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時代裡,古人是如何進行「斷章取義」的

2020-11-10 迷茫的皮卡丘

導言:眾所周知,我們現今所使用的標點符號系統起源於近代,基本舶來於歐洲。系統而又明確的標點符號的運用,使得我們對於文章的內容有了更為深刻的把握。在幫助理解文義的同時也避免了因為句讀不當而產生了混淆。對於現代人來說,「標點」和「拼音」是幼兒園語文的開學第一課。那麼在沒有標點符號系統的古代人們是怎樣進行文章閱讀的?他們是用什麼方法來精確的把握文意的?這對於今人來說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現代標點符號的引進和發展

北洋政府時期,伴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文化在中國有了更為深入的發展。

現代常用標點符號

依託於文化的傳播,西方的標點符號系統也被引進到中國,這與中國落後的的文法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文人創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標點符號系統的決心。1919年,以胡適、周作人、馬裕藻、劉復等大學教授為代表的先進文人很不願意看著

「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鑑的意思都沒有了。」

因此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的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符號。這些標點構成了現今所使用的標點符號的最常見的部分,有了初步的較為完善的系統。在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這標誌著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誕生。


在胡適等人共同提出新標點動議之後,上海商報在1919年2月出版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綱要》,這是第一本用白話文和新標點寫出的新書,在當時有著巨大的進步作用。翌年,在陳獨秀和胡適的支持下,王淵出版了帶有標點符號的《水滸傳》,這標誌著中國首次將標點符號應用於經典書籍。

舊式標點符號的演化發展

在這裡我們我們需要科普一點歷史冷知識,其實在古代中國是有標點符號的。之所以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是因為它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現代標點符號系統我們又稱之為新式標點符號,有新便有舊,新便是如此,舊即是如此。

勾識號


在現存最早的商代的甲骨文中便已經出現了一些標點符號的痕跡。這些標點符號的特點則是以線號為基礎,有豎線號、橫線號、曲線號、折線號等等。主要的功能便是起到分割卜辭的作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標點的種類有所增加,出現了勾識號、二短橫號和單短橫行等,同時使用頻率也有所增加。

秦代是標點符號的萌芽時期。秦朝時期標點符號的種類並未有所增加很多,但是它開啟了漢語標點符號的源頭,奠定了後代標點符號的發展和基礎。後來的秦漢時期標點符號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諸如黑方號、橫線號、頓號、逗號、括號、馬字號、兒字號、網紋號等等。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便收錄了「、」,解釋為:

「有所絕止,而識之也」。

在之後的魏晉至唐時期,標點符號的發展趨勢是趨於保守的。宋朝是標點符號的成熟期,舊時標點系統的格局完全形成。清代之後標點符號並沒有飛躍性的進步,但是其使用的範圍卻大大增加,超越此前任何一個時代。在坊刻書籍上,特別是民間文學作品上有所體現,大多是供低層次文化讀者閱讀使用。


雖然說舊式標點符號在中國有所產生、發展,並最終得以完全。但是它在主流文化圈裡並沒有產生過大的影響。對於官方文學以及高級文人來說,他們並不屑於使用這種方式。他們認為這種方式將文言文的品格有所降低(也許是想顯示他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吧)。因此我們雖然有標點符號,但並沒有怎麼用它。

文言文的另一種斷句方式——句讀

古人在看書籍文章時雖然不怎麼用標點符號,但是有另一種方式——句讀。私塾老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會用紅筆斷句,等學生的水平提高之後,不需句讀也能通讀文章。後來的人們便就習慣了這種方式。


句讀俗稱斷句,百度百科收錄為文言文辭休止、行氣與停頓的特定呈現方式,不僅是現行白話文中的句號與逗號的統稱。那麼什麼是句呢?「句」便是一個意識的完整表達結束轉換到另一個意識的表達。「讀」則至同一意識及事物完整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自然停頓、逗留、間隔轉換。二字合起來便就有了上述所講的功能。

相信很多人初見句讀應該是在韓愈的《師說》裡吧,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指的是如果不明白劇透的話,就不能準確的理解文意。《三字經》「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的記錄。

