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就已存在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用?

2020-12-04 趣敘歷史

引子

標點符號,於此,很多人是將其看待為同一件事情。但實際上,標點符號是一個並列短語——標點、符號。標點即斷句用,符號則含有特殊意義。

傳統的標點,通常情況下,只包含句讀,這也就是斷句的標識。若想整段話具有其他意義,就必須任用符號——引號、逗號、破折號等。

如「我讀了大學」、「我讀了《大學》」。顯然,兩者的意思並不一樣,後者標識讀了一本書,前者標誌完成了一階段的學業。由此可見,標點符號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還是十分大的,那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用呢?

不用標點符號的書籍

通常來說,古人的案牘公文、文學作品是不標註標點符號的。這點和古人的識文斷字能力有關,簡單來說,古人並非不想用標點符號,而是故意不用標點符號。

在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敘論》中提及:

在文章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在兩個字的中間;在句終的地方,在字的旁邊,後來用圈號作為句終的標誌。

這特殊的符號,既是古人所使用最簡單的標點符號。但除此之外,多數是沒有標點的。在《禮記》中記載:

一年視離經辨志。

所謂「離」即指斷句,「經」即指儒家經書,大體意義就是品讀經典的能力,這種能力就體現在識文斷字上。

正因如此,古文中也有大量沒有標點的書籍。這點在《詩》、《離騷》等書籍中常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句話現雖有標點符號,進行斷文取義,但在古代,這卻並沒有標點符號,而是以「兮」結尾,通過這種比較重複的形式、整齊的句子,來進行劃分。很顯然,這也不僅僅是一種劃分符號的方法,更是一種特有的手法。對於這種不用標點符號的書籍,其實頗多,其中在《論語》中更是常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論語》中更是有一個千古難斷之句: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這句話,後人斷句多有異議。如「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又或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看起來,兩句話斷句完全相同。但是所用標點符號不同,斷句意思自然不一樣。前者是將利、命、仁聯繫在一起,後者是將利和命、仁聯繫在一起。標點符號不同,所作解釋自然不同。

用標點符號的書籍

標點符號,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作用甚大的「外衣」。若無標點符號裝飾,句子就變得枯燥乏味,那麼古代除卻不用標點符號的書籍之外,是否有使用標點符號的書籍?答案是肯定的,並且有很多。在《侯馬盟書》、《老子》、《經典釋文》等書籍中,都是可見標點符號的使用的。

在最早的《侯馬盟書》等先秦書籍中,可以明確找到標點符號的印記。其中用「-、=」進行重文,此時的標點符號較為簡單,但也投入了實際使用之中。而在漢代的書籍中,這種簡單的符號得到進一步演化,出現了三角符號、圓圈符號、方塊符號等,很顯然現在的符號比較多,用法也各不相同。在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便收錄了頓號「、」號,解釋:

「有所絕止、而識之也。」

而在唐代,符號的運用已經初具現代風,並且出現了「句號」的模型。而宋代之後,頓號、句號已經形成,並且有著具體的含義。

不用符號和使用符號的差別

標點符號的使用與否,是否對文章有大的影響?若是放在現在,這個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具體的標點符號,我們才能理解文章的本意。

