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影響了莊子和韓非,但是卻造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說,以莊子為首的道家看重的是寬容,而以韓非子為主的發家講究的是苛刻。這就引發一個問題,都受老子的影響,但是為何道家和發家的區別如此之大,甚至截然相反呢?兩家之間難道就沒有相似之處嗎?
戰國時局圖
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留下的著作當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倡的是寬容待人,並且舉出了非常有名的例子,給出一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莊子認為不能以自身去評價別人,對待別人需要尊重並且寬容。莊子這一思想非常有人性,看重的是人自己,並且主張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規律。
跟莊子不同的是發家,發家強調以刑罰治理天下,特點是嚴苛。不過雖然發家思想以法理為主,但是由於太過於嚴苛,幾乎沒有一點人情味,尤其是韓非子所強調的發家思想,具有僵化、死板的特點。因此,韓非子所提倡的法家思想有利有弊,同時由於他受到統治者的喜愛,所以研讀韓非子,必須了解法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仁義符合莊子的主張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人性本善,因此莊子認為人原本都是善的,之所以有惡是因為受到了後天條件的影響。以此為由,莊子以喚醒人們本性為責任。除此之外,莊子認為寬容待人能喚醒人們的本性。在《莊子》一書當中,書中開篇講的是《逍遙遊》,先是講了一隻體型非常大的鯤,再後來化作成了鵬。
《莊子》記載: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裡也。
當斑鳩這些飛得不高、個頭不大的鳥看到鯤鵬之後,就開啟了嘲笑模式,斑鳩等小鳥認為鯤鵬過於高大,儘管飛的很高、體型很大,但是沒有什麼用。在莊子的筆下,可以看出斑鳩等小鳥是在嘲笑鵬的體型,之所以嘲笑,是因為斑鳩覺得體型大沒有什麼用。
由此可見,莊子是在諷刺斑鳩的無知和愚昧。不過還有一點值得一說,莊子也並沒有誇大鵬的體型大,也就是說莊子否定的是斑鳩的嘲笑行為,而不關乎所有動物的體型或者飛的高低。莊子通過斑鳩嘲笑鵬,警示人們不要對別人的外貌或者其他方面指手畫腳,人都有不同,承認其他人的不同,並且寬容待人。這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寬容態度。莊子的寬容待人的思想還體現在他的《齊物論》當中,所謂的齊,指的就是所有事物或者人都是平等的,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評頭論足。
莊子圖像
莊子的思想在後世很想很大,涉及範圍有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特別是受到了下層百姓的喜歡,重視人、寬容待人,都是莊子備受民間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民間的想法也會影響到上層,所以很多朝代也重視道家的思想。
韓非子提倡法學,但是卻是跟莊子截然相反的學說,在韓非子所著的書當中。都體現了一個詞:嚴苛或者苛刻。舉兩個例子就可以說明,第一個例子是漢昭侯除衣帽冠。有一天漢昭侯睡著了,管帽子的人擔心漢昭侯受涼,就給蓋上了一層被子,當漢昭侯醒後,立刻詢問是何人為自己蓋上的被子。
後來韓昭侯將衣帽冠全部除掉了,韓昭侯的理由有兩個,一是管理衣褥的人擅自將被子交給他人處理,二是管理帽子的人不經吩咐就將被子蓋在了國君身上。由此可見,韓非子所認為的法學實踐就應該如韓昭侯一樣,嚴格而果斷,不過後代的史學家卻由此對韓非子的主張產生質疑,認為韓非子過於強調法理,而不通人性。
《韓非子》史料
第二個例子是秦王拒開國庫救難民。有一年,秦國發生了災荒,有些官員上書秦王主張拿出國庫裡的部分糧食,用以救濟災民。但是秦王卻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秦法。按照秦法規定,國庫裡的糧食是用來獎賞有功之臣的,而災民是沒有功勞,所以秦王認為不能將糧食分發給災年。韓非子是贊成這個例子的,由此可見,無論是例子中的秦王,還是韓非子都非常的苛刻,處理事情不通人情,只是按照法律規則辦事。這樣帶來的統治,雖然可以使得社會穩定運行,但是缺乏人情味的社會,會讓人變得非常壓抑。
雖然韓非子跟莊子同樣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但是從兩家的學說重點來看,韓非子跟莊子是截然不同的。那麼為何韓非子會提出這樣嚴苛的主張的呢?他也是人,也是有情感的,但是為何他所提的主張都忽視了人性呢?其實韓非子或者說法家之所以忽視人性、嚴格法律,是有原因的。
韓昭侯畫像
第一個原因是受環境的影響,法家成熟期是在戰國,戰國是一個戰爭四起的國家,有戰爭的地方,就會有殘忍,而韓非子以及商鞅等人就是順應了戰爭時代的殘忍,所以他們不講人情只講法理。
第二個原因是受到老子寡情的影響,老子講究無為而治,有無情無色的特點,到了韓非子時期,將無情作為一個治理朝廷的原則,所以以現在的視角看法家的時候,會發現法家的是無情的,也就是說法家是沒有人情味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法家是從字面意思繼承了老子的寡情,老子的意思卻不是無情,而是無所作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無為。
第三個原因是法家是現實主義者,法家跟儒家不同,儒家強調的是歷史使命,而法家則只強調現實使命,只要國家能夠強盛,法家就會使用各種手段,無論這個手段是好的,還是殘酷的。
同樣都是受到老子的影響,但是法家和道家卻截然不同,道家將老子的無為思想理解成寬容待人,萬物都是應該平等的,所以道家講究人性,以理同情,入情於理。道家所主張的寬容待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就體現了看重人性、以人為本的理念,不過當時的以人為本跟今天所指的以人為本並不一樣。
戰國烽煙四起
韓非子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他看重的是怎樣去除人性惡的一面,因此主張用法理為手段,懲治社會上的惡,那麼人們自然不敢犯罪。韓非子關於人性為惡的出點本身就是錯的,忽視了外在的條件影響,將百姓視為不得不被馴服的對象,韓非子所倡導的馴服手段就是法學。因此法家所提倡的法學是無情的、僵硬的。後世的史學家判斷法家,大體上分成了兩種,一是認為法家維持了社會秩序,另一種則認為法家不在乎人性,只講究法理,忽視了人才是法理的主體,否定了法家認為法理是主體、人是附屬品的觀點,認為法理必須為人服務,而不能讓人完全屈從於法理。
雖然道家和法家有本質上的不同,但是兩家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思想,都產生了現實意義,例如道家通常被用來敬天命,法家通常是一個朝代治理社會的手段。所以,研究兩種思想的不同點,對於深刻的立交兩種思想的內涵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這種學說不同點,其實也代表了兩種學說各自的本質。
參考文獻:
《莊子》
《齊物論》
《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