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文學獎」該不該叫停?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路遙文學獎」於1月8日在京啟動,這一由民間發起的文學獎項剛剛露頭半個多月,就引起了路遙女兒路茗茗的質疑。路茗茗明確表示,不同意目前設立該獎項,並希望組織者和讀者回歸理性,立即停辦該獎,她還呼籲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要為該獎項捐款捐物。

  儘管如此,2月2日,由《收藏界》雜誌社和西北大學[微博]文學院組織的「路遙文學獎第一次專家研討會」還是按原計劃舉行,「路遙文學獎」發起人之一高玉濤說,春節過後,還將在京舉行第二次專家研討會,並組織「路遙文學獎」報批工作。

  一方是堅持反對,一方是堅決要辦,一時間,路遙文學獎到底該不該辦,再次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熱門話題。

   發起人:叫停完全沒有必要

  路茗茗的反對聲,並未令「路遙文學獎」的前期運作就此停止。高玉濤前天在西安通過電話大聲告訴本報記者:「我回京後,會與路茗茗進行溝通,消除她的種種顧慮。」

  據高玉濤介紹,前天在西北大學舉辦的第一次專家研討會上,有20餘位作家、評論家以及讀者代表與會,大家態度積極,段建軍、楊樂生、仵埂、趙學勇、李繼凱等陝西高校文學教授都表示支持設「路獎」。他們認為「路遙文學獎」關鍵是要做出特色,評獎範圍不能太寬,應該突出短篇、中篇小說評選。此外,與會人員還認為這個獎項更重要的是要堅持獎項的品質、內容以及評選機制、規則等等,一定要科學嚴謹、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才能夠獲得公眾的認同。

  「我作為發起人之一也在會上表了態,這個獎項是社會的、公眾的文化資源,而不是發起人的。」高玉濤在接受採訪時強調,叫停「路遙文學獎」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個獎項才剛剛啟動,還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我們會按國家有關規定,向有關部門申請批准,並走民間社團渠道進行報批。」高玉濤進一步解釋說,「路遙文學獎」不打算實行基金會制,而是實行獎金制,由企業、個人捐贈獎金。

  捐款人:不希望好事變壞事

  自「路遙文學獎」啟動以來,這個獎項的發起者一直倡導由企業、個人捐贈獎金,但這也恰恰引起多方質疑。

  陝西榆林農校教師王志強剛聽聞「路遙文學獎」在京啟動時曾明確表示:「作為路遙在延安大學時的同班同學,我願意從工資中捐贈1萬元,盡己微薄之力,慰藉老同學在天之靈。」但隨後,王志強又聽聞路遙女兒對設立「路遙文學獎」持有異議,他認為路茗茗說得有道理,於是對捐款一事又有了顧慮。「我現在已決定先不考慮捐款的事情了。」王志強說。他表示,對設立「路遙文學獎」很支持,但也對獎項的操作表示有顧慮。「文學獎項如果真正操作起來很複雜,我不希望把好事變成壞事。」

  對此,《中國作家》雜誌主編艾克拜爾[微博]·米吉提也認為,「文學獎關鍵是要有權威性、公信力,評出來的獎作家要服、文壇要服、受眾要服,文學獎項的設立,不是為了評獎而評獎,而是為了激勵作家創作。」在艾克拜爾看來,組織者可以通過美好願望募集到資金,但是如何支配這筆資金,目前沒有法律界定,因此面對質疑和挑戰的風險巨大,「可以說主辦方渾身是嘴都說不清。」

  法律專家:隨意設獎存風險

  「忽略了理和情,這對文學獎的設立並不是好事,主辦方應首先徵得路遙家屬的同意,具體方案應該和家屬進行溝通,不能把路遙姓名造成的影響簡單視為公共資源,或者歸為自己所有。」北京大器律師所律師王韻如是說。

  王韻解釋說,《民法》規定,死者沒有姓名權,姓名隨著人的死亡就消亡了,死者無法保護自己的姓名權,而家屬也相應地無法保護死者的姓名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沒有禁止成立路遙文學獎、路遙基金會這樣的行為,其理由是因為死者姓名權不能受到壟斷。另一方面,《民法》對死者的名譽權是進行保護的,侵犯了死者的名譽權,對死者名譽進行貶低、損害,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進行維護。

