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受老子的影響入手,漫談道法兩家核心觀念的不同

2020-10-12 爾雅兒

前言

老子的思想影響了莊子和韓非,但是卻造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說,以莊子為首的道家看重的是寬容,而以韓非子為主的發家講究的是苛刻。這就引發一個問題,都受老子的影響,但是為何道家和發家的區別如此之大,甚至截然相反呢?兩家之間難道就沒有相似之處嗎?

戰國時局圖

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留下的著作當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倡的是寬容待人,並且舉出了非常有名的例子,給出一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莊子認為不能以自身去評價別人,對待別人需要尊重並且寬容。莊子這一思想非常有人性,看重的是人自己,並且主張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規律。

跟莊子不同的是發家,發家強調以刑罰治理天下,特點是嚴苛。不過雖然發家思想以法理為主,但是由於太過於嚴苛,幾乎沒有一點人情味,尤其是韓非子所強調的發家思想,具有僵化、死板的特點。因此,韓非子所提倡的法家思想有利有弊,同時由於他受到統治者的喜愛,所以研讀韓非子,必須了解法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仁義符合莊子的主張

一、莊子重視寬容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人性本善,因此莊子認為人原本都是善的,之所以有惡是因為受到了後天條件的影響。以此為由,莊子以喚醒人們本性為責任。除此之外,莊子認為寬容待人能喚醒人們的本性。在《莊子》一書當中,書中開篇講的是《逍遙遊》,先是講了一隻體型非常大的鯤,再後來化作成了鵬。

《莊子》記載: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裡也。

當斑鳩這些飛得不高、個頭不大的鳥看到鯤鵬之後,就開啟了嘲笑模式,斑鳩等小鳥認為鯤鵬過於高大,儘管飛的很高、體型很大,但是沒有什麼用。在莊子的筆下,可以看出斑鳩等小鳥是在嘲笑鵬的體型,之所以嘲笑,是因為斑鳩覺得體型大沒有什麼用。

由此可見,莊子是在諷刺斑鳩的無知和愚昧。不過還有一點值得一說,莊子也並沒有誇大鵬的體型大,也就是說莊子否定的是斑鳩的嘲笑行為,而不關乎所有動物的體型或者飛的高低。莊子通過斑鳩嘲笑鵬,警示人們不要對別人的外貌或者其他方面指手畫腳,人都有不同,承認其他人的不同,並且寬容待人。這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寬容態度。莊子的寬容待人的思想還體現在他的《齊物論》當中,所謂的齊,指的就是所有事物或者人都是平等的,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評頭論足。

莊子圖像

莊子的思想在後世很想很大,涉及範圍有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特別是受到了下層百姓的喜歡,重視人、寬容待人,都是莊子備受民間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民間的想法也會影響到上層,所以很多朝代也重視道家的思想。

二、以韓非子為代表的發家及其影響

韓非子提倡法學,但是卻是跟莊子截然相反的學說,在韓非子所著的書當中。都體現了一個詞:嚴苛或者苛刻。舉兩個例子就可以說明,第一個例子是漢昭侯除衣帽冠。有一天漢昭侯睡著了,管帽子的人擔心漢昭侯受涼,就給蓋上了一層被子,當漢昭侯醒後,立刻詢問是何人為自己蓋上的被子。

後來韓昭侯將衣帽冠全部除掉了,韓昭侯的理由有兩個,一是管理衣褥的人擅自將被子交給他人處理,二是管理帽子的人不經吩咐就將被子蓋在了國君身上。由此可見,韓非子所認為的法學實踐就應該如韓昭侯一樣,嚴格而果斷,不過後代的史學家卻由此對韓非子的主張產生質疑,認為韓非子過於強調法理,而不通人性。

《韓非子》史料

第二個例子是秦王拒開國庫救難民。有一年,秦國發生了災荒,有些官員上書秦王主張拿出國庫裡的部分糧食,用以救濟災民。但是秦王卻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秦法。按照秦法規定,國庫裡的糧食是用來獎賞有功之臣的,而災民是沒有功勞,所以秦王認為不能將糧食分發給災年。韓非子是贊成這個例子的,由此可見,無論是例子中的秦王,還是韓非子都非常的苛刻,處理事情不通人情,只是按照法律規則辦事。這樣帶來的統治,雖然可以使得社會穩定運行,但是缺乏人情味的社會,會讓人變得非常壓抑。

雖然韓非子跟莊子同樣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但是從兩家的學說重點來看,韓非子跟莊子是截然不同的。那麼為何韓非子會提出這樣嚴苛的主張的呢?他也是人,也是有情感的,但是為何他所提的主張都忽視了人性呢?其實韓非子或者說法家之所以忽視人性、嚴格法律,是有原因的。