古代文言文體系形成之際,因為條件限制,經書的傳承唯有依靠背誦讀書之後的口口相傳。《朱子語類》有「漢時諸儒以經相授者,只是口傳,所以記得牢」。因此文言文體系雖然不用寫在紙上的標點符號設計,卻按照陰陽相合、虛實相生的原理,構建了獨特的虛字行氣體系來完成文句的起承轉合。清代袁仁林《虛字說》「夫虛字誠無義矣,獨不有氣之可言乎?吾謂氣即其義耳」。

明刻本,無句讀


以下兩處呢便是我整理的關於古人行字造句利用虛詞完成停頓和轉換的一些基本表達,以供學習。

  • 『夫、惟、蓋、故、粵、是故、今夫、若夫、且夫、然則』常常置於句首,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它們前面點斷句子。
  • 也、耳、焉、乎、哉、耶、歟』等多置於句尾,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它們的後面點斷句子。

結語:新式標點符號系統的推行有力的促進了文化教育在大眾之間的普及,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習慣了標點符號的現代人,因為缺少句讀方式的鍛鍊,因此在閱讀古代文獻時便時常混淆文義,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句讀是否已經過時?」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認真思考。

參考文獻:

《標點符號的起源及其演變》韋湘燕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

《中國古代標點符號》 管錫華 巴蜀書社

《師說》 柳宗元

相關焦點

  • 標點符號誰發明的呢?那古代有標點符號嗎?
    西方也是,在基督徒寫的福音書裡面可以看到一些......等等的符號,只不過這些符號在以前沒有一個標準或是系統規範,也可以說,你想要怎樣的符號都可以,反正當時識字的也不多,依個人習慣就好。那古代的人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是如何閱讀文章的呢?
  • 中國標點符號的發展史:古人真的不使用標點,不標註符號?
    先秦時代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的萌芽時期因此,這一時期標點符號的種類不多,形體不規則,使用具有任意性。但先秦時期出現的標點符號,是古代漢語標點符號之源,其奠定了後代標點符號發展的基礎,後代許多標點都是由這一時期的標點符號發展而來。
  • 古代人讀書到底有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告訴你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古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應該是這樣的: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培養斷句的能力。《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意思就是學生入學一年就要考察斷句的能力,藉此考驗其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確。老師教授「句讀」時教導學生用紅筆標註(「可圈可點」也源於此),待技巧熟練之後,就可通讀文章不用句讀。
  • 我國古人的這些斷章取義的名言,其實真正的意思往往是相反的
    過去的一年裡有大傢伙的陪伴,小編很開心,也非常感謝朋友們在過去一年裡對小編的支持和關注,小編一定會繼續加油給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中華文化迄今為止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五千多年以來,老祖宗留給了我們非常多的財富。不僅如此,古人們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至理名言。但是有些古人留下的一些斷章取義的名言,其實它們真正的意思往往都是相反的。
  • 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該怎麼讀?古人:我的傷痛你不懂!
    在閱讀和寫作中,標點符號和文字是形影不離、相輔相成的。使用正確、合適的標點符號,可以讓文字大放異彩。可是,標點符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誰發明的?如何規定的使用方法?這些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了解了解標點符號的「前世與今生」。
  • 原來古人的文章裡有標點符號
    有幸看到了長沙馬王堆的古文真跡,才知道原來古人的文章也是有標點符號的。。。 可惜,並未見過關於古文標點符號的介紹,也沒有標點符號演變的介紹。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如何讀懂語文課本中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五個斷句方式讓你秒會
    特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每個學習書法的是必須不斷的臨摹蘭亭序的,但是即便臨摹了無數次,也不一定能理解蘭亭序中表述的含義,因為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對我們從小使用現代文的語言的人來說要看懂讀懂古文,則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學習古文的首要原則是要學會和掌握「斷句」的技巧,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古文內容的理解和主題,那怎麼斷句?如何確保斷句的正確性以及合理性呢?
  • 古代有標點符號嗎?和我們現在的作用一樣嗎?