  王韻認為,隨意採用已故知名作家的名字設立一個文學獎,其實存在法律糾紛的風險。首先,如果公眾誤認為設立者有搭便車的嫌疑,任何一個公眾都可以要求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制止。其次,如果由於主辦方、評委水平的原因,有可能使獎項含金量降低,獲獎作品粗製濫造,進而可能損害死者名譽,這時死者親屬完全可以通過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保護死者的名譽權。王韻認為,要想規避這些法律風險,首先取得知名人物繼承人或者家屬的同意,再來辦獎,才是最為妥善的方法。

  知情者說

  願望良好,難以實現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描是路遙生前好友,這幾天因「路遙文學獎」,他接到許多電話採訪約請,但都被他一一拒絕,昨天,白描破例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並首度表示,不贊成目前設立這個獎項。

  白描說,他和獎項發起人之一高玉濤認識也有一年了,而且在不久前,兩人還一同發起舉辦了「紀念路遙逝世二十周年」活動。「我不懷疑高玉濤良好的願望和初衷,因為他曾經和路遙有過交往,我不懷疑他和路遙之間的真摯友誼。」

  儘管如此,在高玉濤請白描出任「路遙文學獎」專家顧問組成員時,他還是拒絕了。

  白描擺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認為,目前全國各種各樣的文學獎項太多、太濫,以某某作家命名的文學獎也不在少數,其中大多是嚴肅的,但有的獎項純粹是自娛自樂,把評獎變成了一些小圈子的「嘉年華」。還有個別獎項不排除有商業運作的目的。在白描看來,現在文學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整合眾多文學獎項,如何提高評獎的公平性、公開性、公正性和公信度,充分發揮文學評獎的積極效應、正面效應,這才是當務之急。

  白描拒絕出任顧問,還因為他覺得設立路遙文學獎,有幾個繞不開的問題。首先,「路遙文學獎」是由一個作家姓名命名的獎,必須徵得家屬的同意、授權。其次,作為全國性的評獎,必須符合政府的有關法規、政策,必須履行有關報批程序,此外還必須擁有一支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具有崇高威望和公信力的專家評審隊伍。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路遙文學獎發起者和組織者,作為非文學專業人士,面對這樣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恐怕力有不逮。

  白描因此認為,「路遙文學獎」的設立,是一個良好的願望,卻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李然