韓昭侯畫像

第一個原因是受環境的影響,法家成熟期是在戰國,戰國是一個戰爭四起的國家,有戰爭的地方,就會有殘忍,而韓非子以及商鞅等人就是順應了戰爭時代的殘忍,所以他們不講人情只講法理。

第二個原因是受到老子寡情的影響,老子講究無為而治,有無情無色的特點,到了韓非子時期,將無情作為一個治理朝廷的原則,所以以現在的視角看法家的時候,會發現法家的是無情的,也就是說法家是沒有人情味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法家是從字面意思繼承了老子的寡情,老子的意思卻不是無情,而是無所作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無為。

第三個原因是法家是現實主義者,法家跟儒家不同,儒家強調的是歷史使命,而法家則只強調現實使命,只要國家能夠強盛,法家就會使用各種手段,無論這個手段是好的,還是殘酷的。

總結

同樣都是受到老子的影響,但是法家和道家卻截然不同,道家將老子的無為思想理解成寬容待人,萬物都是應該平等的,所以道家講究人性,以理同情,入情於理。道家所主張的寬容待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就體現了看重人性、以人為本的理念,不過當時的以人為本跟今天所指的以人為本並不一樣。

戰國烽煙四起

韓非子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他看重的是怎樣去除人性惡的一面,因此主張用法理為手段,懲治社會上的惡,那麼人們自然不敢犯罪。韓非子關於人性為惡的出點本身就是錯的,忽視了外在的條件影響,將百姓視為不得不被馴服的對象,韓非子所倡導的馴服手段就是法學。因此法家所提倡的法學是無情的、僵硬的。後世的史學家判斷法家,大體上分成了兩種,一是認為法家維持了社會秩序,另一種則認為法家不在乎人性,只講究法理,忽視了人才是法理的主體,否定了法家認為法理是主體、人是附屬品的觀點,認為法理必須為人服務,而不能讓人完全屈從於法理。

雖然道家和法家有本質上的不同,但是兩家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思想,都產生了現實意義,例如道家通常被用來敬天命,法家通常是一個朝代治理社會的手段。所以,研究兩種思想的不同點,對於深刻的立交兩種思想的內涵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這種學說不同點,其實也代表了兩種學說各自的本質。

參考文獻:

《莊子》

《齊物論》

《韓非子》

相關焦點

  • 儒道兩家衝突自古就有,怪不得朝堂上不能共存,老子這樣評價儒門
    從秦朝滅亡漢朝建立之後,中國古代的政權就是圍繞著儒道兩家的思想治理國家,所以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也是這兩種學說。但是如果把這兩種學派都用在治國之上,會不會效果更好呢?其實並不然,老莊的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什麼是無為而治呢,就是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強行幹涉他,人類的發展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 老子、孟子、孔子、莊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裡,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範圍。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
  • 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誰影響更大?
    早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播西方之前,就有不少學者研究過老子,老子的《道德經》早已被翻譯為外文書籍,英文譯本有40餘種。在西方除了《聖經》,沒有比這更受重視的書籍了。《道德經》的核心內容就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都由「道」轉化和生成,它像天地一樣永不停息的運動,它的規律就是自然的規律。並把它描述的深不可測,「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顯然老子對道的描述帶有唯心主義傾向。
  • 老子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一部道德經影響世界2000餘年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晚年在函古關寫下了傳世之作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而廣泛,而且漂洋過海,傳遍了世界五大洲,深受外圍人的青眯,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他們讚譽《道德經》為「東方智慧的結晶」。當代西方流行廣泛的一句話,就是老子是國際性的,目前研究老子思想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
  • 老子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而廣泛,而且漂洋過海,傳遍了世界五大洲,深受外圍人的青眯,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他們讚譽《道德經》為「東方智慧的結晶」。當代西方流行廣泛的一句話,就是老子是國際性的,目前研究老子思想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
  •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觀念,和孔子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所以,這種追求反映了先秦道家的「自然人情」觀念。以札樂制度與仁義道德為主的一切人為因素的批判方面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觀念,以札樂制度與仁義道德為主的一切人為因素的批判方面。樂制度和仁義道德限制個人的情感;老子重無為,強調人應擺脫切羈絆,恢復純真樸素、天放自然的本性,兩家自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了。在對禮樂制度與仁義道德等人為因素的批判方面,莊子直接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而且態度更加堅決,論述也更加系統。
  • 物質與觀念:不同學科的解釋邊界
    在我看來,我們之所以是中國人,核心在於我們的觀念,而這個觀念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比如說我們的各種社會關係,父母,長幼,朋友等,我們對待婚喪嫁娶的觀念等等。這是伴隨著人的社會化過程逐漸形成的,而且不同時期,文化的核心是不一樣的。這些東西在物質文化遺存裡怎麼體現?
  • 受西學的影響,用哲學、政治學等方式研究《老子》成為普遍現象
    西學視野下的以佛解《老》:近代以來,由於受西學的影響,用哲學、政治學等專科的方式研究《老子》成為普遍現象,這是有別於傳統老學的重要表現,佛教老學也不例外,如梁啓超的《老子哲學》既有西方哲學的視野,又釋之以佛理,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同樣如此。由於梁啓超的《老子哲學》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故這裡重點分析大同法師的《老子哲學》。
  • 《金剛經》與《老子》的同與不同(二)
    《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的至經,《老子》是中國也即人類文化的最頂峰,是萬經之王。所以《老子》裡面講有無都是在無有無不有這個前提下來講的,在絕對的前提下講相對,講相對又是為了達到絕對。從這個地方看,《金剛經》和《老子》這兩部經典在綱領和宗旨上都是一樣的。所以有句話叫「佛佛道同」,講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情,就是慧能大師講的「唯傳見性法」。
  • 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是道,這些歷史常識高考必考!給孩子收藏
    歷史上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國家就出了兩大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那麼我們不竟要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老子的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著重注意的,在學習上要特別加以勾畫,讀過孔子和老子書的仁都會有了解,孔子的最高理想就是「仁」,孔子一生推崇和踐行他的「仁」的學說和思想,這給我國接下來的發展形成了至為深遠的影響。
  • 南湖山人:老子道的核心和基石
    南湖山人:老子道的核心和基石2020.8.20老子道的核心和基石有兩個,缺一不可: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二是在陰陽之中「陰勝陽&34;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個說法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自漢代以來,古代易學家和哲學家對這一命題有不同的解釋。孔子對易經還有更精準的表達:「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是對易經的提煉和總結。後來宋代人(陳摶)根據上面這段文字,作出了太極圖,這樣就更加直觀了。
  • 於天罡:老子的歷史影響
    如果我們來說道家學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不是我這個半專業的研究者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夠說清楚的,但有一點是我們公認的,那就是,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首席代表,《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經典和巔峰之作。
  • 「和而不同」——維新三傑不同的孔子觀念
    而他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中西不同的文化實現對接,為此他們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與西方文化相似之處,對其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核心加以近代化改造,並在此基礎上力證中國文化優於西方文化。維新三傑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不同的個體。
  • 孔子與老子的道不同,是因為孔子讀的是周易,老子讀的是歸藏易
    「道不同,不相與謀」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道有所不同,君子應該淡然處之,不能強行一律。言下之意: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不要求別人跟你一樣。
  • 中國兩位聖人:老子、鬼谷子求之大同,學問精湛影響深遠
    老子《道德經》裡強調道可道,非常道,這種哲學觀影響最大的內容,這一部分當然也影響到了同時期的鬼谷子。對鬼谷子而言,在哲學上某種程度上信奉的不是入世的觀點,而是與之完全相反,覺得修養身性才是極佳的方法。李耳,被世人尊其為老子,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 老子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有多大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的傳世經典,《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高達700多種。
  • 老子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老子是如何一步步被封神的。
    2500多年前一部由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問世後,其道家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世,,特別是後來的那些聖明的帝王,用老子的道思想來治理國家後,國家都實現繁榮昌盛的局面,如漢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漢武帝早期雖罷除百家,獨尊儒術,可晚年又恢復了用道家思想來治理國家,在到後來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一直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因此唐朝被稱為中國古代最繁榮昌盛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 老子的思想,一不小心就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老子承繼了上古時代先民觀察自然、認識宇宙萬物,皆一體同根,即所謂「老子於是寫下講述道德的五千言,取名為《道德經》。老子寫成出關後,西去入秦境,從此隱居,不為世人所知。傳說他的壽命很長。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道德經》一書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
  • 老子的「道」,具備涵納萬物的特質,深刻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文學
    但將「道」作為自己學說的核心範疇,並且使用最頻繁的,則首推《老子》。在《老子》裡「道」共出現了七十三次,其內涵卻渾圓融通,隨其語境的變化而豐富多樣。老子的「道」,仿佛是他隨手畫下卻又十分漂亮的圓,而且是空心圓,它可以融入老子許許多多的睿智卓識,人們徜祥其間便會產生出美不勝收的感受。
  • 讀懂《老子》|老子愚民政策與反教化、反文明觀念的根據
    在老子無為政治理論中包含一項很重要的內容,愚民政策,並且推導了反對教化與反文明的結論。我們不應該因為老子是聖人而否定他持有這類觀點。知識有害於政治的觀點不僅老子持有,法家就強烈持有這種觀念,否則就不會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政策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