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否有善惡之分?孟子認為人性並不是非善非惡的,而是善的

2020-11-14 彭富春

孟子反對將仁義說成是對於人的本性改造、陶冶的成果,而主張是人性自身的直接的表現。正是因為人性自身是仁義的,所以仁義不是對於人的本性的傷害和扭曲,而是它的自然的本來面目。在這樣的意義上,所謂不仁不義才是違背了人的人性,是人的本性的變態。


孟子關於人心的理論實際上為他的人性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人心是人的心靈,是思考,是思慮;人性則是人的本性,是本來就具有的特性。那麼,人心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如前所述,人的人性是在與動物的動物性相區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

按照孟子的思想,人的人性肯定不同於動物的動物性。但人之人性立於何處呢?一般中國思想認為,人是由身心構成。就身體而言,人有食色亦即飲食男女的自然欲望。在這方面,人和動物幾乎是相同的。因此,身體性不能構成人的人性與動物的動物性的分界線。

由此只剩下人的心靈。就心靈而言,它不僅是認識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並具體表現為四端。正是人的心靈成為了人的人性的根本所在。這也就是說,人心決定了人性。在孟子這裡,所謂的人的人性不過是心的心靈性而已。人性如何,正是心的本性如何。

但人性如何呢?在孟子的時代裡,人們關於人的本性已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主張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人在世界中與萬物打交道時才形成善惡。第二種主張認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不善。人由此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第三種主張認為,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些人的人性是善的,有些人的人性是不善的。

與上述觀點不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種性善說也不同於後世出現的性惡說。性惡說設定人的本性是惡的。只是在教化之中,人才培養了他善的特性。與此相反,孟子肯定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惡的表現是違背了人的本性的,因此,是人的本性的歪曲。

孟子認為,人的人性並不是非善非惡的,而是善的。他用水的水性來說明人的人性。「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水的水性是下流,但在環境的影響下,它既可以下流,也可以上揚。這看起來水好像沒有定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水的其他變化並非水的本性,而是外在條件變化的結果。孟子指出,人性也如同水性一樣。人性是善的,但在世界的各種境遇中卻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但人們絕對不能依據人性的現實變化表現來否定人性本善的原初事實。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要區分人性的本性和人性的現實狀態。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麼人的善,亦即仁義便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孟子反對將仁義說成是對於人的本性改造、陶冶的成果,而主張是人性自身的直接的表現。正是因為人性自身是仁義的,所以仁義不是對於人的本性的傷害和扭曲,而是它的自然的本來面目。在這樣的意義上,所謂不仁不義才是違背了人的人性,是人的本性的變態。

孟子將人的善良的本性稱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良知良能固然也是人的一種知識和能力,但不是一般的知識和能力,而是一種特別的知識和能力。它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作為天賦,它無須人們去通過學習和思慮而獲得。同時,它是直覺的結果,是心靈的直接的當下呈現,而非邏輯運算和推論的產物。但這種特別的知識和能力並非其他什麼東西,而是人們善良本性,也就是仁義。

為何是仁義?這裡沒有其他理由。其唯一的理由是,仁義能夠通行天下。但這一理由也是自明的,是無須說明的。良知良能不僅是先天的的,而且是善良的。故它們不僅可以稱為人本來的能和本來的知,而且可以稱為人善良的知和善良的能。

