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2020-07-04 史官錄

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春秋戰國時代堪稱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最高峰。在那個時代中,各路思想家都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成為政治工作的主導。他們為了贏得統治者的青睞,在制定社會秩序,規劃社會前景的同時,也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這都是中華文化思辨精神的精華。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戰國末年思想家韓非

而在這些理論中,對於人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惡產生了激烈的討論。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學者們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需要加以引導,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國家的秩序就能得到維持。不過在戰國末期,荀子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外界的引導和約束才能讓他們避免做出惡行。

不過與荀子幾乎同時代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這一點並沒有善惡之分,因此只要能夠平衡好大家的利益,那麼國家就會趨於穩定。基於這一分析,韓非子也對國家的政治秩序進行了設計,下面筆者將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韓非子》書影

韓非子對於人類本性的剖析

在春秋末期,中國的學者們就開始了對於人性的討論,而對於人性的不同理解,也是造就他們不同政治理論的基礎。這一討論在經過了整個戰國時期的發展之後,基本出現了人性本善以及人性本惡兩大學說。而韓非子面對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說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人性的本質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他們有的只是就利去害,惡勞樂逸的天性。

之所以韓非子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和當時社會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關係。在春秋時期,西周的宗法制還有一定的影響力,社會秩序相對穩定,政治家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幫助諸侯們管理好自己的子民。而性善論的持有者希望通過教化來穩定秩序,而性惡論的支持者則希望通過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兩種理論其實要解決的問題是相似的。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提出性惡論的荀子

而到了戰國末期,隨著周天子地位的不斷下跌,以及寒門士子和平民階級地位的不斷提升,原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統治者們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變成了如何解釋自己的統治合理性,並贏得人們的支持,這樣一來,如何籠絡人心也就成為了政治理論家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韓非子在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總結之後,認為只要賜予百姓足夠的利益,那麼他們就會為君主效力。

針對這一理論,韓非子在自己的著述中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在他看來,人們將職業分出了高低貴賤,並以此來推斷不同身份的人擁有不同的品行,這是不對的。他舉例說明了這個問題,他說製作棺材的匠人為了讓自己有生意,可能會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世。而售賣馬車的人則可能希望更多的人身居高位,這樣他才能賣出更多的商品。在當時的道德觀下,棺材匠人的想法無疑是&34;,而馬車商人的想法則是&34;。但是究其本源,其實兩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並沒有本質的差別。這一例子被記載在《韓非子·備內》中,現摘錄如下:

&34;

韓非子甚至還將這一理論拓展到了家庭範疇,在他看來有的父母生下男嬰之後就會十分開心,而生出女兒則十分懊惱,甚至有可能將其殺死。從這種對比中,韓非子得出結論,那就是即使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可能也沒有親情可言,維繫他們的更多的是利益的聯繫。

這一段對於家庭關係的剖析在筆者看來是韓非子理論的真正核心,其否定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紐帶,這是對於儒家思想理論基礎的直接攻擊。其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家庭為單位治理百姓的可能性,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難以依靠,那麼宗法制就更加不可行了。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周代宗法制示意圖

因此在韓非子提出人性無善惡,只是追求利益之後,就徹底推翻了宗法制的實行基礎,而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就成為了最重要的訴求,韓非子在之後也給出了他的看法。

韓非子的法治理念

在韓非子看來,由於人都是有追逐利益的天性的,因此想要維持國家的穩定,就要給百姓足夠多的利益,想要控制大臣,也要讓他們在政治工作中有利可圖。不過社會不能只有獎賞,還必須有懲罰才能維持基本的秩序。因此賞罰之間的損益比就成為了法家控制人心的最重要工具。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戰國時期的王公大臣

在韓非子看來,君主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有兩件:第一件是控制大臣,第二件是統治百姓。在大臣方面,韓非子否認了儒家等學說中提出的大臣天生有服侍君主的義務的理論,他認為君主和大臣之間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君主要想成就霸王之業,就必須給大臣們提供獲取利益的正常途徑。如果君主在得到大臣幫助的同時,還想從他們身上攫取利益的話,只會讓大臣們用陰謀詭計來損害君主的利益,使自己獲利。這一理論在《韓非子·六反》中有如下記載:

&34;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戰國時期的黃金

而對百姓的控制也是如此,韓非子提倡君主要給予表現良好的百姓足夠的賞賜,讓他們主動去投身於生產或是其他的工作之中,而對於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懲罰,這樣在避害性的作用下,百姓就會放棄那樣的行為,國家的秩序也就能夠得以維持。

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法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在韓非子的概念中,法就是對於賞罰標準的規定,只要國家能夠制定出合適的法規,那麼國家的秩序就可以得到保證了,這也是法家學說的理論核心。

不過筆者認為,韓非子的理論在本質上依然沒有擺脫宗法制的影響,在法治社會中,百姓和官僚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韓非子卻對他們進行了區別對待。這其實就是將大臣和統治者一樣放到了治人者的位置,而且對於他們的利益也進行了更多的保護,這樣的理念讓之後秦朝的統治者忽視了百姓的訴求,最終引發了陳涉吳廣起義,可以說這裡面也有韓非子的影響。

