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2020-12-05 好玩的國學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

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於是,孟子用邏輯把人性善的學說嚴密包裝起來。孟子說,人內心天生就有善的種子,你只要好好愛護它,丟掉了要去找到它,像保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保護善的種子,並能推而廣之,那麼人就是善人了;相反,要是丟掉了善的種子而不知道去找回來,那人就變惡了,將滑落到禽獸的隊伍中去。

孟子最為重視道德修養,在他看來,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是保護善的種子並使之發揚光大的過程。

因此,在人生觀上,孟子主張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在國家治理上,孟子主張君主要把人性善中的惻隱之心,推而廣之運用到老百姓身上,實施仁政最終實現王道理想。

而先秦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則認為,人性是惡的。因為人有欲望,而欲望產生紛爭,混亂社會秩序,因此必須用教化要糾正人性的惡。教化就是學習,荀子認為學習可以潤澤心靈,提升道德境界。因此荀子到處宣傳學習的重要性,《荀子》的開篇就是勸人學習。第二是運用禮的力量。在儒家看來,禮天然地包含了秩序的因素。

因此,荀子主張用秩序來規範人的行為、約束人的欲望,從而讓人性逐漸向善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人生觀上,荀子主張學習,提升道德境界;在國家治理上,荀子強調禮法兼治,事實上,這已經有了法家思想的影子。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的善惡的認識上,雖然態度截然不同,但他們對人性都持有樂觀主義態度。孟子是純粹的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只要存心養性、保護好內心的善,「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荀子是客觀樂觀主義者,他認為只要通過學習和禮法的規範,「塗之人可以為禹」。

因此,儒家的治國方略是以仁義道德為本,以禮法制度為輔,實施一種德法兼治的制度。

法家強烈反對人性善的思想。他們認為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是惡的。而人性惡是法家思想的基石,法家的人生觀與政治觀,都是建立在對人性惡的認識基礎上的。

法家早期代表人物商鞅動物兇猛,他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統治管束人們的欲望,對於犯罪之人,不是攔腰砍斷就是五馬分屍。但他對用法律改造人性有信心,他認為人性雖然惡,但用刀斧與鞭子可以讓人們逐漸變好。

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對人性是徹底的絕望。他認為惡來自於人的本能,是從母體裡就帶出來的,是生理之惡,永遠都無法改變,更不要試圖去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帶上你的斧頭和鞭子,用嚴刑峻法約束人們的惡,不從小惡發展到大惡。

韓非子說,「今天下無一伯夷,而奸人不絕於世」。按照韓非子的理論,人性之惡來自於人口越來越多而資源越來越少的矛盾。人口越多,資源就越少,人活著的壓力就越大,人性就越壞。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明天的人比今天的人更壞,後天的人比明天還要壞。

總之,人類從一肚子壞水開始狂奔,到最後惡行累累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改變。

韓非子甚至悲觀地認為,人性的惡最終讓法律都無用武之地。他說「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刑罰是有盡頭的,最高的刑罰無非是死刑,不管是攔腰砍斷還是拿石頭砸死,甚至是千刀萬剮,刑法的頂點無非就是一個死,而獎賞也不可能無限制的加倍。由此看來,刑法在壞透了的人類面前,最終將變得蒼白無力。

那麼人性之惡到底從何而來呢?韓非子說人有趨利避害保護自己的本能,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

按照韓非子的理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國家利益而獻身是不現實的;像墨子那樣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人是天真的。絕大多數人為了個人利益都會如蒼蠅逐臭飛蛾撲火一般不顧一切。因此,韓非子認為儒家所講的仁愛、墨家所講的義是赤裸裸的謊言。

韓非子赤裸裸地講出了人們不願意聽到的真相。

醫生給病人吮吸傷口,嘴裡面含著病人的血,並非他大公無私有犧牲精神,他主要是為了多賺錢;

大車店的老闆希望人人都升官發財,這不是好心,而是希望多賣車子;

棺材店的老闆詛咒別人去死,是想多賣幾副棺材;

官員為君主認真工作溜須拍馬說好話,不是因為君主高尚,而是想從君主那裡得到更多的利益。

總之,在韓非子看來,人間無愛,處處有害;人間沒有正義,一切全是算計。

總之,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除此之外毫無意義。

總之,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小心謹慎地防止別人算計自己,還要兢兢業業地算計別人。

