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塵空觀社會:最高級的修養,是克服人性的惡

2020-12-14 黑塵空

人心的意念往往有光明和邪惡兩種,前者真善美,後者假惡空,前者往往充滿正能量,主要在於實現積極的自我,讓人重拾希望

而後者則基本都是負能量,比如一些有害其他生物情緒,身體健康的成分,基本都是人性的醜陋和弱點,往往本身都帶有損害他人的性質。

而在這個返璞歸真的時代,正氣回歸是歷史的必然轉折,很多老一套,舊社會的東西以後都會被清除,那些仍然還在使用的殘害他人而獲利的手段,還或者投機取巧的人,也必然會被清算

如果說一個人身上的能量體是一種邪惡,帶有破壞力的負能量,那麼他最後肯定會因為自己的惡而付出代價。

人性的惡充滿暴力,血腥,傾向於野生動物的自我和殘忍,其實就是反文明。

而這個社會很明顯是不可能允許這種風氣蔓延,這是反人類的行為。

其實我們這麼多年的文明,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多數人確實需要被馴化,因為大多數人的本質基因其實和野獸並沒有什麼區別

人性有很多醜陋,比如說勢利且喜歡看笑話,人往往熱衷於討好強者,並同時嫉恨強者,同情弱者,但同時看不起弱者。

人貪得無厭,往往會把經常得到的好處,看作理所當然,往往會把所有的付出,看作得到更好回報的投資行為。

每個人都盤算著如何付出更少得到更多,每個人都想著暴富和抄近道,然而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天上只會掉陷阱和菜刀,近道往往比正道更加兇險。

而回到正文,在黑塵空看來正邪之爭是必然,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總想著謀害他人而獲利,那麼這個人,它其實本身就是一種人性的惡,或者說本身就是一種行走的瘟疫,這樣的反文明的存在是必然會被收割的

就比如搶,霸,殺都是惡之舉,最後這樣的人往往都會遭到正氣的厭惡和毀滅。

這個社會正能量必然是超過負能量,如果說一個社會負能量超過正能量,那麼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並且往往會導致文明倒退。

就比如歐洲中世紀的教皇統治,以及那些19世紀西方騎士精神一樣,都是人性的惡在作祟,當然過去盛極一時的羅馬野獸盛宴,也是一樣,都是供人玩耍。

而實際上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個社會其實是正循環的,不管這是人為製造還是必然如此,這個結果都是在不斷醞釀,邪惡終究會被消滅,人性的惡,本就不應該存在於世界,哪怕他早已形成了多年。

當然人更有人性的優點,這讓我們如今過得很富足,也很安全,很有成就感,成為了地球的資源支配者,而文明的出現其實也就是在於進一步淨化

就像黑塵空之前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修養其實就在於他克服了多少人性的惡,以及人性的反面,克服得越多,人就越容易達到心淨的層級。

