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路遙文學獎再度引發質疑
又到了年末盤點時段。回顧2014年中國文壇,可以留下聲名的作品寥寥,紛紛擾擾的文學獎爭議卻幾乎貫穿全年。陷入「跑獎」傳聞的魯迅文學獎、因技術環節差錯險被撤銷的老舍文學獎、遭遇信任危機的路遙文學獎……多個因獎而起的紛爭見諸報端。本該鼓勵作家觸摸生活、探索靈魂的文學獎評選,文學本身的力量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獲獎作品又有多沉的分量?作家與讀者心中的問號不解,名聲再大的文學獎都難以維繫公信力。
紛爭不間斷
去年在爭議聲中發起的首個民間文學獎「路遙文學獎」日前公布了評選結果,57歲的湖南作家閻真的長篇小說《活著之上》最終獲獎,《活著之上》發表僅半月,甚至連單行本還未及出版就獲了獎,這連閻真本人也沒想到,評選結果自然要讓人不解了。
路遙文學獎的設立曾因路遙家屬的反對而一度擱置,路遙文學獎組委會告訴記者,頒獎前曾向路遙女兒路茗茗等路遙家人發出邀請,但無人願意出席。路遙文學獎的發起人之一高玉濤承認,路遙的家人至今仍舊不接受該文學獎。
今年5月,作家方方在微博上批詩人柳忠秧為魯迅文學獎「跑獎」。8月中旬,魯獎公布評選結果,獲獎的四川詩人周嘯天引起爭議,有網友貼出其舊作中的詩句「不蒸饅頭爭口氣」,稱像打油詩。報告文學獎評選中,阿來的《瞻對》因零票落選,阿來發表3000多字長文質問評審,稱關乎社會正義和文學創作的尊嚴。同樣在今年8月,老舍先生之子舒乙透露「老舍文學獎差點被取消」之後,經他的據理力爭,才最終保留了這一獎項。而後老舍文學獎又傳出新聞:本屆獎項只有獎牌,沒有獎金。該獎項的創立方之一北京市文聯表示,今年的文學獎遇到了不少困難,呼籲各方繼續支持該獎項。
缺乏公信力
對於近些年來中國各類文學獎評選的現狀,文學評論家陳曉明表示,無論是茅盾文學獎還是魯迅文學獎,總體來說是越來越規範、透明。不過,中國各種文學獎目前很難樹立起專業人士的權威性,陳曉明認為,中國當前因文化觀、價值觀的多元化,難以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而國外的布克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對圖書銷量的影響是成倍增長的。今天,中國的專家和普通讀者的趣味,不同年齡層的趣味都是分化的,有傳統文學的趣味、純文學的趣味、亞文學的趣味和娛樂化通俗化的趣味,它本身是分裂的,這是最大的問題。」
文學評論人韓浩月表示,對文學獎質疑,關鍵是有沒有長遠的規劃,能不能堅持專業的立場,能不能包容文學的多樣性。這個時代,作家早就自己找食吃了,不一定需要什麼獎項,文學獎要生存反而更需要思考。「一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一個有著眾多文學讀者的國家,應該能撐起幾個文學獎,哪怕它們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有它們在,起碼能表明文學評價除了來自市場的、民間的,還有高度專業的。」
先後獲本年度老舍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70後作家徐則臣認為,作家寫東西希望獲得一種呼應,文學獎在當下文學被邊緣化的情況下,起碼讓作家覺得有呼應。
是否有必要?
當下,中國以著名作家命名的文學獎不在少數,除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外,還有獎勵京籍作者的老舍文學獎;獎勵我國戲劇創作的曹禺戲劇文學獎;獎勵青年批評家、文學新人和軍旅文學作家的馮牧文學獎;民間發起的公益獎路遙文學獎;鼓勵性情寫作,注重漢語敘事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的鬱達夫文學獎…… 1993年巴金90誕辰時,四川省作家協會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設立基金會和文學獎,巴金堅決不同意。巴老101歲生日時,他仍然堅持不以他的名字建立基金會、設立文學獎。巴金先生說:「在一些名利等問題上,不要用我的名字」。巴老的堅持,也顯示出他對因文學獎而起是非之爭的預見。
我們是不是需要這麼多的文學獎?已經有文藝評論人指出,文學藝術獎種類太多、評選項目太多,應該多做減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