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書的時候對於斷句有沒有什麼標準?怎麼才能正確斷句呢?

2020-10-18 梧桐樹邊羽

古人的書寫方法和我們今天大相逕庭,我們是從左往右,古人是從右往左,我們是一排排書寫,而他們是一行行刻字。最讓我們頭疼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文言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經常會因為斷句出現理解歧義,甚至是鬧笑話。

就好像最多人知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也可以在今人口中解讀出好幾個版本來,加上實在久遠,不同的斷句配合不同的理解,終於生出分歧直到衍生出各種流派來。

《道德經》後兩千年來,中國文言文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進步嗎?我們到底要怎麼樣正確斷句古文呢?

明句讀

時代的進步雖然沒有在中華文化中催生標點符號,但是還是催生了其它朗讀斷句識別法。所以,越到後來的文言文章表達越精準,直到根本不會產生不同的斷句引起歧義。這種中國文言文特有的斷句法,就叫做「句讀」。

古文從來沒有標點,古人讀書,首先要學會「句讀」,所以「習六書,明句讀」是讀書人的基本功。

「六書」是指結字方法,習了六書就知道一個字為什麼會這麼寫,而明「句讀」是指斷句方法,告訴你如何去朗讀這篇文章。

何為「句讀」?「句」是完結,讀(dòu)是停頓、暫停。

題主問的是古人寫書對於斷句的標準,寫書自然是怎麼想就怎麼寫的,所以一篇古文的句讀是要依靠讀者體會到前人的行文方式才能正確誦讀。句讀的要求是對讀者的,對作者而言,只需要按平時說話升級成書面語言(文言文)表達出來就好了,斷句之間不但沒有標記,連多空一點都不會,因為他寫完了,你讀不懂是你自己的事情。

何況「明句讀」在文言文時代相當於小學生的功夫。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普通話和文言文語言系統不一樣,標點符號早就通行,而且大多數古文早已經有學問家幫我們標註了符號,我們只需要按我們自己的習慣閱讀就好了。

但是在閱讀學問家標註好的古文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學者的觀念,就拿「道可道非常道」來說,大部分人標註文「道可道,非常道」,而有些人拋開學問家的看法,自行標註,就標成「道,可道。非,常道」,這完全又是另外一個方向的理解了。

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有能力句讀的情況下,最好是去讀原文,也就是沒有標標點的古文,這樣可能在原文思想上能夠不受學問家幹擾,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掌握句讀規律

句讀是有一定規律的。

我們要進入古人的行文思路,了解古人的表達方式,不同時期的文章表達方式是有區別的。

押韻與對仗

比如詩歌詞牌,詩是韻文,那麼找到這篇詩文的韻腳,斷句的位置自然就出來了,如果是近體格律詩的話,對字數長短、句數都有嚴格限制,這種句讀方法是非常容易的。

而在上古,句式結構簡單,一般是四言、五言,而且也是依靠韻腳來進行句讀。同時,楚辭之類的長短句,句式雖然不整齊,但是中國人極其愛使用排比、對仗的修辭方法,也可以幫助我們斷句。這種方式的句讀方法在駢文、賦中特別明顯。

虛詞與句型

唐宋之後的散文,句型開始散亂,不過同時出現了大量標誌性的字詞,幫助文章進行斷句。這些新字詞的誕生,集中表現為介詞、語氣助詞。這些虛詞就相當於標點符號的作用。我們只要看到「焉哉乎也耶矣」這些字的出現,基本可以確定這是句末了。

介詞「以」、「而」、「故」、「斯」等,一般是在句首,還有發語詞「夫」、「若」之類,一定是一句之首,那麼出現了這些虛詞的時候,前面就肯定要斷句。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句式:「……者,……也」、「為……所」、「不亦……乎」等,這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句子,句讀清晰。

說話與人名

而相對於今天的冒號、引號,古文中常用的交談就是用「曰」、「謂」、「對曰」這些字來表示,像「子曰」後面又出現了「曰」,那麼就是換了一個人在「曰」,我們要注意句讀和角度的切換。

出現人的名字時候也是要斷句的。不過人名首次出現都是全稱,而在後面再出現基本上只出現名。比如「諸葛亮」,到後來可能就只是一個「亮」字就代表了他,我們要有意識地標記句讀。

掌握中心思想

這些都是在閱讀沒有標點的古文時候斷句的技巧,但是再說一遍,每個人理解一不樣,句讀的位置就可能不一樣。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要進入古人的思維意境,了解他到底想要說什麼,用什麼方式表達,當我們把文章的意思弄通了,然後在這些區分句讀的技巧幫助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出正確的斷句。

