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2020-12-06 施說四大名著

首先亮出我的觀點:「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先就假設人類存在著一種固態的、統一的本質,而事實上,人性更像是一種液態事物,表現出來的善惡如同容納它的容器顯示出來的形狀,置於不同的容器,便顯示出不同的形狀,而這個容器其實就是一個人所處的制度、文化及環境,不論什麼人,無不如此。

孫二娘

1、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人的惡又是從哪裡來?

如果認為人性本善,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作惡多端?他們的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持「人性本善」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都沒有惡念和惡行,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後面會有各種各樣無法抑制的惡念呢?為什麼會做出那麼多令人髮指的惡行呢?如果人性本善,就無法解釋去年發生在湖南的那起惡性案件,一名12歲的男生砍了母親二十多刀,把母親活活砍死了。既然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這個12歲的男生又為何會如此兇殘,因為母親管了他,不允許他玩手機,就殘忍殺死母親?既然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為何《水滸傳》裡的孫二娘會在孟州十字坡開黑店,傷害那麼多天無辜人命?既然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為何《射鵰英雄傳》裡的楊康會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郭靖的師父江南五怪?

楊康

2、如果人性本惡,那麼人的善又是從哪裡來?

如果認為人性本惡,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寧願犧牲自己去救人,哪怕是明明知道會有生命危險,也心甘情願不惜一切代價去救人?他們的善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持「人性本惡」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人生來都是惡的,都沒有善念和善行,那麼為什麼有的人長大了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善念,做出各種各樣的善行?如果人性本惡就無法解釋抗美援朝戰爭中,偉大的戰士邱少雲,為什麼能夠忍受著被燃燒彈一點一點燒死自己的巨大痛苦,而始終不吭一聲,讓埋伏在身旁的戰友們得以保全?既然人性本惡,任何人生來都是惡的,為何《神鵰俠侶》裡的楊過為何願意一次又一次幫助郭芙,把她從危機中解救出來?為何楊過一次次被郭芙傷害,還是心甘情願幫助她脫離困境或者險境?

楊過

3、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都是錯誤的觀念,人性就是一張白紙,是善還是惡取決於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

不管是文學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形象或者事例,還是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例,都可以說明這個觀點,也就是說,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的觀念都是極其錯誤的。說白了,人性其實就是一張白紙,這個人到底是善還是惡取決於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不管是大奸大惡之人還是品質高尚偉大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而已,沒有任何的善惡觀念。這個道理很簡單,誰見過哪個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是非善惡?但這個嬰兒長大以後,會有無限種可能,有可能變得非常惡毒、殘忍,也有可能變得非常善良、厚道。他到底會往哪個方向變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在於他成長的環境和他所受教育的影響。一個嬰兒如果讓他在一個好戰分子的家庭和環境中長大,他將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希特勒那樣的好戰分子;如果讓他在一個愛好和平的家庭和環境中長大,他將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又一個愛好和平的人。

