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前,71歲的報告文學作家李迪溘然長辭,永遠離開了我們,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紅衣白褲的火熱背影和一部部滾燙熱忱的文學作品。8月30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李迪的文學道路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高洪波等出席會議。30餘位作家、評論家,以及李迪的家屬、好友故交參加會議。研討會由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主持。
8月30日,「李迪的文學道路研討會」在京舉行
謳歌人民的奮鬥
記錄民族的奮進
「沉睡在貧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變,張開多彩而勤奮的翅膀,飛翔在脫貧奔小康的春風裡。那樣耀眼,那樣明亮!」這是李迪寫在《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開始的一段文字。在手術前的病房裡,他將這最後一部書稿交給了作家出版社。近日,該書作為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系列作品之一出版,並被列入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
作者:李迪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鐵凝在講話中說,李迪同志離開我們已經63天了。我和很多朋友一樣,震驚、痛惜。這是一位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作家,他走得太早了,但為了時代和人民,他全力以赴,做了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他不負此生,他一生的道路被他的人品和作品所照亮,他留給我們這麼多沉甸甸的作品,他的精神啟示和激勵著我們。李迪的創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從那時起他的創作就和廣袤的土地、廣大的人民緊密相連。這麼多年來,他是不知疲倦的行走者,從公安一線到邊地加油站,從塔克拉瑪幹沙漠到湘西苗寨,都留下他火焰一般躍動的身影。每到一個地方,他都不是蜻蜓點水,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敞開他的心,以心換心地去體會那裡的生活、那裡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都願意和他說心裡話,聊家常事。他筆下的人物鮮活靈動,他講述的故事感人至深,現在,把李迪的作品擺在一起,我們都能看到:正如一滴水、一朵浪花反映著江河,這些具體而微的人和事,為廣大的現實,為新時代、新生活和新人留下了真實的寫照。
李迪
鐵凝指出,李迪始終保持著對變化著的、創造著的生活的忠誠和熱情,始終把講述這種變化與創造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是他一生樸素而崇高的文學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還在病榻上堅持完成了反映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攻堅歷程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李迪沒有使用多麼新奇的技巧,也不鋪排怎樣繁複的結構。修辭立其誠,他只是熱誠地素描一個個人物,寫出他們的心,寫出他們的奮鬥,把他們鮮明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也正是在這些樸實的人物形象中,在他們娓娓道來的生活故事中,讓我們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感受到中國的巨變和人民的偉力。
鐵凝強調,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文藝指明的根本方向和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李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深愛著祖國和人民,他為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而興奮而激動。他的信念不是抽象的,而是飽含熾熱的感情。要寫出好作品,就要熱愛人民,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正是這樣廣大而具體的愛,讓李迪對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始終滿懷熱情,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成為了時代的記錄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還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中,中國作家都是積極活躍的在場者、參與者,是滿懷激情的書寫者。李迪同志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李迪遠去,但李迪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中國廣大作家一定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行走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謳歌人民的奮鬥,記錄民族的奮進,為偉大的新時代書寫新史詩!