在黑塵空看來人性的弱點往往會被人利用,被人算計,收割,或者說會給自己帶來毀滅的傷害,你的惡往往會成為別人揚善的典型

而要克服或者抵抗這些人性的負面,那麼往往需要特別強的心理素質,一般的人很難承受這些東西

因為貪慾,狡詐,極端和仇視,基本上是大多數人的通病,這是基因和潛意識的殘留,往往難以抵抗,也正如有一句話說的那樣,一個人如果有300%的利益,那他敢於吃人。

造成這些因果的根源,其實主要還是因為人類的進化時間太短,很多邪惡的東西還沒有淘汰乾淨,而現在其實正是清算的時候,在以後陰暗的風氣必然會被光淨化

如果喜歡類似的作品,不妨點擊關注,可以搶先看到最新發布的深度內容~

期待你的支持和收穫哦~

相關焦點

  • 細節折射出人性的閃光和晦暗;高貴永遠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細節,折射出人性的善惡;高貴永遠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今天中午十一點半突降暴雨,不一會門前的路面便一片汪洋,暴雨持續一個多小時,中飯後暴雨剛停,我去倒垃圾時我被垃圾箱前一幕情景震撼了。細節,永遠能折射出人性的閃光或晦暗。而高貴,永遠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 觀點:人性本惡
    人性的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你會發現大部分人從小就是自私貪婪,懶惰嫉妒暴怒和傲慢的,而家教好的小孩才會守規節制禮讓,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荀子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首先,人性本善行不通。
  • 六條人性法則:富人更容易富,窮人更容易窮
    當一個人內心和物質越是圓滿,其實反而會越來越珍惜現在,熱愛生活,正如一個人讀書讀到一定的層次,讀書的心也會越來越淡,因為相較於書本,到達一定層次的人,勢必會更加熱愛自己的生活,相較於超然物外,至高境界,人更願意擁有喜怒哀樂,擁有酸甜苦辣,有滋有味有刺激的人生 三,兒子和父親往往都是兩個極端 這社會有個很好玩的現象
  • 7條人性的法則:對社會底層的人,儘量把話說小
    關注微信公眾號:黑塵空觀世界 一,多數人對你好,都是因為你現在比較風光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但凡是混的好的人,處處是鳥語花香,總是走到哪裡都有吹捧他的人,而一旦落難之後,或者說稍微過得不那麼好,他身邊的人就會像縮水一樣消失。
  • 《復活》讀後感:人性的惡與制度的惡之下,社會是如何進步的?
    人性惡之展現在於放大女人的醜惡,淫穢放蕩,自甘墮落。而背後真正的推手卻是男人和制度。男人的惡在於對權力的控制,而這種權力只是用來為自己,或為自己所在的利益團夥服務。他們所利用的就是制度。惡的制度是為統治者謀求利益的工具,它打壓真善美,阻礙社會進步。《復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求社會的進步,尋求人性的復活。
  • 孔孟、荀子在爭人性善還是惡,該如何判斷,為何西方沒有人性善論
    他冷靜下來,開始從另一個視角來審視社會和人性。寫出了《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人的本性都是很壞的,如果你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那一定是裝的;人的本性都是朝有利的方向追求,因此人都去爭奪生存的條件,而把死亡的危局留給別人。荀子的「人性惡論」,直接挑戰了孔孟的「人性善論」。
  • 性惡論一一論人性之惡
    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靜能生智。靜思默想:有些社會現象,看起來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但實際上是人性、人心層面的問題。所謂人類歷史,「不過是一個寫滿人性壞話的記事本」。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孟子最為重視道德修養,在他看來,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保護善的種子並使之發揚光大的過程。因此,在人生觀上,孟子主張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在國家治理上,孟子主張君主要把人性善中的惻隱之心,推而廣之運用到老百姓身上,實施仁政最終實現王道理想。
  • 社會規則的8個顛覆,好還是壞?一口氣說乾淨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而這篇文章我主要為大家拆解一下近年社會的8個趨勢變化,以及黑塵空對未來的預算。一,穩定的社會正在消失穩定的社會將被不穩定的社會取代,慢生活的社會也將被快生活的社會接替。過去的時候人對於工作是一種奢望,多數人吃飯是一個問題,很多的人一輩子就做一個工作。
  • 讀《荀子》悟人性|人性咋就那麼惡?
    他的人性「性本惡」之論,在今天的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與體悟。如果早學一點荀子的東西,可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發與警醒,就會對今天的社會提前有很多的思想準備。以至於就不會走過那麼多的彎路,吃過那麼多的虧後,才能感到人性的黑暗。
  • 網友們的深刻評語,讓你辯證認識人性的善與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以來都是太多人爭論的焦點,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在在思考這個問題。有人一輩子積德行善但作過一次惡事,那該說他是善還是惡呢?有人一輩子窮兇極惡但屈指可數地行過一次善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評價他呢?古人亦有人性善惡之不同觀點,譬如孟子和荀子的人性善惡論。
  • 天才惡偶:上層社會人性的披露與社會的揭露,你了解多少?
    天才惡偶:上層社會人性的披露與社會的揭露,你了解多少?最近看到新的一部動漫名字叫天才惡偶,這部動漫給在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在這裡想給大家推薦一下,這部動漫給我帶來了很多不敢想,大體講述了社會上有兩個神秘的組織,一個是縫紉師組織,他們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以及協會內的規定,他們主要是把一些被譽為天才的人在他最輝煌的時候做成惡偶。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孔子的兩位弟子孟子和荀子觀點截然不同。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佛教也主張人性是本善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當然是慈悲善良的。我本人也贊同人性本善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有時會做好事,有時也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孔子的兩位弟子孟子和荀子觀點截然不同。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佛教也主張人性是本善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當然是慈悲善良的。我本人也贊同人性本善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有時會做好事,有時也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當我們做了好的事情,幫助了別人,回饋了社會,心情就會很舒暢,很坦然。很寧靜,從心底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 由朱爾旦和陸判的賭局談人性的弱點,及其哲學根據和克服方法
    絕大部分人會認為這部劇的傾向是人性本惡。這是不對的,因為故事起初設定朱爾旦這個人的品性是好壞各半。即:既非人性本善,也非人性本惡,而是好壞都有。只是後天因素的影響下或者偏向善,或者偏向惡。人性本善或本惡,與影響人性趨向於善惡的因素,這是兩個問題!
  • 人性本善還是惡呢?莊子給了令人稱絕的答案
    儒教中另一大師荀子,與孟子的人性善、言必稱堯舜不同,提出了「人性惡」的主張,人性之初是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人性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所討論的基本問題之一,引發了後人的思考與求證。 道教則是另一種觀點,以為人性自然,即人性本樸。樸,未雕琢的原木。
  • 60個精闢語錄,讓你看清人性
    關注微信公眾號:黑塵空觀世界 1,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控制欲的人 2,玫瑰帶刺,但它卻讓人嚮往 3,多數人的時間,往往都送給了爛事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古今中外,對人性的討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各種觀點是百家爭鳴,莫衷一是。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而我們這個民族不是一個以武力擴張的民族,頂多是有限範圍內部落國間的兼併之戰,基因裡崇尚穩定與和平,因此,我們就有了儒道法,我們的最高追求是無法而治,也就是不用法律就能實現自治。在這種與人為善的環境下,我們自然是向善的、內斂的、自律的和禮讓的。所以說,人生而皆同,而後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