相關焦點

  •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第一種是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發展了善性的一面,人就是善的;發展了惡性的一面,人就是惡的。當明君如文王、武王興起時,百姓就人人心慈好善;而當幽王、厲王這樣的暴君興起時,百姓就個個心狠手辣喜好暴行。第二種是人有性善有性惡。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在人性問題上,孔子最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孔子只是提出人有人性,認為性是相近的,並且也是可以改變的,他並沒有指出人性是善還是惡,並未揭示人性的內容,說明人性是什麼。隨後引來了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他的觀點是「食色,性也。」
  • 基督教人性理論和儒家人性理論法家人性理論全面觀
    人性理論自古就有人探討,人性論也是哲學界宗教界歷來爭議的焦點。在先秦諸子中,性善論以儒家孔孟代表,認為人性本善,後天的學習與教育是為了使人保持天賦的善性不喪失。而儒家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就連聖人也不例外。而聖人最終成為聖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為他們做出很多努力去改造自己的本性,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放縱自己的本性,服從自己的情慾,胡作非為。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其實並不矛盾。
  • 韓非子師從儒家,為何成為了法家代表人?
    儒家與法家都是諸子百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二者可以說從觀念上截然對立,比如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則認為「人性本惡」。儒家推崇「仁政」以仁治國,法家卻推崇「法政」,以法治國。二者看似毫無聯繫,甚至不能共存。
  •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在百家爭鳴時代,提出了很多現在人都無法確定的問題,像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就讓我們來看看諸子百家中四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答案。關於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真正提出的是儒家的孟子,對於這個問題,孟子給出的答案是「性善論」,而之前的孔子他是沒有提過的,至於老子講究的是無為,順應天道,所以也沒必要提出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老子是有自己的見解的,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人是要順應天道的,而天道是無善惡的,所以人也是如天道一般無善惡。
  • 韓非子本是儒家弟子,卻成為法家著名的人物,是受荀子的影響嗎?
    在孔子的傳人中,一派傳承了孔子的內聖的思想,這個人就是孟子,而另外一派繼承了孔子的外王的思想,這個人就是戰國末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後一個大師荀子。在說韓非子之前,我們很有必要說說孟子和荀子關於人性的主張,因為正是建立在人性論的不同的基礎上,才產生了孟子與荀子之間思想的不同。
  • 韓非子老師是儒家代表之一,為什麼他卻成為法家的代表
    我國古代的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孔子作為儒家的代表,現在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譽。而有兩大派一直在爭誰對中國思想影響最大,那就是儒家和法家。但是這兩家的思想很奇怪,是在對立面的。儒家覺得性善,法家就認為性惡。可是這二者又有一些關係。
  • 董裡日記|50、談規矩,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並不是互相尖銳對立
    最近一直在研讀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真的特別新奇。韓非子提倡的以法治國似乎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有點唱對臺戲的感覺。其實,筆者認為法家與儒家的思想,兩者並無尖銳的衝突對立,它們只是從不同的思維角度來理解世界,它們都是對一條宏觀的歷史時間線進行各自的解讀。
  • 《三字經》詳解一:人性本善?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孔子雖然指出了人性,但是並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孟子則是人性本善的創始人,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孟子宣揚「仁政」的最佳理論武器。性惡論也是出自儒家的學說,荀子雖然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卻是儒家出了名的「叛逆」。李斯和韓非子都是荀子的學生,但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性惡論雖然一直以來支持率不高,但是卻一直和性善論相輔相成,糾纏千年,而未有定論。
  • 《三字經》詳解一:人性本善?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但實際上關於人性的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數千年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孔子雖然指出了人性,但是並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孟子則是人性本善的創始人,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孟子宣揚「仁政」的最佳理論武器。
  • 為何師從儒家的韓非子和李斯,最後卻成了法家的大佬呢?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最大。儒家與法家涇渭分明,儒家強調仁政,而法家強調法治,兩者看起來水火不容,針鋒相對。然而,翻閱歷史,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戰國末年,法家思想的大佬李斯和韓非子竟然都是儒家思想代表荀子的學生。那麼,就奇怪了:為何師從儒家大佬荀子的韓非子和李斯,沒有成為儒家大佬,反而最後卻成了法家大佬呢?
  • 孟子日課188丨人性是善的,惡的,還是不善不惡的
    (《孟子·告子上06》上) 當時關於人性,眾說紛紜,公都子舉出幾派問孟子:告子論性,以生理本能為人性,認為人性只是知覺運動而已,沒有什麼善與不善之分。天下之言性者,不僅這兩派,公都子又舉出一派,這一派認為:有的人生來性善,雖染於惡而不為惡;有生來性不善的,雖導之以善而不能教化。
  • 韓飛為什麼背棄師門,舍儒家,揚法家?
    韓飛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法家的開創者。但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子,然而荀子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韓非子卻成為法家思想的代表者。這是由於,荀子思想中,已經帶有了法家的色彩,而他的學生 韓飛在老師荀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法家思想。
  • 如何理解孟子性善論,法家韓非的人皆自為是人性惡之意?你怎麼看
    首先,按照市面上主流的說法,性惡論和性善論,出於儒家的荀子和孟子。孟子的性善論是說人性本善,這沒毛病;但是面對荀子的「性惡論」,我們不能將其絕對等同於「人性本惡」,荀子更多是表明如果沒有後天「禮」的教化,人會因先天的「欲」不合理地發展,繼而做出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 善與惡:《劍來》的三四之爭,儒家的荀孟之爭
    著名網文大神烽火的新書《劍來》中提到了一場三四之爭,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歷史有過了解的書友,再結合書中所描寫的一些語句,不難猜出這實際是儒家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爭。 對於人性的思考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 韓非子對儒家批評之重構
    但明顯的是,在物質豐富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惡待疏客,而韓非子講「疏客必食」,明顯是承認人有善心。當然,韓非子這裡講的「性善」,可能更接近《老子》中講的「性樸」,沒有孟子講的惻隱之心那麼強。但是,如果面對孟子的孺子落井的思想實驗,韓非子恐怕也很難推翻其結論。不過,即使韓非子要修正一下自己的「性善」觀,將其強化到惻隱之心的程度,這對他所要論證的,並沒有什麼根本的危害。
  • 跨越千古的爭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後來慢慢長大了,了解了「人性本惡,其善偽也」的理論。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個無聊的哲學命題,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其實你更偏向哪一種觀點,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是怎樣的。直接影響了你的決策和你的高度。孔子作為正統的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本來都很善良,因為接觸的環境不一樣,有的人變壞了」。
  • 儒家墨家法家:救世主張,有何不同?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儒家認為法家侵犯「人權」 而面對著法家這樣的觀念,儒家人認為是侵犯了「人權」的,人是自由的,怎麼能用冰冷的制度和法律去約束呢?所以,儒家人認為法家的嚴刑峻法是殘暴的,是苛刻的,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會對後世的秦王朝大肆批判的原因。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戰國末年思想家韓非而在這些理論中,對於人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惡產生了激烈的討論。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學者們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需要加以引導,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國家的秩序就能得到維持。不過在戰國末期,荀子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外界的引導和約束才能讓他們避免做出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