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章的標點符號,是什麼樣子的?

2020-12-18 燕歸來講歷史

夔(kuí)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出自《山海經》。傳說中夔是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僅有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古代出土的文物鍾、鼎等青銅器上經常會有夔紋。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時用曾用夔的皮做成戰鼓,敲起來撼天震地。

在舜的時代有一名樂官名字也叫夔。夔擅長演奏,還會作曲。舜就讓夔掌管樂舞,讓他用音樂傳教給百姓。夔也不負眾望,編出了樂曲《蕭韶》,據說《蕭韶》流傳了一千多年。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如下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噁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

什麼意思呢?

大概意思是說,魯國國君魯哀公問孔子,據說舜的手下有一個叫夔的樂官,他只有一隻腳,這是真的麼?孔子回答,夔是一位樂官,怎麼可能只有一隻腳,是因為舜很賞識夔,封他為樂官,用音樂傳教百姓,後來有人又向舜舉薦其他音樂家,舜拒絕了,他認為夔一個人足以擔當此重任,所以舜回答,夔一,足也,而不是 夔,一足也。這是舜誇獎夔的意思,而不是說他只有一隻腳。

清 乾隆 夔 鳳紋

魯哀公之所以誤會了舜的意思,估計是因為古代無論書籍還是文章大部分都沒有標點符號,因此他才出現誤會。

其實中國的標點符號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現在出土的很多文物上就可以看到,但是那時沒有統一的標準規範,用來表示句子停頓的符號也比較多,比如曲線,三角形,圓點,長線,短線等,表示的意思也不相同。

雖然古人用標點符號不規範,但是我們強大的中華民族還是很聰明的,會用字來發揮標點符號的作用,比如古文中出現「曰」,那它後面肯定是說話的意思。「邪」通常代表疑問的意思,「哉」通常是感嘆的語氣。

