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正文之前,先出個小學生的題給大家做一下

標點符號的魅力就在於此呀!如果你看懂了,那麼再來一個:

看完後的我是一臉懵23333333。
所以標點符號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一篇文章沒有標點符號,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尤其是文言文!
怎麼樣,頭腦是否還清醒呢!
當然了,我們現在的文章都是有標點符號的,那麼你知道標點符號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嗎?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標點符號的發展歷史。
話說最早的標點符號產生於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在古希臘銘文中出現了用二連點、三連點分隔詞句的表現形式。
後來到了公元前2世紀,一位名叫「阿里斯託芬」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創造出三級標點:上圓點、中圓點和下圓點。
當時標點符號初具雛形,但是並未被廣泛傳播並使用。
一直到15世紀,一位出版家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在他發行的數千種書籍中,使用了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五種標點符號。這些標點符號隨著書籍銷往歐洲各地,自此,書中的標點符號才被人們慢慢接受,開始通行。
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不斷有人對標點符號進行添加和優化。比如在14世紀的時候,一位義大利學者發明了感嘆號,這樣一來標點符號不只能隔詞斷句,還能表達感情,感嘆號就可以表達感嘆的語氣,更加豐富了標點符號的作用。
經過傳播,16世紀的時候,感嘆號出現在德語中,17世紀,英語和俄語中也相繼出現了感嘆號。到了18世紀,英語中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標點符號。
而標點符號傳入中國,是在19世紀。
中國的書籍中最早系統性地使用標點符號的是著作是 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年出版)。雖然早在甲骨文時期,漢語分詞分段使用線條和間空隔開,但從那時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等幾個標點而已,且使用並不規範,沒有形成系統。
直到1919年,中國學者胡適呼籲,在漢字中使用西方的新式標點。1919年2月,為了起帶頭作用,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出版,書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式標點。後來的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等多名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鑑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正式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從西方引進的標點符號。
終於,在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自此之後,標點符號開始在中國廣泛的使用,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