    但是相比起我們所生活的現在,我們對上千年前古人的了解就很少了。古人也用標點符號嗎?他們是怎麼用標點符號的呢?古人的標點符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標點符號有什麼不同嗎?漢代許慎早已經在《說文解字》中,收錄了「、」號,解釋:「有所絕止、而識之也。」可見我國擁有標點符號的歷史,早在漢代之前。
  • 「雞初鳴,鹹盥漱」:沒有牙刷,古人是如何進行口腔清潔的?
    以前看泰國的一部穿越電視劇,裡面的女主角第一次在古代用樹枝蘸著鹽刷牙,被鹹到五官變形的場景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而他們那個時候,用樹枝蘸著鹽刷牙還只是主子們的特權,奴隸們只能用手指蘸一點鹽水隨便捯飭捯飭。由此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沒有牙刷和牙膏的情況下是如何保持口腔衛生的呢?俗話說,牙口好才能吃嘛嘛香,由此可見,擁有一口好牙是多麼重要啊!
  • 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
    一、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嗎? 其實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但是不常用,也不規範。在文言文典籍中,大多不用標點符號。但是不用標點符號並不代表不用斷句,斷句是要靠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定的,因此古代讀書首先要學會斷句。《禮記.學記》中記載:「一年視離經辨志」,意思是上學一年後就要考核學生「離經辨志」能力。
  • 文章沒有標點你能看懂嗎?標點符號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標點符號的魅力就在於此呀!如果一篇文章沒有標點符號,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尤其是文言文!怎麼樣,頭腦是否還清醒呢!當然了,我們現在的文章都是有標點符號的,那麼你知道標點符號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嗎?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標點符號的發展歷史。話說最早的標點符號產生於古希臘。
  • 在沒有鐘錶的時代,古人如何判斷制定節氣?
    在沒有表的日子裡,古人是如何觀測時間、制定節氣的?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黎耕演講實錄:如果我現在問大家,現在幾點了?估計大多數人會拿出手錶或看看手機。
  • 寒冬將至,在沒有棉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進行保暖的呢?
    但是在現在這麼發達的時代,寒冷並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比如我們都有暖氣。暖氣只要是一直供應,那麼屋子就不會有很寒冷。但是在宋朝之前都是沒有出現過棉花這種東西的,所以古人到底是靠什麼來保暖的,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其實在宋朝以前,大家保暖的衣服都是用動物的皮毛製成的,非常地暖和。我們都知道,一些長期在寒冷的地方生活的動物,它們之所以能夠一直這樣生活下去,肯定是它們皮毛很保暖的緣故,不然一早就會離開寒冷之地了。
  • 末法時代女眾成就的比男眾多?高僧:切忌斷章取義
    別對佛經斷章取義(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問:現在有人說,末法時代在家成就女眾比男眾成就的多,有這樣的依據嗎?
  • 人民日報公布:最新版《標點符號使用大全》,實實在在的乾貨!
    在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裡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
  • 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方法,牢牢記住
    @如何正確的使用標點符號事例沒錯,同樣的幾個字,標點符號的位置不同,斷句不同,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意思,標點符號的合理運用一直都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許多小朋友可能分不清標點符號的用法,不懂標點符號的意思,以致表達錯誤的意思。
  • 古文沒有標點符號,該如何斷句?
    古人的書寫方法和我們今天大相逕庭,我們是從左往右,古人是從右往左,我們是一排排書寫,而他們是一行行刻字。最讓我們頭疼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文言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經常會因為斷句出現理解歧義,甚至是鬧笑話。
  • 相濡以沫:雖然後來的解釋有點斷章取義,卻溫暖了世情
    相濡以沫:雖然後來的解釋有點斷章取義,卻溫暖了世情剛接觸古代經典原著的人,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我們平日習以為常,且耳熟能詳的名言成語,其原義本旨與當今詮釋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那麼,問題來了,這是不是斷章取義呢?如果我們願意把「斷章取義」看成中性詞的話,這就是斷章取義,這就是古人、前人和今人在語言文字上的錘鍊結果。如自漢以下,斷章取義就是傳播《詩經》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徵引《詩》句,對所言之事或贊同、或否定、或美化、或諷刺,以達言簡意賅、在理服人之效。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