若是沒有標點符號,我們不但不能理解文章的本意,甚至還會曲解。這點也不是怪事,《論語》中有句子,至今解釋達20餘種,並且每種解釋都是極有意義的。

而標點符號經過歷史演變,從最開始的系統不統一、不使用標點符號,到後來的漸漸開始使用標點符號的過程中,標點符號從毫無章法,變得逐漸統一。

這個演變的過程,不單單是標點符號的規劃統一,更是一門傳承的延續。除卻特殊的標點符號之外,標點符號幾乎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是從標點符號的演變過程,也不難發現。唐宋時候的標點符號和秦漢時期的標點符號相差甚多,這不單單是一種文化的演變,更是一門傳承擁有傳承下去的可能性!只有逐漸演變,趨向更好,才有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離騷》、《古書句讀釋例》、《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加標點
    正史野史之所以有許多這類記載,是因為,古代的書籍大部分是不加標點的,因此不同的人在閱讀書籍時,往往會作出不同的斷句,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迄今便因斷句不同,有著二十餘種訓釋。那麼古代的書籍為何不用標點,是因為沒有標點符號嗎?
  • 古代書籍中為什麼沒標點符號?
    古代書籍是指民國(1911年)以前的書籍,那時的書是豎版,字是由右到左,由上到下排版。沒有標點符號。為什麼?主要是成本問題。大家知道,我們的排版印刷書籍最早是宋版書,採用手工雕版,成本很高,如果文中包含許多標點,費工費時,被認為是一種浪費。以後改為活字排版,當時一部書叫一函,不能太多。書是線裝訂,不能太厚,要求內容儘量壓縮,所以用文言文,沒標點。好在古人從小學習古文,可以斷句,也就習慣了。
  • 古代的標點符號怎麼用?和今天有什麼不一樣?
    從標點符號的使用來看,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也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從無周遍性使用標點符號的隨意性到有周遍性使用標點符號的自覺性;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比較規範,大小一致、位置固定、佔格合適。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雖然已經進入成熟期,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存在嚴重的多號一用,一號多用現象,還有很多鈔刻本不用或很少用標點符號。
  • 古代文章的標點符號,是什麼樣子的?
    傳說中夔是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僅有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古代出土的文物鍾、鼎等青銅器上經常會有夔紋。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時用曾用夔的皮做成戰鼓,敲起來撼天震地。在舜的時代有一名樂官名字也叫夔。夔擅長演奏,還會作曲。舜就讓夔掌管樂舞,讓他用音樂傳教給百姓。夔也不負眾望,編出了樂曲《蕭韶》,據說《蕭韶》流傳了一千多年。
  • 明朝功臣徐達墓碑上的「標點符號」及明朝「普通話」
    引人注目的是,在這碑文中的每一句話後面都加上了斷句的圓圈,與現行標點符號中的句號非常相似。難道600年前的明朝初年就已經有了「標點符號」?仔細考查一下,就會發現中國的「標點符號」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萌芽,而在秦漢時期就開始正式應用了。
  • 古代的書為什麼沒有標點符號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歷史冷知識:古人書寫的標點符號,和今天大不一樣
    從標點符號的使用來看,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也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從無周遍性使用標點符號的隨意性到有周遍性使用標點符號的自覺性;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比較規範,大小一致、位置固定、佔格合適。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雖然已經進入成熟期,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存在嚴重的多號一用,一號多用現象,還有很多鈔刻本不用或很少用標點符號。
  • 標點符號?
    更為奇怪的是,上古的語氣詞在後來的口語中全都沒有留傳下來,「也」「矣」「乎」「哉」「歟」「耶」之類連痕跡都沒有了。這也成為語言學領域的「千年之惑」。孟教授假設這些語氣詞曾在古人的口語中存在過,並按照先明清,再唐宋、南北朝,最後秦漢的逆向順序來考察,結果令人吃驚:它們從來就沒在古代人的口語中存在過。
  • 打字的你可曾知道標點符號的歷史?
    如果你看過古籍你應該會知道,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是不用標點符號的,目的是讓讀書人練就「句讀」的能力,也就是斷句識文辨義,而且古人讀書是很慢的,要一字一句地讀才能理解得更為透徹,雖然古人沒有標點符號但他們會用紅筆斷句這種「一逗到底」的方式把句子分隔開來。不僅我們中國,西方很多國家最早的書面文字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 認真學習人民日報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古代中文無通用的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標點符號趣談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
  • 歷史冷知識: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古人寫書也用標點符號
    先秦是標點符號的萌芽期,因此這個時候的標點符號種類不多,形體不規則,使用具有任意性。但先秦時期出現的標點符號,是漢語標點符號的源頭,奠定了後代標點符號發展的基礎,後代許多標點都是由這一時期的標點符號發展而來。
  • 標點符號 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中外古代基本不用標點符號  中國古代的文字裡,有標點符號嗎?
  • 的故事: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胡適魯迅劉半農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 《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疑難用法診斷21例;標點符號的正確書寫格式
    (奇怪的是中國的譯本,卻將這極要緊的一句刪去了。)(魯迅《答<戲>周刊編者信》)3括號內部如何使用標點?就句內括號說,語句內部可以使用各種標點符號,但是語句末尾不能有句號(問號、嘆號例外),哪怕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 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
    古代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首先就是要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其實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但是不常用,也不規範。在文言文典籍中,大多不用標點符號。但是不用標點符號並不代表不用斷句,斷句是要靠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定的,因此古代讀書首先要學會斷句。《禮記.學記》中記載:「一年視離經辨志」,意思是上學一年後就要考核學生「離經辨志」能力。
  • 新課標語文90秒:《史記》,為何不用標點?——「強基計劃」考題(5)
    學生問我,《史記》為什麼不用標點?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一般認為,漢以前,文章是沒有標點的。你看,「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韓愈的描述告訴我們,當時老師要教學生「習其句讀」。可見,「習其句讀」,是閱讀文章的一種啟蒙。2. 古代撰文者為什麼不用標點呢?
  • 中國標點符號的發展史:古人真的不使用標點,不標註符號?
    隨著文字使用範圍的擴大,到了殷商後期和西周時期,見於青銅銘文的標點符號明顯多於現今已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標點符號。出現了甲骨文中「線號」的變體——「勾識號」,包括「二短橫號」和「單短橫號」。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發展的黃金時代,以春秋晚期的原本《道德經》以及春秋末年孔門弟子輯錄的《論語》為發端,戰國初年,諸子百家的各種著作相繼問世,文字使用空前廣泛。
  • 胡適與新式標點符號
    胡適寫出此文後,立即寄給了好友許怡蓀,同時在信中開始使用自己主張的標點符號。他怕許誤會,在1916年1月25日的信中特意附加了一個說明:「近頗以為『句讀』為文字之必要,吾國人士作文不用句讀,今之報章知用圈讀,而制度不完,有圈無點,讀皆成句,其弊甚大。
  • 標點符號用法40問
    在表格中,如果只有數字、單詞,末尾不用標點;如果有句子,就應該和一般文句一樣使用標點。從理論上說,並列的引語之間有停頓,應該用頓號,但是由於各引語已經加了引號,看起來很醒目,不會造成混淆,所以,可以不用頓號。有人願意用,不能算錯,但是以不用為好。新修訂的《標點符號用法》中也建議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