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民歌出自多民族的搖籃

2020-11-30 搜狐網

  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羌族……

  原生態民歌,出自多民族的搖籃

  2月19日、20日,「原生態十大歌王世界巡迴·北京演唱會」將在世紀劇院拉開巡演首站的序幕。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羌族等各民族的「歌王」,繼亮相於CCTV民歌大賽之後,再次首先回歸到京城觀眾的視野。

  中國擁有56個民族,對於這一概念的認知,更多的人是在過節的時候被動地通過電視節目被加重了一下。然而,在平素的生活、娛樂中,特別是唱歌、音樂這一領域,大眾接觸最多的還是流行歌曲,對少數民族音樂了解甚少。所以,當一首蒙古族風味的《吉祥三寶》溫馨亮相時,觀眾不但非常認可,還短時間內達到了在全國範圍內追捧有加的程度。

  該如何描繪原生態「歌王」的聲音?正其心、誠其意,我們就算不用焚香、淨手,也該到最能讓浮躁的心靈安靜下來的環境裡去聆聽,感受那種最純淨、最放鬆、最自然的原生態。太行山上的羊倌歌王石佔明有句大實話:「俺是來唱歌的,不是來比賽的」。那好,就讓我們到世紀劇院去聽正宗多民族融合的原生態、非比賽狀態下的「野路子」。

  「野路子」,也是路子,特別是對民族音樂素材豐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民歌手而言,沒準不是蹊徑獨闢還就是陽光大道了。十大「歌王」都是以他們獨具魅力、純屬「野路子」的歌喉,贏得了一頂又一頂「民歌歌王」的桂冠……

  土家族兄弟,三峽金嗓子

  在2006年青歌大賽原生態唱法比賽中,觀眾認識了一對來自湖北省的農民兄弟,他們以一曲山歌《給三姐梳頭》,成功晉級。這對兄弟來自湖北省長陽縣賀家坪鎮,因為一個叫王愛農,一個叫王愛民,家裡祖祖輩輩以農耕為生。所以這個組合叫做「農民兄弟」。他們全家是當地非常有名氣的民間歌手,老父親王純成和王愛民5兄弟、還有王愛民的兒子王浩宇祖孫三代山歌唱得都非常好,他們經常一起登臺同唱山歌。

  土家族的吊腳樓、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擺手舞、板凳龍都是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十分熟悉的。在家鄉,他們經常邊農耕邊唱歌,一唱就是一天,他們的嗓子簡直就是唱不壞的金嗓子。兄弟倆能唱薅草鑼鼓、五句子歌等民歌400餘首。三峽車溪民俗風景區建成後,王純成父子被聘為景區民歌手,先後為100多萬中外遊人進行了演唱,被稱為三峽山歌歌王。

  2004年8月,在山西左權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上,王純成父子倆以對唱《送茶》、《郎在高山喊山歌》兩首曲子參賽。他們以原汁原味的演唱,最終捧回第二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最高獎項「歌王獎」。

  羌族兄弟,古聲部合唱

  羌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羌族古聲部,是我國民族音樂史上最古老的一種唱腔,僅靠口傳心授。2004年首屆「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來自四川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代表隊的6位老人,以激昂悲愴的羌族古聲部演唱打動了在場所有人的心。

  2006年CCTV青歌賽(青歌賽新聞,青歌賽說吧)中,羌族歌手仁青、格洛兄弟組合,榮獲了青歌賽原生態個人單項總決賽銅獎。而仁青和格洛的父親,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個老人合唱隊中的一員。

  仁青和格洛這一對羌族兄弟是地地道道的農家漢子,平日只在家裡務農、放牛,閒暇時跟大伙兒一起喝喝酒,唱唱歌,那就是相當幸福的事了。在這次參賽之前,他們從來就不知道比賽是什麼。只是因為有人問他們「有個比賽叫青年歌手大獎賽,有點好玩去不去?」他們也只是單純地想著「好玩的地方就要去」,於是就這樣糊裡糊塗走到了今天。

  得了獎的羌族兄弟倆還是一如既往的憨厚老實,他們坦言今後還是得回去放牛種田,從來沒有想到過唱歌可以養活自己。格洛一心一意想著的,還是在預賽期間家裡走失的那五頭牛……

