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0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FEI
非
YI
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生命記憶
承載著濃重的文化底蘊
早已不是一個和我們陌生的詞彙
透過非遺,方能探知歷史風貌
龍鳳旗袍製作技藝、魯庵印泥製作技藝
查氏打花棍、耍石擔石鎖、雷允上......
靜安的這些非遺,
你知道多少呢?
好消息!!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旅遊報社主辦的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和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在濟南發布。
令人驚喜的是
上海市打花棍進校園實踐案例
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
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一起來了解下查式打花棍吧!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打花棍
查氏打花棍歷史悠久,是一項據說可追溯至3100年前的民間技藝,是中國傳統健身娛樂的代表項目。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東方大力士」的查瑞龍(1904-1972)挖掘掌握了在南方已不多見、幾乎絕跡的手技——打花棍,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查氏風格的打花棍技藝,並由其兒子查天培(1947- )傳承至今。2015年7月,打花棍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查氏打花棍由三根60cm長的直棍組成。其中,左右手各握一根稱為手杆,剩下的一根稱為花棍,並在花棍上用同等距離標註三個圓環線。用手裡的兩根手杆分別擊打花棍的不同部位,使花棍的運動軌跡發生改變,高拋低挑,上下翻飛,左右旋轉,做出各種花樣動作以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查氏打花棍所用工具都由人工製造,表演技法頗多,有蜻蜓點水(起式)、轉蓮衣、水車、蓮衣座、升天、順風車、飛雀、鯉魚打挺、風擺荷葉、祥女騰空、蘇秦背劍、翻江倒海、鯉魚擺尾、指尖花(收式)。表演時講求平中有險、險中求穩、動中有靜、動靜結合。
「査氏海派花棍」自2014年10月走進上海市朝陽中學。唯一的「代表性傳承人」查天培先生始終紮根朝陽校園,帶領、指導全校師生練習「査氏海派花棍」,不但教會了數以百計的學生,更培養了一批具備一定教學能力的師資。
目前,「査氏海派花棍」項目已經從上海市朝陽中學走進了社區、走上了靜安區、上海市乃至全國,發展可謂如火如荼,蔚然成風。
想要了解靜安更多傳統非遺
非遺
資料庫
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發展,凝聚了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靜安區圖書館整合區內的非遺資源,建立了靜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由三部分組成:靜安非遺多媒體資料庫、靜安文化專題片之非遺篇、靜安文旅微信公眾號文博非遺專欄。
編輯:史笑雨
來源:靜安文旅微信公眾號
↓可能你還想看↓
▶
▶
▶
▶
▶
原標題:《榜上有名!靜安這項傳統非遺,入選年度優秀案例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