正如已經指出的,孟子的人性立於人心。人性不過是人心的擴充和現實化,人性善正是人心善的發揚。良知良能實際上就是良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本身就具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此人心的四心,人們天然地獲得了人性的四德:仁義禮智。因此,人心四端是仁義禮智四德的內在基礎,仁義禮智四德是人心四端的外在表現。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善惡都是人後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結果。如果說善或惡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難道這是遺傳來的?這就成了變相的「血統論」觀點。
  • 「人性惡」還是「人性善」?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比如,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人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至善,後者為各人稟賦的素質,或有不善。
  •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你可能理解錯了
    這樣看來,人性就像這水一樣,是不分善惡的吧。 孟子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冊。是豈水這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若單純就動物世界而言,其實是無「善惡」問題可供討論的。比如在自然世界中,獅子會殺害較為弱小的動物,我們也沒辦法說獅子是「惡」的;而長頸鹿一輩子吃草維生,我們也沒辦法說長頸鹿是「善」的。「善惡」問題,是純屬於人類社會之判斷,且作為一個人類在社會上存活,不可能完全不辨善惡——這是人性問題必扣緊「善惡」進行討論之主因。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關於孟子與告子爭辯的思考
    而關於「人性論」的內容,杜老師解析孟子和告子的辯論時思路清晰:告子質疑儒家所提倡的仁義是否符合人性,他在現象的角度來談人性的問題;而孟子堅持「人性之善也,由水之就下也」的觀點,這是因為他在討論性善的可能性。讀到這裡,我不免開始思考:在真實現象中,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 為什麼會有善惡論,孟子與荀子持相反觀點,你認為人性是善是惡?
    我認為從人性、制度、文化綜合角度考慮,人性善惡是並非一成不變,某種制度與環境,人性的惡是不斷膨脹,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發揮的比較好,即人性雙重論。從環境中誕生了惡。 人性恆久不變,但其中善惡交互又相互影響制約,福禍相依,善惡亦如此。 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中解釋自然之道的循環變化。「有名萬物之母」,一旦命名為「善」,就存在「惡」的循環。善惡並存。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人性豈非只有一面?我們知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但誠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列車難題,「人性」豈是那麼熱燙燙的鐵板一塊?在《孟子》中有〈告子〉一篇,主要是孟子與另一個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思想家告子之論辯。告子或許也有專著今已散佚,因此我們僅能從《孟子》或《墨子》裡讀到隻言片語。
  • 孟子日課188丨人性是善的,惡的,還是不善不惡的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孟子·告子上06》上) 當時關於人性,眾說紛紜,公都子舉出幾派問孟子:告子論性,以生理本能為人性,認為人性只是知覺運動而已,沒有什麼善與不善之分。
  • 孟子人性善論:人-人性=魔鬼?
    孟軻,孟老夫子的人性善論,特別引人注目。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四端擴充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中國哲學中,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那麼什麼是性善論與性惡論呢?孟子用「性」來指人的善的屬性,或者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特質。孟子主張人性本來是善的,如果照著人天生的特殊資質去做,自可以「為善」。「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其不善乃非本性使然。
  • 以佛眼觀故: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並進一步指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可見,孟子把「四端」作為人之本性的自然體現,是一個人具有良知與良能的集中詮釋,是故,若人沒有此「四端」,則不能成為人。
  • 人性善與惡?聽先秦諸子如何辯論
    每個人天性都是善良的,但並不是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覺悟」,更不可能「滿街都是聖人」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性的認識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論,告子的「無善無不善」論,公都子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荀子的性惡論,世碩的善惡兼具論等。從表面上看,各家所論似乎都有道理,因而兩千餘年迄無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家都在說現象、舉例子、打比方,缺乏邏輯的思辨,遂使這一哲學命題爭論不休,永無終結。
  •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關於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真正提出的是儒家的孟子,對於這個問題,孟子給出的答案是「性善論」,而之前的孔子他是沒有提過的,至於老子講究的是無為,順應天道,所以也沒必要提出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老子是有自己的見解的,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人是要順應天道的,而天道是無善惡的,所以人也是如天道一般無善惡。
  • 孟子與「仁政」,「人性善」,「民為貴」
    關於人性問題的第一次爭論,就是孟子和告子的爭論。這個爭論保存在《孟子·告子》篇中。告子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性,性沒有善和不善,向善方面引導,就成為善,向不善方面引導,就成為不善,就象水那樣,向哪個方向引,它就向那個方向流。孟子認為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由於外力的激發,水有時也可以向上流。人性也象這樣,本來是善的,由於外界的影響也會變成不善。因此,他說:「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成為不善,不是天生資質的過錯。
  • 告子:人性如水性,無善亦無惡;孟子:說的好,但不對
    水性是不分東西的。如同人性,也不是東西,哦不,也不分東西,無分善惡。這話不是我講的,而是告子所說: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二、「無分於上下乎」眾所周知,孟子是支持「性本善」說法的,他自然不同意告子說法,並且也用水來作比喻,反駁告子。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人性終究是善是惡?中國傳統文化四大類解釋探究人性善惡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自古至今,這都是哲學上一大問題,古今中外都在討論這個問題,至今世界上也沒有公認的定論,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找到四大類的解釋,來一探人性善惡的究竟。【性本善論】根據孔孟思想,認為人性的本質,本來是善良的,不善都是後天學壞了的惡習氣。
  •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老子不提是因為沒必要,因為道家是講「天道」的,人性要順應天道。天道無善惡,人性自然也無善惡。有人據《道德經》七十九章裡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來判斷老子認為人性有善惡,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這裡的「善人」,並非與「惡人」相對,而是指「順應天道的人」。孔子不提,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個問題是個「大坑」,講不清楚的。
  • 人性是「善」是「惡」?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各有想法,但目的卻一致
    他認為,人性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比如,他曾在《論語·顏淵》中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他並不是認為「人性」生來就是一張白紙,而是認為是「善」是「惡」都無所謂,真正重要的是後天的教育。所以說,「人性」的相近不是指天生的「善惡」,而是指對於「人性」的處理方法。即「有教無類」,都需要通過後天的培養來使其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