  藏族扎西尼瑪,山歌王子

  他是一個來自草原的雄鷹,一個喜歡騎馬、喜歡唱歌的康巴漢子,一個豪爽耿直,只想做一個成功歌手的藏族男人。

  尼瑪1979年7月出生在風光秀麗的松潘縣牟尼溝鎮上寨村,牟尼溝秀美的山水養育了這位牧民的兒子。童年的尼瑪每日在青山綠水間放牧、打柴,勞作之餘,他就在如畫的景色裡縱情放歌。生活雖不富裕,但煉就了尼瑪粗獷堅韌的性格和獨特的歌喉,正如他所說「山山水水都是我的老師」。每逢節日,他都是村上「狂歡節」的主角,哪裡有他,哪裡就充滿歌聲與歡笑。

  儘管自幼愛好歌舞,但尼瑪從來沒有想過以歌唱為職業,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1999年,松潘縣舉行了慶「八一」歌舞比賽,在松潘縣城開卡拉OK廳的尼瑪試著報名參加了比賽,憑藉《阿克班瑪》一鳴驚人奪得一等獎。初試牛刀的尼瑪放棄了卡拉OK廳的經營,來到九寨溝「香格裡拉」藝術團,作了一名歌唱演員。2001年10月,九寨溝數十個歌舞團聯合舉辦慶國慶歌手比賽,尼瑪又獲得一等獎,並被譽為「山歌王子」。在九寨溝,尼瑪開闊了眼界,他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2001年11月,尼瑪帶著自己的山歌,隻身一人來到成都,考入了唐古拉風歌舞大世界,成為一名職業歌手。之後兩年間,尼瑪先後參加了「九運會」開幕式、國際熊貓節演出和2003年四川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演出等大型演出活動;同時,他還在中國首屆南北歌手擂臺賽中奪得第二名,並獲得「全國十大歌王」稱號;在去年第四屆高原藝術節中又奪得一等獎。他還成功地演唱了電視連續劇《塵埃落定》的插曲。

  蒙古族奇富林,漫瀚調歌王

  「漫瀚調」是以蒙古族民歌為基調,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地糅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民歌歌種。 而奇富林是一位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的蒙古族漢子,正是當今漫瀚調的頂級歌手。他的演唱中音明亮,高音尖銳而不失華麗,嗓音運用自如,極富美感。那尖銳、悠遠的聲音似有磁性一般,會深深的吸引住你。在200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首屆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上,奇富林獲得了漫瀚調最佳歌手獎。

  「黃河水繞著準格爾流,她是蒙漢人民的結親酒;草原上挑馬一搭搭高,蒙漢人民最相好。」在我國晉陝蒙交界、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交匯地區,諸如此類的漫瀚調歌詞層出不窮。傳唱了近200年,漫瀚調似一朵民間藝術奇葩久盛不衰,而且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蒙漢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朝鮮族卞英花,民謠歌后

  一個用10多年時間一直堅守民歌陣地的女孩,用一種具有原始色彩的、飽含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歌唱著。當朝鮮族民歌《阿里郎》從一位年輕姑娘的喉嚨中唱出時,獨特成熟的歌聲傾倒一片,最終摘得2006青歌賽銀獎,成為全國觀眾心中最美麗的民謠歌后。

  「大地飛歌•2006」之後,卞英花成為網絡熱門人物。網友毫不掩飾對卞英花、對朝鮮族傳統民歌的喜愛,紛紛發表評論。有人說:「最讓人意外、驚奇的就是這個溫和柔美的朝鮮姑娘卞英花。一首《新阿里郎》,歌喉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粗豪時而尖細,時而如鼓時而如鈴,時緩時急,時松時緊,時薄時厚,時鈍時脆,她的歌唱完全自由了,眼角眉梢、頭釵衣裙都飛出金子般的歌聲。」還有人說:「這個卞英花,音域實在是寬,變化實在是莫測,感情實在是豐富多姿!她除了歌唱已經忘記了所有的一切!」

  

  

(責任編輯:阿芒)

