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
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出現了思想大碰撞,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很多像孔子,老子,墨子這樣名垂千古的人物,在後世之中,文人往往都是吟詩作對,風花雪月,比起諸子百家提出的形而上的救世良策,他們還是不夠的。在百家爭鳴時代,提出了很多現在人都無法確定的問題,像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就讓我們來看看諸子百家中四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關於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真正提出的是儒家的孟子,對於這個問題,孟子給出的答案是「性善論」,而之前的孔子他是沒有提過的,至於老子講究的是無為,順應天道,所以也沒必要提出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老子是有自己的見解的,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人是要順應天道的,而天道是無善惡的,所以人也是如天道一般無善惡。
對於孟子的「性善論」,可能很多人認為孟子是覺得人性本善的,但其實不然,我們覺得孟子有這樣的想法是源於《三字經》的開頭,孟子的「性善論」是覺得人都是向善的,都是有良知的,那麼為何有人會惡呢?其實孟母三遷給出了答案,他認為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在理解古人的話,常常因為一個字而將其誤解。
而諸子百家中的墨家,墨子雖然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但是在墨家的「非攻,兼愛」思想中,說出了人性是善的,孔子的仁愛,和現在人的愛意很像,關係越近,那麼你就會越愛他,而墨子的「兼愛」是講究大愛,也就是說對天下人是平等的去愛,由於這一點,所以墨家在諸子百家中是最愛管閒事的一家,他們愛天下人,天下人的事也是和他們有關,雖說墨家思想很好,但是這不太實際,所以在秦代之後就近乎消失了。
儒家的荀子有「性惡論」,這看起了荀子是說人性是惡的,但其實不然,荀子的意思是人性有惡,這和孟子的人性向善有異曲同工之妙,荀子覺得人性是有善有惡的,是善惡的綜合體,只要善性佔主導地位,那麼他就是君子。」人定勝天「其實就是孟子提出的,很多人都把這四個字理解為人能夠戰勝老天,戰勝命運,但其實荀子意思是人要戰勝自己惡的一面。
也是荀子的人是有兩面性的,所以他的兩個法家徒弟李斯和韓非,他們覺得人性是沒有善惡的,作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追逐功名利祿的,所以法家覺得道德教化是沒有用的,因此提出依法治國,只有律法和制度才能夠治理好國家。
綜上述道、儒、墨、法四家,大家發現,現在的很多人對於人性的善惡,也是這四個觀點中的一個,不過在歷朝歷代中,孟子和韓非的觀點是最被人推崇的,所以在歷代王朝中,往往都是儒法並行,即強調法制,也強調仁治,從這裡大家也是能夠看出古人的智慧,所以我們在這個迷茫的時代,多去看看古人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