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亮出我的觀點:「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先就假設人類存在著一種固態的、統一的本質,而事實上,人性更像是一種液態事物,表現出來的善惡如同容納它的容器顯示出來的形狀,置於不同的容器,便顯示出不同的形狀,而這個容器其實就是一個人所處的制度、文化及環境,不論什麼人,無不如此。

1、如果人性本善,那麼人的惡又是從哪裡來?
如果認為人性本善,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作惡多端?他們的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持「人性本善」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都沒有惡念和惡行,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後面會有各種各樣無法抑制的惡念呢?為什麼會做出那麼多令人髮指的惡行呢?如果人性本善,就無法解釋去年發生在湖南的那起惡性案件,一名12歲的男生砍了母親二十多刀,把母親活活砍死了。既然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這個12歲的男生又為何會如此兇殘,因為母親管了他,不允許他玩手機,就殘忍殺死母親?既然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為何《水滸傳》裡的孫二娘會在孟州十字坡開黑店,傷害那麼多天無辜人命?既然任何人生來都是善良的,為何《射鵰英雄傳》裡的楊康會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郭靖的師父江南五怪?

2、如果人性本惡,那麼人的善又是從哪裡來?
如果認為人性本惡,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寧願犧牲自己去救人,哪怕是明明知道會有生命危險,也心甘情願不惜一切代價去救人?他們的善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持「人性本惡」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人生來都是惡的,都沒有善念和善行,那麼為什麼有的人長大了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善念,做出各種各樣的善行?如果人性本惡就無法解釋抗美援朝戰爭中,偉大的戰士邱少雲,為什麼能夠忍受著被燃燒彈一點一點燒死自己的巨大痛苦,而始終不吭一聲,讓埋伏在身旁的戰友們得以保全?既然人性本惡,任何人生來都是惡的,為何《神鵰俠侶》裡的楊過為何願意一次又一次幫助郭芙,把她從危機中解救出來?為何楊過一次次被郭芙傷害,還是心甘情願幫助她脫離困境或者險境?

3、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都是錯誤的觀念,人性就是一張白紙,是善還是惡取決於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
不管是文學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形象或者事例,還是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例,都可以說明這個觀點,也就是說,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的觀念都是極其錯誤的。說白了,人性其實就是一張白紙,這個人到底是善還是惡取決於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不管是大奸大惡之人還是品質高尚偉大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而已,沒有任何的善惡觀念。這個道理很簡單,誰見過哪個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是非善惡?但這個嬰兒長大以後,會有無限種可能,有可能變得非常惡毒、殘忍,也有可能變得非常善良、厚道。他到底會往哪個方向變化,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在於他成長的環境和他所受教育的影響。一個嬰兒如果讓他在一個好戰分子的家庭和環境中長大,他將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希特勒那樣的好戰分子;如果讓他在一個愛好和平的家庭和環境中長大,他將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又一個愛好和平的人。

所以,我們必須毫不猶豫拋棄所謂的「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的觀念,把所有的關注點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後天環境和教育上面。這也正是古代所謂「孟母三遷」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