相關焦點

  • 路遙女兒再籲停辦路遙文學獎 發起人表示不叫停
    路遙女兒再籲停辦路遙文學獎 發起人表示不叫停     日前,已故作家路遙的女兒路茗茗又一次向媒體表示,不同意目前設立路遙文學獎,使得之前已起波瀾的路遙文學獎再度置於公眾視野之中,而路茗茗和該獎項發起人之一的高玉濤針對該獎項的不同理解、闡釋以及事態的今後流向也再次引發關注。
  • 路遙去世後,女兒為何叫停「路遙文學獎」?還把母親告上法庭
    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讓路遙同時收穫了名譽和大眾喜愛。路遙坎坷的感情路遙與妻子林達的戀愛,像極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與田曉霞。然而,早年的林達也是深深的愛過路遙。路遙延安大學求學四年開銷,甚至鋪蓋都是林達一手操辦的。然而婚後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圓滿,路遙一直盼望林告竣為賢內助,可林達事業心極強,不行能屈身服務路遙。二人婚後生了一個女兒路茗茗,婚姻也是在艱難地維繫。路遙一門心思撲在寫作上,哪有心思照顧家裡?
  • 叫停「路遙文學獎」,把母親告上法庭,路遙女兒為啥這麼軸?
    她是路遙唯一的孩子。路遙這個一生用心血和生命來寫作的作家,因為創作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留下的文學作品成了中國文學史的精神豐碑。當當網上把《平凡的世界》描述成「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當當網購買連結下,僅購書評論就超過100萬條,遠超其他書籍。當然這些路遙已經看不到了。
  • 路遙臨終前離婚,女兒叫停路遙文學獎並狀告母親,她是怎麼回事?
    天妒英才,路遙早年因為疾病離開了人世間,雖然他在臨終前不得不與妻子離婚,但是他和女兒路茗茗的感情一直很好。路遙去世以後,女兒不僅叫停了路遙文學獎還把自己的親生母親告上法庭,很多人都在好奇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
  • 路遙文學獎再度引發質疑
    陷入「跑獎」傳聞的魯迅文學獎、因技術環節差錯險被撤銷的老舍文學獎、遭遇信任危機的路遙文學獎……多個因獎而起的紛爭見諸報端。本該鼓勵作家觸摸生活、探索靈魂的文學獎評選,文學本身的力量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獲獎作品又有多沉的分量?作家與讀者心中的問號不解,名聲再大的文學獎都難以維繫公信力。
  • 遲子建落選路遙文學獎 委會:看質量不看名氣
    原標題:遲子建落選路遙文學獎 委會:看質量不看名氣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由高玉濤等人發起的民間獎項「路遙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就引起不少爭議,路遙女兒路茗茗曾反對設立該獎項。昨天,路遙文學獎評委會向外界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入圍作品,軍旅作家陶純的《一座營盤》獲得榜首。
  • 路遙文學獎遭批「文壇鬧劇」 回應:評選絕對公正
    一路風波:路遙之女反對 遭學者痛批  兩年內數度鬧得沸沸揚揚的「路遙文學獎」於2013年1月8日在京宣告啟動,該獎由路遙生前好友高玉濤和收藏家高為華發起,但並未獲得路遙家人的同意和中國文聯的批准。路遙之女路茗茗公開表態不同意目前設立此獎項,也希望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要為這個活動捐款捐物。
  • 「路遙文學獎」爭議聲中開評 獎金為99900元
    頂著家屬的激烈反對,以及文學界的一片批評聲,備受爭議的「路遙文學獎」於昨天宣布正式開評。路遙文學獎發起人之一、《收藏界》雜誌社社長高玉濤稱,該獎項將每年評出一部獲獎作品,目前確定獎金為99900元。
  • 釋疑首屆路遙文學獎
    「我不認識閻真,通過《當代》社長楊新嵐要了閻真手機,給閻真發簡訊要來《活著之上》足本,未說路遙文學獎事情,也不能說。我是要了兩天才要來。我想他不一定知道我是路遙文學獎評委和秘書長。
  • 首屆路遙文學獎在爭議中揭曉 閻真得獎後大呼"太意外了"
    與我們熟悉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相比,路遙文學獎自發起就備受爭議,甚至路遙的獨女路茗茗至今未同意設立此獎項。 爭議:作家學者對此獎提出質疑 「路遙文學獎」系由民間發起的純文學公益獎項,於2013年1月8日在京宣布啟動,主要發起人為高玉濤、高為華。獎金全部來源於社會募捐。 在啟動後,該獎引發了諸多爭議。
  • 方方長篇小說《軟埋》獲第三屆「路遙文學獎」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白瀛)第三屆「路遙文學獎」23日在京揭曉。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方方的長篇小說《軟埋》獲獎。  《軟埋》講述了一個女人命運的故事。四五十年之間,主人公從一個鄉紳的兒媳成為一個勤勉慈愛的保姆,從一個失憶的女人變成一個沉溺於往事卻沒有了知覺的植物人。
