值追求和思想特徵,心性和諧思想在中國佛學中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時期的涅槃佛性論諸家異說多從心神、心識角度詮釋佛性,以及隋唐佛學重心向心性論的偏移,均體現了中國佛學對心性問題的關注。
  • 佛法往生論:佛弟子「往生淨土」3種條件,一次滿足!
    因為,「本能」跟「念」兩者之間,共同享有的特性叫做「不舍」──本能讓我們無法「捨去」對此身的執著,「念」也讓我們無法「放棄」對三寶的念想。因此,實用性來看,想要好好輪迴的人,第一個關鍵點是在臨終時「記得三寶」,來校正「求生本能」。
  • 從虔誠的朝聖者到批判的勇士── 論顧準的思想成因及轉變
    這當然不是說,那時就有充分的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1927年軍閥張作霖就殘暴地殺害了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李大釗,只不過連年的軍閥戰爭,使「城頭不斷變幻大王旗」,暫時無暇顧及對思想和言論的鉗制。「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對戰勝國之一中國的瓜分,消息傳來,激起中國知識界特別是學生的強烈憤慨,以北大為代表的學生首先發起抗議示威活動,隨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愛國民主運動。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四句之意(一) 引言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兩大彗星:王弼與僧肇。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
  • 如何「離苦得樂」,知道這4點,做到當下開始……
    我們往往把佛法說的「快樂」與一般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快樂,混在一起:吃到難吃的早餐是苦,喝到好喝的飲料是樂。然而,佛法認為,我們以為的「快樂」,其實深層來看,也是苦的一種,因為它們會扭曲我們的經驗,讓我們變得充滿欲望,追求更多。
  • 印順佛學思想的特質及歷史意義
    真常(如來藏)思想則是支系。這種主從位勢,與中國佛教恰恰相反。中國佛學雖然也曾發展出三論宗與唯識宗,但是,這兩個可以擬配印度中觀、瑜伽二派的宗派,在中國流行的時間都不長,也不是中國佛學的核心。中國所盛行的是在印度並非顯學的真常唯心系思想。這種發展趨勢,自明清以來尤其顯著。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我會逐一向大家介紹,現在我們先談談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甲、圓融三諦「圓融三諦」是智者大師對「事物的真實存在狀態」的一種說明。這亦是一般所謂的「實相論」。到了大乘般若思想出現時,便對當時各部派的說法進行破斥。基於一切法都是處於緣生狀態的前提下,一切法的存在皆是在無常過轉的動態當中,其中無有固定性,亦無獨立性,從這個角度下便說之為「空」 。真實便是「空」,空不等於無,因為它是有緣生的動態;亦不等於有,因為它沒有獨立和固定性。所以說它是非有非無、雙遣有無的。
  • 實修法門:詳述佛陀重視的安般禪「數息觀」的方法、效果及利益!
    又依《五事毗婆沙論》云:「入佛法有二甘露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依不淨觀入佛法者,觀所造色;依持息念入佛法者,觀能造風。」本文將以數息觀為研究目的,並詳述其根據、方法和效果。一、數息觀的出處和利益中國禪學始於東漢後期安世高所譯出之《安般守意經》倡導的安般禪。其中「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數息」或「持息」,它重在調息(呼吸),以集中精神,進入禪定意境,故安般念乃譯為出入息念。
  • 《法華經》如何調和「大乘」與「小乘」?
    佛教以佛陀觀察到人間四種基本的痛苦「生、老、病、死」,於菩提樹下苦思它們的根源與解脫方法,最後悟出了人生的痛苦源於「無明」開始。所謂無明,是指人未能認清世間事物的本性實相,即萬事萬物──包括人──皆是各種條件組合(因緣和合)的結果,並且處於永恆變化之中而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無自性)。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佛學智慧:學習佛法從哪裡入門?如何修行才能功夫得力?
    大家好,這期分享的是佛學智慧:學習佛法從哪裡入門?如何修行才能功夫得力?有學友來消息詢問,學習佛法時發現佛法的經典很多,從哪裡入門開始學習呢,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功夫才能得力呢?末學分享一些自己學習的心得,希望幫助更多,想學習佛學的學友們。
  • 三乘佛法修持,何謂法身成佛、報身成佛、化身成佛?
    密 法之前的三乘「乘」是乘載,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原始佛法時代,佛陀並未提及「乘」的概念。當時出家弟子依照佛陀教導,走向覺悟的道路是一致的。後來才逐漸有了「二類」或「二姓」的區分,也就是聲聞與獨覺(又稱緣覺),前者是指在佛陀的教導下,透過聽聞佛陀教導,依法覺悟,習於共住。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世親及其論書)
    阿毗達磨論師,是以論為實相說的;以論通經的;特別是毗婆沙師,強調阿毗達磨的權威性。西方師等,重論而態度自由得多。持經譬喻師,與後起的經部譬喻師,是以經為量的,以經簡論的。他們對於阿毗達磨的「本論」──『發智』、六足,沒有尊重的表示,例如說:「我等但以契經為量;本論非量,壞之何咎」?「寧違論文,勿違經說」。『俱舍論』主,對契經與本論的態度,在譬喻師與西方師之間。
  • 你可能不知道,佛法的功德與利益都從這裡來
    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有一段釋尊和羅睺羅的對話:「羅雲白佛:『徒勞聽法,既不得道,聞法之功,何益於人?』佛告羅云:『聽法之功,雖於今生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羅睺羅覺得,如果聽了佛法而沒有得道,那聽法是沒有意義的。釋尊告訴他,即使今生沒有得道,但在生死輪轉中,會有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