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毛筆字的都知道,臨摹碑文是必經之路!特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每個學習書法的是必須不斷的臨摹蘭亭序的,但是即便臨摹了無數次,也不一定能理解蘭亭序中表述的含義,因為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對我們從小使用現代文的語言的人來說要看懂讀懂古文,則是非常痛苦的事!
所以學習古文的首要原則是要學會和掌握「斷句」的技巧,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古文內容的理解和主題,那怎麼斷句?如何確保斷句的正確性以及合理性呢?那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點:理解古文篇章中關鍵字詞、詞語與詞語之間的含義
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需要了解一些固定字詞的含義,如常出現的「是」翻譯為「這樣」,「子」對應「你」,「走」對應「逃跑」,「豈」對應「難道」,「乃」對應「竟然」,「孰」對應「哪個」等等,這些常用文言文字詞表網上都有總結歸納,可以默背牢記!基本上掌握了差不多100個左右的古文常用字,基本上古文閱讀是不會存在障礙了!
第二點:掌握基礎的古代文化常識
古文中出現的文化常識其實要比現代文、近代文要容易一些,考試出現的知識點也一般集中在作者人名、朝代、字號、官爵封號等等,而且名家對應的著名作品集的考試內容也不外乎這幾類,所以古文文化常識相對容易掌握,只要記得不混淆即可!另外需要了解作者習慣的表達方式和行文習慣,這個只需要作者對應選取他最著名的篇幅即可,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先掌握這些名家最為有名的文章之後,再去延生閱讀內容!
第三點:熟悉古文中常用的一些寫作手法規律
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比如看到文中出現「曰、雲、謂」的字詞,則可認為文中開始出現對話或者引用之類的內容,這是很明顯的古文中的規定標誌!比如王安石的「傷仲永」中寫到「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其中有一個「曰」字則可認為開始說話的標記,正確答案是「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第四點:對於句首、句尾的特定詞語進行判斷和辨析
這點只要我們抓住句首和句尾重要的字詞作為斷句的識別,比如常用語句首的「蓋、夫、是時、後、既而、寡人」等等,用於句尾的字詞「與、邪、乎、哉、也」等等。可見句首用的第一人稱開頭的比較多,而句尾用語氣詞的比較多,所以我們可以熟悉這個規律,一句句子先找有沒有用開頭的字詞,然後如果有句尾的詞出現就可以先斷定這是句尾。
第五點:根據古文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
慣用詞語一般是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達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用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者修辭手法來斷句!
這五點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中的「斷句」,克服這個難關除了平日多看一些古文閱讀外,也可以多做一些常規斷句的訓練。方式也很簡單,可以用一些已斷句的簡單古文來開始進行斷句的訓練,先自己開始斷句,然後再對照實際此句的標點符號是否寫的對,這樣的訓練可以提高自己對常用古文字詞的理解!
歡迎下方留言溝通交流學習和教育,請成為小藝老師早自習的粉絲,求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