在韓非子理論體系中,法律與君權的地位辨析

在提出以法令來維持社會秩序的同時,韓非子也並沒有否認統治者的地位,那麼人治和法治何者更加重要就成為了韓非子下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在戰國時期,宗法制的影響讓大多數的封建統治者在其領地內都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在西周早期的時候也有刑罰,不過那甚至不能對士大夫起作用。

韓非子的法令和統治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對於社會的運轉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韓非子的理論體系中,法律的地位是高於統治者的,這一點從《韓非子·有度》中的記述中就可以看出來:

&34;

韓非子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法家學說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研讀典籍的韓非

而之所以韓非子會有這樣的理念,筆者認為這主要有兩點原因:

  • 首先是在法家構想的社會中,君主與其人民和大臣都是合作關係,一旦君主的行為影響到了另外兩方的利益,那麼君主是很有可能被大臣推翻的。在這樣的理論體系中,我們不難看出韓非子對於君主的統治合理性並沒有絕對的信奉,因此其認為君主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須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來行事,不能觸犯到他人的利益,這樣的行為方式倡導足以說明法律的地位是高於君主的。
  • 第二點原因則是由於韓非子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信任,這就讓其不可能將希望寄托在提高君權以贏得人們的擁戴上,在其理想的社會秩序中明確標出收益與損失的法律無疑要比人情可靠的多,因此在其理論中法律的地位是一定要高於君權的。

結語

韓非子作為戰國末期最為傑出的思想家,其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思想流派都有所涉獵,這讓其對於人性和社會的運行機制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宗法制逐漸崩壞的戰國末年,他跳脫出了已有社會秩序的枷鎖,從本質上否認了人性的善惡,而是用中性的趨利避害加以定義。這讓他成功動搖了宗法制以情感為基礎的統治秩序,為之後法治社會的建立提供了條件。

基於這一理論,韓非子對於理想的社會形態也進行了描述。其認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應該是合作關係,因此統治者必須要將部分利益賜予被統治者,這樣才能形成共贏,並維持穩定的地位。但是其對於平民階級的忽視讓之後的秦朝陷入了農民起義的浪潮之中,這也是韓非子理論的局限性之一。

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在韓非子的體系下君權是處在法律之下的,如果這樣的理念能夠付諸實踐的話,可能中國社會的發展會走上不同的道路。但是由於封建帝制中皇權的不斷增強,其最終還是凌駕於法律之上,韓非子的設想終究還是沒能成行,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遺憾。


參考文獻:

《韓非子·備內》

《韓非子·六反》

《韓非子·有度》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史官錄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焦點