研討會現場
生活和人民是李迪創作的
源頭活水
李迪曾多次提到:「生活是一口井。離了井,沒水喝。」生活和人民,是李迪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正是秉承這樣的創作理念,他七上丹東、六下無錫、三季走過九省、數月往返永和、訪遍十八洞村。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雙腳丈量出的真情,都是用雙手耕耘出的實感。
高洪波認為,李迪可以稱得上是「感情一堆,血肉一堆」。邊疆十年是李迪文化品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最後十年則是他綻放生命、歷盡風雨的沉澱過程,這是生活饋贈他的「大禮包」。「熱情、真實、快樂、認真」這八個字,可以成為對作家李迪為人為文的整體概括。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說,李迪是一個立志以人民為中心,並將文學的人民性貫徹創作始終的作家。在李迪的故事中,我們讀到的是一位作家對於人民的真摯熱愛,這是一位作家與生俱來的品格,同時也是作家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具體實踐中,對寫作者自我品性的不斷陶冶和修煉。我們懷念李迪和他所堅守的文學信念,並願意沿著他和廣大中國作家所走的廣闊的現實主義文學道路而砥礪前行。
在《中國作家》副主編高偉看來,李迪是一個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的優秀作家,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廣袤的大地與人民,感受到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身上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力。這樣的作家是時代的記錄者、是人民的歌者,在尋找感動和激情的創作中,李迪完成了從踐行深入生活的作家到為時代、為人民而歌的跨越,成為一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的作家。
學者包明德說,李迪是從事公安題材文學創作的作家中最為勤奮、成果最豐富的一位。他的作品將警察故事的真實性、文學性、詩性和人民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語境。正是因為李迪深入、心入、情入基層警察生活,紮根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深處,才能將警察故事的人文精神和法制的信念深刻而淋漓地呈現出來。
作家孫曉青說,李迪的文學道路起步於軍營,在大量創作軍旅題材文學作品的同時,人民軍隊的諸多優良傳統也在潛移默化地滋養著他,培育了他忠誠、勇敢、剛強、務實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軍人品格,築牢了他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人生追求的思想根基,李迪的創作活力正源於他對國家、對軍隊、對人民、對生活的無盡熱愛。
不是在採訪,
就是在採訪的路上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認為,李迪從早期的小說創作轉向用紀實文學的手法為時代記錄,把自己接觸的人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最重要的呈現主體。他把心交給讀者,交給自己熱愛的人民,為了時代和人民而全力以赴。李迪的創作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為了讓自己的筆力能夠匹配得上人的進步和時代的進步。
評論家劉玉琴說,李迪為人真誠善良、靈魂純淨,對人生有著巨大悲憫。他以心靈的純淨去對話生活、對待人世,以激情熱情和真誠善良去感染身邊的人。他的人品與文品、知心與知情都值得我們認真總結,他對時代和人民樸實而精彩的書寫,為當今社會的文藝創作和生活態度提供了重要啟迪。
談及李迪近十年來的創作,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張策表示,李迪逐漸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文字風格,貼近人物、貼近生活,快樂、樸素、親切,而且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銳利感,他的作品讀起來永遠讓人快樂,永遠讓人感到痛快淋漓。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傳會說,李迪有著優秀報告文學作家的特質,愛國為民,他曾經說過自己就是一生一世都要為人民寫作,他與時代同頻共振。他經常說,我們遇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抒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報告文學作家的信念。李迪熱愛生活,對生活有百般熱情,他不是正在採訪,就是在採訪的路上。
與會者回顧了與作家李迪的交往點滴,探討了李迪《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察王快樂》《004號水井房》《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等作品的文學成就與藝術風格,及其帶給當代中國紀實文學創作實踐的現實影響和深刻啟示。講故事的人走了,但他把故事永遠地留給了我們。舉辦此次研討會不僅是對作家李迪的追思與紀念,更是對其高遠的創作追求和人格精神的延續與傳承。
「我不太會講,也不太會寫,只希望大家給我一個感恩的機會。」李迪的夫人魏桂蘭一開口便淚流滿面。她說,李迪此生沒有白來,他收穫了殊榮,收穫了深厚的友誼,收穫了事業的成功,收穫了那麼多人對他的喜愛和敬重,收穫了家庭的溫暖,他可以微笑著去往另一個世界,享受那裡的快樂。作品得到肯定,這是每個作家的願望,李迪得到了許許多多朋友的支持、鼓勵和肯定,這足以告慰他在天之靈,相信這些作品會成為他留給大家的一份特殊的記憶,成為他的朋友和讀者對他最真切的紀念和緬懷。
與會人員合影
李朝全、顏慧、艾克拜爾·米吉提、張陵、蕭立軍、李國強、彭程、楊浪、董宏君、李培禹、朱競、李曉重、趙陽、張琳、加天山、馬毅傑、李國和、孫明旭、李生儒、華靜、劍鈞等參加會議。
攝影:尹超、趙雲
來源 | 《文藝報》2020年8月31日第1版
微信編輯 | 鄧潔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