好戰分子希特勒

所以,我們必須毫不猶豫拋棄所謂的「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的觀念,把所有的關注點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後天環境和教育上面。這也正是古代所謂「孟母三遷」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孔子的兩位弟子孟子和荀子觀點截然不同。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佛教也主張人性是本善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當然是慈悲善良的。我本人也贊同人性本善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有時會做好事,有時也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當我們做了好的事情,幫助了別人,回饋了社會,心情就會很舒暢,很坦然。很寧靜,從心底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孔子的兩位弟子孟子和荀子觀點截然不同。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而佛教也主張人性是本善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當然是慈悲善良的。我本人也贊同人性本善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作為一個凡人有時會做好事,有時也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情感: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個問題
    愛情為什麼經不起考驗我們暫且不論,有時間我們以後再談,但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個主題,那就是「人性」:人是生來向善還是生來向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三字經》裡的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第一個提出「人性本善」這個觀點的,是大秦儒學大師孟子。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都不是,人性本真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爭論的幾千年,未來還會一直爭論下去。目前是「人性本惡」佔了上風,主要論點是人的自私自利是天生的。但是一個嬰兒說他是「惡」讓人莫名其妙,說他是「善」也不合情理。人性本惡有一個關鍵論據是,如果人性本善,那「惡」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怎麼可能還會有惡人呢?
  • 《原生之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原生之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原生之罪》是原創劇本,有些案例是按真實事例改編的,想不到生活是這樣的戲劇化,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性的醜惡往往比藝術作品中更讓人難以接受,當看到一個個案例被搬到熒幕上,我們看完之後會不會有所反思?在小編看來整劇中講的最多的是人性,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千古難題一直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小編認為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一點,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好人,每個人也都有內心醜惡的一面,看自己如何化解,過不去就會釀成大錯。
  • 「圍爐夜話」淺談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不過今天並不打算討論司法的問題,我們往深處聊一聊: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1.人性本惡?有人可能會說: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肯定是本善的,怎麼能本惡呢?人作為生物,最基本的生物性就是繁衍。
  •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國討論了上千年。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論,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性善論和性惡論,誰對誰錯,後人為此爭論不休。孟子和荀子本同是儒家學者,後來孟子被尊稱為「亞聖」,荀子還因其性惡論的思想被逐出孔廟,此舉不謂之不慘。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到底是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古至今一直有人爭論,可到今天也沒有確切的結論,沒有爭出高下。小編本不是學哲學的,也不研究歷史的,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小編對兩句話的認識也越加深刻。先說人之初,性本善。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年幼的我看著那個辯題,想起三字經裡的最開始的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性本善的觀點佔據了正統地位,孟子的性善論,並非只是誇誇其談。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對」性善論「都有一定介紹。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試圖去證明人性本善觀點的正確性,但顯然有點牽強。
  • 跨越千古的爭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小時候就聽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話。後來慢慢長大了,了解了「人性本惡,其善偽也」的理論。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個無聊的哲學命題,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其實你更偏向哪一種觀點,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是怎樣的。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聽聽佛教怎麼說不可說不可說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聽聽佛教怎麼說不可說不可說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 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網友的提問@我是老師中國古代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但是,有的教義裡面又說人性本惡,人一出生就帶著罪。請問,大師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疑問@一劍西來那大師覺得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呢?我記得以前聽說過,「做事先想別人為善,先想自己為惡」。那麼,估計大多數人都是惡了吧,因為哪怕是初生的嬰兒,也是先想著自己吃飽吧?
  • 《太平輪.彼岸》:在生死面前,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我國古人就一直在探討人生而是「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雖然經歷的時間這麼長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今天小編要講述的這部電影《太平輪.彼岸》也正是在講述關於人性是善還是惡的問題。這部電影主要由章子怡、宋慧喬、黃曉明、金城武、佟大為以及長澤雅美等人聯合演出的。
  • 古人一直思考人性,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生而為人,請務必善良!
    對於孩子來說根本沒有什麼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你讓他從小吃齋念佛,他長大了絕對不會是一個惡人,但你鼓勵他從小就坑蒙拐騙偷,長大了不是小偷就是地痞流氓。說到底 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一開始的時候,覺得人之初,性本善。有過一段時間的負能量過載,感覺人之初,性本惡。後來聽說,人之初,如白紙,善惡如墨。再到後來的,善惡天性具存。直到現在,什麼叫善?什麼叫惡?無解。
  • 荀子和孟子的論道: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今天終於有了結果
    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關於人性的認識,儒家的兩位重要思想家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並且能自圓其說,今天就來仔細剖析一下人生到底是善是惡?兩位思想家分別是:荀子、孟子。這兩個答案分別是:人性本惡和人性本善。首先來說荀子的人性本惡:荀子在《荀子·性惡》一篇中從人的天生著手解釋人性,他談到因為人的聲色犬馬是天生的,欲望是人本來就存在的東西,若是沒有法度和道德的制約,人類必然陷入混亂之中。
  •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來說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裡面的一句話。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讀過這句話以後,人性本善四個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是通過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人性,卻讓我開始疑惑,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2019年最後一個月,當神州子民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時。
  • 【英語原著零距離】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探討人性的本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到底誰說得對呢?
    關於人性的善惡論,我們已經爭論了幾千年了。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無論人性是善還是惡,最重要的,我們是人,不是獸。筆者認為,真正的人性,善一直存在,惡也一直存在。就是在最初,也是善與惡同時存在的。小孩子的眼神清澈,天真無邪,人們就說,看看,善良而又友好的眼神,因此說,人性本善。可是你不要忘了,此時小孩子的眼神叫做自然,不叫本善。這個年齡段,沒有善,也沒有惡。或者說,這個年齡段還無法分別出善與惡,也就無法表現出善與惡,只是自然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