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2020-12-18 中國詩詞那些事

小編說

人性論一直是如今儒家最為重要的基礎觀點之一,但針對這個問題,即使是歷代大儒們也一直爭論不休。

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那麼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聖賢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呢?今天小編帶小夥伴們一起了解下。

孟子

孟子性善論

孟子的性善論在中國廣為人知,也是性善論最堅定、最有力的支持者。

畢竟孟子被後人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地位和影響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性本善的觀點佔據了正統地位,

孟子的性善論,並非只是誇誇其談。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對」性善論「都有一定介紹。

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試圖去證明人性本善觀點的正確性,但顯然有點牽強。

孟子

首先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於其他動物,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有「人性」,而這所謂的「人性」被孟子歸結為仁、義、禮、智、信。

然後孟子說,既然人性根本是仁、義、禮、智、信,而這些都是好的品質,這些好的品質又必須基於「善」,才能發展而來。人性如果性本惡,又怎麼會有仁、義、禮、智、信呢?所以人性最初必然是善的。

顯然,孟子的說法有點牽強,孟子直接將人性總結為仁、義、禮、智、信。對其他負面品質視而不見,這本身就有問題。

孟母三遷的故事

荀子性惡論

荀子在儒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存在,首先,荀子雖然也是儒家聖人,但卻並不贊同的孟子的性本善說法。而是直接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人性本惡。

另外就是,荀子雖然是儒家代表人物,卻教育出了兩個頗負盛名的法家弟子,即韓非子和李斯。

而秦朝後期的焚書坑儒又和當時的丞相李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也導致了李斯的師父——荀子在儒家的地位頗為尷尬,尷尬到什麼地步呢?至今,孔廟中都沒有荀子的牌位,由此可見一斑。

荀子

在小編看來,荀子主張的性本惡說其實就是法家理論的倫理基礎。

為什麼法家主張依法治國,用嚴刑峻法來約束人們?

因為他們認為人性本惡。既然人性本惡,就要有另一種手段來抑制人性中的惡。而且這種手段還必須能不被人性幹擾,於是自然而起就產生了法律。

所以說,荀子和法家的關係可以說是密不可分。

荀子勸學

告子「人性如水」論

在小編看來,無論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顯然都太過極端,都不正確,人性是複雜的一個東西,不可能簡單只用善惡來一言概之。

那麼在性本善和性本惡之外,諸子百家中還有沒有其他人提出其他的關於「人性最初」的理論來?

答:有。他就是告子,先秦諸聖之一。

因為先秦書籍能流傳至今的少之又少,所以致使很多諸子百家的理論典籍都失傳了。

其中就有告子,告子本身並沒有什麼著作留下,現有的相關書籍中最重要的就是收錄在《孟子》一書中的《告子篇》。

至於告子的身份,歷來也爭議很多。他在思想學派中屬於法家,卻有人說他是孟子的徒弟,也有人說他的墨家創始人墨子的徒弟。總之是眾說紛紜。

告子針對人性之論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而且也是小編覺得目前為止最為正確的說法。

《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告子認為人性最初並沒有善惡之分,就像了流水一樣,是善是惡全看後天引導。如果是向善引導則為善,如果向惡引導則為惡。

