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鋼筆是知識的象徵。自行車、中山裝,手腕一抬,亮晃晃的手錶;對面走過,上衣口袋的金屬鋼筆別夾,不經意間就反射出或銀白或金黃的光澤,平添了幾分儒雅。就算買不起自行車和手錶,價格低廉的鋼筆必定要有的。甚至大字不識的男青年,也要在上衣口袋裡插上鋼筆,一插兩支,亮閃閃的,姑娘們青睞啊——鋼筆多半成了勾人眼球的飾品。
作為一種書寫工具,1809年鋼筆就在英國誕生了。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才得到普遍應用並流行開來,因其便利且易於攜帶,基本取代了秦朝時就使用的毛筆。
至今記得一種說法:插一支鋼筆的是中學生,插兩支的是大學生,插三支的則是修鋼筆的師傅。小學三年級時,我擁有了第一支鋼筆,語文競賽學校獎勵的,墨綠的筆桿,銀白的筆帽,上海產的「英雄」牌。筆舌上包了薄薄的黃銅色筆尖,吸滿英雄牌藍黑墨水,寫起來特別流暢。雖是價廉,卻深得我心。每天的作業,每次考試,都用這支鋼筆認真書寫。走到哪兒,鋼筆就帶到哪兒,隨時取出來,得心應手地寫,寫,寫。筆尖輕觸白紙,沙沙沙走過,就像我心裡吐出來的聲音,很快那些工整的鋼筆字填滿了草綠的寫字簿,真像田間的行行青秧,老師用硃筆畫上大大的鉤,打上100分,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那支鋼筆壞過一回,掉地上摔的,筆尖分了叉,不僅漏墨水,還「咔咔咔」刮紙。可巧當天就來了個修鋼筆的師傅,攤子停在學校大門口,在我眼裡真是救星。他的攤子在一輛破自行車上,不過是一個淺口的大方木盒,分成好多小格,每格都有個可以推拉的玻璃蓋,裡面都是鋼筆的零部件,包括各種型號的筆舌、筆尖、筆桿、筆帽、筆帽上帶的別夾,連吸墨水的皮管,還有裝在皮管內的塑料細管都齊備著。玻璃蓋上則是修鋼筆的小鑷子、小鉗子、小榔頭、放大鏡和小油石,袖珍型,玩具似的,還有幾張砂紙,打磨筆尖用。
修筆師傅四十開外,戴眼鏡,微笑著,並不多話,上衣口袋裡只插了一支筆,知識分子模樣。他戴了藍護袖,指尖上染了藍黑的墨水,他熟練地用小鑷子取出一隻小巧的筆尖,插進筆握下,又將筆尖在小油石上磨兩下,蘸上墨水,在紙上寫了兩個正楷字,就樂呵呵地交給了同學。同學也在紙上試試,滿意了,道一聲謝,帶上筆跑了。我急忙擠上前,將開叉的鋼筆交過去,師傅只一看,就拿小鉗子將筆尖夾緊,銼刀稍稍銼兩下,蘸墨水一試,刮紙,再在砂紙上打磨,在油石上輕磨,又蘸墨水,試。臉上馬上有了笑意。這才將筆尖擰好,遞給我,讓我試試手感,果然好寫。若一時修不好,師傅會讓學生將鋼筆留在攤前,先上課去,他認認真真地修就是。下課再來,他已修好。
修鋼筆的師傅總是樂呵呵的一副好脾氣,不急不躁,氣定神閒。我們的鋼筆到了他手上,無論筆尖壞了,皮管漏水,還是刮紙,寫字不流暢,他都能緊一緊,夾一夾,磨一磨,敲敲打打很快修好,真讓孩子們佩服。筆帽丟了,筆帽、筆桿開裂了,他也能挑挑揀揀地找出一個相同型號換上。他的顧客不只是學生,老師、家長,機關幹部也會帶幾支壞鋼筆,請他修理。那時人們普遍樸素節約,有惜物心理,東西壞了,修修補補照樣使用,再說朝夕相伴的心愛之物,有了感情,捨不得扔的。
最讓我們羨慕的,修筆師傅還會在筆桿上刻字,雕畫,刻上主人的名字,寫上「鵬程萬裡」「開卷有益」之類或勵志或祝福的字樣,再刻上主人的名字,或者乾脆雕龍畫鳳,那多帶勁。
後來有一段時間,還流行過筆尖彎彎的鋼筆,專用來寫藝術字的,筆桿壓低,筆畫就粗,筆尖一抬筆畫就細,再後來又流行過硬筆書法,龐中華的手寫體尤其受人青睞。
再後來,有了一次性籤字筆、水筆,電腦越來越普及,鍵盤一敲,更加快捷且可任意複製,鋼筆就遭到了冷遇。現在還有幾人用鋼筆寫字?修鋼筆的營生也就日益寥落,直到有一天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興化 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