  • 評「路遙文學獎」:真誠不能保證專業
    >   路遙文學獎,真誠不能保證專業  有點遺憾的是,至少到目前為止,路遙文學獎還僅僅是一個文化事件,離名目中所標榜的「文學」尚有不小距離。  獎項發起人高玉濤今年初曾表示路遙文學獎「不再是辦不辦的問題,而是如何辦好,辦成世界級漢語文學獎的問題」(據《北京日報》),但事實上,先別說什麼世界級,如何在國門之內把獎項辦得讓人信服,就已經是一門功課了。  就路遙文學獎來說,路遙女兒路茗茗是堅決反對的。
  • 在中國,路遙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平凡的世界不平凡起來
    中國那麼多優秀的作家,怎麼就等不到諾貝爾文學獎屬於自己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分明是除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其他人很難把持。也只有靠馬先生「不是非要諾獎來證明」來自我安慰了。在這種不需要證明,但分明帶著遺憾的事實面前,我想到了一個人——路遙——他,其實是中國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路遙文學獎獎金或增加到20萬 增加終審評委數量
    ,據悉這也是首屆路遙文學獎文學周陝北行的壓軸活動。文學一定要有普通的讀者、情感,要有交流,要有溝通,這也是路遙文學的另外一個方面。」  閻真的小說《滄浪之水》出版有13年,已經出版了66版,今年元月出版的《活著之上》獲得了首屆路遙文學獎。閻真說:「我和路遙一樣,寫的小說與生活沒有什麼距離,生活中有的事情我才去寫,憑自己想像寫一個事情我不踏實。」他說自己的《活著之上》裡沒有戲劇性的東西,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情。
  • 路遙覺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公正,為何卻說:中國作家不能小看這個獎
    雖然當時書店裡莫言的作品搶購一空,但很多讀者把書買回去讀了幾頁就表示讀不下去了。於是各種關於他這樣的文字為何會得獎的質疑聲也就越來越大,有人說他迎合了西方的口味,也有人說他就是撞上了運氣。甚至有人把莫言和餘華、路遙、賈平凹比,認為餘華的《活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比莫言的小說寫得好。對於這些比較,筆者倒是想和說一說路遙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
  • 路遙文學獎遭質疑 發起者:不會停下來
    路遙文學獎:未完的爭議  近日,在爭議聲中,由高玉濤、高為華聯合發起的「路遙文學獎」在北京正式宣布開評。兩天後,路遙女兒路茗茗委託律師向高玉濤、高為華發送了律師函,公開表示「不同意目前設立此獎項」。對此,高玉濤對記者表示,路遙文學獎不會因為一封律師函就停下來,「我們還是正常應對,照常進行」。
  • 路遙病榻被逼離婚,稱不離婚不照顧,17年後生母被女兒告上法庭
    林達要離婚,早就跟路遙說過很多年了。路遙是個好作家、好父親。但無論從經濟支持還是夫妻情感上,他都不是個好丈夫。多年的生活終於消磨盡了林達和路遙的夫妻情,終於在路遙住院這段時間爆發了。為了逼路遙籤字,林達甚至說出:不離婚不照顧。這次,路遙終於答應了。
  • 路遙文學獎或難產 評委會:王蒙新作是在侮辱小說
    17日是著名作家路遙逝世22周年紀念日,以路遙名字命名的民間文學獎「路遙文學獎」將於下月3日路遙生日時公布最終結果,但記者了解到,這一文學獎初評並不順利,對於許多名家名作給出的結果竟然是「不夠資格」,路遙文學獎秘書長蕭夏林給出的解釋是今年「缺少像樣的好作品
  • 《平凡的世界》為何獲不了諾貝爾文學獎?路遙胞弟說出了答案
    「如果路遙還活著,他能得諾貝爾文學獎麼?」他們認為:《平凡的世界》的主題沒有足夠的深度,只不過是農村青年的奮鬥史,達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級別。筆者倒認為,其胞弟說出了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路遙去世後,胞弟王天樂寫了一篇紀念性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通過交流,才覺得《平凡的世界》實際上是給陝北人民和柳青導師交的一份習作。大哥在今後要寫出更大的作品,真正向諾貝爾文學獎進軍。」
  • 2016路遙文學獎長篇小說排行榜發布
    本報訊 (記者 曾世湘) 記者昨日從路遙文學獎研究中心獲悉,一年一度的路遙文學獎中國長篇小說排行榜榜單新鮮出爐,方方的《軟埋》等五部作品上榜。  路遙文學獎研究中心負責人高玉濤告訴記者,路獎評委堅持一貫的文學立場與審美標準,即不考慮作家是否在體制內、是否擔任職務等因素,只是就作品說作品,就藝術談藝術,就文學論文學,只認作品不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