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路遙國際文學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主辦方 供圖
12月2日是路遙的七十歲誕辰。12月7日,由北京出版集團、清華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路遙國際文學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中外高校的學者出席了研討會,共同探討路遙創作在文學史內外的意義及對當下的啟示。
在大會主題報告階段,文學批評家、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李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以及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籍專家、巖波書店原總編輯馬場公彥依次作了精彩的發言。
李陀指出,《平凡的世界》是非常自覺的現實主義寫作,「它為現實主義寫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的經驗,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他認為,《平凡的世界》描繪了氣勢宏大的當代農民群像,描繪了有幾千年根基的傳統鄉土社會的瓦解,並揭示出兩者之間的緊密關聯;它站在世紀斷裂的尖銳節點上,為我們構建了觀察和分析鄉土社會及其變革的總體性畫面。「在這個意義上,《平凡的世界》非常不平凡。」
陳曉明認為,《平凡的世界》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寫出了生活的細緻,以人性冷暖作為生活底色,堪稱一部純樸優美的「鄉村人倫關係的教科書」。
楊慶祥則以路遙的成名作《人生》為切入點展開論述。他指出,《人生》超越了故事,上升到了人物美學和敘事美學的層面。另一方面,《人生》也是一部「道德勸誡小說」,高加林的人生起落展現出了相向而行的美學特徵,實際上延續著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傳統。「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們再讀路遙的《人生》或者《平凡的世界》,還是覺得它很好看,它還是能夠解決我們的愛欲、我們的痛苦。它是一個高度本土化的、高度內在於我們心理模式的作品。」
活動現場。主辦方 供圖
格非著眼於路遙小說中的城鄉倫理衝突。他指出,作為文學隱喻的《人生》具有超越文學本身的價值,對我們思考當今社會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觀念和視野。通過作為被現代知識塑造的鄉村青年高加林的經歷,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衝突與矛盾。格非認為,雖然路遙在《人生》裡基本持有發展主義的觀點,但與此同時,《人生》又暗含著路遙對現代文明去路的深刻思考。「路遙有一種對失重的深深的憂慮。他是被裹挾進整個歷史變動中去的。我個人把路遙稱為有誠意的作家,他帶著他的誠懇,把自己的思考和創作跟整個時代的巨變聯繫在一起,這是路遙最感動我的地方。他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成分,就是平凡人的思考。」
馬場公彥從中日文學、文化比較的視野出發,深入剖析路遙反覆書寫的「城鄉交叉地帶」主題。他指出,日本乃至整個以小農社會為主的東亞地區,都存在路遙作品所探討的農民貧困、農村疲敝、城鄉差距等問題。重建鄉村、培養農村現代化的個人意識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卻未在文學史上得到充分的開拓。路遙作品對鄉土社會的深入觀察與關懷,正是其能超越國境和語言並被廣泛傳播、廣泛閱讀的潛力所在。
主題報告結束後,嘉賓們圍繞路遙的寫作,就現代化轉型、重建情感結構、文學的價值與功能等議題展開了精彩深入的對談。李陀提出,文學不應簡化生活,而是要敢碰生活的複雜性。「我們應該像路遙一樣,把一切攤開,看看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格非為本次研討會作了閉幕致辭。他指出,路遙的寫作不僅具有文學的意義,而且對我們了解今天中國的社會現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悉,本次研討會是紀念路遙誕辰七十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此前落幕的「我的平凡的世界」徵文比賽、典藏版《路遙全集》發布會等均吸引了大量讀者及相關研究者的參與和關注。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