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課188丨人性是善的,惡的,還是不善不惡的

2020-11-07 稷下之風

今天是孟子日課第188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孟子·告子上06》上)

當時關於人性,眾說紛紜,公都子舉出幾派問孟子:


告子論性,以生理本能為人性,認為人性只是知覺運動而已,沒有什麼善與不善之分。


又有人說:


人性本無定體,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比如周文王武王在位,率民以善,百姓都然從善,不是其性本善,習俗使之然。周幽王厲王在位,百姓則變得暴戾。


前者認為善惡非出於性,後者認為善惡繫於習俗,受環境影響。天下之言性者,不僅這兩派,公都子又舉出一派,這一派認為:


有的人生來性善,雖染於惡而不為惡;有生來性不善的,雖導之以善而不能教化。所以堯為君時,卻有這樣的刁民;有瞽叟這樣頑劣的父親,卻又舜那樣的兒子。以紂之惡,作為哥哥的兒子,並且以他為君,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的賢者。


微子啟、王子比幹是紂的叔父。舜與微子啟、比幹之性本善,瞽叟、商紂雖惡卻根本影響不了他們。這一派認為善惡都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



公都子的問題來了:


老師您說人性善,那他們都錯了嗎?


關於人性,孔子還有一句話:


性相近,習相遠。


相關焦點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關於孟子與告子爭辯的思考
    而關於「人性論」的內容,杜老師解析孟子和告子的辯論時思路清晰:告子質疑儒家所提倡的仁義是否符合人性,他在現象的角度來談人性的問題;而孟子堅持「人性之善也,由水之就下也」的觀點,這是因為他在討論性善的可能性。讀到這裡,我不免開始思考:在真實現象中,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 「人性惡」還是「人性善」?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 以佛眼觀故:人性是善,還是惡?
    最近,吉林長生生物公司的疫苗事件佔據各大媒體頭條,引發了世人對於醫療安全問題的進一步警覺,社會、家庭、父母在強烈譴責製藥企業喪盡天良的同時,亦反映出一個社會問題——人性是善,還是惡?,對「人性」預先假設,是善或是惡,通過長期觀察世人的言行,予以論證。
  • 告子:人性如水性,無善亦無惡;孟子:說的好,但不對
    水性是不分東西的。如同人性,也不是東西,哦不,也不分東西,無分善惡。這話不是我講的,而是告子所說: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二、「無分於上下乎」眾所周知,孟子是支持「性本善」說法的,他自然不同意告子說法,並且也用水來作比喻,反駁告子。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性是否有善惡之分?孟子認為人性並不是非善非惡的,而是善的
    孟子關於人心的理論實際上為他的人性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人心是人的心靈,是思考,是思慮;人性則是人的本性,是本來就具有的特性。那麼,人心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如前所述,人的人性是在與動物的動物性相區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按照孟子的思想,人的人性肯定不同於動物的動物性。但人之人性立於何處呢?一般中國思想認為,人是由身心構成。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孟子日課184丨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
    今天是孟子日課第184節。歡迎你留言交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人性善與惡?聽先秦諸子如何辯論
    人與人之間所以有巨大的差距,就是因為不能充分發揮其人性本質的緣故。而孟子所說的「惡」,指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違背仁義禮智的心理傾向。在春秋思想史上,和孟子性善論競爭的不在少數,孟子的思想也是在與這些對手的觀點碰撞中,體現了思想的精深與偉大。下面就用孟子人性論的三大標準,驗一驗其他幾大派別觀點的「成色」。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悟透《道德經》中的「水德」,你就知道了
    人心的好與壞,背後就隱藏著人性的善與惡,那麼到底人性是善是惡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3位聖賢爭論不休,而且好像是每個人的話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3位聖賢對於人性的評價!《孟子》一書中,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樣。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淌的。孟子還強調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性善與荀子性惡之同異
    人性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無分於東西也。孟子雖然以水分上下來反駁,但他說:今夫水,博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其勢則然也。其勢使然,實際上就等於承認了告子決東則東決西則西的性猶湍水之說 在性猶杞柳之辯中,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捲也。以人性為杞柳,猶仁義為杯捲也。杞柳(人性)只是杯捲(仁義)的原材料而已,杯捲(仁義)並不是杞柳(人性)的必然。個人表示非常認同。
  •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人性善惡的問題爭論了上千年,究竟有沒有答案?!禪者沒有這樣的困惑。他們明白,人性乃至於一切眾生,其性本「善」!而且這個「善」還不是「善與惡」中的那個「善」,這個「善」是永世隨身的「至善」——大愛。
  •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國討論了上千年。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論,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性善論和性惡論,誰對誰錯,後人為此爭論不休。孟子和荀子本同是儒家學者,後來孟子被尊稱為「亞聖」,荀子還因其性惡論的思想被逐出孔廟,此舉不謂之不慘。
  •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
    孟子提出的「人性到底是善是惡?」諸子百家都有怎樣的見解?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出現了思想大碰撞,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很多像孔子,老子,墨子這樣名垂千古的人物,在後世之中,文人往往都是吟詩作對,風花雪月,比起諸子百家提出的形而上的救世良策,他們還是不夠的。在百家爭鳴時代,提出了很多現在人都無法確定的問題,像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就讓我們來看看諸子百家中四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兩人互相矛盾嗎?
    孟子進一步論證說,除了惻隱之心,人類心中還有羞惡之心、是非之心和恭敬之心。這是人類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基礎。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人性本善,正如水之下流 荀子:人性本惡,源於趨利避害
    人性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這是幾千年來爭執不休的問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兩個學術界的大佬提出了兩個相反的觀點,影響了後世兩千年。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除了人性的本身誘人之處外,孟子和荀子是兩個名氣相近的大家,如果其中一個人名氣很小也許就不用討論了,直接依靠名人的廣告效應就能夠勝出。
  • 孟子說人性本善,大善人叢飛卻遭遇滿滿的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孟子說人性本善,他舉了2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1、他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一樣,自古以來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而人的本性沒有不善的,就像沒有不向下流的水一樣。就算水會被石頭激起的浪花,或者使用抽水機等,使水向上倒流,那也是外力的作用,並非水的本性。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畢竟孟子被後人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地位和影響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性本善的觀點佔據了正統地位,孟子的性善論,並非只是誇誇其談。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對」性善論「都有一定介紹。然後孟子說,既然人性根本是仁、義、禮、智、信,而這些都是好的品質,這些好的品質又必須基於「善」,才能發展而來。人性如果性本惡,又怎麼會有仁、義、禮、智、信呢?所以人性最初必然是善的。顯然,孟子的說法有點牽強,孟子直接將人性總結為仁、義、禮、智、信。對其他負面品質視而不見,這本身就有問題。
  • 惡到底從哪裡來?聽聽亞聖孟子怎麼說!
    這一系列的惡,到底從何而來?這需要孟子認真思索並給出答案。其實,人性的善惡是個永遠無解的難題,難以證明。中國人論證人性善惡,往往藉助於生活經驗,有的人看見了善事,可能認為人性是善的;有的人看見了惡行,也許他就會認為人性是惡的。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善惡都是人後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結果。如果說善或惡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難道這是遺傳來的?這就成了變相的「血統論」觀點。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一個哲學學派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政治觀,是建立在對人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在儒家學說內部,有兩種對人性的認識。亞聖孟子對人性持有天真的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人性善,而且善不是後天養成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孟子為了防止別人問他,既然人性是純善的,為何有那麼多壞人做壞事?你孟子本人不也是指出春秋無義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