結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怎麼會沒有古代的標點符號,只是出現的方式不同罷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加標點
    至於宋朝,標點符號逐漸成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奠定了舊式標點符號的體例,明、元、清則在此基礎上稍有創新。據不完全統計,這段時期湧現了三十多種新的標點符號,極大程度滿足了各類文章體裁、語言性質的需求。胡適這番論述,道出了古代標點符號的幾種不足之處,例如不具有完備性。一篇文章,有祈使、驚嘆、疑問、陳述等語氣;有並列、分舉、止絕等結構。先秦時期,只有極少數的幾種符號,無法完備地用於文章所需要的斷句輔助,這一限制,很大程度阻礙了古人著書作文添加標點的傳統形成。
  • 中國古代就已存在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用?
    在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敘論》中提及:在文章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在兩個字的中間;在句終的地方,在字的旁邊,後來用圈號作為句終的標誌。這特殊的符號,既是古人所使用最簡單的標點符號。但除此之外,多數是沒有標點的。
  • 古代的書為什麼沒有標點符號
  • 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該怎麼讀?古人:我的傷痛你不懂!
    古人使用標點嗎?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不用標點符號,不等於說不用斷句。斷句,需要讀者自己來做。古人閱讀文章的斷句功夫,叫做「句讀(dòu)」。假如你是古人 一起來句讀既然了解了古代是沒有標點的,那大家就應該意識到,我們現在閱讀的文言文,是已經斷好句的文章,這些文章不是「天生」就有標點的。
  • 認真學習人民日報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常用的標點有9種,即:問號、嘆號、頓號、引號、括號、連接號、書名號、分隔號三、中文標點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在文章裡加入「句讀〈jù dòu〉符號」: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當前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代詩人趙恬養
  • 古代的標點符號怎麼用?和今天有什麼不一樣?
    本 文 約 2640 字閱 讀 需 要 7 min寫文章是離不開標點符號的,下圖這首標點符號歌想必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其中新產生的標點符號只有雙圈號、圈點號、卜字號及圓點號的變體省略號四種。圈句號可作句讀、隔開大韻、標出書名和人名等作用,圓點號可用於隔開文章的不同層次,隔開大韻等用處,與圈點號的作用相似,但圓點號除此之外還有作減字之用。但是保守是就標點符號的整體發展傾向而言,保守期內部仍然存在發展,雖然這一時期見到的新標點不多,但標點符號的用法比秦漢大有增加。
  • 不要亂打標點符號
    □未木  標點符號每個人都曉得,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寫篇文章,寫個證明假條,都需要打標點。學校老師經常都教學生,要正確運用標點符號,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的意思不同,使用的地方就不同。
  • 古代書籍中為什麼沒標點符號?
    古代書籍是指民國(1911年)以前的書籍,那時的書是豎版,字是由右到左,由上到下排版。沒有標點符號。為什麼?主要是成本問題。大家知道,我們的排版印刷書籍最早是宋版書,採用手工雕版,成本很高,如果文中包含許多標點,費工費時,被認為是一種浪費。以後改為活字排版,當時一部書叫一函,不能太多。書是線裝訂,不能太厚,要求內容儘量壓縮,所以用文言文,沒標點。好在古人從小學習古文,可以斷句,也就習慣了。
  • 胡適與新式標點符號
    1915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了《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提倡新式標點符號,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後來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之所以引起爆炸性的重視,與他的這篇文章引起大家關注所做的鋪墊有關。可以說,胡適提倡新式標點符號的這篇文章是他暴得大名的先聲。
  • 文章沒有標點你能看懂嗎?標點符號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所以標點符號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一篇文章沒有標點符號,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尤其是文言文!怎麼樣,頭腦是否還清醒呢!當然了,我們現在的文章都是有標點符號的,那麼你知道標點符號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嗎?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標點符號的發展歷史。
  • 標點符號 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中外古代基本不用標點符號  中國古代的文字裡,有標點符號嗎?
  • 的故事: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胡適魯迅劉半農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 標點符號?
    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連皇帝批閱奏章這麼「嚴肅」的事也都沒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乃書面語符號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說「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麼?  孟昭連指出,語言學家告訴人們「古代文言是沒有標點的」,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誤解。
  • 小學生不會標點符號,作文扣分多,這篇文章全解決
    還在為孩子不會標點,語句表達出錯發愁嗎?趕快看看這篇【標點】教學吧!標點符號的學習和運用,在一二年級階段都已經開始學習。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在標點方面不會運用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一句話是不是說完了。因此,在他們的文章中出現最多的標點符號是「逗號」。有很多時候會發現他們文章中往往都是好長一大段,只有在結尾處才有「句號」的出現。導致很多老師在閱讀文章後,會在批閱時寫這麼一句話:標點符號不會運用,需要加強練習等批語。
  • 中國標點符號的發展史:古人真的不使用標點,不標註符號?
    寫在前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在中學學習這篇課文時,老師特別強調了「句讀」〈jù dòu〉兩字,並且補充說,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人們要斷句只能憑語感來「破讀」。
  • 《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疑難用法診斷21例;標點符號的正確書寫格式
    (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如果「某某說」後面不是直接引語,而是轉述「某某」話的大意,「某某說」的後面一般用逗號。例如:女朋友去看了回來報告說,最喜歡那套短打緊身的懸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氣的。(夏衍《包身工》)表示注釋性話語的時候,破折號的前面一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注釋語和被注釋語分成兩部分,人們在讀到破折號的時候,自然會停頓一下,前面不用標點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破折號的後面不用標點符號。
  • 陳寅恪著作的標點符號
    但他的文章實在寫的不高明,標點尤賴[懶],不足為法。(《胡適日記全編》,第六冊第657頁) 文輝先生認為: 可惜,陳寅恪似未接受胡的意見。觀其論著格式,最基本的標點雖不能不用,「引書起訖、刪節之處」則採取另起段並退格的處理方式(不用省略號),但「書名、人名」仍無標識,終不免「標點尤懶」之譏。
  • 詩詞作品中標點符號的意思及正確使用
    時不時看到部分詩友在詩詞作品中使用冒號甚至問號❓其實過去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的。大約在漢代,開始使用句讀。到了宋代,開始使用圈點【·】到了明代又出現【|】和【‖】,分別用來表示人名和地名。這些簡單的符號可以看作是我國傳統的標點符號;但它是很不完備的,在很長的古文學發展時期內也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 小學標點符號專項練習,附有答案,提高孩子的標點符號運用能力
    在語文中,有許多的標點符號,需要同學們正確地使用它們。在運用標點符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這些標點符號的用法。有很多低年級的學生對標點符號的運用是一頭霧水,不太明白標點符號的用法,不知道該用在哪裡。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標點符號有: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問號、嘆號、引號、省略號、破折號、書名號、圓括號、方括號等,這些都是要同學們掌握的基礎知識。學會正確地運用標點符號,能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份小學標點符號專項練習,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標點符號的用法。大家可以收藏給孩子學習,很實用的一份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