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

2020-12-05 圈仔每天見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

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出現了思想大碰撞,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很多像孔子,老子,墨子這樣名垂千古的人物,在後世之中,文人往往都是吟詩作對,風花雪月,比起諸子百家提出的形而上的救世良策,他們還是不夠的。在百家爭鳴時代,提出了很多現在人都無法確定的問題,像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就讓我們來看看諸子百家中四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關於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真正提出的是儒家的孟子,對於這個問題,孟子給出的答案是「性善論」,而之前的孔子他是沒有提過的,至於老子講究的是無為,順應天道,所以也沒必要提出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老子是有自己的見解的,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人是要順應天道的,而天道是無善惡的,所以人也是如天道一般無善惡。

對於孟子的「性善論」,可能很多人認為孟子是覺得人性本善的,但其實不然,我們覺得孟子有這樣的想法是源於《三字經》的開頭,孟子的「性善論」是覺得人都是向善的,都是有良知的,那麼為何有人會惡呢?其實孟母三遷給出了答案,他認為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在理解古人的話,常常因為一個字而將其誤解。

而諸子百家中的墨家,墨子雖然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但是在墨家的「非攻,兼愛」思想中,說出了人性是善的,孔子的仁愛,和現在人的愛意很像,關係越近,那麼你就會越愛他,而墨子的「兼愛」是講究大愛,也就是說對天下人是平等的去愛,由於這一點,所以墨家在諸子百家中是最愛管閒事的一家,他們愛天下人,天下人的事也是和他們有關,雖說墨家思想很好,但是這不太實際,所以在秦代之後就近乎消失了。

儒家的荀子有「性惡論」,這看起了荀子是說人性是惡的,但其實不然,荀子的意思是人性有惡,這和孟子的人性向善有異曲同工之妙,荀子覺得人性是有善有惡的,是善惡的綜合體,只要善性佔主導地位,那麼他就是君子。」人定勝天「其實就是孟子提出的,很多人都把這四個字理解為人能夠戰勝老天,戰勝命運,但其實荀子意思是人要戰勝自己惡的一面。

也是荀子的人是有兩面性的,所以他的兩個法家徒弟李斯和韓非,他們覺得人性是沒有善惡的,作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追逐功名利祿的,所以法家覺得道德教化是沒有用的,因此提出依法治國,只有律法和制度才能夠治理好國家。

綜上述道、儒、墨、法四家,大家發現,現在的很多人對於人性的善惡,也是這四個觀點中的一個,不過在歷朝歷代中,孟子和韓非的觀點是最被人推崇的,所以在歷代王朝中,往往都是儒法並行,即強調法制,也強調仁治,從這裡大家也是能夠看出古人的智慧,所以我們在這個迷茫的時代,多去看看古人的智慧吧!