相關焦點

  • 原生態民歌的生態問題
    「原生態」是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彙,從楊麗萍的原生態舞蹈《雲南映像》到這次擂臺賽所強調的民歌原生態特色,它越來越變成一個很時髦的詞彙。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探討到底什麼是原生態。陳哲把民族民間文化分為三種,一種是原生態的;一種是離開原生態環境但還能保存下來的,他認為這一類是民族根文化;還有一種是人們把前兩種文化以現代手法改良加工變成商業文化的。如果以陳哲的定義,現代人們對原生態的描述大都是第二類,即根文化。「如果部族還延續原來的習性、習俗,以及這個民族勞作、歌舞、表達情感、婚喪嫁娶等等這些形式還存在,如果這個文化在這種環境中誕生,就是原生態文化。」
  • 你所不能錯過的原生態文化藝術——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其流傳的自然環境較為封閉,交通不便導致信息閉塞,再加上民族分布格局的單一,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使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原生態傳統文化能夠在如今這個文化大雜燴的社會裡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也讓我們有機會一睹這個原生態的傳統文化的魅力。
  • 關注原生態民歌對當今中國的意義
    過去媒體對中國民歌有過不少展示,像電臺、電視臺民族音樂節目,宣傳學界對民歌收集整理和研究,各種民歌匯演,綜合晚會的民歌聯唱等,但過去媒體和音樂工作者多為著一種傳統音樂形式的展示以及帶有弘揚愛國主義的教育意識。而當今的情況,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透露出社會公眾對民歌文化更深一層的感受、發現和領悟的自發行為。
  • 原生態民歌,豐富的民歌資源,數不勝數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裡土地的泱泱大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民歌資源,如西北高原的信天遊、爬山調、花兒,北方大草原蒙古族的牧歌、長調與「潮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江南水鄉的秧歌、小調,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歌等等,數不勝數。
  • 談談對原生態歌曲的看法
    其實,民歌本身就起源於「原生態」歌曲,只是現代民歌改用普通話演唱,規範了演唱者的發音,整理了民間小曲的曲式結構;這使的「原生態」民歌有了很強的音樂藝術性;但這個藝術性是犧牲了「原生態」的一部分民族韻味為代價的。
  • 《久久不見久久見》原生態民歌唱響五指山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五指山4月19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葉俊一)民歌似水,溫柔且常青;民歌似光,璀璨有力量。4月19日,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主會場原生態民歌對唱比賽及表演活動在五指山市舉行,來自海口市、三亞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等市縣的民間歌手為廣大市民遊客演唱了《久久不見久久見》等動聽的民歌。
  • 美聲,民族,原生態三種唱法,你都學會了嗎?
    什麼是民族唱法?我國的民族唱法包括民歌、曲藝、戲曲和民歌風格的創作歌曲的演唱方法,在聲樂上則主要指演唱民族和地方風格較濃的聲樂作品所採用的演唱技巧和方法,這種唱法與本民族的語言特色和群眾的審美習慣有著淵源的關聯。
  • 第二屆安達音樂節將帶來原生態民族音樂盛宴
    音樂節海報(1 /1張) 2012年 10月1、2、3日在北京798藝術區的798劇場live-house將舉辦第二屆安達音樂節,這也是中國首個民族音樂節。
  • 壯民族古原生態藝術精品--「嘹歌」掀起蓋頭
    人民網南寧4月28日電 「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壯民族文化生活的百科全書啊!」日前,由16位著名音樂家組成的採風團在廣西平果考察原汁原味的壯民族抒情長歌——嘹歌時,紛紛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不由得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 雲南紅河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從梯田走向世界
    原標題:雲南紅河縣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從梯田走向世界  雲南省紅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多流傳於紅河縣阿扎河鄉東部,主要位於以普春村為中心的幾個哈尼族村落,此區域80年代前自然環境封閉、交通不便,歷史上一直是瓦渣長官的轄域,為單一的民族分布格局,加之由土司政權長期統治的政治歷史背景
