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成人之美》,2015,180 x 388 cm
顏淵篇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藝術家董陽孜「子曰」作品展將於6月17日到7月3日在臺北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展出,27幅書法作品重新詮釋孔夫子的思想精華。董陽孜的作品歷來取材自古典詩詞和經典史籍,卻能在每一次重新書寫中,創造不同的意義。她寫過的作品包括《易經》、《老子》、《莊子》、以及今年5月底剛在誠品生活蘇州店閉幕的54米長卷裝置《臨江仙》。本次「子曰」展出的系列作品,是董陽孜近兩年的新作。從修身、待人處事到普世的倫理關懷,孔家思想穿越兩千五百多年,在董陽孜的筆墨中再度煥發和煦的智慧光芒。
董陽孜1942年出生於上海,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在麻州大學主修油畫並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她在美國留學期間接受西方藝術理論,開始將西方構圖方式表現在書法創作中,最終超越傳統書法和水墨藝術的框限,發展出具有音響律動的當代藝術作品。董陽孜的書法是如同臺靜農先生所說的「書為心畫」,也是藝評家所說的將「傳統文字書法的行氣」轉化為「繪畫書法的氣韻生動美學」。
董陽孜,《三省》,2014,180 x 97 cm
學而篇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董陽孜,《三友》,2015,97 x 180 cm
季氏篇 |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董陽孜,《和為貴》,2014,180 x 388 cm
學而篇 |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柯慶明教授解讀
君子除了是一種襟度的修養,自然更重要的是與人相處,以至面對世界、天下。君子助成他人之美善,不求彼此一致而能和睦相處,正因他能尊重個人差異,以成全他人的獨特偏至的美善,並且在「禮」之中,終能通往「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宇宙。
董陽孜,《知者樂》,2015,97 x 180 cm
董陽孜,《仁者壽》,2015,97 x 180 cm
雍也篇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董陽孜,《不憂不懼》,2015,97 x 180 cm
顏淵篇 |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柯慶明教授解讀
知、仁、勇皆為君子之道,因而仁知之別,亦是才性各異所形成的分殊。
知仁勇三達德中,知者之不惑,或許有賴於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不能僅為自證自求;但不憂,不懼卻來之於襟懷、氣度。因而「內省不疚」,心無愧作,亦得以達成。
董陽孜,《不器》,2014,97 x 180 cm
為政篇 | 子曰:「君子不器。」
釋義 | 成德之人,不限於一材一藝,亦即能掌握普遍的道理,而不受限於某種特殊的專技,只以專材而被用。
董陽孜,《無適》,2015,97 x 180 cm
裡仁篇 |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釋義 | 君子對天下無厚薄,唯仁義是親。無適,則指無所偏頗。
董陽孜,《和而不同》,2015,97 x 180 cm
子路篇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 | 君子之間和睦而不要求一致。
董陽孜,《仁者安仁》,2015,97 x 180 cm
裡仁篇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釋義 | 仁者基於他的仁性,不論困窘或安樂,皆能隨遇而安,泰然自處。
綜觀孔子的言論,楊儒賓教授認為「孔子一生是一首華麗非凡的交響樂,晚年浮上心上的『天命』成了貫穿這首樂章的主旋律。『天命』是種來自上天與人文傳統和聲的呼喚,孔子既響應此呼喚,也時常深思此呼喚。」
方過「知天命」年歲的董陽孜,重讀孔子再寫《論語》,彷佛帶著觀眾回到早年伏案誦典的時光;每一道婉轉渾圓的筆勢似乎在說,經過生命歷練後對經典的理解,才能超脫表面詞義,揀擇屬於自己的智慧。
*引用文獻:
柯慶明,〈文化價值的體會──論董陽孜「子曰」對論語的揀擇〉,《董陽孜作品集──子曰》,臺北:誠品書店,2016。
楊儒賓,〈聖人的天命〉,《董陽孜作品集──子曰》,臺北:誠品書店,2016。
「子曰」董陽孜作品展
2016年6月17日─7月3日
地點 | 誠品信義店展演廳(臺北市松高路11號6樓)
時間 | 上午11點─下午9點(6/17 首日開放時間下午3點─9點)
導覽講座
@誠品信義店展演廳
孔子與族群政治
主講 |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6/18(六)2:30pm—4:00pm
文化價值的體會──論董陽孜「子曰」對論語的揀擇
主講 | 柯慶明(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6/26(日)2:30pm—4:00pm