小編看來,這種觀點相對於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更為正確。

相關焦點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首先亮出我的觀點:「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先就假設人類存在著一種固態的、統一的本質,而事實上,人性更像是一種液態事物,表現出來的善惡如同容納它的容器顯示出來的形狀,置於不同的容器,便顯示出不同的形狀,而這個容器其實就是一個人所處的制度、文化及環境,不論什麼人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孔子的兩位弟子孟子和荀子觀點截然不同。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佛教也主張人性是本善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當然是慈悲善良的。我本人也贊同人性本善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有時會做好事,有時也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當我們做了好的事情,幫助了別人,回饋了社會,心情就會很舒暢,很坦然。很寧靜,從心底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孔子的兩位弟子孟子和荀子觀點截然不同。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佛教也主張人性是本善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當然是慈悲善良的。我本人也贊同人性本善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有時會做好事,有時也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到底是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古至今一直有人爭論,可到今天也沒有確切的結論,沒有爭出高下。小編本不是學哲學的,也不研究歷史的,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小編對兩句話的認識也越加深刻。先說人之初,性本善。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都不是,人性本真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爭論的幾千年,未來還會一直爭論下去。目前是「人性本惡」佔了上風,主要論點是人的自私自利是天生的。但是一個嬰兒說他是「惡」讓人莫名其妙,說他是「善」也不合情理。人性本惡有一個關鍵論據是,如果人性本善,那「惡」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怎麼可能還會有惡人呢?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答案就在兩個故事中,如何在職場混得如魚得水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是一個比較難思辨清楚的問題,曾經的國際大專辯論會上還有一個這樣的辯題,辯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那麼到底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呢?公司小的時候,他覺得公司雖小,但是以後一定會發展壯大,於是在工作上任勞任怨,本不該他做的事情,他也不辭辛勞去做,還經常幫同事的忙。後來公司果然成長壯大了,人也多了,但是同事們卻把本不該他做的事情理所當然地歸在他的名下,並且命令他去做。他覺得委屈,於是讓老闆主持公道,沒想到老闆卻對他說:「以前人手不夠時都是你做的,現在為什麼不做呢?繼續做吧!」
  • 《三字經》詳解一:人性本善?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孔子雖然指出了人性,但是並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孟子則是人性本善的創始人,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孟子宣揚「仁政」的最佳理論武器。人的天性都是一樣的,無論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的大禹,還是暴君典範的夏桀,剛出生是一樣,沒有人是生而聖人。《荀子·榮辱》: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
  • 《三字經》詳解一:人性本善?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三字經》開篇就講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實際上關於人性的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數千年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孔子雖然指出了人性,但是並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孟子則是人性本善的創始人,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孟子宣揚「仁政」的最佳理論武器。
  • 古人一直思考人性,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
    (也可能兩分鐘可能就後悔了,但是一定是當下的)所以我覺得用自利來說既能提現本性中全部的自私,又能體現出人性中符合自我和大眾的善大家都是聖人,也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就是普世之人而已。對於孩子來說根本沒有什麼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你讓他從小吃齋念佛,他長大了絕對不會是一個惡人,但你鼓勵他從小就坑蒙拐騙偷,長大了不是小偷就是地痞流氓。說到底 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一開始的時候,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過一段時間的負能量過載,感覺人之初,性本惡。後來聽說,人之初,如白紙,善惡如墨。再到後來的,善惡天性具存。直到現在,什麼叫善?什麼叫惡?無解。
  • 情感: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個問題
    愛情為什麼經不起考驗我們暫且不論,有時間我們以後再談,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個主題,那就是「人性」:人是生來向善還是生來向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三字經》裡的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第一個提出「人性本善」這個觀點的,是大秦儒學大師孟子。
  •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國討論了上千年。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論,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性善論和性惡論,誰對誰錯,後人為此爭論不休。孟子和荀子本同是儒家學者,後來孟子被尊稱為「亞聖」,荀子還因其性惡論的思想被逐出孔廟,此舉不謂之不慘。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還是覺得應該把一些東西寫出來。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年幼的我看著那個辯題,想起三字經裡的最開始的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
  • 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網友的提問@我是老師中國古代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但是,有的教義裡面又說人性本惡,人一出生就帶著罪。請問,大師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法師怎麼說@心蘋法師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只是被無明黑暗所遮蔽而非顯現。
  • 「圍爐夜話」淺談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中國的網友也很納悶,為什麼這種惡魔都能被放出來?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用一句話就能回答:韓國司法系統不健全。不過今天並不打算討論司法的問題,我們往深處聊一聊: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1.人性本惡?有人可能會說: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肯定是本善的,怎麼能本惡呢?人作為生物,最基本的生物性就是繁衍。在我們出生前作為胚胎或者胎兒,還寄存於母體中的時候,為了能活下來,需要不斷汲取母胎中的營養。
  • 荀子和孟子的論道: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今天終於有了結果
    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關於人性的認識,儒家的兩位重要思想家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並且能自圓其說,今天就來仔細剖析一下人生到底是善是惡?兩位思想家分別是:荀子、孟子。這兩個答案分別是:人性本惡和人性本善。以前目光狹隘,覺得善惡是對立的,就像一個硬幣的正反只能有一個面,但經過世事變遷,我漸漸明白,其實孟子和荀子的言論都是正確的,只是我們沒理解罷了。
  • 《原生之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原生之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原生之罪》是原創劇本,有些案例是按真實事例改編的,想不到生活是這樣的戲劇化,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性的醜惡往往比藝術作品中更讓人難以接受,當看到一個個案例被搬到熒幕上,我們看完之後會不會有所反思?在小編看來整劇中講的最多的是人性,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千古難題一直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小編認為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一點,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好人,每個人也都有內心醜惡的一面,看自己如何化解,過不去就會釀成大錯。
  • 跨越千古的爭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小時候就聽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話。後來慢慢長大了,了解了「人性本惡,其善偽也」的理論。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個無聊的哲學命題,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其實你更偏向哪一種觀點,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是怎樣的。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聽聽佛教怎麼說不可說不可說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聽聽佛教怎麼說不可說不可說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韓愈是我國唐朝時期比較有名的詩人,但是許多人大抵讀過他的詩句,卻鮮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一個思想家。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韓愈這是在說,人的本性是有等級區分的,大抵可以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