  • 烏拉特民歌—歌聲遠 琴聲顫,民族的記憶!
    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烏拉特民歌大部分從東北帶傳過來,並與隔河相居的鄂爾多斯民歌文化長期交流相溶出現了很多相似而相近的民歌。此後直到十八世紀上旬開始,烏拉特民歌以它起源、內容、唱腔、影響力等四種特殊風格與其他蒙古族部落民歌形成不同性質而流傳至今。
  • 「豫韻楚風」信陽民歌系列二 信陽民歌在商城
    信陽音樂人說:「商城是信陽民俗保存得較好的地方,民歌也保存得相當完整。」  2006年12月3日,商城縣文化局冷颼颼的辦公室裡,我們觀看了一場超小型民歌演唱會,原生態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民歌手同場PK。  首先出場的是原生態歌手付大坤,他粗糙的聲音「顆粒感」很強,他唱著田野裡插秧的歌,車水的歌,放牛的歌,讓人聞到了青枝綠葉的山野味兒。
  • 香港指揮家談「蒙古歌曲合唱」:原生態是關鍵
    中新社呼和浩特1月18日電 題:香港指揮家萬建平談「蒙古歌曲合唱」:原生態是關鍵  作者 烏瑤  「我相信,像這樣的旋律,到西方世界去演出,是很有震撼力的。」18日,在排演間隙,記者見到了萬建平,他正在與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準備當天晚上演的無伴奏合唱演出。
  • 高晶:以「民族新興音樂」為鑑,論陝北民歌的發展丨觀點
    二、陝北民歌的發展回望在陝北民歌的深遠影響而派生出來的「西北風」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歌壇的一個輝煌記錄,是大陸原創歌曲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顧名思義,作品風格多以西北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歌唱黃土情結。近幾年來,央視青歌賽原生態唱法中陝北民歌的成績很不樂觀,韓軍、王二妮……甚至打著挑戰阿寶的旗號去努力挽回大眾對陝北民歌的審美偏差,結果也是物以稀為貴,看多了就疲勞了……四、 以民族新興音樂為鑑,放眼陝北民歌的未來「民族新興音樂」以原始的民族音樂為素材,運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和作曲技法
  • 「佛心學俠」上太行 ——左權原生態民歌的指路人田青(一)
    2019年, 「左權民歌匯」的大旗在太行山上獵獵招展。一年來,正如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所希望的,廣大人民群眾乘著民歌的翅膀,向著全面小康,向著鄉村振興大步邁進。2020年,「左權民歌匯」絲弦聲起,世界又聞「桃花紅」。
  • 蒙古族民歌《鴻雁》何以口口相傳?
    節目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2組民歌傳承人用演唱的方式帶廣大觀眾走進了民歌--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世界。隨著節目的熱播,《康定情歌》、《趕集》、《烏蘇里船歌》、《鴻雁》這些大家曾經非常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畔響起,一時間在觀眾中掀起一股民歌熱潮。  作為一檔肩負著文化傳承責任的節目,《中國民歌大會》的創作初衷不僅是為了大家聽民歌、賞民歌,更為了讓大家懂民歌。
  • 「沒有純,沒有真,就沒有民歌」——李光羲評《中國民歌大會》
    所以民歌突出一個字:純,或者是真。沒有純,沒有真,就沒有民歌。民歌之所以好聽,因為一個人唱一個調,唱調大家覺得好聽就模仿他,然後越發動聽的就流傳得越廣,所以民歌有個特點,特別樸素,特別純,特別讓人喜歡。」——李光羲
  • 四川原生態民歌唱出生活文化:尋找最美藏羌彝多聲部
    由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實施的「藏羌彝多聲部藝術作品創作實訓」,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人才培養項目,旨在培養藏羌彝多聲部藝術作品創作領域的高精尖藝術人才。  「很多人以為,多聲部合唱形式源自歐洲,其實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就有大量的特別美的原生態多聲部音樂。」穆蘭介紹,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基因,也是見證民族音樂發展的「活化石」。
  • 【哈木格排行榜】感謝母親,感謝生命的搖籃 《額吉》
    傳承草原音樂文化,感受民族音樂魅力。蒙古音樂網哈木格排行榜新榜單為您揭曉。在呼和浩特FM99.8文藝廣播推出的全區《草原音樂聯播》節目中,每周六日各地電臺主持人和你一起揭曉榜單。
  • 張家界舉辦首屆中國山歌節 原生態歌手聚集(組圖)
    來自藏族的聖山之子樂隊演唱藏族民歌《嘉絨情歌》,展現藏族風情。這一首屆中國山歌節由中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民俗學會等主辦。 中新社發 劉雙雙 攝中新社張家界四月二十八日電 (記者 肖前輝 劉雙雙)神奇秀美的張家界山水,讓藏族聖山之子組合演繹的藏族民歌《嘉絨情歌》粗曠中平添了幾分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