掌握中心思想永遠是最重要的,不管是閱讀現代文還是文言文。

為什麼有些朋友拿起一篇古文就讀得有聲有色?這是有大量的閱讀打底,形成了文言文思維規律,了解了古人語境,才能真正做到遊刃有餘。

無他,唯手熟爾。

相關焦點

  • 古文沒有標點符號,該如何斷句?
    就好像最多人知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也可以在今人口中解讀出好幾個版本來,加上實在久遠,不同的斷句配合不同的理解,終於生出分歧直到衍生出各種流派來。《道德經》後兩千年來,中國文言文難道就沒有這方面的進步嗎?我們到底要怎麼樣正確斷句古文呢?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漢語斷句瑣談_文化_騰訊網
    古人把這一基本功看作是為學之基礎、「講經之先務」。作為一種功力,斷句需要古漢語字、詞、句方面的修養,甚至需要古代歷史文化全方位的知識。因此,它不僅僅是對於學童,也是對於教書先生以及所有攻書習文者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從能否給古書準確地標點、斷句,可以驗知其知識水準與治學能力。/壹/古時印製的書籍,見不到標點符號,古文都是一文到底的,中間不作點斷。
  • 光明日報:漢語斷句瑣談
    它們為三言、四言,或五言、七言,書中句式單一,不發生斷句問題。可是,待到誦讀「四書五經」了,線裝、木版的書,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就發生困難了,即便是認識書上的字,也往往念不成句子,不知道該在哪處斷開。   為此,塾師劉璧亭先生就首先幫助我「習其句讀」。
  • 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文言文斷句方法
    不少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試題,都有一道給文言文斷句的題目。大多要求在該加標點的地方用「蛐」表示,不要求加具體的標點。這類試題應該如何應對呢?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
  • 高考語文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大多數同學在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  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
  • 2019高中語文文言文斷句知識點總結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過:"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 背誦古詩有門道,讀詩不斷句,等著鬧笑話
    句讀的基本原則,就是「語絕為句,語頓為讀」,語氣結束的地方為「句」,用圈(句號)來標記,沒有結 束的文句叫做「讀」,用點(逗號)來標記。古人常有「可圈可點」一詞,讚頌某位歷史人物的功業。句讀點錯了,常常會鬧笑話、出歧義。
  • 如何讀懂語文課本中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五個斷句方式讓你秒會
    特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每個學習書法的是必須不斷的臨摹蘭亭序的,但是即便臨摹了無數次,也不一定能理解蘭亭序中表述的含義,因為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對我們從小使用現代文的語言的人來說要看懂讀懂古文,則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學習古文的首要原則是要學會和掌握「斷句」的技巧,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古文內容的理解和主題,那怎麼斷句?如何確保斷句的正確性以及合理性呢?
  • 文言文斷句的5個小妙招
    答案: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二)明動詞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係,確定主幹,整體把握句意,進而可以正確斷句。
  • 《道德經》到底該怎麼斷句
    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在問答上寫過。首先我就很搞不懂,「道可道,非常道」這種亂七八糟的斷句和解釋,到底是由誰開始的,總之坑人不淺。原文根本沒有「常」字。使用「常」字,是在漢代時,為了避漢文帝劉恆之諱,有了這麼一個改動。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在避諱之風盛行的古代封建社會,這也沒法改。但是到了今天,你還避什麼諱?還不改回原文?念那個錯的念出癮來了是嗎?我們講,你翻譯古文,好歹得翻譯原文。你翻譯的東西連原文都不是,你翻譯那些被改動過的東西,能體現出原文真正的意思嗎?
  • 小學生的翻車作文,斷句不正確產生歧義,老師:趕緊讓你爸看看
    對於小學生來說,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文是一種非常麻煩的作業,不但有字數要求,還要寫得生動有趣。小學生在剛剛接觸作文時,寫出來的文章「異常精彩」,常因斷句不明確,不會使用標點符號,讓作文產生歧義,爆出一些金句,讓老師和家長們看到後哭笑不得,還會產生誤會。
  •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兩種斷句解讀,你怎麼看?
    對這句話的解讀,目前有兩種主流傾向:一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二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兩種斷句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種斷句解讀的大意是:孔子說:「喜歡花言巧語,善於偽裝的人,很少有『仁』的品德。」
  • 2021高考備考之文言文斷句訣竅
    媒人說﹕「我沒有說謊,早就告訴你,這女子『腳不大好,頭髮沒有,麻子』。」是你自己斷錯句,怎可怪我呢?什麼是斷句呢?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
  • 初中文學常識知識點:利用虛詞巧斷句
    一、關於斷句   文言文斷句習慣上稱為句讀。古文不加標點,要讀懂文章就必須學會識字、斷句。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   文言文斷句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斷句能力的高低,是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標誌。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理解文意--如果斷句錯誤,必然會誤解古文原意。
  • 2019年中考語文複習之文言文斷句技法
    辦什麼事?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逕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斷句太TM重要了!
    英語寫作中斷句斷得好,那你是高手;如果瞎斷句,或者不斷句,那只能證明你是傻X了。 最近的這張微博截圖比較火: 容祖兒最近發了一條微博。在祝自己生日快樂的時候,寫出了penis這樣的字眼,顯得格外礙眼…不過大多數的網友驚訝過後才緩過神來,這句話如果進行了斷句,也就是單詞之間如果打出空格的話,就正常了: 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
  • 小學生的翻車作文,因斷句產生的歧義,老師:不能什麼都給孩子看
    對於小學生來說,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文是一種非常麻煩的作業,不但有字數要求,還要寫得生動有趣。小學生在剛剛接觸作文時,寫出來的文章「異常精彩」,常因斷句不明確,不會使用標點符號,讓作文產生歧義,爆出一些金句,讓老師和家長們看到後哭笑不得,還會產生誤會。
  • 高曉松評席慕蓉的詩:如果不斷句就是散文,到底有沒有道理?
    那麼本期筆者就節選席慕蓉的兩首經典詩中的部分,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高先生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一棵開花的樹》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古體詩講究韻律,但現代詩多數已經拋棄了這一束縛,所以有沒有韻已經不是散文和詩歌最本質的區別了。一首現代詩到底能不能算是詩,歸根究底看的就是兩個字:詩性。所謂詩性就是:詩人通過想像,將平凡的意象賦予象徵意義,並通過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來。詩性,是普通散文沒有的。那麼席慕蓉的這兩首經典詩,到底有沒有詩性呢?
  • 語文:文言文如何斷句
    大家好,今天講解文言文斷句的方法。文言文是我們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都要學習的一種題材。從部編版的三年級上冊,就開始學習文言文。古文一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就是在閱讀時將句子分隔開,便於理解的過程。小學語文常用的文言文斷句有以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