相關焦點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關於孟子與告子爭辯的思考
    而關於「人性論」的內容,杜老師解析孟子和告子的辯論時思路清晰:告子質疑儒家所提倡的仁義是否符合人性,他在現象的角度來談人性的問題;而孟子堅持「人性之善也,由水之就下也」的觀點,這是因為他在討論性善的可能性。讀到這裡,我不免開始思考:在真實現象中,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這是一個折磨了中國思想家兩千多年的問題。從百家爭鳴這個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起,這個問題就被擺在了檯面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家庭倫理和社會規範的確立,都有賴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正是從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出發,才形成了道、儒、墨、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孟子本名孟軻,他提出的「性善論」最著名,且如他那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名言,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透膚入骨,血肉淋漓了,如果還講《論語》裡親親尊尊、君君臣臣那一套,難免有些緩不濟急。
  • 人性是「善」是「惡」?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各有想法,但目的卻一致
    先秦的儒家,孔、孟、荀三位代表人物都曾經對「人性」有過自己的見解。有趣的是,這三個人關於這一問題的見解在表述方式上都有所差異,但最終的目的卻是非常一致的。但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被人「斷章取義」,曲解了他們作品中的原意。
  • 人性是否有善惡之分?孟子認為人性並不是非善非惡的,而是善的
    孟子關於人心的理論實際上為他的人性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人心是人的心靈,是思考,是思慮;人性則是人的本性,是本來就具有的特性。那麼,人心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如前所述,人的人性是在與動物的動物性相區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按照孟子的思想,人的人性肯定不同於動物的動物性。但人之人性立於何處呢?一般中國思想認為,人是由身心構成。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在人性問題上,孔子最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孔子只是提出人有人性,認為性是相近的,並且也是可以改變的,他並沒有指出人性是善還是惡,並未揭示人性的內容,說明人性是什麼。隨後引來了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他的觀點是「食色,性也。」
  • 孟子人性善論:人-人性=魔鬼?
    孟軻,孟老夫子的人性善論,特別引人注目。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四端擴充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小編說人性論一直是如今儒家最為重要的基礎觀點之一,但針對這個問題,即使是歷代大儒們也一直爭論不休。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那麼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聖賢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呢?今天小編帶小夥伴們一起了解下。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善惡都是人後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結果。如果說善或惡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難道這是遺傳來的?這就成了變相的「血統論」觀點。
  •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孟子荀子,誰是誰非?
    孟子和荀子同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都被尊為「聖人」,可是,你知道嗎,他們卻在「人性問題」上,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簡單來說,孟子認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是「性本惡」。所謂「性本善」,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好人。「性善論」是孟子提出來的一個重要命題,而且,他還曾用雄辯之才,打了一個關於流水的比喻。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與荀子持相反觀點,你認為人性是善是惡?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 正如「否極泰來」中講述的天地屬性,天是要上升的,地要下降,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存的空間出來,萬物就生於此運動之中。 如果沒有天或者地的任一個,空間都會不復存在,所以當哲學理論中給善命名的時候就發現了惡,這樣才會存在完整的人性。
  • 孟子日課188丨人性是善的,惡的,還是不善不惡的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孟子·告子上06》上) 當時關於人性,眾說紛紜,公都子舉出幾派問孟子:告子論性,以生理本能為人性,認為人性只是知覺運動而已,沒有什麼善與不善之分。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孟子、荀子、韓非答案不同卻牽扯出不同制度
    >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或者是三字經當中所言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其實都是對人性的一種論述或者是觀念的提出。孟子的性善論其實,對於孟子的性善論,很多人都有理解的誤區,他們認為孟子所說的是人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後期的所作所為更多的是受環境的影響,這種理解是有一部分偏差的
  • 孟子:人性本善,正如水之下流 荀子:人性本惡,源於趨利避害
    人性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這是幾千年來爭執不休的問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兩個學術界的大佬提出了兩個相反的觀點,影響了後世兩千年。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除了人性的本身誘人之處外,孟子和荀子是兩個名氣相近的大家,如果其中一個人名氣很小也許就不用討論了,直接依靠名人的廣告效應就能夠勝出。
  • 以佛眼觀故:人性是善,還是惡?
    最近,吉林長生生物公司的疫苗事件佔據各大媒體頭條,引發了世人對於醫療安全問題的進一步警覺,社會、家庭、父母在強烈譴責製藥企業喪盡天良的同時,亦反映出一個社會問題——人性是善,還是惡?(本圖片來自網絡)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人與生俱來就具有「四端」,所謂「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
  • 善與惡:《劍來》的三四之爭,儒家的荀孟之爭
    著名網文大神烽火的新書《劍來》中提到了一場三四之爭,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歷史有過了解的書友,再結合書中所描寫的一些語句,不難猜出這實際是儒家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爭。 對於人性的思考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國討論了上千年。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論,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性善論和性惡論,誰對誰錯,後人為此爭論不休。孟子和荀子本同是儒家學者,後來孟子被尊稱為「亞聖」,荀子還因其性惡論的思想被逐出孔廟,此舉不謂之不慘。
  •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他們認為「人性本惡」,理由令人無法反駁!
    自古以來,「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就是一個永恆的辯題。從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有其道理,難分高下。1993年,復旦大學和臺灣大學展開了一場辯論,就是引起了很大反響的「獅城舌戰」。臺灣大學是正方,主張「人性本善」;復旦大學是反方,主張「人性本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