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正式發布,「蘇大強」再次彰顯不凡實力。由江蘇推薦的《江蘇姜堰:借勢溱潼會船 彰顯非遺魅力》入選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南京市民俗館(非遺館)「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程實踐案例》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南京市南京白局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近年來,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通過創設一批非遺創意基地、非遺主題場館,探索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新模式,扶持非遺項目從深度和廣度上與旅遊元素融合,形成「非遺+」的強大合力。此次三個案例的成功入圍,不僅展示了江蘇非遺的多彩實踐,更對引領和推動我省非遺進校園工作深入開展、豐富文化旅遊業態、探索非遺與旅遊融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溱潼會船:從「最大水上廟會」到四季小鎮風情
一到清明,十裡溱湖,千舟齊發,萬篙爭流。有著「世界最大水上廟會」之稱的溱潼會船,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連續舉辦十六屆的溱潼會船節,已經成為泰州和江蘇文旅的一項知名品牌活動。近年來,在江蘇省文旅廳指導支持下,當地通過將溱潼會船節與其他文旅節慶整合優化,逐步形成了以會船為核心,涵蓋民俗體驗、人文研學、遊園賞花、尋味美食、靜謐鄉村、康養休閒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如何讓「會船」繼續「乘風破浪」、永不停歇?溱潼古鎮通過著力打造以船文化為特色,以水鄉生活為承載,融船生活、船休閒、船體驗、船養生為一體的會船風情小鎮。
非遺周周學:走進大課堂,非遺更精彩
走進位於甘家大院的南京市民俗(非遺館)博物館,20多項各級各類非遺項目薈萃一堂,50多位非遺傳承人家族、師徒授課團隊常年駐館授課,300多場全年館內外教學活動……「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程,通過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定製課,讓參與者了解非遺文化、體驗非遺技藝以及感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非遺進校園——快樂學非遺
拿一把剪刀,跟著南京剪紙傳承人剪出大千世界;唱一曲白局,感受難忘的家鄉味道和歷史記憶;做一朵絨花,成為古風「小姐姐」競相搶購的「國潮」爆款……金陵竹刻、戲劇臉譜、泥塑、抖空竹、葫蘆畫等等,寓教於樂的「非遺周周學」,已經走進南京50多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及職業學校,受到師生公眾的一致好評。
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走進南京市第一幼兒園
南京白局進校園:從傳承社到聯盟 共唱家鄉曲
南京白局有700多年歷史,是以南京話為核心要素,以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調為表現形式的南京地方特色說唱藝術。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白局傳承人走進校園
目前,江蘇先後建立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雲錦研究所等南京白局傳習基地,並分別在南京藝術學院、南航藝術學院等多所高校設立了南京白局傳承社。自2018年始,南京市18所中小學、幼兒園共同成立南京白局校際聯盟,積極探索南京白局在中小學、幼兒園中傳承、傳播的新舉措、新方法、新路徑。
紅太陽小學學生參加南京白局保護15周年成果展演
這些學校通過南京白局作為校本課程納入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項目,邀請南京白局傳承人授課,開展「白局唱經典」作品創作大賽、「南京白局」師資培訓班、南京白局校際聯盟發展現場會等系列活動,打通了「非遺+校園」的生生不息的傳播路徑。 通訊員 揚揚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姥海峰 圖片來源: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