  • 韓非子本是儒家弟子,卻成為法家著名的人物,是受荀子的影響嗎?
    在說韓非子之前,我們很有必要說說孟子和荀子關於人性的主張,因為正是建立在人性論的不同的基礎上,才產生了孟子與荀子之間思想的不同。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性善並進行系統論證的哲學家。孟子認為,人的內心天然地存在著四種善端,分別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等,對應著人的仁義禮智等四種心。
  • 「法家學說與中華法系」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秦亡以後,法家之名雖息,然法家之理未亡,每有變局,即為學者所注意,引以為振弊良方,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強國之策,皆合於法家之旨,故明儒周孔教言:「韓非子之書,世多以慘刻摒之。然三代以降,操其術而治者十九。」清季以來,西學東漸,梁任公舉「中華法系」之名目以回應西方法系之說,後之學者承其學路,用功於此,然所注意者多儒學與法系之關係,而於法家學說之影響,尚有所闕。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韓非子》——梁啓超:《韓非子》法家學說之精華,須全部瀏覽
    《韓非子》作 者:張覺 尤婷婷 楊晶 導讀、註譯出 版 社:嶽麓書社出版時間:2020年9月出版I S B N:978-7-5538-1345-5定 價:32.00元裝 幀:圓背精裝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本書特色梁啓超:《韓非子》法家學說之精華
  • 令人脊背發寒的法家思想:韓非子主張的「人性本惡」確實如此嗎?
    相比之下,法家的思想就有些令人脊背發寒了。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 知識分享:法家的典籍《韓非子》以及墨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005■法家的典籍《韓非子》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並把這些理論和方法集中到韓非子的作品集《韓非子》裡,為後來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的秦朝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 韓非子:儒學宗師培養出來的法家
    國學發展史上,「春秋戰國」雖然社會動蕩、人心紛亂,學術上卻高歌猛進、名家輩出,不僅出現了思想上的百花齊放,還造就了一個對後世文化影響深遠的學術群體——諸子百家,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這一時期依然被視為知識分子自由表達見解的「黃金年代」。
  • 正確解讀先秦著名的法家學說?魏惠王是昏君卻在歷史上為何出名?
    ,越來越惡化,於是法家由此開始嶄露頭角,柔和的以德治國主張為核心的儒家學說退為幕後,法家學說從根本上展現人性底層極為黑暗的標系,展露出人性重大劣性。商鞅政治變革廢除爵制,建立郡縣制等等,才開始實施改革,有章有法,秦國一系列法律都是在《法經》基礎上由商鞅完善,並把政治操作達成有節律,有韻律的水準,如此逐步推行,商鞅變法實現竟然改造了秦國國體,是進行革命才能完成的社會變革運動,這是商鞅變法,由此可見商鞅變法的深徹程度,商鞅絕非等閒之輩,歷史上變法含義和難題,都面臨改革悖論,因為任何組織隨時間的延移都一定會腐朽,腐壞,組織會渙散化,甚至腐敗化,此乃去組織老化規律,對於任何一個組織者都有對自己組織隨形勢發展不斷刷新
  • 韓非子師從儒家,為何成為了法家代表人?
    儒家與法家都是諸子百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二者可以說從觀念上截然對立,比如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則認為「人性本惡」。儒家推崇「仁政」以仁治國,法家卻推崇「法政」,以法治國。二者看似毫無聯繫,甚至不能共存。
  • 《韓非子》裡的政治學:法家對秦始皇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韓非認為商鞅的「法」沒有確保君主的專制權力韓非對法家思想的改造與發展就在商鞅變法的同時,另一位法家人物申不害也在韓國發起改革。對於「法」的含義,韓非子說:「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也。」因此,所謂的「法」乃是統治者用來統治臣下的工具,由國家制定法令,用它來規範與控制臣民。
  • 法家學說是怎樣從相對合理走向極端的?
    導讀:法家學說是怎樣從相對合理走向極端的?儒家在強調「尊尊親親」的宗法等級原則的同時,更特別強調統治者應當「仁」,應當「愛人」,所以它注重為君者之德」,反覆宣揚稱頌禹湯文武之類「有德」的「聖王」。這種思想的本質,即如我們前面已經論述過的,反映的是具有「群體本位」文化特徵的社會對於君主這一「角色」的要求。
  • 【文化】韓非子:讓秦始皇瘋狂崇拜的法家牛人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先進科學的學說,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能夠統一中國的思想根源,而其中有一種學說對他的影響最為深刻,甚至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也對這種學說的開創者推崇備至,可謂是真心的「鐵桿頭號粉絲」。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看到了他的大臣李斯獻上的一本巨著,見其文而讚嘆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 韓非子是道家還是法家?甚至還是個結巴?
    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韓非子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
  • 對比中外給出法家的真正地位!
    很簡單,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子,韓非子的一系列哲學以及政治思想都直接繼承自儒家的荀子大師。主題三:那麼韓非子究竟認為人性如何呢?道家似乎是離自然較近,而離人類社會較遠的學說。但實際並非如此,韓非子對於道家思想十分重視,並不在於韓非理論體系直接繼承於道德經,只是道德經當中老子的一些篇章和話語,對於韓非子的啟發和對韓非子的理論闡述以及理論源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 經典 | 怎樣讀《韓非子》?
    作者韓非批判性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構建了以任法、用術、重勢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體系,被後人視為法家之集大成者。秦國君主以韓非學說作為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後兩千多年,韓非的一整套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始終為歷代統治者所奉行。可以說,《韓非子》一書是理解和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門徑。
  • 從同受老子的影響入手,漫談道法兩家核心觀念的不同
    前言老子的思想影響了莊子和韓非,但是卻造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說,以莊子為首的道家看重的是寬容,而以韓非子為主的發家講究的是苛刻。因此,韓非子所提倡的法家思想有利有弊,同時由於他受到統治者的喜愛,所以研讀韓非子,必須了解法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韓非
    韓非吸收了道、儒、墨各家的思想,集法家學說的大成。其學說為新興地主階級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也成為封建帝王實行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對後世影響很大。在哲學上發展了旬子的唯物主義,認為「道」是事物運動的普遍規律,而「理」則是具體事物運動的特殊規律。他說:「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肯定具體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道」 「理」也都要隨之而變化。
  • 諸子百家之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派之一,主張依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春秋時期,管仲、子產作為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商鞅提倡重法,慎到提倡重勢,申不害提倡重術。
  • 解讀丨荀子與韓非子人性論的區別
    韓非子雖就學於儒家的荀子,但卻另闢蹊徑成為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場與本質精神而言,韓非子跳出了性善、性惡的分析框架。他所闡發的是一種自然主義的人性自私論。荀韓均堅持人性是人「好利」的自然屬性,但在人性「好利」的評價方面,二者卻分道揚鑣,荀子對「好利」做出了「惡」的價值判斷,而韓非子只是對「好利」進行事實描述,不作價值評價。
  • 法家思想對毛澤東的影響
    那麼,傳統文化中哪一家的學說對毛澤東的影響最深呢?顯然是法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是韓非,我們看看《韓非子》,再對照毛澤東的作為,便不難得出上述結論。《韓非子》中說:「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毛澤東可以說把禁心、禁言的治術運用得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